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講座主要內容是七律點評。從七律作品的賞析中,我們與作者分享詩趣,同堂論詩,學習精彩之處,以借鑒之需,看到不足之處,以警戒自己。全方位的賞析作品,也是一大樂趣。這里選取的一些作品,主要來自群內競賽作品,所以視作已經作者同意公開,不再另行征求作者本人意見的,后兩期做詞及對聯的賞析,同樣如此,不再另行說明。 閑話少說,我們先看第一個作品: 七律-遠足 作者:影子 四十年來空自忙,風塵日漸老行囊。 讀格律詩,我們當然首先要看格律。符合格律是格律詩寫作的第一要求,合律的往下看,不合律的,先把律正了拿來再看。體裁要求是基本的必備要求,這是我們一貫堅持的原則。從格律角度看,尾聯的上句“浮生信有八千里”屬于犯了“孤平”之拗病了,“千”字前后皆仄,屬于孤平。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把這首詩看做是合律的作品,為什么?因為作者用下句,將此句的“拗”給救了回來。這就是我們在講格律時說的“拗救”---對句救。 說起“對句救”,有時感覺挺有意思,經??吹降氖牵鹊牟粌H是上句,還經常自救。試看這里的結句“且趁滿天明月光”,“明”這個位置,本來應該是仄聲字,如果嚴格按仄聲字寫在這里,那么,上句的孤平(千)那就真的落實了,屬于出律了。而且,結句本身也構成了孤平(天),也是出律了。但是,將它換成個平聲字“明”,不僅救了上句,還救了他自己,利人又利己,呵,好。聲韻協調性的合理安排,是格律詩格律的基礎,尋常折騰折騰這格律的規(guī)律規(guī)則,就當咱是在擺弄五線譜了,在做曲呢,這其實也是一個樂趣,并不象有人說的那么枯燥可怕。 好,咱看這個七律。題目是《遠足》,屬于命題詩。這個題目是我布置的,呵。命題詩最需要注意的是要切題,千萬別跑了題。那么,面對《遠足》這樣的命題,我們至少要知道“遠足”是什么意思。這樣,我們寫的作品就是以它為主題來寫了。所謂“足”其實就是“行”,遠足者,遠行也,所以首先要寫出這個“行”的意思來,而且不是在自己家院里散步,是要在遠方而行?!八氖陙砜兆悦?,風塵日漸老行囊”是這詩的起聯。 我們可以把這聯看做的“興嘆起”,本聯看來就是一個感嘆句。四十年來的歲月,轉眼而逝,留下什么了?晃若一夢而已。比較耐人尋味的是下句的這個“老”字,老,是催老了的意思,在這里應該做動詞解?!靶心摇焙汀帮L塵”寫出了人在旅途的境況。看是寫物,其實是在寫人。構思很新穎,“老”字煉的也好,是一亮點。但不足的是,“日漸”二字可再斟酌一下。日漸,是個時間上的過程,而品味這個“老”字,也有這個意思。催老了,不就是日漸而老的嗎?所以,二者有相同含義,故略有重復之嫌,也顯得羅嗦了。用“老”字,則不適合用“日漸”。上下句聯系起來,那么就看出了,這里要寫的不是什么一般意義上的“遠足”,而是把人生當做一次旅途。風塵,有紅塵,有歲月的含義,行囊,只是代言物,其實指的還是作者自己。這里的“老”字,也呼應了前面的“四十年”,上下句接續(xù)可見。 近體詩的起法有多種,“感嘆起”也算其中一種比較常見的形式。這不同于一般的寫景物的鋪墊而起句的。感嘆而起,承接之句就比較重要了,有所感,必有所因,誰也不會無緣無故的那在瞎感嘆的。所以,接下來的承聯,多是多其感嘆的一種解釋或細化的描述。這篇七律,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寫開來的---“青山歷歷兒時夢,人事蕭蕭兩鬢霜”。感嘆歲月,很自然的就會有所回顧,那么,從“兒時夢”想起,再聯系到當前的“兩鬢霜”,體現的是一種反差,一種失落。 兒時天真無憂的快樂,用青山之翠綠來表現很好,那種青山之色彩,是生命的顏色,是希望的顏色??吹角嗌剑匀粫谷擞蟹N生機勃勃的印象,用來比襯兒時夢,非常得當?!皟婶W霜”是與“兒時夢”比較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也說明了前面之感嘆的原由所在。詩脈到此,連綿不斷,層層深化,很好。這里感到不足的是“人事”二字。其實,這二字是不必說出來的,“人事”,與前面的“風塵”是等同意思的。不就是紅塵中的紛擾喧囂嗎? “兒時夢”和“兩鬢霜”都是人的形態(tài)活動之寫照,而前面的青山,是物化的比照體,所以,從對仗的角度看,也該用景物、風物或具體一點的事物來對稱上。所謂的“人事蕭蕭”,不需要直言寫出的,其實它在這種對比和形容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不如繼續(xù)借景物來說話,當更句有含蓄性,比如寫成“秋意蕭蕭兩鬢霜”(參考例句)。前兩聯在結構上很不錯,構思也不落俗套,值得欣賞。 轉聯這里是個流水對“欲向石階酬世昧,拼將藜杖試秋涼”。這里比較有詩味的是“試秋涼”三字,所謂秋涼,有季節(jié)之秋天,也有人生晚景之含義。藜杖者,拐杖也。用“石階”和“藜杖”這樣的意象,有攀爬之意,也有年暮之心態(tài)。值得商榷的是,這樣的表現有些晦澀?!跋蚴A酬世昧”有些令人覺的怪異,不是“石階”與“世味”不能聯用,而是怎么用的問題。其實我們看出,作者在這里還是試圖往題上扣,想貼近主題《遠足》,但是石階和藜杖不是遠足代表的象征性的意象,更象是在說爬山。那么,“酬世昧”就比較牽強了。注意這里的“向……酬……”句型,使用目標不合理。如何想說石階歷經時代變遷,見證歷史滄桑,那么可以向石階“尋”世味而是“酬”,二者意味是不一樣的。 從詩的結構上看,這里轉的也顯得比較突兀。前兩聯主要寫的不是具體的遠行,而主要是感嘆人生之旅途的艱難和回味,那么,下面要借具體的意象來表現,就可以寬泛的選取一些代表性的經歷事件或景物來表述。要注意的是,既然寫的不是具體的行路,而是虛擬的意上的遠行,那么,就要避開現實的遠行的意象,不然會產生干擾的。用石階和藜杖這樣的景物,就對詩意主體產生了干擾。轉聯的下句“拼將藜杖試秋涼”是個好句子,味道也好,但是,要整體的看,這一聯則顯得與全篇的詩境有些不合拍了。 接下聯系尾聯看看“浮生信有八千里,且趁滿天明月光”,句子寫的也是挺好的,但是,由于尾聯多是跟著轉聯走的,那么,這尾聯則顯不出多好了。也就是說,詩脈在轉聯處斷了,那種意境上的連貫流暢性,那種一體感沒了。雖然尾聯又回到了“意”的層面上來,但已然有破碎離散的痕跡了。尾聯,是借用了岳飛滿江紅里的詞句“八前里路云和月”,表現的是比較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前面起聯那種滄桑感慨形成一定的反差。先抑后揚的這種思路是不錯的,關鍵是其間的過渡沒處理好。重點是轉聯沒把握住。轉聯的弱點,是其意象目標的選取不很合適,建議作者在這里再斟酌一下。 還有一點要提醒一下,那種“大貌”的詞匯不可以使用過于頻繁,比如詩中出現的“風塵”“人事”“世味”“浮生”等等,再加上那“四十年來”。其實,這些詞意思都差不多,反復出現,則使人感到很空虛。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慎重的用,這種概括性的反應全貌的有總的代表性的意象,往往相當于點睛之筆,要使用在詩的關節(jié)點處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寫近體詩,真的象是在雕刻一幅精美的作品,首先要立意,知道自己要寫什么,然后再根據立意,進行整體的構思。接下來,根據構思的布局來安排每一聯每一句每一字。每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都要服從這整體的構思和規(guī)劃,也就是所謂的謀篇。詩意的表現,就在于這起承轉合的脈動之中。意象的組合,是構成詩之意境的重要元素,要選取貼合自己情感氛圍的意象才好,比如一些景物和事件或形態(tài)行為等,因此,要注意這些意象間的協調搭配。敲打字句,詩的術語那叫“煉字”,意象或煉字,注意避免單調和重復。比如前面這詩里的一些意象,雖然詞兒不同,但說的還是一個意思,這類的現象要盡量避開。 下面再看另外一首詩。通過賞析,提高我們寫作的技巧和能力,打通我們的詩思。多交流,多“拍磚”,也能多獲益。 七律-荷 作者:蕉下客 振翼蜻蜓立粉妝,圓盤挹露遍橫塘。 點評這個之前,在這里還是先羅嗦幾句吧。這篇七律也是賽帖之一,題目仍然是俺布置的,呵。自古來,詠荷之詩數不勝數,名句名篇琳瑯滿目,所以,這是個老題目了,也就是所謂很“俗套”的題目。被人寫濫了的題目我們還值得寫嗎?當然值得寫!比如寫明月,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再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幾乎好詞好句好的形容技巧都被他們用完了,我們還怎么寫啊?但是我說,我們依然可以寫!為什么呢? 寫詩,不是比句子,而是寫心寫感寫情寫志。我們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唯一無二的自己,我們寫詩,只要把屬于自己的這份情感,這份心思寫出來,那就是獨一無二的,那就是新的,就是前無古人的。我們應該這樣看,前人的相關的題材的作品越多,越對我們的寫作有利。我們要借鑒的是那種通感之美,表達的是自己的個性之思。所以,那些所謂的“好句都被前人寫完了,我們無法再寫出超越前人的好詩了”這樣的論調,其實是不足取的。唐朝前好句名篇多不?有的是??墒谴筇频脑娙藗円廊粻N爛輝煌。到了宋代,詞人們的精妙之語依然是層出不窮。到后來,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欣賞到大量精妙絕倫的精警名篇名句。我們要堅信的是,我們依托的是中國文化這片肥沃的土壤,文字再多也是的有限的,我們的情感思路卻是不可以以數量來論的。 李白就是李白,不論他用什么句子什么文辭,他表現的詩意就是屬于李白的格調。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蘇東坡李清照……他們的詩詞,也都表現的是他們自己,我們,也一樣可以表現我們自己。重要的一點是,表現自己的個性和獨到的視角。語言技巧可以模仿學習的,但是個性是無法復制的。 這篇詠《荷》七律,整體看我的感覺是挺不錯的,尤其后兩聯,詩味很濃,有意境上的美感。雖然常言說“瑕不掩玉”,但是我們依然要找出這里的瑕疵來,目的不是破壞這種美,而是完善這種美,給同學之友以提醒。對于文學作品上的互相交流評析,互相指出不足,尋常我們網絡上的語言叫“拍磚”,我認為應該叫做“鋪磚”,為作者的更佳的創(chuàng)作鋪磚墊瓦。好,我們現在就開始為這篇七律來“鋪磚”吧 我們看到起聯“振翼蜻蜓立粉妝,圓盤挹露遍橫塘”會想到什么?很自然就想起宋時楊萬里的那首《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其實,作者可能也是借這句“早有蜻蜓立上頭”來寫荷的。說是引典也不算,是借用手法吧。我們寫作近體詩,在詩意上可以表現的揮灑自如,但是動起筆來,講究的還是精雕細琢。賈島那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說的就是這意思,換句戲曲界的話說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那么我們開始講究了,試問,蜻蜓立在荷上時,會振翼嗎?當然不會! 蜻蜓的振翼是為了飛翔,所以,這句“振翼蜻蜓立粉妝”就不合適了,這是煉字不細琢的原因。把這“立”字煉一下,換成“覓”“惹”“戲”這類的字,是不是更合理一些?“立”字屬于靜態(tài)描寫,與“振翼”在義上不諧。下句“圓盤挹露遍橫塘”寫的也過于隨意了,沒有注意意象間的協調性?!稗凇边@個字算比較生的字了,動詞,就是舀或盛的意思,這里的圓盤大概是指荷葉而言的。這句大致意思是,圓圓的荷葉象盤子一樣盛著露水,這樣的景致遍及橫塘。 我們可以看出,1,圓盤形容的并不美,尚不及荷葉的原義來的自然。2,“挹”字聲澀且不貼切。前面說了,“挹”就是盛或舀的意思,咱可別真的把荷葉當做盤子盆子或大勺來用了。如果用“荷葉沾露”這樣的形容,來取代那個挹字,是不是更自然貼切一點?遍橫塘的是荷的廣貌,而不是荷葉“挹露”這樣的具體的細節(jié)。所以,在意象的處理上,小和大間的互動協調性要理清。如此看,前兩句寫的都不算成功,弱在對詩的意象的把握上不夠準確。想到哪就寫到哪了,過于隨意了。 看承聯“凌波舞盡千莖綠,隔岸呈來一脈香”,和起聯一樣,也是這毛病,描寫不貼切,只屬于想象而脫離現實?!傲璨ㄎ琛笔菍儆谑裁礃幼拥奈枘??可以形容燕子掠波而過,可以形容蜻蜓點水,卻不可以形容荷的動作。荷乃有根植物,它只可以隨風搖擺,而不可以“凌波起舞”,也就是說,荷只能跳“搖擺舞”,而不能跳“霹靂舞”。一個“凌”字,其實就把這荷給連根拔起了,呵呵?!傲璨ㄎ璞M”這詞本身是挺美的,但是如果不貼切自己所要描寫的對象,那么就會鬧笑話的。 所以,寫詩,是要用心的??聪戮洹案舭冻蕘硪幻}香”,還是不合適哦。差在哪呢?“隔岸”一詞,一般著是指著江或河的對岸,而這里描寫的背景是荷塘哦,隔什么岸呢?再看這“一脈香”,多細弱啊!如果是滿塘荷花,那將是一片香,滿塘香,到處香。“一脈”相當與一縷若隱若現的暗淡的香氣,于所描寫景物不合。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分析一下?,F在找出來的毛病,其實都不是所謂詩學技法上的錯誤,而是作者的思路及視角的問題。上面這些道理,要是說起來作者也一定會明白的,但是為何還要這樣寫呢?這不是特殊的現象,是初學者的一個普遍的問題,具有典型特點。把詩寫成---荷葉上停立著撲動翅膀的蜻蜓,作者看到了自己也會笑,但還是這么寫了。為什么會出現這類現象?原因就是只為了“湊詞”,而忘幾了“謀篇”。寫詩,其實就是在作文哦,也就是在說話哦,首先要語義通順。 如果這拘泥于華麗辭藻的堆砌,只注重那種文辭上的華麗表現,就很容易“謹毛失貌”,破壞了整體的和諧性,影響了自己對客觀存在的客觀觀察,也就是為了用辭對那些自然現象可以視而不見。通觀本律,好詞兒是不少,也就是所謂的文辭華美,但是,沒注意照應協調。謀篇和煉字,是永遠的課題---這是舍得常說的一句話。 轉聯的描寫,是采用修辭手法了,以物擬人,寓情于物---“玉貌妍時心亦淡,清姿獨處夢還揚”。對仗有些寬了,不夠工整。“妍時”與“獨處”詞性不對,“處”在這里有“立”的含義,此處應做動詞用的。淡,形容詞,揚,動詞。上下句分開看都還不錯,挺好的,合起來,卻不甚協調?!坝衩病笨商刂负苫耍數??!蔼毺帯眲t無來由了,這個荷塘哦,是滿塘的荷花,哪來的“獨處”可言呢?心淡是靜,夢揚是動,這動和靜之間通過什么對比呢? 剛說了,“獨處”不合理,那么,就失去了對比的前提。尾聯還是比較自然的,只是“哪管”二字,不是詩家語,過于直白了。整體結構,作者還是有意識按章法而走的。但我們說過了,謀篇布局,是要由每一句,每個詞,每個詩中表現的意象來完成的。蓋一座房子,這少個梁,那少幾個釘,也影響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不是?描寫詩境,可以不必具體細化的真實寫來,也就是不必太實,但是,首先要合理??梢员憩F的“意料之外”,卻不可以跑出“情理之中”。 好,今天就以這兩篇為例,做一賞析吧。點評皆是舍得的個人觀點,提供的是參考意見,望作者理解,也希望和作者及各位詩友交換意見,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