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的功效: 草豆蔻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種子,草豆蔻別名草扣仁、草蔻、大草蔻、草蔻仁、豆蔻、漏蔻、草果,草豆蔻有溫中、祛寒、行氣、燥濕的功效,治心腹冷痛,寒濕吐瀉,草豆蔻用藥禁忌是陰虛血少,津液不足,無寒濕者忌服草豆蔻。 藥名:草豆蔻 功效分類:祛濕藥;溫里藥。 科屬分類:姜科。 別名:草扣仁、偶子、豆蔻、漏蔻、草果、草蔻、大草蔻、草蔻仁、飛雷子、彎子。 性味:氣香,味辛、微苦。 歸經:歸脾經、胃經。 功效:有溫中、祛寒、行氣、燥濕。 主治:用于心腹冷痛、痞滿食滯、噎膈反胃、寒濕吐瀉、痰飲積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 藥材基源:草豆蔻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種子。 炮制方法: 揀凈雜質,去殼取仁,用時搗碎。 1、《雷公炮炙論》:凡使(草豆蔻),須去蒂,取向里子后皮,用茱萸同于鏊上緩炒,待茱萸微黃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2、《藥類法象》:(草豆蔻)面包煨熟,去面用。 草豆蔻的作用: 草豆蔻性辛,溫,歸肺經、脾經、胃經,草豆蔻有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的功效,草豆蔻主治濕濁中阻,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寒濕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 1、草豆蔻治小兒藏寒泄瀉不止:草豆蔻一枚,剝開皮,入乳香一塊在內,復用白面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為細末,以粟米飲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史載之方》豆蔻丸) 2、草豆蔻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滿悶、心腹痛:草豆蔻肉八兩,生姜(和皮切作片子)一片,甘草四兩(銼碎)。上三味勻和入銀器內,用水過藥三指許,慢火熬令水盡,取出,焙干,杵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夏月煎之,作冷湯服亦妙。 (《博濟方》豆蔻湯) 3、草豆蔻香口辟臭:豆蔻、細辛,為末含之。(《肘后方》) 4、草豆蔻治嘔逆不下食,腹中氣逆:豆蔻子七枚(碎),生姜五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分溫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 (《廣濟方》豆蔻子湯) 5、草豆蔻治老瘧久而不瘥,及山嵐瘴氣,遠年不愈,兼治脾寒:草豆蔻、肉豆蔻各二個(并用面裹煨,一生一熟),厚樸方圓二寸(一半姜制,一半生用),甘草中指大(一半生,一半炙),生姜棗大二塊(一塊用濕紙裹煨,一塊生用)。上分為二大劑,于發(fā)前臨曉,用水一升,煎取八合,放至來早,再溫服,留滓再煎二次。 (《雞峰普濟方》草豆蔻散) 6、草豆蔻治冷痰嘔逆,胸脯不利:草豆蔻(去皮)、半夏(湯洗去滑,切,焙)各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眼,不拘時侯。 (《圣濟總錄》豆蔻湯) 7、草豆蔻治霍亂心煩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黃連(去須)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脹三錢匕,水一盞,烏豆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圣濟總錄》草豆蔻湯) 8、草豆蔻治胃口冷,吃食無味及脾泄瀉不止,兼治酒后數囿如痢,心胸不快,不思飲食:草豆蔻半兩(每個面裹煨,候面焦黃,去面用),甘草一兩(炙),肉桂(去皮)一兩,陳皮(去白)一兩,蠻姜一兩。上五味,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更入陳米末一錢,水一盞,棗二枚,同煎七分,溫服,其滓再煎服之。(《博濟方》草豆蔻散) 9、草豆蔻用于氣滯胸悶之癥,可配厚樸、枳殼等同用。 10、草豆蔻治寒濕中阻證:草豆蔻芳香溫燥,長干燥濕化濁,溫中散寒,行氣消脹。故脾胃寒濕偏重,氣機不暢者宜之。常與干姜、厚樸、陳皮等溫中行氣之品同用,如厚樸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 11、草豆蔻治小兒胃寒吐乳,可配砂仁、豆蔻、甘草共研細末,常滲口中。 12、草豆蔻治寒濕嘔吐:草豆蔻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多與肉桂、高良姜、陳皮等溫中止嘔之品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濟方》) 13、草豆蔻治胃寒嘔惡,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 14、亦取草豆蔻溫燥之性,溫脾燥濕,以除中焦之寒濕而止瀉痢。用于寒濕內盛,清濁不分而腹痛瀉痢者,可與蒼術、厚樸、木香等同用。 15、草豆蔻用于濕溫初起,如屬熱盛者可配黃芩、連翹、竹葉等同用;濕重者可合淡滲利濕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16、草豆蔻對濕阻氣滯,可與蒼術、半夏、陳皮等同用。 草豆蔻用藥禁忌: 陰虛血少,津液不足,無寒濕者忌服草豆蔻。 1、陰虛血燥者忌草豆蔻?!侗窘浄暝? 2、草豆蔻忌鐵?!侗静輦湟? 3、凡瘧不由于瘴氣;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濕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瀉暴注口渴,濕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咸屬暑氣濕熱,皆不當用草豆蔻?!侗静萁浭琛? 草豆蔻圖片: |
|
來自: 笨鳥先飛龍 > 《中醫(yī)~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