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它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這么多年,我們再聽到,不會覺得是過時的……齊豫曾經(jīng)跟我說,這首歌她這輩子唱了幾千遍,每一次登臺演唱這首歌之前,她還是會緊張。而且她告訴我這首歌,從開口第一個音到唱完最后一句的最后一個音,都不能夠稍有松懈。"每周四主推的《聽說》已上線,第一聽由馬世芳娓娓道來由三毛作詞、李泰祥作曲、齊豫演唱的《橄欖樹》的背后故事。 講述人 馬世芳 《橄欖樹》這首歌是1979年收錄在齊豫的第一張個人專輯的標題曲,這首歌應該是中文流行音樂史上傳唱最廣、流傳最久,也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這首歌的作詞人是作家三毛,作曲人是音樂家李泰祥,演唱人是歌手齊豫。 1979年這張專輯,它在當時為臺灣青年創(chuàng)作歌謠風潮樹立了幾乎難以超越的典范,但是這首歌,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這個版本,是大部分人第一次聽到它的狀態(tài),然而它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大概有八九年的時間,曲曲折折地一直沒有能夠出成唱片。 今天我們來說說《橄欖樹》這首歌的故事。 流浪?最遠也就到澎湖吧 1970年李泰祥認識了三毛之后,就邀請三毛說:你要不要也來試試看寫歌詞,我來幫你譜曲吧。就這樣1970年代初期,三毛和李泰祥合作寫下了幾首后來膾炙人口的名曲,包括《不要告別》、《一條日光大道》,還有我們今天介紹的《橄欖樹》。 《橄欖樹》的歌詞破題就說: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流浪這兩個字,現(xiàn)在好像已經(jīng)被用到爛了,隨便一個文青都說我要去流浪流浪,但是在1970年代末期的臺灣年輕人耳朵里聽起來,流浪這兩個字包含的風景,包含的企望,包含的夢想,那是完全不一樣的。 1979年,臺灣終于開放老百姓可以申請觀光簽證出境觀光,在這之前要出境,那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我們在講流浪流浪,到底能流浪到哪里去?對當時大部份的臺灣年輕人來說,最遠大概也只能到澎湖吧,再遠也去不了了。所以你知道聽到這首歌說橄欖樹,那是在歐洲的遙遠的西班牙的橄欖樹,那就是夢土?。∧鞘且粋€夢土的風景。 從小毛驢到小溪、草原 當年三毛交來的第二段的歌詞,她寫的是:為了天空的小鳥,為了小毛驢,為了西班牙的姑娘,為了西班牙的大眼睛。三毛那個時候讀了一本1917年出版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希梅內(nèi)斯的散文詩集,叫做《小毛驢與我》。三毛讀了非常喜歡,所以她就從那本書得來了靈感,寫下了〈橄欖樹〉這首歌,其實她想說的是小毛驢啊。 但是李泰祥就怎么想都覺得,我很難把小毛驢跟這個旋律扣在一塊兒。而1973年,李泰祥他打算要到美國的圣地亞哥實驗音樂中心,他要去進修一整年的時間,去學關于現(xiàn)代音樂的種種。 一直要到1974年,李泰祥回到臺灣來,心情有點不一樣,他覺得他到了美國之后,接觸的事情變多了,接觸面變廣了,他說我學會用隱喻的手法來表達感情,而且他說我也很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這個時候啊他認識了另外一位年輕的對音樂有熱情的女生,叫做楊祖珺。 楊祖珺也是早期臺灣的校園民歌運動相當重要的歌手,她后來唱紅了〈美麗島〉這首歌。她認識了李泰祥,經(jīng)常去李泰祥家里拜訪,跟他聊音樂聊生活,她從李泰祥這邊學到了〈橄欖樹〉這首歌。 楊祖珺也覺得中間這段歌詞,西班牙的姑娘、小毛驢什么的,她也覺得怪怪的。所以楊祖珺呢,她就把中間這段歌詞改成: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這歌詞中間這么一改,楊祖珺讓這首歌的場景,它可以不再只是西班牙,而橄欖樹這個意象的象征,也變得有更多的可能性,它變成了一個夢土的象征。 終于誕生的,《橄欖樹》 一直要到1978年,李泰祥在金韻獎比賽現(xiàn)場認識了齊豫,他主動向齊豫提出邀約說:不然這樣,我來幫妳制作一張完整的專輯吧!這個時候的李泰祥,和幾年前的李泰祥,手上掌握的資源已經(jīng)有了不太一樣的條件。他那時候李泰祥已經(jīng)可以指揮整個的新格管弦樂團,然后呢用他自己所喜歡的方式,把歌曲做成他喜歡的樣子。 1979年齊豫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橄欖樹》出版,在這張專輯的封面上我們可以看到,在橄欖樹三個大字上面是“李泰祥作曲、編曲、指揮”,下面寫的是“第二屆金韻獎冠軍歌手齊豫主唱”?,F(xiàn)在我們很難想像中文流行音樂圈還有哪一張唱片封面可以寫上“某某人作曲、編曲、指揮”,這是何等的氣魄啊。 《橄欖樹》這張專輯好幾首歌都是當時《歡顏》這個電影里面的主題曲還有插曲,包括同名的主題曲,還有另外一首歌叫做〈走在雨中〉。你看那個年代,電影的主題曲選了這首歌,插曲用了它的歌,唱片同步發(fā)行,應該要很暢銷的,然后在廣播在電視應該是要全面地開始大打歌,但是這首歌又碰到了新的挑戰(zhàn)。 “遠方”未過審查 當年這首歌沒有通過“新聞局廣電處”的審查。為什么呢?原來是它的第一段歌詞: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在當年的審查委員耳朵里,他們覺得這首歌的這一段歌詞有嫌疑,好像是在影射當時國民黨在國共內(nèi)戰(zhàn)潰不成軍,結(jié)果只好敗退到臺灣這個小島上,只好來流浪遠方。這樣的聯(lián)想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電影《歡顏》當時已經(jīng)拍完了,而且后制都做完了,所有的畫面都做好了。所以他們只好請齊豫回到錄音室里面,重新演唱一下中間的幾句歌詞,請她把流浪遠方改唱成流浪流浪。 The Olive Tree 這首歌雖然在臺灣被禁播了好幾年,但是到現(xiàn)在,我想整個中文世界大概沒有不知道這首歌的人吧。不過回頭看看當年,廣播電臺不能播這首歌,那怎么辦?在齊豫發(fā)行《橄欖樹》這張專輯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有另外一位年輕的女歌手發(fā)行了她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她的名字叫做葉倩文。 葉倩文當年才十八歲,她在1980年,由李泰祥擔任編曲和制作,推出了她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叫做《春天的浮雕》。這張專輯里面有一首歌,是英文歌,歌名是“The Olive Tree”,是的,就是《橄欖樹》。 當年有的DJ,他們不能播出齊豫演唱的版本,那他們就改播這個英文演唱的版本,也算是一種迂回的抗議吧。
Don't ask from where I have come My home is far, far away Why do you wander so far Wander so far Wander so far 葉倩文當然也有一把好嗓子,但是她的演唱風格和齊豫是非常不一樣的。齊豫說李泰祥簡直是把我當成樂器在使。的確最后逼出來的成果,讓齊豫演唱的〈橄欖樹〉,它既不是藝術(shù)歌曲,也不是流行歌曲,它既不是民謠,當然更不是搖滾,它就是一種我們之前沒有聽到過的美不勝收的聲音。齊豫唱〈橄欖樹〉唱了三十幾年,她曾經(jīng)在舞臺上清唱這首歌,就算把所有的伴奏都拿掉,這棵夢中的橄欖樹,依然美麗不可方物。 超越時代的聲音 《橄欖樹》這首歌,它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這么多年了,我們再聽到它,不會覺得這個聲音是過時的,這是一個超越時代的聲音,這樣的編曲,這樣的旋律,這樣的音樂元素,這樣的演唱方式。 齊豫曾經(jīng)跟我說,這首歌她這輩子唱了幾千遍,每一次登臺演唱這首歌之前,她還是會緊張。而且她告訴我這首歌,從開口第一個音到唱完最后一句的最后一個音,都不能夠稍有松懈,萬一稍有松懈就完了。所以這首歌是不容易的,但是這首歌實在是漂亮。 我們現(xiàn)在回頭想一想,在1979年的時候,這首歌也讓許許多多做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看到了他們之前難以想像的高度。我們知道雅俗共賞這四個字,大家常常放在嘴巴里面說來說去,但是真正能做到雅俗共賞,那是多么多么難的境界,李泰祥他真的做到了,他和齊豫一塊兒做到了。 這樣的高度我們也許一時三刻跟不上,但至少我們可以試試看吧!我們應該再拼一拼!不夸張地說,李泰祥和齊豫在1979年出的這張唱片,它刺激了那一輩的年輕人整個地要迎頭趕上,他們也連帶地創(chuàng)造了臺灣流行音樂歷史上,非常非常勇猛的,滿載著生命力的一頁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