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問題質(zhì)疑 馮先銘 我國瓷器到了宋代,名窯迭出。近百年來評詞的人把“定”、“汝”、“官”、“哥”評為名窯;也有人把“鈞窯”并入,因之有“五大名窯”之說。這兩種說法,都有“哥窯”在內(nèi)。入明以來,有關(guān)“哥窯”的記載與日俱增,仿“哥窯”的作品也充斥市場,為談瓷的人所津津樂道。對于這樣一個鼎鼎大名的名窯,二十多年來文物考古及科研單位對它進行了一系列的調(diào)查研究與化驗分析,研究的初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文獻記載的“哥窯”與傳世和出土的標(biāo)本有很大出入,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工作,庶幾可以把問題澄清。 一.文獻中有關(guān)“哥窯”的記載 “哥窯”最早見于明曹昭《格古要論》:“舊哥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見。成群隊者,是元未新燒,土脈粗糙,色亦不好?!辈苷颜J為“哥窯”有新舊之分,他明確提出新哥窯成對者是元未新燒,那么哥窯當(dāng)然要早于元未,但早到什么時候則未具體提到。在提法上舊哥哥窯是對新哥窯而言。《格古要論》“龍泉窯”條沒有提到弟窯,可見明初哥窯、弟窯之說尚未成立,這點是值得注意的。 比《格古要論》晚一個世紀的《浙江通志》,書中提到“處州……縣南七十里曰琉華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yè)。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至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dāng)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這是有關(guān)章生一、生二兄弟燒瓷的最早材料,但是書中注明此說得自傳聞,不知章生一和章生二是何時人。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xù)編》一書中進一步說:“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薄镀咝揞惛謇m(xù)編》距《浙江通志》成書僅相隔五年,對“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祥何時人”的基礎(chǔ)上具體地肯定為南宋時人。并說“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這是我們見到的肯定章生一、生二兄弟為南宋時人的最早材料,明嘉靖以后對哥窯、弟窯的進一步演繹,大都來源于此。 值得注意的有三點:第一,“哥窯”被列為宋代名窯之一,明清兩代文獻有不少描述,但宋元兩代對“哥窯”卻只字未提。第二,在《格古要論》中,哥窯和龍泉窯是分為兩條描述的。文中沒有提到兩窯有什么關(guān)系,而且哥哥窯條紋中提到新哥窯,從文章結(jié)構(gòu)分析,舊哥窯是對新哥窯而言的。第三,明&S226;陸蓉《菽圓雜記》一書亦刊刻于嘉靖年間,對龍泉窯記錄的比較細致,是研究龍泉窯的重要參考書,書中提到:“青瓷初出于劉田,去縣六十里,次則有金村窯,與劉田相去五里余,外則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綠繞等處皆有之;然泥油精細,模范端巧,俱不如劉田。泥則取于窯之近地,其他處皆不及;油則取諸山中,蓄木葉燒煉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細者合而為油。大率取泥貴細,合油貴精。匠作先以鈞運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乾則蘸油涂飾,用泥筒盛之,置諸窯內(nèi),端正排定,以柴筱日夜燒變,候火色紅焰無煙,即以泥封閉火門,火氣絕而后啟。凡綠豆色瑩凈無暇者為上,生菜者次之,然上等價高,皆轉(zhuǎn)貨他處,縣官未嘗見也。”這段記載從龍泉窯的分布、原料出處、制造工藝、裝窯方法直到燒窯,描繪的極其細微,對于“哥窯”也無字提及?;谏鲜銮闆r,宋時龍泉窯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的說法,從文獻記錄的資料看,開始是得自傳聞,以后又進一步演繹而漸次形成。 二.龍泉窯發(fā)掘后出現(xiàn)的新問題 近三十多年以來,浙江省文管會對龍泉窯進行了多次調(diào)查,1960年為系統(tǒng)研究和恢復(fù)龍泉窯的需要,對大窯和金村兩窯遺址進行了發(fā)掘,發(fā)掘的另一目的是解決哥窯問題。通過發(fā)掘和對碎片的科學(xué)研究,結(jié)果是: 1.在大窯和溪口等五處窯址發(fā)現(xiàn)了黑胎青瓷。器物有碗、盤、盞、杯、洗、盅、瓶、觚、盂、盒、燈及爐等標(biāo)本。 2.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單位收藏的傳世哥窯器,如三足鼎、魚耳爐、乳釘五足爐、雙耳乳足爐、禪式瓶、膽式瓶及折腰盤等典型南宋器物,在所有窯址里均未發(fā)現(xiàn)。 3.由故宮博物院提供、經(jīng)中國科學(xué)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化驗測定的哥窯標(biāo)本,其胎釉的化學(xué)組成、紋片顏色、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都與發(fā)掘出來的龍泉黑胎青瓷不同,相對的說來,與江西地區(qū)的仿哥、仿官以及碎器一類產(chǎn)品則比較接近。 根據(jù)以上這些發(fā)現(xiàn),一種意見認為傳世哥窯瓷器不是龍泉窯燒的,其燒造地點接近江西景德鎮(zhèn)。關(guān)于這個問題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今后還要進行大量工作,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結(jié)論。 此外,關(guān)于龍泉的黑胎青瓷問題,目前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黑胎青瓷就是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哥窯的產(chǎn)品無疑,它與文獻所談哥窯的特征相吻合;另一種則認為龍泉窯的黑胎青瓷不是哥窯,是仿官窯的作品,持此論點者以為前提條件是哥窯、弟窯的命名本身就值得懷疑,是后人根據(jù)前人傳聞演繹出來的,文獻材料的可靠性不大?!陡窆乓摗吩谡劰俑G時特別提到:“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币虼?,龍泉窯的黑胎青瓷正是《格古要論》指出的烏泥窯,是仿官窯的作品,器物造型與杭州烏龜山官窯出土的標(biāo)本有不少共有的式樣,說明與官窯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南宋時宮廷使用瓷器數(shù)量很大,修內(nèi)司官窯燒制的官窯瓷器遠遠不夠,不得不仰給于景德鎮(zhèn)和龍泉窯。因此景德鎮(zhèn)青白瓷、龍泉窯青瓷和仿官窯青瓷都是宮廷用瓷的主要對象。中國科學(xué)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化驗?zāi)纤锡埲啻蓸?biāo)本后認為:“有人認為是仿官窯的制品,它的胎骨成份很接近北方窯,而與一般龍泉窯差別較大,可見仿官窯的說法是有所根據(jù)的?!?/p> 三.“哥窯”傳世瓷器情況分析 傳世“哥窯”瓷器為數(shù)不少,此處探討的僅限于南宋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分別藏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及臺灣故宮博物院,流散到國外的為數(shù)也不少。其造型有各式瓶、爐、洗、盤、碗和罐。論胎有薄厚之分,其胎質(zhì)又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多種色調(diào)。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各色。從時間講,其中應(yīng)有出產(chǎn)早晚之別,從產(chǎn)地說,也恐非一個瓷窯的出品。總之,情況是比較復(fù)雜的。 傳世“哥窯”有早期、晚期的作品,《格古要論》中關(guān)于舊哥窯與新哥窯的記載,是值得重視的。曹昭對新哥窯的解釋為:凡是成群成隊的就屬于新哥窯的作品,換句話說,舊哥窯大部分是單件的,成群成隊的非常少。 關(guān)于傳世“哥窯”產(chǎn)地問題,有一種意見認為它接近江西省,那么我們就圍繞江西地區(qū)來探索。從傳世“哥窯”看,景德鎮(zhèn)明代仿官、仿哥成風(fēng),這類仿品現(xiàn)在流傳下來很多,比較早些的有成化時期的仿品,而且是成化時期景德鎮(zhèn)御器廠燒制的,器物底部有青花楷書六字款,款體與大量傳世成化時期官窯瓷器相同。再早的景德鎮(zhèn)仿哥作品截止目前尚未見到。江西地區(qū)燒開片的還有吉安永和窯,也就是宋代的吉州窯,就傳世的這類瓷器的時代看,大部分是明嘉靖到崇禎時期的作品。《格古要論》中提到一個碎器窯,燒造地點就在吉安永和鎮(zhèn)。碎器窯器物就是與哥窯器物類似的開片釉,有較大可能這是宋代的名釉,因此吉安有可能燒哥窯器物。景德鎮(zhèn)與吉安永和窯窯址都未發(fā)掘過,兩窯明代都仿燒過哥窯瓷器,特別是吉安永和的碎器窯燒哥窯器物可能性更大一些。 元至正十三年刊刻的《至正直記》一書也提出了可供研究的另一個新線索,在“窯器不足珍”一節(jié)里說:“……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zhì)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辯也……?!边@里引人注意的是提到“哥哥洞窯”。 《至正直記》作者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杭州買了一件哥哥洞窯燒制的鼎,瓷質(zhì)雖然很新,但釉色瑩潤很像舊造。這說明哥哥洞窯在至正以前也燒瓷器,已有一段燒瓷歷史。王德翁所提的“哥哥窯”不知是否即“哥哥洞窯”。無論如何《至正直記》提到的“哥哥洞窯”或“哥哥窯”與“哥窯”有關(guān),可據(jù)此進一步追根求源?!案绺G”究竟出于何處,相信遲早會得到解決的。附帶要提一下的是《格古要論》中提到的新哥窯是元未新燒,這一說法與《至正直記》中的“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之論出于同一時期,有力地證明元后期“哥窯”仍在繼續(xù)燒瓷。在傳世的不少“哥窯”瓷器中有南宋時期作品,其中有些是屬于元代的作品,如何加以區(qū)分,今后還要努力研究,并要科研單位繼續(xù)化驗分析。相信“哥窯”問題最終是能夠澄清的。此外,《遵生八箋》在談“官窯”時有如下記載:“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窯在鳳凰山下……。哥窯燒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從從后兩句文字分析,似乎哥窯的燒造地點在杭州,高濂此說不知何所本,是否與哥哥洞窯有關(guān),姑且提出以供研究。 附:《哥窯》 哥窯與汝窯不同,它不見于宋人記載。元代人記載中有所謂“哥哥洞窯”,它與“哥窯”是否一事也有待于進一步的證明。哥窯瓷器的遺址迄今未發(fā)現(xiàn),也難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與傳世哥窯印證。因此,哥窯問題至今仍是我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 一.哥窯與“弟窯” 哥窯列名為宋代名窯,最早見于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所謂:“內(nèi)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绷忻谒蚊G:汝、官之后,鈞窯、定窯之前??梢娭辽僮栽雌?,哥窯已被認定為宋窯,并且是重要收藏對象,其品第高于鈞窯與定窯。但是其時不見有“弟窯”之名,龍泉青瓷似乎也未為藏家所重。稍晚的明人曹昭《格古要論》考論古器也只說:“舊哥哥窯出(下有原厥文,原意謂“出”產(chǎn)于某地,但產(chǎn)地待考,作者未及補,刊本照刻如文。)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見。成群隊者,是元未新燒,土脈粗躁,色亦不好?!?/p> 曹昭認為“哥窯”有新舊之分,他明確提出新哥窯成對者是元未新燒,那么舊哥窯當(dāng)然要早于元未,但早到什么時候則未具體提到。在提法上舊哥哥窯是對新哥窯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格古要論》“龍泉窯”條沒有提到弟窯,可見明初哥窯、弟窯之說尚未成立,但比《格古要論》晚一個世紀《浙江通志》一書卻記錄了以下的傳說,“處州……縣南七十里曰琉華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yè)。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祥何時人,至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dāng)世,是曰哥窯,弟曰生二窯……”。這是有關(guān)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燒瓷的最早材料,但是書中未記章生一和生二為何時人。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xù)編》一書中進一步說:“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破……。”《七修類稿續(xù)編》距《浙江通志》成書僅相隔五年,在“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祥何時人”的基礎(chǔ)上具體地肯定為南宋時人。并說“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這是我們見到的肯定章生一、生二兄弟為南宋時人的最早材料,明嘉靖以后對哥窯、弟窯的進一步演繹,大都來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格古要論》中哥窯和龍泉窯是分為兩條描述的。文中沒有提到兩窯有什么關(guān)系,而且哥窯條又提到了新哥窯,從文章結(jié)構(gòu)分析,舊哥哥窯是對新哥窯而言的,其次,明&S226;陸蓉《菽園雜記》一書亦刊刻于嘉靖年間,對龍泉窯記錄的比較細致,是研究龍泉窯不可忽視的重要參考書。書中提到:“青瓷初出于劉田,去縣六十里,次則有金村窯,與劉田相去五里余,外則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綠繞等處皆有之;然泥油精細,模范端巧,俱不如劉田。泥則取于窯之近地,其他處皆不及,油則取諸山中,蓄木葉燒煉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細者合而為油。大率取泥貴細,合油貴精。匠作先以鈞運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乾則蘸油涂飾。用泥筒盛之,置諸窯內(nèi),端正排定,以柴筱日夜燒變,候火色紅焰無煙,即以泥封閉火門,火氣絕而后啟。凡綠豆色瑩凈無暇者為上,生菜者次之,然上等價高,皆轉(zhuǎn)貨他處,縣官未嘗見也?!边@段記載從龍泉窯的分布、原料出處、制造工藝、裝窯方法直到燒窯,描繪的極其細微,對于“哥窯”也無只字提及?;谏鲜銮闆r,宋時龍泉窯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的說法,從文獻記錄的資料看,開始是得自傳聞,以后又進一步演繹而漸次形成。 二.哥窯與龍泉窯的黑胎青瓷 1960年,浙江省文管會對龍泉窯的大窯和金村兩窯遺址進行了發(fā)掘,在大窯和溪口等五處窯址發(fā)現(xiàn)了黑胎青瓷。器物有碗、盤、盞、杯、洗、盅、瓶、觚、盂、盒、燈及爐等標(biāo)本;而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單位收藏的傳世哥窯器,如三足鼎、魚耳爐、乳釘五足爐、雙耳乳足爐、禪式瓶、膽式瓶及折腰盤等典型南宋器物,在所有窯址里均未發(fā)現(xiàn);由故宮博物院提供的經(jīng)中國科學(xué)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化驗測定的哥窯標(biāo)本,其胎釉的化學(xué)組成、紋片顏色、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都與發(fā)掘出來的龍泉黑胎青瓷不同,比較說來反倒與江西地區(qū)的仿哥、仿官以及碎器一類產(chǎn)品則比較接近。根據(jù)以上這些發(fā)現(xiàn),就有一種意見認為傳世哥窯瓷器不是龍泉窯燒的,其燒造地點接近江西景德鎮(zhèn)。關(guān)于這個問題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今后還要進行大量工作,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結(jié)論。 此外,關(guān)于龍泉的黑胎青瓷問題,目前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黑胎青瓷就是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哥窯的產(chǎn)品無疑,它與文獻所談哥窯的特征相吻合;另一種則認為龍泉窯的黑胎青瓷不是哥窯,是仿官窯的作品,持此論點者以為前提條件是哥窯、弟窯的命名本身就值得懷疑,是后人根據(jù)前人傳聞演繹出來的,文獻材料的可靠性不大?!陡窆乓摗吩谡劰俑G時特別提到:“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敝f。因此,龍泉窯的黑胎青瓷正是《格古要論》指出的烏泥窯,是仿官窯的作品,器物造型與杭州烏龜山官窯出土的標(biāo)本有不少共有的式樣,說明與官窯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南宋時宮廷使用瓷器數(shù)量很大,修內(nèi)司官窯燒制的官窯瓷器遠遠不夠,不得不仰給于景德鎮(zhèn)和龍泉窯。因此景德鎮(zhèn)青白瓷、龍泉窯青瓷和仿官窯青瓷都是宮廷用瓷的主要對象。 中國科學(xué)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化驗?zāi)纤锡埲啻蓸?biāo)本后認為:“有人認為是仿官窯的制品,它的胎骨成份很接近北方窯,而與一般龍泉窯差別較大,可見仿官窯的說法是有所根據(jù)的”。 三.傳世哥窯器 傳世“哥窯”瓷器為數(shù)不少,此處探討的僅限于南宋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分別藏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及臺灣故宮博物院,流散到國外的為數(shù)也不少。其造型有各式瓶、爐、洗、盤、碗和罐。論胎有薄厚之分,其胎質(zhì)又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多種色調(diào)。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各色。從時間講,其中應(yīng)有出產(chǎn)早晚之別,從產(chǎn)地說,也恐非一個瓷窯的出品??傊闆r是比較復(fù)雜的。 傳世“哥窯”有早期、晚期的作品,《格古要論》中關(guān)于舊哥窯與新哥窯的記載,是值得重視的。曹昭對新哥窯的解釋為:凡是成群成隊的就屬于新哥窯的作品,換句話說,舊哥窯大部分是單件的,成群成隊的非常少。 關(guān)于傳世“哥窯”產(chǎn)地問題,有一種意見認為它接近江西省,那么我們就圍繞江西地區(qū)來探索。從傳世“哥窯”看,景德鎮(zhèn)明代仿官、仿哥成風(fēng),這類仿品現(xiàn)在流傳下來很多,比較早些的有成化時期的仿品,而且是成化時期景德鎮(zhèn)御器廠燒制的,器物底部有青花楷書六字款,款體與大量傳世成化時期官窯瓷器相同。再早的景德鎮(zhèn)仿哥作品截止目前尚未見到。江西地區(qū)燒開片的還有吉安永和窯,也就是宋代的吉州窯,就傳世的這類瓷器的時代看,大部分是明嘉靖到崇禎時期的作品?!陡窆乓摗分刑岬揭粋€碎器窯,燒造地點就在吉安永和鎮(zhèn)。碎器窯器物就是與哥窯器物類似的開片釉,有較大可能這是宋代的名釉,因此吉安有可能燒哥窯器物。景德鎮(zhèn)與吉安永和窯窯址都未發(fā)掘過,兩窯明代都仿燒過哥窯瓷器,特別是吉安永和的碎器窯燒哥窯器物可能性更大一些。 元至正十三年刊刻的《至正直記》一書也提出了可供研究的另一個新線索,在“窯器不足珍”一節(jié)里說:“……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zhì)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辯也……?!边@里引人注意的是提到“哥哥洞窯”。 《至正直記》作者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杭州買了一件哥哥洞窯燒制的鼎,瓷質(zhì)雖然很新,但釉色瑩潤很像舊造。這說明哥哥洞窯在至正以前也燒瓷器,已有一段燒瓷歷史。王德翁所提的“哥哥窯”不知是否即“哥哥洞窯”。無論如何《至正直記》提到的“哥哥洞窯”或“哥哥窯”與“哥窯”有關(guān),可據(jù)此進一步追根求源?!案绺G”究竟出于何處,相信遲早會得到解決的。附帶要提一下的是《格古要論》中提到的新哥窯是元未新燒,這一說法與《至正直記》中的“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之論出于同一時期,有力地證明元后期“哥窯”仍在繼續(xù)燒瓷。在傳世的不少“哥窯”瓷器中有南宋時期作品,其中有些是屬于元代的作品,如何加以區(qū)分,今后還要努力研究,并要科研單位繼續(xù)化驗分析。相信“哥窯”問題最終是能夠澄清的。此外,《遵生八箋》在談“官窯”時有如下記載:“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窯在鳳凰山下……。哥窯燒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從從后兩句文字分析,似乎哥窯的燒造地點在杭州,高濂此說不知何所本,是否與哥哥洞窯有關(guān),姑且提出以供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