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
浣 爾
《洛神賦圖》傳為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作。與唐代韓滉的《五牛圖》、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作品并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可惜的是,此畫真跡已不傳,現(xiàn)流傳版本皆為摹本,分別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等處。
此幅作品是根據(jù)曹植《洛神賦》中場景所作的一長卷連環(huán)畫。同為此種形式的顧愷之作品還有《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洛神賦》原名《感甄賦》,主要描述了曹植早年與當時蔡縣令甄逸之女甄宓的感情故事。甄宓后來嫁給了曹植之兄曹丕,生下了明帝曹叡后,慘遭迫害致死。洛神是傳說中的伏羲之女,溺于洛水而化為神,世人稱之為宓妃。據(jù)傳曹植獲得宓妃遺枕,感嘆之下作此賦以抒發(fā)對其愛慕之意以及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悵之情。
顧愷之領會了曹植原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在畫中隨著情節(jié)的不斷展開,所繪宓妃顧盼生姿、情意綿綿的表情也恰到好處。畫中人物安排疏密得當,在一幅畫面中展示了不同時間和空間的變換。如畫中二人初見的一幕,曹植站于岸邊,癡情地望著遠方水上的洛神,她飄動的衣帶、凌波微步的美麗身姿凸顯了她的仙氣,而其對曹植的愛慕之情以及欲去還留的動態(tài),也充分表露了她矛盾的心理。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顧愷之在畫面中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的多次相見,最終洛神駕著六龍云車于云端中漸去,留下曹植戀戀不舍地離開。
顧愷之是開創(chuàng)中國人物畫的鼻祖,他的筆法如春蠶吐絲,輕盈流暢,被后世稱為“鐵線描”。唐代張彥遠對顧愷之的畫評價為:“緊勁聯(lián)綿,循環(huán)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雷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也?!?《歷代名畫記》)通觀《洛神賦圖》,此畫作稍顯不足之處是對于山川樹石的處理還略顯簡單,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整幅作品的裝飾趣味。此外,襯景中對車船、女媧以及怪誕神獸的描繪都極為生動鮮活,使整幅畫面充斥著強烈的神話氣氛和浪漫主義色彩。此幅作品無論構圖、情節(jié)的展示、人物的刻畫以及筆墨繪畫技巧方面都可稱得上是中國古典繪畫藝術之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