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qū)報記者盛佳婉 深圳市癌友康復互助會會長、成功抗癌25年的羅淑云是癌友眼中的抗癌明星。雖然已71歲高齡,她每天仍不知疲憊地為推動“群體抗癌”而奔波。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癌癥康復者在群體中學會自我康復管理,迎來新生。 癌癥≠死亡 25年前,科研事業(yè)正紅火的羅淑云被確診為胃癌,因身體情況不允許,她甚至只進行了兩次化療,全家人一度以為羅淑云只能等死。一個偶然的機會,羅淑云到了北京抗癌樂園參加了一個月的群體抗癌活動,在群體里她學會了“自我康復管理”,并逐漸實現(xiàn)了康復。病愈后,羅淑云成為群體抗癌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矢志不移地推動群體抗癌近20年。 雖然已為近4000名癌癥患者提供“自我康復管理”指導,羅淑云覺得跟龐大的癌癥群體比起來,自己做的仍杯水車薪。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新發(fā)惡性腫瘤達16731例。且惡性腫瘤發(fā)病率持續(xù)明顯上升,年平均增長4.15%。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深圳的癌癥康復者有約11萬。 “社會對癌癥認識的觀念落后。有個說法,癌癥病人中有1/3是被嚇死的。就是因為‘癌癥=死亡’的觀念根深蒂固,在得知他們罹患癌癥后,他們就主動投降了。再加上一些迷信思想,大量的癌癥康復者甚至處于隱居狀態(tài)。我所知道的隱居者中,有的只有夜里才出來透風;有的直至死亡前一天,公司同事才知道他患癌癥;有的患者家屬先患了嚴重的抑郁癥?!绷_淑云說。 希望在社區(qū)成立癌癥康復互助站 調查顯示,八成的癌癥死亡病人都是因為過不了康復期這道關口,在手術后一至三年內去世。在羅淑云看來,得了癌癥面臨的是辭職、化療、抗癌等等。之前的生活戛然而止,要重新開始一種新的人生,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家庭,都是致命的打擊,“一個人或是一個家庭孤軍奮戰(zhàn),太艱難,也太容易放棄了。如果能加入群體抗癌,你有什么心結有人幫你打開,你有什么問題,有人給你指引,會明顯提高生活質量和抗癌成功率,”羅淑云說。 在市癌癥康復互助會的800多名會員里,康復5年以上的超過一半,遠高于個體抗癌成功率,然而羅淑云覺得這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北京、上海等地區(qū)所作的大樣本流行學調查結果顯示,近3萬名參與抗癌非正規(guī)團體活動的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70%以上。 近年來,互助會組織大家開展群體抗癌,在全市10個公園里設工作站,癌癥康復者每天上午集體做抗癌健身操,下午一起活動交流。但因為受限于人力、物力、財力等,沒有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開來?!拔覀冞@個社會組織可能跟別的不一樣,如果說大家有什么私心的話,就是怕把自己累著導致病情惡化。讓5年以上的抗癌明星給人指導,傳授抗癌經(jīng)驗是可以的,但要是專門去爭取資源支持是很難的?!?/p> 羅淑云說,自己一直有個夢想,成立深圳市癌癥康復學校。就像上海癌癥康復學校一樣,癌癥患者僅交一點管理費就可以進入學校,進行21天的綜合培訓。有抗癌明星授課,教會患者自我康復管理;有醫(yī)療專家給予專業(yè)的抗癌指引;還有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大家黏在一起抱團取暖。 “現(xiàn)在來說,我們還做不到那么長遠,就希望現(xiàn)在能有幾個專職工作人員,讓我們能進入社區(qū),在社區(qū)里成立癌癥康復互助站,讓癌癥康復者們都走出來,我們的抗癌明星傳授給他們經(jīng)驗,并給他們榜樣的力量。讓更多癌癥康復者們迎來新生。”羅淑云說。 來源: 深圳特區(qū)報 |
|
來自: 唯我英才 > 《養(yǎng)生與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