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謝短篇第三十六 《程材》、《量知》,言儒生、文吏之材不能相過;以儒生修大道,以文吏曉簿書,道勝於事,故謂儒生頗愈文吏也。儒生能說一經(jīng),自謂通大道,以驕文吏;文吏曉簿書,自謂文無害,以戲儒生。 儒生猶曰:“上古久遠,其事暗昧,故經(jīng)不載而師不說也?!睆蛣e問儒生。 先問《易》家:“《易》本何所起?造作之者為誰?”彼將應曰:“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孔子作《彖》、《象》、《系辭》。三圣重業(yè),《易》乃具足?!?/SPAN> 問之曰:“《易》有三家,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伏羲所作,文王所造,《連山》乎?《歸藏》、《周易》也?秦燔《五經(jīng)》,《易》何以得脫?漢興幾年而復立?宣帝之時,河內(nèi)女子壞老屋,得《易》一篇,名為何《易》?此時《易》具足未?” 問《尚書》家曰:“今旦夕所授二十九篇,奇有百二篇,又有百篇。二十九篇何所起?百二篇何所造?秦焚諸書之時,《尚書》諸篇皆何在?漢興,始錄《尚書》者何帝?初受學者何人?” 問《禮》家曰:“前孔子時,周已制禮,殷禮,夏禮,凡三王因時損益,篇有多少,文有增減。不知今《禮》,周乎?殷、夏也?”彼必以漢承周,將曰:“周禮?!狈蛑芏Y六典,又六轉,六六三十六,三百六十,是以周官三百六十也。案今《禮》不見六典,無三百六十官,又不見天子。 天子禮廢何時?豈秦滅之哉?宣帝時,河內(nèi)女子壞老屋,得佚《禮》一篇,六十篇中,是何篇是者? 高祖詔叔孫通制作《儀品》,十〔二〕篇何在?而復定《儀禮》,見在十六篇,秦火之余也。更秦之時,篇凡有幾? 問《詩》家曰:“《詩》作何帝王時也?”彼將曰:“周衰而《詩》作,蓋康王時也。康王德缺於房,大臣刺晏,故《詩》作?!狈蛭?、武之隆貴在成、康,康王未衰,《詩》安得作?周非一王,何知其康王也?二王之末皆衰,夏、殷衰時,《詩》何不作?《尚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此時已有詩也,斷取周以來,而謂興於周。古者采詩,詩有文也,今《詩》無書,何知非秦燔《五經(jīng)》,《詩》獨無余〔札〕也? 問《春秋》家曰:“孔子作《春秋》,周何王時也?自衛(wèi)反魯,然後樂正,《春秋》作矣。自衛(wèi)反魯,哀公時也。自衛(wèi),何君也?俟孔子以何禮,而孔子反魯作《春秋》乎?孔子錄《史記》以作《春秋》,《史記》本名《春秋》乎?制作以為經(jīng),乃歸《春秋》也? 《易經(jīng)·原系辭傳》(按:易經(jīng)·原系辭傳,是由易學者研究《連山》、《歸藏》、《周易》演變史、古筮法、預測規(guī)則、易哲理的一篇經(jīng)典文章,從中不但可以窺探《連山》、《歸藏》古易的思想,基本可以斷定《周易》是集古三易之大成者。)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诹哒撸院跗湫〈靡?。無咎者,善補過也。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 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摶,以象閏,故:再摶而后掛。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shù)也。 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 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兇者,貞勝者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象動乎內(nèi),吉兇見乎外,功業(yè)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作結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羲氏沒,神農(nóng)氏作。 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通其變,使民不倦。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 (《連山》、《歸藏》)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 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 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 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連山》)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注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nèi)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歸藏》)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周易》)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二與四位,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周易》)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 將叛者,其辭漸,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