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昌碩篆書《心經十二條屏》是吳昌碩晚年的扛鼎之作?,F(xiàn)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是學習吳昌碩篆書的最佳范本之一。

吳昌碩的書法以篆書成就最高。他30多歲時就開始臨習《石鼓文》,此后竟終身不輟。他的成就在于將《石鼓文》寫出自己的獨特面貌,渾厚華滋,蒼茫雄強,成為篆書的一個新境界。

吳昌碩篆書《心經十二條屏》作于1917年他74歲時,是吳昌碩書法風格成熟時期的晚年佳作。
這幅作品是吳昌碩以自創(chuàng)的《石鼓文》風格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的典型實例。作品中有很多字是《石鼓文》原文中沒有的,但他能以自己對《石鼓文》結字規(guī)律的理解,將這些字安排得妥貼安穩(wěn),整幅字體天衣無縫。

吳昌碩這件作品款識中提到鄧石如的篆書用筆“剛柔兼施,虛實并到”,這是吳昌碩自己孜孜追求的境界,其實他這幅作品恰好能以這8個字來形容。

吳昌碩篆書《心經十二條屏》筆法蒼勁老辣,筆畫厚重堅實,這是“剛”的一面,而細察筆畫起筆收筆處,又隨機變化,豐富多樣,行筆也全無凝滯,而是舒展輕松,這是“柔”的一面。穩(wěn)重厚實的筆觸是“實”,偶爾出現(xiàn)的枯筆飛白是“虛”。這種“剛柔兼施,虛實并到”正是吳昌碩篆書的典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