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隨性周國平: □本報記者唐詩云 最近,70歲的周國平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同時推出兩本新書——《覺醒的力量》、《人生不較勁》,收錄了他在2011年至2014年所寫的散文隨筆。 周國平說,他以“覺醒”來作為這四年思考寫作的關(guān)鍵詞,書中的話題涉及哲學、信仰、閱讀、教育、生活等等。在他看來,哲學的沉思,信仰的尋求,經(jīng)典的閱讀,教育的進程,生活的磨煉,終極的目的都是為了覺醒。覺醒是一種巨大的內(nèi)在力量,擁有了這個力量,一切外來的負面力量都不能真正把人打敗。 周國平認為,盲目較勁往往是人世間痛苦的根源,唯有具備不較勁的智慧,才能把勁兒節(jié)省和積聚起來,使在正確的方向上,從而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得到真正的幸福。 長江商報記者近日就新書話題電話訪問了周國平。他表示,這兩本書不是說教,只是自己的切身體會,“愿以此與讀者共勉”。 談“靈魂的覺醒” 信仰和智慧 在人生中不可或缺 長江商報:您在新書里談到從容不較勁的人生,但當下很多人在追逐金錢、權(quán)利與名譽的過程中甘之若飴,非常享受這種像戰(zhàn)場一樣激烈的過程,甚至認為這才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您是怎樣看待這種現(xiàn)象? 周國平:我認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不僅僅是人的欲望。這里面有一個判斷,那就是人類的目標是什么,對于一個人來說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應該用怎樣一個標準去判斷。顯然,人類發(fā)展的方向不能是追逐金錢、權(quán)利與名譽。這樣的人生目標對于社會進步來說一定不是推動,而是干擾。 社會上的一些東西,包括權(quán)力、財富、名聲,可以爭取,但是你要斟酌清楚,不要將這些看成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那僅僅是一個手段,目的還是要讓生命有一個好的狀態(tài)。如果去爭取那些東西讓生命有一個壞的狀態(tài),那就不要去做了。那么我們的人生目標究竟是什么呢?每個人作為一個個體來說都是不一樣的。 怎樣去發(fā)掘自己的人生目標?這也就是我在《人生的覺醒》這本書里所要表達的意思,那就是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三個覺醒——生命的覺醒、自我的覺醒、靈魂的覺醒。 長江商報:說到靈魂的覺醒,您提到了兩個途徑:信仰和智慧。信仰是解決生活中所有苦難的靈丹妙藥嗎?智慧是安慰自己失意人生的最好借口嗎? 周國平:我覺得這種提法本身就不是一個對信仰和智慧正確的定位。這個世界上肯定沒有解決所有苦難的靈丹妙藥,智慧也不是用來安慰失意人生的。這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不是對信仰和智慧的定位,一個人經(jīng)歷苦難、失意一定是一個考驗。一個有智慧會思考的人經(jīng)歷過苦難以后,他的靈魂一定會有實實在在的收獲,而不是表面的安慰一下。 一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信仰和智慧這兩者是不可或缺的。但這兩者殊途同歸,最終都會讓人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實現(xiàn)內(nèi)心的覺醒。 長江商報:您在這兩本書里曾評價史鐵生是“中國最有靈魂的作家”、“當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是否“苦難與思考”是成就一個偉大作家的根本? 周國平: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史鐵生先生肯定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作家,當然他的成就和他的苦難有關(guān)系,和他的思考也有關(guān)系。但這不是主要原因。人的經(jīng)歷分成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一種是內(nèi)在的。對于一個作家來說,并不是因為這種外在的經(jīng)歷才促成他作品的高度。史鐵生先生就是這樣,我相信即使他不殘疾,也同樣是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對于一個平庸的人來說,即使再大的苦難也不會有任何成就。 無論是苦難的逆境還是別的什么順境,我認為最關(guān)鍵的還是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要有“不較勁”的智慧,不和自己、別人和老天較勁。對自己要隨性,對老天要隨命,要從容地生活,在能掌握的范圍內(nèi)做命運的主人,在不能掌握的范圍內(nèi)做命運的朋友。 談“永恒的話題” 惟有歷盡誘惑而 不渝的愛情才富有生機 長江商報:您的作品談愛情、婚姻、生活、幸福、死亡等人生的永恒主題,但這一次您在《性的世界》里談到了性。這也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嗎? 周國平:性肯定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我以往的作品里很多談性。沒有性就沒有愛,沒有婚姻。性是愛情、婚姻、親情的根源。 長江商報:《從女性視角探究愛情》里,您提到小說的情節(jié):“田小麥失去了婚姻,卻仍是正宮娘娘,謝橋軒正了,卻仍是一個小三兒?!蹦绾慰催@種愛情觀?在您的眼里,婚姻和愛情是兩個怎樣不同卻又勾連在一起的事物? 周國平:我有很多的文章談到了愛情,《愛的五重奏》里就很完整地寫到了我的婚姻愛情觀。再好的婚姻也不能擔保既有的愛情永存,杜絕新的愛情發(fā)生的可能性。不過,這沒有什么不好。世界上不該有命定的姻緣,靠閉關(guān)自守而得以維持專一長久的愛情未免可憐,惟有歷盡誘惑而不渝的愛情才富有生機,真正值得自豪。 我一直認為,結(jié)婚和獨身各有利弊,而只要相愛,無論結(jié)不結(jié)婚都是好的。我不認為婚姻能夠保證愛情的穩(wěn)固,但我也不認為婚姻會導致愛情的死亡。一個愛情的生命取決于它自己是什么樣的質(zhì)量和活力,事實上與婚姻無關(guān)。既然如此,就不必刻意追求或者拒絕婚姻的形式了。 當然,婚姻有一個最大的弊病,就是對獨處造成威脅。對于一個珍愛心靈生活的人來說,獨處無疑是一種神圣的需要。不過,如果雙方都能領(lǐng)會此種需要,并且作出適當?shù)陌才?,我相信是可以把婚姻對獨處的威脅減低到最小的。 長江商報:您在《傳承高貴》這一節(jié)里提到了中國的教育。當下的中國教育背景下,你怎么看學生們擁有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的能力? 周國平: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非常重要,這對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可或缺。學習與智力發(fā)展都需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覺得最重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要有好奇心,要有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另外,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一定不要人云亦云、隨大流,這對一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 長江商報:在《閱讀的季節(jié)》中,您說看一個學生的心智素質(zhì)是看他是否具備兩個素質(zhì),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這兩個能力不是一個學生生來就具備的,教師、家長應該如何加以引導? 周國平:需要改變應試教育,因為它是對這兩種能力的扼殺。在這種教育下,老師和家長也無能為力。任何體制也不能取消。家長該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個人空間。一個快樂學習的能力需要快樂的方法??鞓穼W習的基礎(chǔ)是好奇心,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讓他品嘗到學習的快樂,調(diào)動起他的興趣。讓孩子真正喜歡上智力生活,樂在其中,欲罷不能,對學習充滿興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在這方面,父母的榜樣能產(chǎn)生顯著的作用。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質(zhì)是熏陶出來的。因此,做父母意味著人生向你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提高你自己的素質(zhì)。 談“成名與曝光” 我不愿意當什么偶像, 更深知與“大師”的差距 長江商報:在一代一代的讀者群中,您就是“大師”,而您自己卻從來謙稱“是大師的學生”、“是大師與讀者之間的橋梁”。從無名到有名,這個過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周國平:我還是最初的我。不管曾經(jīng)的默默無聞還是現(xiàn)在的小有名氣,我只是個小哲學家、小學者,不認為自己是什么大師。我知道大師的份量,因為我讀了很多大師的作品。內(nèi)心知道真正的大師是什么樣的標準。我心中的大師是引領(lǐng)了人類的方向的人。最偉大的大師引導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方向的導師,譬如孔子、蘇格拉底、佛陀、耶穌。 我也沒有什么偶像,那些大師就是我的老師。崇拜偶像是演藝界的事情,而我自己更不愿意當什么偶像。這不是謙虛,是我深知自己與“大師”的差距,我了解我自己。 長江商報:《覺醒的力量》里《受傷記》一篇寫到您發(fā)布事故消息到微博,《人生不較勁》里《微博拾遺》一篇還公布了您大量的個人生活。作為網(wǎng)絡名人,您怎么看待互聯(lián)網(wǎng)的作用? 周國平: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傳播的工具,,它本身沒有好壞,看你怎么怎么玩它。從傳播來講,它搭建了一個進步而快捷的交流平臺,我盡量用它好的方面。通過微博讓我的讀者更方便快捷地看到我的文字,吸引更廣的受眾,讀者也可以更容易地和我溝通。自己也可以很快得到各種反饋。但它本身的快捷和方便也會有副作用,比如膚淺,我盡可能揚長避短。一方面和讀者溝通,另一方面不會在這方面花費太多的精力。我不會太在乎別人的惡意批評,既然開了這個平臺,就是要聽他們說些什么,就要接受,讓他們?nèi)フf。 周國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散文家、哲學研究者、作家,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 著有《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碎句與短章》,詩集《憂傷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身上有真信念;事業(yè)上有真興趣。 周國平如此評判一個人有沒有自我。 他是一位哲學家,更是一位詩人、散文家。 他用散文的筆調(diào)寫他的哲學思考,用哲學思考來貫穿他的文學寫作。 他出版的學術(shù)專著和隨筆集至今累計銷量2000萬冊。 他是老中青三代人心目中的“人生導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