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四方來中華
我們今天的菜籃子里面,許多蔬菜都來自外國,我們只要看看這些修飾詞——胡、蕃、洋,就能知道它們大致來自何方,何時來到中華。

這些全是外來蔬菜
一、“胡”表示兩漢之后從西域傳入
在古代所謂西域,包括現(xiàn)在的新疆和中亞,廣義的西域一直到歐洲。這些人種的胡須普遍比漢人發(fā)達,故稱“胡人”,從“胡地”來的蔬菜也就帶個“胡”字。
胡蘿卜:原產(chǎn)中亞和非洲北部(一說北歐)。一說是約在唐代傳入的,另一說是在元代時,由波斯人來中國時帶入云南地區(qū),后傳遍全國各地。在新疆叫做“黃蘿卜”,因多為黃色。
胡蒜:即蒜。原產(chǎn)南歐和亞洲西部。據(jù)說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種子種的。 胡瓜:即黃瓜。原產(chǎn)印度的西北部,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時從伊朗帶入中國的。初稱“胡瓜”,東晉時,趙王石勒更名為“黃瓜”。
胡豆:即蠶豆,又名寒豆、羅漢豆等。原產(chǎn)亞洲西南部到非洲北部一帶,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
胡荽:即香菜,也叫“芫荽”。原產(chǎn)地中海沿岸,張騫出使西域后引入我國。
二、“蕃”表示明朝以后傳入,多從南洋傳入
“蕃”原意為籬笆,后引申為“屏障、護衛(wèi)”,比如“藩王”。周代謂九州之外的夷服、鎮(zhèn)服、蕃服。后用以泛指域外或外族。如:蕃人(我國古代對外族或異國人的泛稱);蕃舶(海外入境的船舶);蕃國(周代指夷服、鎮(zhèn)服、蕃服。建于九州以外的國家)。
為什么從明代開始“胡”變成了“蕃”呢?我想可能是這樣,明王朝時代,中國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已經(jīng)移向南方,目光也已經(jīng)從北方轉向東南亞那些屬國,比如鄭和下西洋主要經(jīng)營東南亞。而東南亞人多屬馬來人種,并不比中原人胡須發(fā)達,不好再叫“胡人”,因這些國家屬中國的藩屬國,所以稱為“蕃”,意思他們是咱們中華的外墻籬笆。 南瓜:原產(chǎn)非洲。由波斯輾轉傳入我國南方地區(qū),當時叫它為“番瓜”,傳入年代不詳。另一說明清時期從南洋群島引進的。
番茄:西紅柿。原產(chǎn)南美洲的秘魯,清朝中晚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新疆叫“洋柿子”。 辣椒:原產(chǎn)中南美洲墨西哥和秘魯熱帶地區(qū)。我國栽培辣椒始見于明末,最初名“蕃椒”,后改稱今名。在此之前吃辣都是用茱萸調(diào)味。至于甜椒于18世紀才有,19世紀傳入我國。
三、“洋”表示清代以后傳入,多從海上傳來
大概因為滿人被中原視為“蕃邦”,所以滿清入主中原后,對外國不再稱“蕃”,而改稱“洋”,如“西洋”“東洋”“南洋”,表示他們是從大洋坐船來的。
洋蔥:原產(chǎn)伊朗、阿富汗,又名蔥頭,玉蔥。傳到我國僅百余年。新疆叫做“皮芽子”(維語)。
洋白菜:又叫包心菜、卷心菜、蓮花白,清早期傳入我國。
西葫蘆:就是美洲南瓜,清朝中期傳入我國。“西”即西洋。
芹菜:原產(chǎn)地在東亞和地中海沿岸沼澤地帶。又稱西芹,傳入我國的歷史不過百年左右。
四、也有些外來蔬菜名稱標志不明顯 菠菜:原產(chǎn)西亞一帶。我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波斯,故名“菠菜”,實際上是647年由尼波羅國(今尼泊爾)傳入我國,最初叫“菠棱菜”,簡稱“菠菜”。
豌豆:原產(chǎn)地中海沿岸,漢代引入我國。但從元初才開始有吃豌豆嫩莢(也就是現(xiàn)在的食莢豌豆)的記載。
扁豆:原產(chǎn)印度,漢、晉時傳入。
茄子:原產(chǎn)東南亞和印度,約于晉代傳入我國,隋煬帝就對它特別偏愛,還欽命為“昆侖紫瓜”?!袄觥贝肝饔?。
紅薯:原產(chǎn)美洲,明萬歷年間晉安人陳振龍從菲律賓引入福建。河南一般稱紅薯、安徽稱山芋、四川稱紅苕、河北稱白薯、山東稱地瓜、廣東稱蕃薯。從“蕃薯”可知來自南洋。
土豆:原產(chǎn)南美,明末傳入我國。不過西北一帶也把土豆叫做“洋芋”。
四季豆(豆角):原產(chǎn)中南美洲,明朝時傳入我國。
菜花:原產(chǎn)地中海沿岸,傳入我國也就100來年。
這么一數(shù),真正中華原產(chǎn)的還不多,常見的大概也就是白菜、韭菜、蘿卜等幾類,想想古代中國人真是可憐。在下當年在南疆工作,當?shù)乩相l(xiāng)把白菜就叫“菜”,并沒有另外一個維語讀音,這說明白菜的確是從中原傳向西域的,而且也說明它是所有蔬菜的代表。看來不管蔬菜還是文化,還是要多交流的好,否則我們餐桌就太單調(diào)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