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輯名稱:Wagner:Der Ring des Nibelungen(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
專輯歌手:Georg Solti (喬治·索爾蒂)
唱片公司:Decca Records
發(fā)行時間:1997年08月04日
專輯語種:古典專輯
《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出自德國的作曲家理查.瓦格納之手。
這部歌劇瓦格納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寫成的,可謂嘔必瀝血。歌劇共分四部,依次《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里德》、《眾神的黃昏》。瓦格納最初想把這部歌劇寫成向壓迫人類的黃金勢力進行斗爭的英雄史的,最后卻違背初衷寫成了宣揚神的力量和命運的無上權(quán)威以及世界末日必將來臨的一部作品,集中了他的宿命論和悲觀主義思想。
盡管如此,《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藝術(shù)價值仍是毋庸置疑的。這部歌劇匯聚了瓦格納對當時歌劇改革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具有劃時代意義。他使劇作與音樂達到和諧一致,使音樂協(xié)同劇情塑造人物形象。他在歌劇中的交響樂的運用、豐富的和聲手法的運用、音樂場景的描寫技巧運用以及其他許多極有創(chuàng)意的革新等,將歌劇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雖然瓦格納的創(chuàng)作充滿著矛盾,但他依然是德國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貝多芬之后的德國作曲家之中還沒有人擁有像他那樣的氣魄的膽識。
《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劇情最早見于史詩《尼伯龍根之歌》這部書是多瑙河地區(qū)一奧地利人根據(jù)北歐古代傳說,約在1200年用中古高地德語寫成的。瓦格納根據(jù)歌劇劇情的需要,圍繞原情節(jié)經(jīng)過再創(chuàng)造,最終形成了《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劇情,并使之比原作更生動、更戲劇化和更具有可觀賞性。
融技藝、膽識為一身的天才指揮家——索爾蒂(Georg Solti,1922--1997)
如果有人愿意將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瓦爾特等上個世紀末出生的老一輩指揮大師之后的偉大指揮家一一列出的話,那么肯定會得到這樣一張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名單,卡拉揚、索爾蒂、伯恩斯坦、姆拉文斯基、庫貝利克……等等。這些有著突出魔力的人物,實際上才應該被稱為是20世紀指揮藝術(shù)中的中堅人物,因為在他們之前的前輩大師們都是處在世紀交替中的人物,他們的藝術(shù)貢獻帶有著很大的開拓性因素,而在他們之后的下一代指揮家們,在時間因素上又都屬于與下個世紀相銜接的人物了,因此,準確的說,20世紀的指揮藝術(shù)是屬于這樣一批中堅人物的。然而在這樣一批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恐伯就要數(shù)卡拉揚、索爾蒂和伯思斯坦了。但在他們?nèi)酥g,索爾蒂是一個很有特殊性的人物??ɡ瓝P的藝術(shù)生涯雖然具有廣泛的世界性,但他始終是在歐洲的藝術(shù)領地中開展活動的,并且從來沒有擔任過美國樂團的常任指揮。而伯思斯坦雖然在美國有著十分輝煌的業(yè)績,但他本身就是一位出生在美國的指揮家,況且伯恩斯坦在歐洲國家的樂團和歌劇院中,也只擔任過客席指揮的職務。這里唯有索爾蒂是一位出生在歐洲,并且在歐洲國家和美國的交響樂團及歌劇院中都擔任過常任指揮的人物。此外,卡拉揚與伯思斯坦都先后在自己還在崗位上時就逝世了,唯有索爾蒂在功成名就時就“告老還鄉(xiāng)”式地體面退休了,這一切的一切恐怕也都是索爾蒂一生總交好運的原故吧。
喬治·索爾蒂于1912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他在很小的時候,便已表現(xiàn)出了出眾的音樂才能,尤其是他那雙靈敏的耳朵,立刻便引起他的父母的注意,這對夫婦為了培養(yǎng)索爾蒂在音方面的天才,便給他買了一架鋼琴,從此,小索爾蒂便和這架鋼琴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每天刻苦地彈琴,進步速度之快,使每個熟悉他的人都感到了驚訝,到了12歲時,他就已經(jīng)公開登臺演奏了。索爾蒂在13歲時,進入了匈牙利最著名的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中學習,在這里,他跟隨著20世紀最偉大的匈牙利作曲家多納伊、柯達伊和巴托克學習鋼琴和作曲。在他14歲那年,有幸觀看了一場由埃里?!た巳R伯指揮的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上,他被埃里?!た巳R伯那神奇般的指揮藝術(shù)所深深迷住了,從此便產(chǎn)生了要成為一名指揮家的念頭,當他于1930年從音樂學院畢業(yè)后,就更加堅定了要當指揮家的決心,為此,他曾跑到瑞士專程向老指揮大師魏因加特納系統(tǒng)地學習指揮法。1933年,只有21歲的索爾蒂擔任了布達佩斯歌劇院的助理指揮,1937年,他又在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上擔當了著名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的助手,協(xié)助排練了一系列的演出曲目。但在這幾年的時間中,他實際上仍然是以一個見習者的身分來從事指揮活動的,在這期間,他從未獨立地公開指揮過,1938年3月11日,他終于獲得了首次指揮公演的機會,這一天,他指揮布達佩斯歌劇院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索爾蒂這次指揮演出雖然很成功,但由于當時的希特勒法西斯正在占領維也納,與其臨近的布達佩斯也陷入到了一種恐惶的氣氛中,索爾蒂本人是猶太血統(tǒng)的音樂家,而猶太人是要遭到希特勒的殘酷迫害的,所以在歌劇演出之后,索爾蒂便倉促收拾行裝而逃亡到了瑞士。在這以后他又加入了英國國籍。1942年,索爾蒂參加了在日內(nèi)瓦舉行的國際音樂比賽,他以極其出色的能力獲得了鋼琴比賽的一等獎。但在這以后,索爾蒂并沒有選擇職業(yè)鋼琴家的道路,而是在指揮藝術(shù)領域中得到了繼續(xù)的發(fā)展。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的1946年,索爾蒂受聘擔任了慕尼黑國立歌劇院的藝術(shù)指導,他在上任的這一年里,成功地指揮上演了貝多芬的歌劇《菲德里奧》,受到了人們的一致好評。索爾蒂在慕尼黑歌劇院整整工作了六年,以其杰出的天才,將這個戰(zhàn)后幾乎變成廢墟的劇院迅速恢復了元氣,并且一舉成為歐洲的一個重要的音樂中心。索爾蒂在擔任慕尼黑歌劇院指揮期間,還同時擔任諸如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以及歐洲一些其它樂團的客席指揮,并且在1947年到1951年之間,兼任了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的職務。1952年,索爾蒂辭去了慕尼黑國立歌劇院指揮的職務,擔任了法蘭克福歌劇院的音樂指導。1961年到1971年,他又在著名的英國皇家科文特花園歌劇院擔任了十年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
索爾蒂謀求在美國的發(fā)展開始得很早。早在1954年,他就在美國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過,以后他便每年都到美國來指揮演出。1969年,索爾蒂正式接任了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職務,而這時的他還沒有和科文特花園歌劇院解除合同,他只好坐著飛機來往于歐美兩地,然而他好像并不感到繁忙,1973年他又兼任了法國巴黎管弦樂團及巴黎歌劇院的音樂指導職務,1979年,他又將倫敦愛樂樂團首席指揮的席位拿到了手中,這種全球性的活動能力簡直是幻想中的超人才能夠具備的。
索爾蒂的指揮藝術(shù)生涯中最輝煌的階段,就是他后期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的時期。當時的芝加哥交響樂團,正值與法國指揮家馬蒂農(nóng)的一段不太和諧的合作之后,樂團的狀況略有下降的趨勢,正是在這種關(guān)鍵的時刻,索爾蒂走馬上任,挑起了重振芝加哥交響樂團雄風的重擔,他上任以后,狠抓了樂團的訓練和改革,增大了樂團演奏曲目的范圍,并且首創(chuàng)了巡回演出的制度,他確信藝術(shù)的進步離不開交流,因此他屢次率團出訪歐洲等地,把一個嶄新的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形象樹立在了世人的面前,除此之外,他還以其過人的天才和高超的技藝,將芝加哥交響樂團訓練成了舉世公認的超級樂團,在索爾蒂任職期間,芝加哥交響樂團在幾次全美的民意測驗中均排在第一位,這的確不能不說是索爾蒂所立下的汗馬功勞,而人們后來每當議論起芝加哥交響樂團那無比輝煌的音響時,都將它稱為充滿魅力的“索爾蒂音色”,芝加哥交響樂團正是帶著這種“索爾蒂音色”而演遍全世界的,因此可以說,索爾蒂是為芝加哥交響樂團贏來第二個“黃金時期”的重要功臣。
索爾蒂是一位技藝十分全面的雙料指揮大師,在他漫長而又輝煌的指揮生涯中,無論是對于歌劇還是交響樂,他都有著極為精湛的演釋能力,而且作品的范圍涉及得非常廣泛。他在指揮歌劇方面的貢獻,完全可以同卡拉揚相比較,而對于德國歌劇作品,他的解釋可以說是更加得心應手、錦上添花的,幾十年來,他在歐洲和美國擔任各大歌劇院的常任指揮時,(如科文特花園歌劇院、法蘭克福歌劇院、慕尼黑歌劇院和舊金山歌劇院等等)曾經(jīng)指揮上演了大量的歌劇作品,這其中不僅包括歐洲的古典歌劇,也包括像勛伯格那樣的現(xiàn)代派作曲家的作品,他還指揮首演過許多英國作曲家的作品,為此,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還因他為英國音樂藝術(shù)所做出的貢獻而在1972年加封他為爵士,這種極高的榮譽對于一位藝術(shù)家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索爾蒂在指揮交響音樂方面的貢獻同樣是十分巨大的,首先他與卡拉揚一樣,是一位作品涉及范圍十分廣泛的指揮家,可以說,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和任何風格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幾乎都曾涉獵過。在指揮交響音樂時,他能夠很好地發(fā)揮管弦樂隊的氣勢和效果,那種千姿萬態(tài)的細微變化,在他的手中顯得是那樣的易如反掌。他的指揮風格是直率、鮮明和全面,在處理音樂時,既有著熱情豪放的宏大規(guī)模和精密嚴整的結(jié)構(gòu),又有著激動的抒情性和豐富的色彩性。他在指揮時十分注重于作品的整體結(jié)構(gòu)感,對于音樂的旋律線條、節(jié)奏特點、和聲框架和對位手法等諸方面的織體因素,都安排處理得異常合理巧妙,能夠使人產(chǎn)生出一種十分舒適而和諧的立體感。他對于音樂色彩上的變化及戲劇性般的矛盾性,有著一種天生的特殊駕馭能力,而在對于音樂情感的控制方面,他又有著極為恰當?shù)目刂颇芰?。這也正如勛伯格當年在紐約的《時代周刊》上發(fā)表的評論中所說的那樣:“他對音樂有著一種非常直接的概念,特別是那種有血有肉的音樂,這是他的藝術(shù)傾向的所在。他從不追求過分的精細,也不以故弄玄虛的效果來嘩眾取寵,他指揮的音樂具有一種直接而又清晰的線條?!?br>
談到涉獵作品的廣泛,索爾蒂的確是一個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他一生中指揮過無數(shù)的作曲家的作品,這一點僅從他指揮錄制的唱片的類別和數(shù)量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然而索爾蒂指揮的最為拿手的作品,還是要數(shù)瓦格納的歌劇作品,在這方面,他的獨特造詣是相當深厚的。在20世紀的指揮藝術(shù)史上,索爾蒂是最著名的瓦格納專家之一,他指揮的瓦格納的作品,能夠給人們帶來一種深刻的、富有哲理性的美感,他能夠通過指揮瓦格納的歌劇,將瓦格納內(nèi)心豐富的思想性極其完美地傳達給聽眾。他在指揮瓦格納的作品時,從不拘泥于表面化的處理,對于作品中各種技術(shù)上的因素(如聲樂與樂隊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主導動機的合理呈示等方面)他都能夠以十分恰當?shù)姆椒ㄟM行很有說服力的表現(xiàn)。瓦格納著名的四聯(lián)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是索爾蒂指揮得最精彩的作品,這部巨著他曾在50年代末期就將其錄制成了唱片,并且經(jīng)過長時間的考驗之后,已經(jīng)成為帶有經(jīng)典性的、被其它指揮家尊為楷模的版本了。除此之外,索爾蒂指揮的其它瓦格納的作品,如《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等,也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演釋。除了瓦格納的歌劇以外,索爾蒂對其它德奧歌劇的演釋,都有著異常精彩和耀眼的業(yè)績,早在他擔任英國科文特花園歌劇院的音樂指導時,就曾指揮上演過全部莫扎特歌劇和貝多芬的《菲德里奧》等歌劇。另外,他還曾指揮上演過一度被人們遺忘了的格魯克的許多歌劇。
索爾蒂在交響音樂作品的指揮范圍上和他在歌劇指揮范圍方面的情況很相似,也同樣具有著既深又廣的特點,他除了對于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古典作曲家的作品極為精通以外,還是一位著名的馬勒作品指揮專家,他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錄制的馬勒交響曲的唱片,在世界上是享有著很高的地位的。除此之外,他對于普羅科菲耶夫等人的交響樂作品,也有著準確而精彩的演釋。
索爾蒂是一位謙虛和藹的人,面對著自己藝術(shù)上的巨大成功和人們對他的敬仰,他總是十分客觀地冷靜對待著,當人們贊嘆他給芝加哥交響樂團帶來的輝煌音響和高巧的藝術(shù)技能時,他也總是強調(diào)樂隊集體的作用而很少提及自己。然而,他所做出的偉大業(yè)績是誰也抹殺不掉的,這種偉大的業(yè)績,必將作為時代的杰出典范而永載在世界指揮藝術(shù)史冊中。
1997年9月5號,索爾蒂與世長辭,他的去世是20世紀最后一位音樂巨人的隕落,同時也代表著傳統(tǒng)古典音樂輝煌的結(jié)束。
專輯介紹:
1.
Das Rheingold (萊茵的黃金)
作曲: Richard Wagner
作詞: Richard
Wagner
指揮: Sir
Georg Solti
樂團: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唱: Kurt
Bohme, Kirsten Flagstad, Waldemar Kmentt, Paul Kuen, George London,
Jean Madeira, Ira Malaniuk, Gustav Neidlinger, Hetty Plumacher, Set
Svanholm
CD編號: DECCA 455 556-2
第一部《萊茵河的黃金》錄制于1958年。
劇情概括:萊茵河底的眾仙女守衛(wèi)著一塊魔金,用這塊魔金鑄成指環(huán)戴上后就能統(tǒng)治世界,但此人必須拋棄愛情。尼全龍根侏儒阿爾貝里希因情場失意而發(fā)誓拋棄愛情,他盜得魔金鑄成指環(huán),成了世界之王,眾神之主活坦令巨人史弟法佐爾特和法弗納建造供諸神棲居的瓦爾哈拉宮,承諾宮殿建成后將以美女神弗賴婭作為報償。宮殿建成后活坦悔約,要求他們用尼伯龍根指環(huán)換取弗賴婭?;钐箒淼侥岵埜Ⅱ_取了指環(huán)。阿爾貝里希咀咒得到指環(huán)者必得災禍。果然,巨人史為爭奪財富而爭斗起來,法弗納殺死法佐爾特。劇終,活坦對指環(huán)的魔力深感不安,諸神進入新建的宮殿。
2.
Die Walkure (女武神)
作曲: Richard Wagner
作詞: Richard
Wagner
指揮: Sir
Georg Solti
樂團: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唱: Berit
Lindholm, Regine Crespin, Helga Dernesch, Brigitte Fassbaender,
Gottlob Frick, Claudia Hellmann, Hans Hotter, James King, Vera
Little, Christa Ludwig, Birgit Nilsson
CD編號: DECCA
455 559-2
第二部《女武神》錄制于1965年。
劇情概括:沃坦料想阿爾貝里希將會來是攻神殿奪取指環(huán),于是讓9位女武神將各地陣亡的英勇武士領到天界守衛(wèi)神殿。沃坦有一對子女,兒子齊格蒙德,女兒齊格林德,兩人在兩地長大,互不相識。齊格林德被人拐騙,嫁給武士洪丁。齊格蒙德與洪丁仇,一天晚上他趁洪丁外出闖入洪丁家,與齊格林德產(chǎn)生愛情。沃坦的妻子弗里卡是婚姻之神,力主懲罰兄妹,沃坦只得讓女武神布侖希爾德將嗆妹兩人交給興丁處置。齊格蒙德被洪丁所殺。布侖希爾德藏起齊格林德,預言她將生下齊格蒙德的兒子,最英勇的齊格弗里德,并將齊格蒙德的斷劍交給了齊格林德。沃坦懲罰布侖希爾德,將她驅(qū)逐下界,使她沉睡山頂,并讓火焰包圍山頂。劇終,沃坦高呼:“懼怕我的人,不能踏過這片火焰?!?/font>
3.
Siegfried (齊格弗里德)
作曲: Richard Wagner
作詞: Richard
Wagner
指揮: Sir
Georg Solti
樂團: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唱: Joan
Sutherland, Kurt Bohme, Hans Hotter, Marga Hoffgen, Gustav
Neidlinger, Birgit Nilsson, Gerhard Stolze
CD編號: DECCA
455 564-2
第三部《齊格弗里德》錄制于1962年。
劇情概括:齊格林德生下齊格弗里德后死去,阿爾貝里希之弟,尼伯龍根鐵匠米梅撫育齊格弗里德成人。長大后的齊格弗里德力大無比,他讓米梅給自己鑄一把利劍,但米梅鑄出的劍全被他折斷。齊格弗里德用母親留下的斷劍根才鑄出了不折之劍。巨人法弗化為巨龍守著指環(huán)。齊格弗里德殺死法弗納,奪取了指環(huán)。小鳥又告訴他有美女在山頂,于是他隨鳥上山,沖過火焰,叫醒了布侖希爾德。兩人產(chǎn)生愛情,結(jié)為夫妻。
4.
Gotterda Mmerung (眾神的黃昏)
作曲: Richard Wagner
作詞: Richard
Wagner
指揮: Sir
Georg Solti
樂團: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唱: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Gottlob Frick, Maureen Guy, Grace Hoffmann, Dame
Gwyneth Jones, Christa Ludwig, Gustav Neidlinger, Birgit
Nilsson
CD編號: DECCA 455 569-2
第四部《眾神的黃昏》錄制于1964年。
劇情概括:三個命運女神編織著世界的命運之網(wǎng),命運之線突然斷裂,預示著世界末日即將來臨。齊格弗里德把指環(huán)交給布侖希爾德,自己騎馬仗劍來到國王貢特爾的宮遷,受到禮遇。阿爾貝里希之子哈根在此朝中為臣,他精心策劃欲使貢特爾得到布侖希爾德,而使齊格弗里德愛上了貢特爾之妹古特魯尼。齊格弗里德中計喝下藥酒忘記一切,愿與古特魯妮成婚。齊格弗里德被藥力所驅(qū),喬裝國五去催布侖希爾德進宮,并搶去了指環(huán),布侖希爾德怒斥他負心,轉(zhuǎn)愛為恨。后齊格弗里德史吃了解藥恢復了記憶,卻遭哈根暗殺。國王與哈根爭奪指環(huán),哈根又殺死了國王,齊格弗里德死后,布侖希是爾德將他火葬,自己也騎馬躍入火中。劇終,萊茵河水星期日暴漲,淹死哈根,指環(huán)回歸仙女的手中。這時焚燒齊格弗里德和布侖希爾德的大火一直燒到瓦爾哈拉宮,眾神與宮殿同歸于盡。
在《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錄制過程中,索爾第真正把握住了作品的深厚而豐富的內(nèi)涵和音樂之精髓,精確地指揮著樂隊,絲絲入扣,入木三分,隨著劇情的一幕幕展開,把歌劇推向高潮、更高潮。
在錄制《萊茵河的黃金》索爾第極具大師風范,簡捷而爽快,一氣呵成。在整個緊湊而激烈的演繹過程中,他始終微妙地控制著劇情的發(fā)展,牽引著聽眾的心。因為《萊茵河的黃金》相對而言比較易于理解和掌握,所以索爾第在指揮時顯得游刃有余、淋漓酣暢。錄制完《女武神》但索爾第并沒有這樣做。我們從四部歌劇的錄制上份上可以看出,《女武神》是最后錄制的。那么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索爾第認為《女武神》是《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核心所在,他不但要求自己作好心理上和技術(shù)上準備,也求樂隊和演員作好充分的準備,在把握住了此劇的精神之后才開始做錄音工作,正是索爾第的這種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才使得這部歌劇成為《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神來之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也給《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劃上了一個完美句號。
在錄制《齊格弗里德》索爾第沒有完全依照原劇劇情,將《齊格弗里德》處理得悲觀、壓抑、絕望,而是通過音樂給劇情加入樂觀向上的積極因素,真可謂千古卓識。正因如此,才使原劇在藝術(shù)上和思想上得到了升華,更具感染力。錄制《眾神的黃昏》時,索爾第已漸入佳境,走向凝重、睿智,對整部歌劇的認識也更強烈、深刻,錄制《女武神》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
擔任《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一劇的樂隊是維也納愛樂樂團,這個樂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象征性樂團。自1870年起,李斯特、馬勒、瓦爾特、伯恩斯坦、馬澤爾、卡拉揚等作曲家和指揮家,都先后補邀擔任過常住或客座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是擁有全世界最高聲譽的樂團之一?!赌岵埜闹腑h(huán)》一劇的演員也是世界一流的,他們由著名歌劇演員倫敦、尼爾頌、露德薇、狄斯考、溫德加森、弗拉格施塔德等組成。一流的音樂家、一流的指揮家、一流的樂團、一流的演員,成就了這部偉大的歌劇?!赌岵埜闹腑h(huán)》的不朽,索爾第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