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呂四有許多寺廟,如南門有文昌宮、觀音殿、魁星樓,北有三清殿、真武廟、集慶庵,東有太陽廟、海神廟、龍王廟,西有東皇山廟,西有東皇山廟、洛珈山廟,鎮(zhèn)區(qū)有城隍廟、土地堂、大佛殿、皇經堂、火星殿、三官殿、關帝廟、洞賓樓等,可謂寺廟遍布,香火盛行。 呂四廟多,廟會自然也興旺。 農歷三月廿八,呂四東皇山廟單獨出會。自南通狼山大圣廟下來,數呂四東皇山廟名氣最大,東皇山廟依港靠河,廟會期間,港口河道里塞滿了船只,十鄉(xiāng)百村的香客人山人海。 五月至七月,是關帝、城隍、土地等五廟聯合出會,十天出一會,每會由一個寺廟作龍頭,輪流出會,時間要延續(xù)近兩個月。出會前由鎮(zhèn)商會召集大賈富商集資,并要求各店鋪根據各自財力自愿相助,同時關照各街道、戶頭打掃清潔,有的整條街店面裝飾一新,焚香點燭,供奉菩薩,敬仙迎神(這里頭也有一點借廟會而搞衛(wèi)生的意思,因時在春末夏初,呂四民俗有家俱大洗澡的習俗。)廟會期間,許多店鋪大戶都燃放鞭炮,為防火災,商會跟水龍局協商,有水龍局負責消防工作(水龍局相當于現在的消防隊),機構設在街中心。 第一會是關帝會。廟里供奉的是關云長關老爺,關老爺是紅臉,呂四人稱關帝會為紅臉會。但呂四人認為關帝身份高,不能輕易抬出,而以周倉替身,周倉是關老爺的貼身侍衛(wèi),一副黑臉,所以當地人也叫黑臉會。其它廟出會都抬出自己供奉的菩薩,如城隍、土地、唯關帝坐鎮(zhèn)廟堂。有呂四人大號“笑臉塑”,住呂四南門節(jié)制閘附近,擅長雕刻,他雕刻的菩薩栩栩如生,菩薩的眼珠能左右轉動,遠看如真人一般,今呂四文化站孫錦發(fā)近七十歲,回憶小時候跟隨父母到廟里去磕頭,雙膝跪地時,菩薩眼皮能上下眨巴,眼球轉動,嚇得小孩子都不敢喘大氣,也不知道雕刻師傅在磕頭的地方用的什么機關。“笑臉塑”,實際是民間雕刻家,每年出會前,總請他將菩薩裝飾一新。 菩薩坐的轎子十分講究,八人大轎,三米見方,四周有黃羅蓋傘,黃羅扇子相護,此類綢緞面料有的還專程到蘇州、杭州等地去采購。菩薩起轎動身,兩旁“衙役”陣陣吆喝,大鑼鳴道,數班民樂吹打,轎前安排各種民間雜耍、民間歌舞、表演,繁花似錦。 打頭的是《肉香爐》,即一大漢裹紅頭巾、赤膊(也有穿紅背心的),兩手手腕處用鉤子勾住皮肉,下掛香爐,爐內香煙繚繞。身后隨一孩童,十三四歲,用人抬著,穿彩衣、肩插小旗,名曰“斬犯旗”,意為“替罪羔羊”,消災棄禍。請菩薩看病,病好了這叫還愿,也有人家做生意不順,有要求生育子女的,年景不好,干旱、風暴,海上打不到魚,陸上莊稼欠收,老百姓就求菩薩保佑,燒香磕頭這叫許愿,也用肉香爐鳴鑼開道,吆喝聲陣陣,氣氛十分嚴肅。 第二表演隊是《馬叉鬼》,馬叉鬼扮演者一般有鐵店、染坊等商家請當地泥瓦匠擔任,手執(zhí)鋼叉邊舞邊唱,唱的大多是民間小調。 第三《醉漢》,一般有鎮(zhèn)上藥店、南貨店等商家請當地木匠扮演,似醉非醉,搖搖晃晃,口哼小調,隊伍經過酒店飯店時必停下來演唱一番,并乘機向店主人調侃:“老板,來一杯,恭喜發(fā)財!”此刻店老板極高興,以為吉利,十分利索地開條子給表演者,隔日可以憑條到店里喝酒。 第四《跳鐘魁》,跳鐘魁分高鐘魁和地鐘魁兩種,無論哪一種,總有一人扮小鬼持竹竿,竿頭扎一蝙蝠在前面引喜,跳高鐘魁者有四人抬杠棒,扛棒用紅布裹住,防止打滑,扛棒后端扎一椅子,表演鐘魁者在杠棒上騰挪縱跳,間或坐上椅子。地鐘魁者在地上翻滾做剪子,表演各種動作,均與扮演小鬼的配合,十分默契有趣。呂四人徐學明年輕時表演跳鐘魁是拿手好戲。 接著有《平臺》唱戲,平臺是人工搭的戲臺,人抬著走,臺上有十三四歲的孩子,彩衣彩帶,扎小辮,每個孩子有二三套戲,隊伍停頓時,平臺上的孩子即唱戲。 《挑花籃》,各式各樣的花籃都是民間工藝品,籃中的花束一般都是人工紙扎的,呂四街上過去有專門從事扎花業(yè),扎的牡丹、月季、海棠等紙花鮮艷逼真,制作工藝都十分精美,表演者肩挑花籃載歌載舞,通常有當地竹匠所飾。 《挑茶擔》,擔子里擺設各種名貴茶器,并有各種名茶,有的擔子里還扎有茶樹茶花,扮演者大抵是各茶館請來的。 《花燈》過去呂四街上有多爿燈籠店,民間過年過節(jié)、婚喪喜慶都要用燈,所以燈籠店生意興旺。扎燈的能工巧匠也多,有馬燈、龍燈、獅子燈、老虎燈、兔子燈、貓兒燈、各種魚燈,西瓜燈是地方上一特色燈,將西瓜瓜瓣挖去,在西瓜皮上刻出各種花紋和字樣,里面點蠟燭,外面看去,玲瓏透明,別有風味,馬燈、兔子燈、貓兒燈是跳的,龍燈、獅子燈、老虎燈是舞的,有單人舞、雙人舞,還有群舞。 表演項目還有《踩高蹺》、《八仙過?!?、《孟姜女過關》、《香亭》等,隊伍浩浩蕩蕩,長達數里,每次廟會,一般在下午一點左右開始,表演隊伍經過大街小巷,徐徐而過,路線是事先設定好,吹吹打打、哼哼唱唱,做做停停,行朝暉十分緩慢,一直鬧騰到第二天天亮。 呂四廟會在組織形式上因為是聯合出會,所以這個會與那個會,上會與下會就有相互攀比之風,各廟所聘請的表演團體各有流派,有余東,包場,場東,場西等表演團體,在廟會期間各自展示自己的技藝,以吸引四鄉(xiāng)八里群眾上街觀看。 因為有了競爭,有了攀比,一些民間巧匠們便年年收徒帶弟,悉心傳教,發(fā)展隊伍,有很多外地人甚至從很遠的地方帶著子女慕名到呂四拜師學藝。歷史上著名建筑家陶桂林就是呂四人,自幼愛看廟會,受廟會文化熏陶,熱愛木工,年輕時做過木匠,對建筑產生濃厚興趣,后躋身上海建筑業(yè),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成為一代建筑大師,他為了振興建筑業(yè),培養(yǎng)人才,在呂四辦過陶桂林土木建筑學校,呂四人引以為驕。 廟會期間,呂四各商家生意倍加紅火,江浙滬一帶商人趕來呂四,大街小巷旅館住滿了人,街頭巷尾到處見南腔北調人,呂四濠河兩岸布滿了大大小小做生意的船只,他們從上海、蘇州、杭州等地運來各種商品貨物。又從呂四采購各類鮮咸魚貨及地方工藝品運出去,極大地促進了經貿交流,繁榮了地方經濟。 呂四廟會,提高了這個東南沿海名鎮(zhèn)——呂四的知名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