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上方“龍騰古玩城”一鍵關注 我國制造瓷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陶和瓷雖然有許多不同,但兩者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制瓷技術是在制陶技術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發(fā)明的,瓷器雖用瓷土作胎,表面施玻璃質釉,經攝氏1200℃以上高溫焙燒而成。但作為瓷器胎體的成型方法卻與陶器基本相同,從最早的手工捏塑法、泥條盤筑法,發(fā)展到泥片圍接法、輪制成型法、印模法、注漿法等。下面依次作簡單的介紹。 1、手工捏塑法 人們用手隨心所欲地對泥土進行創(chuàng)作,捏出一些較小的器物,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成型方法。 2、泥條盤筑法 將泥土搓成泥條,從器底起從下往上將泥條盤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漿膠合成全器,最后抹平器壁盤筑時留下的泥縫。此法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期。 3、泥片圍接法 將原料泥塊先加工成泥片,然后將泥片圍接組合成需要的形狀,如宜興紫砂茶壺多用此法做成。 4、輪制成型法 將泥料放置于輪盤,利用輪盤轉動產生的離心力而成型的方法。它主要用于圓體器型的制作,輪制有慢輪、快輪之分。 5、印模法 將泥料嵌入特制的模子中成型的方法。主要用于制作陶瓷俑、動物和器物部件、紋飾等。 6、注漿法 把泥料灌入石膏等模子中,利用石膏模型的毛細管作用力將懸浮的漿料吸附于模具內壁而成型的方法。注漿法大大提高了胎體的產量和質量,有利于陶瓷生產的發(fā)展。 (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str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