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又稱“軟彩”,上彩之前先打一層玻璃白,然后用彩料在上面皴染出濃淡色調(diào),其效果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粉彩恰用了中國畫的渲染技巧施彩,特點是色階多,過度效果明顯,立體感強,能體現(xiàn)深淺、陰陽、向背。粉彩大致可分青花粉彩、祭紅釉地粉彩、天蘭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紅釉地粉彩、綠釉地粉彩、窯變釉地粉彩等。粉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 斗彩又稱“青花填彩”,始于宣德,成熟于成化。成化瓷器最重要的成就,莫過于斗彩。當(dāng)時斗彩是作為宮延御用的精美細瓷專門燒制的,產(chǎn)量非常小,因此遺留下來的也就更少了,至今絕大部分收藏在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總數(shù)不過200余件。據(jù)明代《唐氏肆考》記載:“神宗尚器,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可見其彌足珍貴。從現(xiàn)存實物看,成化斗彩的主要彩繪方法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勒出紋飾的輪廓線,有的器物還以青花做局部渲染。之后罩上透明釉,燒成淡描青花器,再在青花勾線內(nèi)填以色彩低溫烘燒而成。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色彩相結(jié)合的一種彩瓷品種。清康、雍、乾官窯都有仿燒成化斗彩,特別是雍正時期幾可亂真,但這些仿品大多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shù)寄托成化款。較之成化器,清仿斗彩器胎質(zhì)雖細,但顯輕??;白釉不及成化肥厚,釉面略松軟;紅彩欠鮮艷;繪畫欠柔和;款識更是相差較遠;有些器物上飾以粉彩等??偟膩砜矗迦亩凡蚀善鞔蠖嗬L畫精工,改變了成化時期“葉無反側(cè)”、“四季單衣”的缺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fēng)格。 五彩始于元代,發(fā)展于明代中期。清康熙以前的藍彩全部以釉下青花代替,康熙時期才發(fā)明了釉上藍彩。五彩的繪畫手法以平涂為主,不進行渲染,沒有濃淡之分,因此也被稱之為“硬彩”。五彩并不限于五種顏色,其彩繪方法與斗彩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斗彩的釉彩多為釉下青花勾畫輪廓線,然后再在輪廓線內(nèi)填以彩料。而五彩則不然,五彩雖有釉下青花,但它不僅用以勾畫輪廓線,多數(shù)還繪成完整或部分圖案罩釉燒成,并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為圖案線描。此外,也有少數(shù)五彩瓷器沒有青花線描,直接在上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分為青花五彩和純釉上五彩兩種。純釉上五彩很容易識別,青花五彩則容易和斗彩相混淆。 掌握好粉彩、斗彩、五彩間的區(qū)別,才能更好的在鑒定中把握到位。其中知識豐富,大有可學(xu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