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粥,在漫長的中華民族演進(jìn)史上是有其重要意義的,在饑荒年代不知救活多少生靈。在當(dāng)前,也是重要的飲食甚或是養(yǎng)生方式之一。每餐前,喝上一碗熱粥,養(yǎng)胃健康,這差不多是許多中國家庭固定模式。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放翁很喜歡食粥,那么憂國憂民的老先生活到85歲才與世長辭,在那個年代絕對是長壽星,即使現(xiàn)在也是高壽的。陸游有《食粥》詩云: 世人個個學(xué)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熬過粥的人都知道,熬粥的關(guān)鍵技術(shù)是“熬”,什么煎炒烹炸、熘蒸燒燉等等廚房十八般武藝統(tǒng)統(tǒng)都用不上,就簡簡單單一個字——“熬”——長時間的煮——古人選字用字是既有文化內(nèi)涵,又有現(xiàn)實經(jīng)驗啊。 熬粥看似簡單,但要想熬出一鍋好粥,有一點是至關(guān)重要的:即舍得時間,有耐心。 熬粥不能急,要有耐心,必須得慢慢來,“大火燒開,小火慢熬”。什么是熬?字典中的解釋是: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還有一引伸意思是:忍受,耐苦堅持。火過急,易煳鍋,時間短,則夾生,沒味。 熬粥的過程是對人毅志、品格,甚至情感的考驗和鍛煉,慢慢地攪拌,耐心地等待,讓時間在粥里升騰、潛移默化,讓情感在粥里融溶,讓粥帶上你的情感,溶入家人的胃里,這才是熬好的粥。 粥品之多,不可名數(shù)。普通的白粥、玉米粥、小米粥、黑米粥、皮蛋瘦肉粥、排骨粥、蔬菜粥、甚或海參粥、鮑魚粥、枸杞粥……粥里放什么東西得你自己決定,因為你喜歡什么,身體需要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千萬別老盯著別人碗里那些紅紅綠綠的東西,雖然色彩繽紛,內(nèi)容豐富,但不一定適合你
。比如,有藥補性質(zhì)的,你沒那些毛病是不能跟著瞎喝的,會出事的。 但無論有多少款式,能放入多少內(nèi)容,能經(jīng)常喝的,也就那么幾樣。而最簡單最養(yǎng)生的,也最適合平常人脾胃的,還是白粥吧? 如此看來,人生亦如熬粥食粥吧! 人生亦不能急,要慢慢行,慢慢看,慢慢享受;人生亦應(yīng)簡單樸實,不需要太多的奢華和跌宕;人生亦要熬,要耐心堅持。 我需要的只是寒冷的早晨,一碗冒著熱氣的白粥,一碟小咸菜,足矣。那種知足、那種味道不是誰都有資格品味出來的。記得明·張方賢有詩云: 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女兒細(xì)商量。 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 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 楊絳先生借翻譯英國詩人蘭德那首著名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zhǔn)備走了?!?span lang="EN-US"> 我不與別人比,因為我和別人不一樣。 你的人生為什么要與別人一樣呢? 套用一句流行語:哥熬的不是粥,是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