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方臣首屆“王羲之獎”全國書法作品展入展作品 我從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后就沒有投過稿了,一是工作忙,二是對當前展覽的一些形式制作方式比較愚鈍,近年更多以讀書、臨帖自娛。 首屆“王羲之獎”是山東省書協(xié)換屆后第一個大型活動,也是第一個永久落戶山東的國字號展覽,對于山東的作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我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我最早是寫米字的,在去中國書法院首期研究生課程班進修前的參展作品,全部是以米的面貌出現(xiàn)的。自2006年開始寫《閣帖》,也沒有硬性目標,讀帖時發(fā)現(xiàn)有可意的就臨幾行,寫來寫去就成了現(xiàn)在這個面目,是帖學一路,但也不逼似某家,細想來是缺點,好像也是優(yōu)點,隨性就好。 準備作品時,從朋友處借來幾本近期的展覽作品集,又上網(wǎng)查閱了部分獲獎作者的近作,慢慢地這件作品的形式在腦海里便清晰了起來。我覺得小字行草比較適合寫手卷,在章法上想有變化,有格律的詩詞不適合,所以寫書論是不錯的選擇。內容選定后先用元書紙起了個稿,感覺尚可,便開始找合用的紙張。幾經(jīng)試筆,最后選定安徽的皮草宣。因我愛人是畫工筆的,便由她幫忙染了幾張。因是初次做這種底色,最后也沒染出我想要的那種歷史感來,只能將就使用了。筆用的是杭州漢筆坊的一號兼毫鉤線,有彈性且有鋒,正稱我手。選用紅星墨液,準備工作一切就緒。寫起來倒是輕松愜意的事情,至于章法中的虛實對比,揖讓顧盼,起承轉合,并沒有去刻意經(jīng)營,一切順其自然罷了。一遍寫成,審視無錯字后便付諸裁剪拼接,最后作品入展,也算值得慶幸了。 (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