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立派、詩意盎然、陸家山水!真是滌蕩心胸, 讓人神清氣爽! 2015-07-10 【編者按】陸儼少藝術主張:“竊以為學畫而不讀書,完全缺少營養(yǎng),流于貧瘠,而且意境不高,匪特不能撰文題畫,見其寒儉已也?!?/font>陸儼少生前有句名言:“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作畫,詩書畫三者統(tǒng)一,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畫家?!?/font>筆者認為陸先生的作品做到了“詩情畫意”。陸儼少詩書畫“三絕”俱佳,與黃賓虹、李可染齊名,并稱“當代三位杰出的山水畫大師”。 陸儼少向來把傳統(tǒng)文人畫“天然去雕飾”視為創(chuàng)作的最高準則,但這種天然去雕飾,絕非一般文人墨客的筆墨游戲。他的畫以高超扎實的筆墨技藝為根基,以胸有丘壑的博大情懷為視界,以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為基點。南北二宗,各有千秋,揚此抑彼,偏向一端,未免自設藩籬,自裹其足,而不能兼收并蓄,左右逢源,實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陸儼少先生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他學貫南北,無一偏廢,取精用宏,加以融匯。南北宗的用筆,是絕不相同的,要置于一爐加以冶煉,必須膽識過人。特點是加強南北呼應,即令南宗不過柔,北宗不過剛,趨向中性,形成一種嶄新的面貌。他的畫實從生活中來,但又不僅僅是自然生活中的形象,而是一種對象化了的概括與提煉。他的畫無做作的成分,卻有經(jīng)營的學問;無自憐自營的自縛,卻充滿著勃勃生機,他的山水畫是從傳統(tǒng)的山水畫向現(xiàn)代邁進中,富有強烈時代感的藝術,達到了山水藝術境界的新的升華。陸先生作畫一般喜歡一支筆到底,不似他人往往視所需隨時換筆。他的畫法,強調的是盡筆之功能表現(xiàn)物象,在這種情況下,一支筆要當作幾支筆來用,要隨時能調節(jié)筆觸的大小粗細。在長期的此種用筆環(huán)境訓練中,使其獲得了心手兩忘,心手合一的自由。他行筆時結合指顫變速注墨,或疾或緩,不讓鋪毫中輟.或提或按,注意殺筆入紙。不管風吹草動,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始終最有效、最清醒、最自如地把握筆毫與紙面的接觸角度。這種角度只能因物隨機控制,對其自如運用雖需后天勤勉努力,也需先天素質可造。它幾乎無規(guī)律可循,不能刻意追求,某種意義上是純憑感覺行事。在生宣上最難把握的兩種用筆,一種是淌筆(筆中含水飽和),一種是渴筆(筆中含水極少),淌筆因含水多,觸紙即化,稍有不慎,頓成墨豬;渴筆因含水少,艱澀難行,力大毫散,力小痕無。但是淌筆與渴筆,正成強烈比照,功效顯著,不擅此道,必落下乘。陸先生對二者的處理方法是把握控筆之“度”,淌筆水多,宜疾宜輕,做到疾中毫鋪,輕中力到,能疾能輕,方能控制注水,從而制約筆痕漲縮,達到預期目的??使P水少,宜緩宜轉,做到緩中墨注,轉中鋒聚,能緩能轉,便可燥中得潤,從而體現(xiàn)枯筆情韻,完善表現(xiàn)功能??使P比淌筆的把握難度大,而且在現(xiàn)今的生宣上表現(xiàn)難度也大,因其難,所以對用筆技巧要求更高更嚴,陸先生的指顫法很大程度上便是在此種環(huán)境制的中應運而生的,頻頻指顫與不時轉筆相結合,使渴筆點、線燥中有潤,毛中見圓,解決了在生宣上充分體現(xiàn)渴筆優(yōu)勢的技術難題。他的山水畫中獨創(chuàng)了兩種新技法,一是“留白”,即以水墨留出白痕,用來表現(xiàn)云霧、泉水、山徑和浪花。二是“墨塊”。即留白要以墨色反襯,以濃墨積點成塊。他還擅長用長線條描水勾云和水紋,且勾云是以較細的拖筆中鋒畫云的陽面,以較淡而毛的環(huán)曲線條勾云的陰面。另外,他畫石每每空勾無皴,只用一根起伏變化的線條表現(xiàn)山石結構,往往起筆墨跡厚重,直到墨色淡干飛白,才蘸第二次。他的畫,無論從何種角度審視,都具有相當高的審美價值。陸儼少的山水畫,常給人一種清新雋永、古拙奇峭的感覺。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審美情趣,自有一種郁勃之氣回蕩其間,散發(fā)著行云流水般的意氣,近視遠看均有一番別具一格且引人入勝的景象。尤其是那獨創(chuàng)的風貌,神奇的筆墨,靈變的意韻,散發(fā)著文人氣息的高品位的藝術,具有一種引人入勝的美感。 參照國畫大師陸儼少的“十分功夫,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論定演變,產(chǎn)生中國畫的評價標準:國學思想、詩情畫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占四層,中國書法占三層,中國畫技法占三層。 中國畫評價標準(圖表): ![]() 開宗立派、陸家山水!
款識:巫峽云濤。予乃曾經(jīng)險水者,巨瀾急湍,噴射回旋。輕舟撞擊其間,不容咫尺。兩岸絕壁,云霧往來,隱現(xiàn)異時。辛酉八月,陸儼少。 詩書畫三位一體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身份識別符碼,詩書畫三絕也就成為評定文人畫的標準。陸儼少以其豐厚的學識、修養(yǎng)和造詣,集詩、書、畫三絕于一身,成為現(xiàn)代唯一被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定位的中國最后一個文人畫大家。
題識: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杜陵詩意,庚午夏日八二叟陸儼少寫于深圳。鈐?。宏憙吧?、宛若、晚晴軒、宛若八十歲以后、富貴入江山 陸儼少作畫就如同這行云流水,由濃轉淡,由小及大,氣韻貫通。筆墨所致,峭壁森立,古樹攀巖而生,群山綿延,水云接天。起筆并無山川大勢,然先生心中自有章法,虛實變換,剛柔并濟,終成澎湃之勢。順勢一葉扁舟,用筆細潤,豐若蠶繭。如此美妙的景致,是陸儼少堅實生活游歷的提煉。 稼軒詞意對題冊 (1300萬元,2012年12月北京保利)
柳陸雙美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1975年作 這是陸儼少先生"人書俱老"之時的一幅可以永久傳世的人物、山水畫卷?!对粕礁凹瘓D》為其始畫人物之作。這是中國文人畫家常有的一種精神追求,即將自己所喜歡的山水畫下來,放在居室之中,由于年齡大的關系,不能遠游,而可以"臥游"。正是出于這個目的,陸先生才畫下了這幅曠世名作,即是對山水風景的追憶,又能將柳宗元千古傳誦的名作畫下來,真可謂"雙璧成美",是陸氏山水畫作中絕無僅有的作品。 峽江云水圖 手卷 設色紙本 《峽江云水圖》筆墨厚實而靈透,筆筆順勢而生,沒有定稿,用墨則由濃入淡,同時又隨濃隨淡,一氣呵成,畫面前景高峙厚重,雄奇樸茂,大巧若拙。遠景星星點點的帆影時隱時現(xiàn),虛實結合,蒼茫幽遠,甚為精妙。作品氣勢爽利,渾淪而突出,繁簡輕重,濃淡干濕,極富變化之能。陸儼少頗負盛譽的山水畫,與他獨創(chuàng)的技法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是“積墨”法,二是“留白”法,在此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尤其是水的線條非常有“生命”,特別具有裝飾美感,使得畫面產(chǎn)生強烈的動勢、神韻和節(jié)奏感。從陸氏他畫山水,總是以一管中號狼毫一畫到底,那一筆之間的變化,筆與筆之間的變化,濃淡、黑白、疏密、虛實互相之間的變幻,全憑靈性生發(fā),微微撥動筆桿,寫出的線條具有頓挫轉折,波磔相生,極具質量感和厚重感。由小到大,由簡轉繁,出奇制勝,筆到意隨,格調高古,蒼潤分明,具有行云流水、超凡脫俗的精神靈性。
杜陵詩意 立軸 設色紙本 幽山坐隱 鏡心 1944年作 款識:向見陳老蓮有此法。嗣游重慶南泉,山石犖確遂如舊歷,可知古人必有所本。甲申儼少并記。鈐?。簝吧伲ㄖ煳模⑽夷芮允篱g(朱文) 《幽山坐隱》(尺寸29×31.5cm),尺幅不到一平尺,取法郭熙、董源、巨然,設色古意盎然,筆調工整,法度嚴謹,而畫上的書法似隸非隸,獨具一格 洞庭莫釐峰 紙本設色 手卷 1951年作 江山覽勝 紙本設色 立軸 1955年作 款識:江山勝覽,寫似海粟仁丈指正。乙未冬月,陸儼少。鈐印:陸儼少印 峒關蒲雪 立軸 設色紙本 丙申(1956年)作 (212.8萬元,2007年12月上海朵云軒) 沒骨山水相傳為五世紀初南北朝時期,張僧繇所創(chuàng)立的一種山水畫技法,直接以青綠、赭、白諸色,堆染成山石云水樹木。唐代的楊升最擅長此法,可他自己也沒想到,他創(chuàng)繪的《峒關蒲雪》,竟成了十幾個世紀后還能啟迪后世的曠世名作。明朝董其昌,近人吳湖帆、張大千都認真摹繪過《峒關蒲雪》。1956年正是陸儼少躊躇滿志、筆鋒正勁的時候,他以勁健的筆觸,參以宋元的格調,將《峒關蒲雪》畫得燦爛繽紛。大家風范,在此圖中已顯露端倪。
雁山靈峰圖 設色紙本 款識:此完全寫實,于藝術加工時應有所改動,略加變形。中間擬間以雲(yún)氣;為色彩絢麗起見,其林木改為秋景紅黃色;石色亦可稍為迎合時目,不作一律之墨赭。後面遠山,用石綠畫,此是畫中主題部分。擬用國畫構圖,前面畫上雙筍峰冠雲(yún)峰,旁邊再畫白雲(yún)蓭紫竹林,也畫上入山道路果盒橋等。採用國畫透視,內容可以鬥富。為寫靈峰高聳,用直幅畫。儼少。鈐?。簝吧?/p> 女真人生活圖 鏡框 紙本設色 1958年作 這是一件大型的歷史畫創(chuàng)作,在陸儼少作品中是極少見的,此作品作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八年之間。一九五一年陸儼少在上海連環(huán)畫研究班結業(yè),被分配到同康書局任繪畫員。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五年之間共繪制十余幅連環(huán)畫,對畫家而言是極為重要的磨練。當時一切文藝都是為政治服務,倡導集體創(chuàng)作,故當時署款陸儼少、孫祖白畫。三十二年后,一九九○年陸儼少重見此圖,詳述創(chuàng)作經(jīng)過。孫祖白亦即孫祖勃(1919-1978),吳湖帆學生,精鑒別,熟稔畫史、畫論。為此幅畫作搜集金朝建國前女真人先生習性、衣著、社會階級等史料。而由陸儼少執(zhí)筆完成。豈料一九五八年陸儼少被打入右派,即畫中所指"政治之厄,打入另冊",經(jīng)歷三十年滄桑重見此畫,孫氏已歿,人事已非,百感交集,那種激動可想而知,亦如遠行客返家,重見離別多年兒女,多么真切感人。女真族,是滿族的祖先,世居吉林和黑龍江一帶,此作宏大的場面,山巒林木,江流平川,兩百余人物、牲畜,真是集山水人物、動物、建筑于一圖的巨制,可以看出尚不到天命之年的陸儼少,他全面繪畫技能和卓越的創(chuàng)作技能。 歸樵圖 1959年作 歸樵圖 立軸 設色絹本 1959年作
豐收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969年作 《豐收圖》描寫勞動中的人民,一片笑語歡聲,摘果、抬果、運果一系列的勞動通力協(xié)作,碩果累累的金秋美景躍然紙上,歡快之情溢于言表。霜風染紅了洞庭的楓葉,吹熟了山下的桔林,正如陸抑非題“嫩含宿露淡含煙,畫出秋風豐樂年?!彼囆g家也不甘示弱,用手中的畫筆描繪祖國的大好美景,紅色題材成為那個時代的獨特風貌。畫中近景紅葉層林盡染,中景船桅熱鬧繁忙,遠景煙波浩渺,山上的果樹結滿了果實,預示著新中國的希望。畫家采用層層積染的方法,色彩飽和明快;景物安排錯落有致,畫面清新爽利。用小寫意的筆法描繪出洞庭湖畔的豐收景象。另外,畫家選取不完整的樹木作為主體,顯然是為了拉深觀者的思想空間,也使得畫面不過于空泛。粗枝茂葉之間,隱現(xiàn)出農村的新景象。用墨渾厚酣暢,設色艷麗,冷暖對比協(xié)調,不落俗。是一件陸老難得的特定歷史時期的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佳作。
此幅山水是陸儼少眾多作品中少有的幾幅青綠山水。窄長條幅,用平遠青綠法,取意宋人趙大年。圖中溪流曲疊,叢松蒼翠,群鷗飛翔,野趣盎然。筆墨自然老道,松靈中見蒼遒,敷色清新沉著,大有古風。筆墨樣式、性格與六十年代中陸儼少先生完全吻合,無絲毫差別。雖無一款一印,然圖中筆筆皆標志著陸先生的款印。畫家采用小寫意的筆法,模仿元人三段式構圖模式,近景采用側鋒折帶皴,淡墨勾勒山體,石綠暈染,幾筆重墨表示坡底,再以赭石色潤之,筆墨極為簡單,卻濃淡干濕相宜,畫面色彩清新爽利。坡陀上生出幾株雜樹,身姿婆娑,挺拔舒展。用枯筆勾畫樹干,花青罩染,使色與墨融為一體。中景一片空白,煙波浩淼的水面上,群鳥競相飛舞,增添了畫面恬淡幽靜的趣味。遠景矮山以淡墨帶出。整個畫面顯得秀潤清雅,平實簡約。加上畫家采用干濕筆皴擦,濃淡色點染的技巧,一幅幽淡天真的意境應運而生,極得古人的神韻。此圖畫家雖然采用傳統(tǒng)的技法,并沒有落入俗套。而是選擇詩意化的畫面,烘托出素凈、沉著的氛圍。也顯現(xiàn)出陸儼少先生扎實的繪畫功底。 清夢吟巢 鏡心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款識:湖帆仁丈屬畫清夢吟巢圖,此乃之初稿也,并呈指正望有以教之。庚子冬月陸儼少。鈐?。壕托戮樱ㄖ煳模吧伲ò孜模?、枰樓(白文)
釋文:慈元廟,世稱國母殿,在崖門北,再北則奇石,宋陸秀夫負帝昺殉國處也。殿有陳白沙碑記,近加繕葺,堂宇一新。隔江則古兜山,昔為盜匪窟穴,聞其名而令人色變者。今則民生樂事,戶不夜閉。懷古覽今,情不能已,爰為記之。一九六一年十一月,陸儼少。鈐?。簝吧偌味ü艢g閣 《慈元廟風景》是“陸氏山水”風貌初步形成時期精心之作,顯示出陸儼少繪畫風格由“縝密娟秀,靈氣外露”往 “渾厚老辣”過渡時期的種種特征。畫面布局,在傳統(tǒng)中國畫構圖的基礎上,吸收運用西方繪畫的透視技法,視野開闊深遠,萬千氣象盡收眼底。大片的留白,形成水天相接的平遠氣勢。遠處兩點船帆,更顯畫面縱深。在畫面右側空白處題款,使得畫面不至于太過疏曠。干筆與濕筆相交錯,墨色運用極富韻味,巧妙勾勒出清新的湖光山色。山石皴擦和渲染相結合的技法,突出山石主體蒼茫。林木屋舍,或用線描再敷以顏色,或純用墨之枯濕濃淡,造成蒼翠生動,虛實相生的局面。設色清雅,正所謂“色不礙墨,墨不礙色”。整幅水光山色,蜿蜒屈曲,林木蓊郁,虛實相生,使人超然于物外。畫面的布局、筆墨無不體現(xiàn)著先生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和匠心獨造。 崖南晚泊 立軸 設色紙本 1961年作 款識:崖南晚泊。一九六一年十二月陸儼少嶺海寫生。余年五十三游嶺南而作此圖,越十四年,今年六十七更題其上,以貽天衡印人。儼少并記,時乙卯九月下旬。鈐?。簝吧伲ò孜模⑼鹑粲⌒牛ㄖ煳模?、就新(白文)
宋人詩意冊 設色紙本 冊頁(二十開) 1972年作 (2464萬元,2009年11月) 《宋人詩意冊》為陸儼少63歲旺年所作,構圖、筆法、色墨處理各具面貌,通貫全冊的是細致的筆觸里帶著一股濃郁的抒情意味。范成大不是楊萬里,即使兩家詩境有所相同,陸儼少也是以不同筆法加以區(qū)別。這是一位謙遜一生的藝術家,總說自己不會做詩,其實他最善解古人詩意,無非不做或者少做而已。他變而能化,是因為有學養(yǎng)的支持。 溪山臥游圖 設色紙本 手卷 1973年作 (436.8萬元,2010年7月西泠) 《溪山臥游圖》山水手卷創(chuàng)作于1973年,此卷是陸儼少繪贈中國美院教授吳靜山的,原為九開冊頁,其中八開山水,一開書法,吳靜山1990年將其裝裱成手卷,形式舒展自如,自題引首并題簽。八開山水,描繪陸儼少當年蜀川之游,一開書法則為自題跋文,述說作此山水緣由。畫、書、文皆入妙境。1962年秋,吳靜山考入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為美術學院院長潘天壽和導師陸儼少所賞識,而此幅溪山臥游圖也是陸儼少精心之作,將之贈予吳靜山,足見二人師生情誼甚篤。
這件《新安江圖卷》鴻篇巨制是陸儼少先生七十年代極為重要的代表作品。以手卷的形式將新安江一帶的山水風貌鋪陳開來,畫面起首即密林重迭,幽壑森杳,煙嵐變幻游歷于密樹陡崖之間,加之流泉數(shù)迭,回環(huán)往復,或奔流直瀉破空而來,或蜿蜒纏綿,縈回往復。近處三兩行人,流連于山景之中,望之益覺幽密深邃。隨即以平遠之法過渡為江天寥廓景致。縱橫千里、收放自如。期間三五茅舍傍江幽居,茂林秀竹掩映其中,片帆遠掛,林泉幽想燦然紙上。陸翁以云水獨步畫壇,此作云水兼?zhèn)涓@奇妙,云是弧形帶圓,水是弧形帶扁;云之勢氤氳翁勃,曲然而生,線條故簡;水則瀠洄曲折,或奔或咽,線條故繁。加之水是平面,云是立體,水流瀠洄,用筆繁細;云色混茫,用筆粗簡;故云水相植,厘然判別,云水神物,既不相混淆,又映帶呼應,相映成趣。無怪乎啟功先生要題詩贊曰:“蜀江碧水蜀山青,誰識行人險備徑,昨日抱圖歸伏枕,居然徹夜聽濤聲。”謝稚柳先生則稱譽:“唐宋之際,畫水高手,史不足書,即唐宋高手,亦不足為我儼少敵也?!比稚n潤嚴謹、神完氣足,曠世珍品、極為難得。 青城曉靄 紙本設色 立軸 1975年作 九華山圖 設色紙本 1975年作 黃洋界哨口 鏡心 設色紙本 1977年作 陸儼少擅長以一種山水崇拜的大哲情懷描繪大山大水,因此賦形設色用筆往往盡其所能,無所計較,畫面中異峰疊嶂、峭壁流泉,云水繚繞,使人殊覺山川之美?!饵S洋界哨口》咫尺之間寫云山萬里,設色瑰麗富奇,使人一見有驚嘆之美,是他“放手作長壁巨障”的典型作品,這是陸儼少遺作中的精品。
嘉陵高秋 立軸 設色紙本
款識:南山之麓,居家綠坡,高下參差,別有可觀者,遂為作。一九七八年十月,陸儼少于金陵之湯山。印鑒:儼少(白文)、宛若(朱文)、心虛手實(白文)。 春江不老圖· 行書七言聯(lián) 1978年作 (4140萬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 陸儼少是中國當代山水畫師中最用力讀書的,有“三分畫畫,七分讀書”一說。他的畫上追唐宋,有莊嚴典雅之氣象,又力逮元人筆意,呈松茂蒼遠之氣息。他于水的結構、以及水之于畫面整體的機構方面下力尤多,所以,在別的山水畫家那兒逸筆草草或干脆留白的水流于水面,在他的筆下則是濃墨重彩、仔細為之,因此,他筆下的水是畫的主體,也是精神的支柱,也是境界的張力,也是藝術共鳴的不絕回聲。這件《春江不老》中堂正是其畫水力作。嶙峋之山體斜插著,流動的云氣奔涌著,虬枝老干勁松盤臥著,而不老不凍不息的大江從山中、樹下、云氣里穿過、流過、呼嘯而過,它是生命之源,也是藝術之源,也是美與力量之源。應該說,這件作品代表了陸儼少藝術的典型成就,那就是從高古走向高遠。
高江急峽 立軸 設色紙本 1979年作 此畫作於1979年,應是陸儼少藝術風格成熟期的佳作,畫中先用斧劈皴畫出山石,結構方硬,筆意老辣蒼厚。幾椽古木,橫涂豎抹,掩仰生姿,枝干外露是陸儼少山水畫中的一個特點,之所以這樣畫他是有根據(jù)的,就是夜晚當光束照射樹木時,最為突出的應該是枝干,這樣來表現(xiàn)樹木就使畫面的整體感強,更能顯現(xiàn)樹木枝干的遒勁之美。千年老藤纏繞在古木上,狀若蟒蛇,輾轉環(huán)繞,連綿不絕,可以看出畫家是以篆、隸筆法入畫的,但又含蓄蘊藉,不露鋒芒。山崖稍稍勾畫皴擦,與古木之間形成了一片蒼茫迷離的云氣,深不可測。畫家通過這一系列的鋪墊之筆,最後才在畫的左上角點明主題:一片湍急的水流,一條小船艱難的行駛在急流險灘上。畫面中雖然對水的描繪著墨不多,但恰是這點睛之筆令畫面的意境全出,引人產(chǎn)生無限聯(lián)想,峽江的急、險之狀叫人稱奇。難怪書畫鑒定大師徐邦達寫詩稱贊說:“龍蛇走處接煙云,睥睨王侯五百年!”
雁蕩雄姿 鏡心 設色紙本 癸亥(1983年)作 (425.6萬元,2007年5月中國嘉德國際 煙江迭嶂圖 手卷 1981年作 引首:天外流霞。江東十翼范曾。庚辰。鈐?。悍对⌒拧⑹?、庚辰
云樹蒼茫圖 手卷 設色紙本 1985年作
題識:西天目山以林木郁茂,特異他山,倒掛蓮花,危石嵚奇,掩映于松杉楠檜之間,當夏暑小坐其處,日光下漏,衣袂皆綠……丙寅春日,陸儼少并記于晚晴軒。鈐?。宏憙吧伲ò祝⑼鹑簦ㄖ欤?、嘉定(朱)、晚晴軒(朱) 秋冷云遲 鏡心 設色紙本 1987年作 西塞白鷺 立軸 水墨紙本 1987年作 楓橋夜泊 立軸 設色紙本 1988年作 清江帆影 立軸 設色紙本 1990年作 杜陵詩意圖 設色紙本 1991年作 這幅《杜陵詩意圖》與他的許多直幅構圖的山水作品不一樣,沒有險峻的山峰,而是截取一段江水以平遠構圖營造既深且闊的畫境,其目的正是為了準確體現(xiàn)詩意和承載杜甫的歸家之念。陸儼少以其最擅長的勾水法作精心描繪,在濃墨勾勒的礁石的襯托下,水天蒼茫,風景廣遠,左岸一隊縴夫背牽馱船,逆流而上,極目遠處,更有人形雁陳款款南飛,正所謂“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瀨船”。這是杜甫的詩眼,也是陸儼少此畫看似平淡實為著力的地方。何謂“百丈”?舊時四川人背縴,因岸邊多石,縴索易折,故將竹劈成六瓣,用麻繩連貫作成篾纜,是名百丈。陸儼少作古人詩意圖,態(tài)度嚴謹,如此佳作,出自晚年,尤可珍貴。
山水冊頁 設色紙本(十三開)
陸儼少最稱妙筆的是他畫的云水、山川,若同時在一幅畫中出現(xiàn),則更顯奇妙。由于表現(xiàn)的手法不同,云是弧形帶圓,水是弧形帶扁;云勢氤氳,曲然而生,線條簡練;水則瀠洄曲折,或奔或咽,線條故繁。加之水是平面,云是立體,水流瀠洄,用筆繁細;云色混茫,用筆粗簡;故云水相植,厘然判別,云水神物,既不相混淆,又映帶呼應,相映成趣。這些絕妙的云水畫法,形成了他畫面極富生氣的動態(tài)之勢,使他的畫面整個兒地鮮活起來,使他的畫作具有一種特殊審美意念上的動態(tài)之美,實為古今歷代畫家中之少有也。謝稚柳先生則稱贊他:“唐宋之際,畫水高手,史不足書,即唐宋高手,亦不足為我儼少敵也?!?/p> |
|
來自: 顧紹驊 > 《顧紹驊的藝術思想與作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