點擊右上角,分享本頁面內容
優(yōu)秀鎖定任性 ——林州一中2015年高考訪談錄 每年的七月,林州一中考入清華北大的人數便成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2015年,林州一中再攀高峰,一舉成就18名清華、北大、港大學子,全城沸騰,全民點贊。 在贊聲中,我們來到林州一中,探尋喜報背后的風雨歷程。 成績就是任性。 班級勇奪2名清華、1名北大、2名港大的班主任李冬冬很任性的回顧了那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 取得這樣的成績,我覺得最有效的是抓了細節(jié)。 在細節(jié)上,我們瞄準規(guī)范答題、卷面清晰,像英語作文,這幾個學生寫的漂亮呢,跟印刷體一模一樣兒。 考得好,主要是學生功底厚,發(fā)揮好。 考取的學生都很陽光,很用功,有大志向。 只要意志不垮,不被打倒,都有成功的可能。 三分靠天意,七分靠打拼。

以679分考取清華大學電子信息專業(yè)的張巍譯是李冬冬的得意弟子。 張巍譯在2015年高考時,勇奪林州理科狀元,安陽榜眼。 在榮登清華門之際,他想對學弟們談些成功經驗。 一個是適應。 我覺得首先是適應高中生活。高中的節(jié)奏確實比初中快,每天幾乎和初三的中考壓力一樣,需要的是及時調整,不要因為中考的一時成功沾沾自喜,及時適應高中生活,適應高中老師的講課。 再則是心態(tài)。 保持一個好的心態(tài)很重要,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不要覺得不在別人前頭,就整天悶悶不樂。 其次是方法。

高中必須有靈活的學習方法。比如學好數學,最重要的是思維。思維對了,做題就不用費啥苦功。雖然很多人都不贊成題海戰(zhàn)術,但畢竟還是做的題多了才會找到狀態(tài),找到自己學數學的思維。 再就是要緊跟老師安排。 一中的數學教師都比較牛,能把高中三年要學的東西系統(tǒng)穿插開,自己學根本不會把每一點都涉及到。 萬法如一,關鍵是適合自己。 以622分勇奪文科第二名的張良給我們談了他學語文的技巧。 課本上的知識是有限的,在充分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非常重要的是要拓展課外知識,多讀一些課外書來拓展視野,提升整個素養(yǎng),還要特別關注新聞時事,放學回家,每天必看新聞類節(jié)目。 文科類考得最理想的是語文,得分134。

取得這樣的成績,我覺得首先是重視了語文學習,非常積極地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不光如此,自己還要拓展去做更多的題,看更多的書,平常最好能擠出時間練筆,寫一些小短文,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凡事可遇不可求。 采訪中,我們有幸見到了北大自主招生獲河南省第三名的王彬家長王永軍。 王永軍夫婦都是我市桂林鎮(zhèn)一中教師。 他很爽快地向我們介紹了王彬的成長史。 小學一年級對王彬來說很重要,啟蒙老師起了決定作用。 當時教他的老師是萬鳳蓮。 這個老師不像一般老師一樣喜歡布作業(yè),一至三年級就沒有作業(yè),回到家就是玩,說足了就是畫個鳥啊,白菜啊。

最可貴的是教他練了一手好字。 王彬小學階段就很愛看科幻小說,我嫌他一股勁兒瞧書,他在三年級時,就自己用打火機里的電池,拴上兩根線,弄了個二極管,趴在被窩里,用這照著瞧。 我是教物理的,他四五年級時,自己制作了個電扇,轉的嗚啦嗚啦的,我都不敢想象,我教了20年物理了都弄不成,他竟然就弄成了。 上初中前,他就把初中物理自學完了。 上初一是她媽媽教的,他的總分一直比第二名高一百好幾十,暑假時他媽媽做了個大膽的決定,讓王兵跳級,閃過初二讀初三。 暑假只是補習了一下初二階段的數學和英語。 上了初三,第一次考試就考了第二名,期末考試之后就又一直是第一名,總比第二名高六七十分。 中考一舉考入了林州一中特優(yōu)班。 誰說女子不如男。
 采訪就要結束時,我們巧遇考入北大的女子楊雯婷和康怡安。
楊雯婷很驕傲的對我們說,高中階段,她最佩服的是班主任賈志偉老師。 賈老師一直非常真心的對他的每個學生,在我們班級戰(zhàn)斗群不斷各種黑馬層出到高三以后一直在往前沖,班主任鼓勵我們每個人都是永遠要有這種積極的精神,不要一直考慮,因為在實驗班壓力會很大,所以有個這樣的班主任是很重要的,他也比較幽默,所以他對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談到想給學弟學妹們說些什么時,楊雯婷說,最終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果你坐不住了,就不要硬坐著,動動也可以提高效率。 還有就是要保持一個非常好的心態(tài)。 尤其是到了高三,因為你身邊的人非常優(yōu)秀,他們會考出讓你們驚訝的成績,這時候你肯定有壓力,因為你要參加高考,必須跟這些人競爭,你就得和這些同學搞好關系,向他們借鑒,向他們學習,保持好的關系會讓你心情變好,所以說關鍵還是在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很重要。 優(yōu)秀來自實干,作秀只是冠冕堂皇。
康怡安的“勤奮”論發(fā)人深思。
很多人都是天天為勤奮為刻苦,瞧著天天一直在學,其實真正對成績提高對以后發(fā)展是不是有好處,這都要打個問號,你的勤奮刻苦是做給別人看的還是真正對你有幫助有意義?現在競爭壓力這么大,幾乎所有學生都知道要勤奮要刻苦,所以現在不需要一直提勤奮刻苦,而是要明白,勤奮刻苦不是為了讓老師說你好,是在為自己學,是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一中的輝煌是與學校的管理分不開的。 在接觸高三年級主任李浩時,他很謙和地給我們講了他認為是成功的秘訣。 第一是校領導對高三工作高度重視。 元富紅校長每周一要給高三領導開會,跟我們一起研討,高三每個班清華北大尖子生情況,他第一時間就掌握數據了,經常開會時就突擊提問我們分管的班級歷次考試某個學生情況,比如點到31班,又點了王彬,問18次考試中其中一次的分數、名次及哪科考的比較弱,這樣,不僅是校長就是我們,對優(yōu)秀生心中確實就有數了; 第二是實施了全員導師制。 全員導師制是學習上的跟蹤管理。全班的學生分到六個老師門下,負責他的學習,跟蹤他的成績變化,把握他的薄弱科目,便于做好培優(yōu)補差工作;導師還充當了在學校的臨時家長,第一時間發(fā)現學生的情緒變化,傾聽學生無法與同學、家長溝通的思想,關注他的身心健康。 師生情感是一輩子的事。

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也是導師的一項工作。 無論是志愿的填報,專業(yè)的選擇,還是以后從事的職業(yè),老師都站在學生的利益上,根據自身的經驗,給出一些合理的建議。 林州一中是一個教育發(fā)展的窗口,我們寄望的是本文能給一萬余教師帶來些醒悟,走林州一中方向,提升學生,成就自己。(王長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