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里問題就出來了,面對著這個整天想著光復李唐的狄仁杰,武則天是一個什么態(tài)度?兩個人的關系是不是形同水火呢? 不是的。武則天和狄仁杰之間的關系,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君臣關系當中最特別的一對。兩個人的關系,你說它是敵人也好,說它是朋友也可以。狄仁杰是武則天一生最信任的助手,同時,他也是武則天一生惟一的對手。 作為正統(tǒng)的儒家,狄仁杰忠于李唐王朝,對女人當政也有看法。但是他在武則天改朝換代,建立武周王朝后,他對武則天個人也很忠誠,可以說是竭盡全力為武則天服務。而武則天雖然知道狄仁杰內(nèi)心里的真實想法。但她仍然重用狄仁杰,兩度拜狄仁杰為宰相。那么,狄仁杰和武則天,他們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陜西師范大學于賡哲教授,為您精彩講述《狄仁杰真相》之《君臣魚水》。 【作為正統(tǒng)的儒家,狄仁杰忠于李唐王朝,對女人當政也有看法。但是他在武則天改朝換代,建立武周王朝后,他對武則天個人也很忠誠,可以說是竭盡全力為武則天服務。而武則天雖然知道狄仁杰內(nèi)心里的真實想法。但她仍然重用狄仁杰,兩度拜狄仁杰為宰相。那么,狄仁杰和武則天,他們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 狄仁杰擁立李顯為太子,總算是了結(jié)了自己最大的一件心事。雖然李顯在被立為太子的時候,武則天給他賜姓武,但是誰都知道,那就是個形式。等到武則天死了以后,李顯還是會姓李的,天下還是要姓唐的,那么狄仁杰毫無疑問,就是促成這一切的首席功臣。 那么這里問題就出來了,面對著這個整天想著光復李唐的狄仁杰,武則天是一個什么態(tài)度?兩個人的關系是不是形同水火呢?不是的。武則天和狄仁杰之間的關系,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君臣關系當中最特別的一對。兩個人的關系,你說它是敵人也好,說它是朋友也可以。狄仁杰是武則天一生最信任的助手,同時,他也是武則天一生惟一的對手。為什么這么說呢?你想,武則天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 從當皇后一直到當皇帝,多少敵人。王皇后、蕭淑妃、長孫無忌、褚遂良、徐敬業(yè)、李唐宗室、裴炎這些采取的都是和她正面對抗的方式,而這些人的結(jié)局都是被武則天一一戰(zhàn)勝,他們的下場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悲劇”??墒禽喌降胰式?,狄仁杰是水一樣的性格,溫和而執(zhí)著,以柔克剛。他全心全意的輔佐武則天,同時他又惦記著光復李唐,結(jié)果最終,狄仁杰完成了武則天的敵人完成不了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只有狄仁杰能夠稱的上市武則天真正的一位對手,你說這樣的君臣關系,奇特不奇特,武則天對狄仁杰那是充滿了尊敬。 晚年的武則天最需要的是,有高超的行政能力,同時又很正直,身孚眾望的大臣來輔佐,毫無疑問狄仁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選,所以武則天特別倚重狄仁杰,從神功元年閏十月,狄仁杰開始擔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到圣歷元年擔任納言,久視元年擔任內(nèi)史,幾乎是一年一升遷,武則天這人有個毛病特別愛換年號,她總共在位20來年,換了17個年號,狄仁杰在宰相這個級別中,應該是升遷最快的一個?!顿Y治通鑒》說:“太后信重,內(nèi)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彼舅抉R光一直否認武則天是個合法的皇帝,他從來都是寫太后,不寫皇帝。在《全唐文》記載著武則天親自撰寫的《授狄仁杰內(nèi)史制》,武則天是這樣評價狄仁杰的:“出移節(jié)傳,播良守之風,;入踐臺閣,得名臣之體。豈惟懷道佐明,見期於管樂;故以謁誠匡主,思致於堯舜。”就是說狄仁杰無論是出去當?shù)胤焦?,還是在宰相都是干的非常出色的,狄仁杰把自己定位是要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名臣,他輔佐君主,就像讓君主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這個評價相當?shù)母摺?/FONT> 你說,武則天當年要當皇帝,以及要當皇帝的時候,大搞酷吏政治,殺了許多人,有些人完全是莫須有的罪名就給殺了,那么。她面對這個一心想光復李唐宗室的狄仁杰,為何就如此和善呢?而且狄仁杰這個家伙,出奇的“反動”,史書記載說狄仁杰,曾經(jīng)在武則天面前說過這樣一段話,這段話保留在唐人所撰寫的《狄梁公傳》:“陛下身是大帝皇后,大帝寢疾,權(quán)使陛下監(jiān)國,大帝崩后,合歸冢嫡。陛下遂奄有神器,十有余年。今議纘承,豈可更異!”。你是高宗的皇后,高宗病重的時候,你監(jiān)國,高宗死了你應該把皇位還給他兒子,結(jié)果你把它占了十多年,現(xiàn)在我們要討論繼承人的問題,這回就再不能變了。 【狄仁杰的這番話直接指出了李唐復國的合理性,暗示武則天的武周王朝,再武則天死后應該還給李唐王朝,想當年武則天為了登上權(quán)利的巔峰,不惜打開殺戒,現(xiàn)在聽了狄仁杰的這番話,她為什么沒有大發(fā)雷霆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這種論壇在當時是一種氛圍,對武則天來說并不奇怪,這是武則天經(jīng)常能夠聽到的聲音,而且這個時候,在她面前說這些話的人,并不是狄仁杰一個人。這里又有個問題,武則天并不是碌碌無為的昏君,天下怎么就惦記著恢復李唐呢?說到底還是傳統(tǒng)的封建道德觀在起作用,男尊女卑,男男權(quán)主義,狄仁杰光復李唐的一腔正氣,實際上是建立在封建道德觀基礎上的,武則天就是能力再強,她也沒有辦法扭轉(zhuǎn)這一點。 其次,武則天的性格已經(jīng)發(fā)生轉(zhuǎn)變了,狄仁杰趕上了浩時候,武則天做事情非常的有計劃,有步驟,酷吏政治,只是前一階段一個非常手段而已。此時,她已經(jīng)意識到,酷吏政治該著結(jié)束了,當時發(fā)生了一個故事,這是一段對話,這段對話非常能體現(xiàn)武則天思想的轉(zhuǎn)變,發(fā)生在武則天和大臣姚崇之間?!洞筇菩抡Z》記載說,當時武則天對酷吏政治有點反思了,但是又覺得面子抹不開,所以她對姚崇這樣說:“近者朝臣多被周興、來俊臣推勘,遞相牽引,咸自承伏。國家有法,朕豈能違。中間疑有濫者,更使近臣就獄推問,得報皆自承引。朕不以為疑,即可其奏。自周興、俊臣死,更不聞有反逆者。然已前就戮者,豈不有冤濫耶?!保l(fā)現(xiàn)來俊臣死了以后,怎么就再也沒有聽說有人謀反了呢?以前死的人莫非是冤枉的嗎?她有為自己開脫的意思,主要是酷吏壞,我派去調(diào)查的大臣也不負責,所以才出現(xiàn)這些冤案。 姚崇對曰:“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枉酷自誣而死。告事者特以為功,天下號為羅織,甚于漢之黨錮。陛下令近臣就獄問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輒有動搖。賴上天降靈,圣情發(fā)寤,誅滅兇豎,朝庭宴安。今日已后,微軀及一門百口,保見在內(nèi)外官吏無反逆者。”,那些人確實是冤枉的,酷吏都是以誣陷為功,您派去負責調(diào)查的人,害怕那些酷吏,也不敢說實話,所以才出現(xiàn)了這么多被冤殺的人。姚崇馬上說,你也不含糊啊,馬上就把這些酷吏收拾了,而且我以我自己的性命,以及我家百口的性命來擔保,從今以后,所有的朝臣當中再也不會出現(xiàn)任何一個反叛者。武則天聽了以后非常高興,“已前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淫刑之主。聞卿所說,甚合朕心?!蹦速n銀一千兩。以前都是宰相不好,今天你所說的甚合朕心。這其實就是一場心照不宣的對話,武則天借著這個反思,宣告酷吏政治結(jié)束,而姚崇馬上就遞上一個臺階,恰到好處,從此以后武則天的性格就轉(zhuǎn)向了寬厚。 姚崇說這番話代表一方的勢力,姚崇是狄仁杰的人,代表這方的勢力,姚崇得登高位,這都是狄仁杰推薦的結(jié)果,這場對話發(fā)生的時候,狄仁杰并不在場,所有姚崇是代表狄仁杰這派發(fā)出的聲音,姚崇對待武則天的態(tài)度和狄仁杰是一樣的。后來姚崇參與了推翻武則天的神龍革命,政變結(jié)束以后,武則天被遷到上陽宮,而姚崇看著這一幕,竟然是潸然淚下,張柬之等人馬上就說,你這陣哭恐怕不大合適吧。姚崇回答:“元之事則天皇帝久,乍此辭違,悲不能忍?!蔽艺D殺二張,推翻武則天那是盡人臣之義,我和武則天有君臣感情,如果因哭獲罪,我心甘情愿。如果狄仁杰活到這個時候,他會和姚崇有相同的表現(xiàn)。姚崇和武則天的對話就是分水嶺,從此以后,武周朝的政治氣氛轉(zhuǎn)向了寬松,以前不敢說的話題,現(xiàn)在敢說了,因此狄仁杰敢在武則天面前說這些話了。 【狄仁杰雖然忠于李唐王朝,但他佩服武則天的能力,對武則天個人也很忠誠,身為武周王朝的宰相,狄仁杰可以說是盡職盡責輔佐武則天,那么狄仁杰對武則天的輔佐,主要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呢?】 狄仁杰對武則天的輔佐,除了表現(xiàn)在日常工作以外,還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舉薦人才。狄仁杰當宰相期間,先后向武則天舉薦人才數(shù)十名,這些人構(gòu)成了武則天晚年時候,朝廷的基本力量,而且后來發(fā)動神龍革命的也就是這些人。 二是:勇于勸諫。唐太宗有了魏征,才成了一代明君,狄仁杰也勇于勸諫武則天,狄仁杰車軸脾氣,武則天某些方面可能還怕狄仁杰。史書說狄仁杰是好面引廷爭,武則天往往聽從他,即便有些事情狄仁杰說的,讓武則天很不高興,武則天也不好當場發(fā)怒,比方所上集的給武則天解夢,武則天就很不高興,她就命人把狄仁杰扶出去。還有許多事她心里非常想做,可是一旦狄仁杰去勸阻她,她也就暫時的忍耐下去了。 比方說在修建大佛這件事情上,武則天這個人一生和佛教還是蠻有緣分的,她的母親楊氏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她本人也當過尼姑,后來太子李弘病重,結(jié)果武則天和高宗整天的拜佛燒香,最后李弘病好了,在武則天的眼里就是佛祖保佑了,后來生李顯的時候,武則天難產(chǎn),很危險,武則天就祈禱佛祖,并且許愿讓孩子出家,最后孩子順利地產(chǎn)下了,于是,武則天就把李顯送給玄奘做學生,玄奘就給李顯一個稱號“佛光王”。當了皇帝以后,武則天搞起佛事活動簡直是不遺余力,武則天一生有個毛病,特別愛大興土木。而且她搞得所有建筑,就是“大”,宏偉壯觀,她建筑的佛教建筑更是如此。問題她搞得這個嚴重影響到了國計民生。 據(jù)說她修建的那些佛寺,不但規(guī)模宏大,而且裝飾華麗,多用黃金珠玉,狄仁杰曾經(jīng)對此有過描述:“今之伽藍,制過宮闕,窮奢極壯?!?。她在明堂以北修建一個功德堂,高1000尺,近300米。里面儲存一個大佛,高900尺,按照慣例來說,佛像旁邊不都有金剛像,再塑造一尊金剛。金剛的面部就有200尺高,然后用牛血來涂抹,薛懷義為了表示虔誠,說用來涂抹金剛臉的血,那是我刺膝蓋出血涂抹的。這還不滿足,武則天還想在搞一個比這個還要大的佛像,當時預算要花費幾百萬錢,錢不夠,武則天就發(fā)動群眾集資,她想讓僧尼每人每天出一個錢,直到大佛建成。狄仁杰是在看不下去了,就站出來勸諫:“臣今思惟,兼采眾議,咸以為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下濟群品,應是本心,豈欲勞人,以存虛飾?”,如來佛的本意是慈悲為懷,不是專門來騷擾老百姓的,你搞得耗費民力,耗費官財,邊境又不安寧,凡是不急的東西都應該停止,僧尼不從事生產(chǎn),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雖然武則天不愿意,但是還是停止了這個工程。 過了不久狄仁杰去世了,武則天又想搞這個工程,這說明只要有狄仁杰在,武則天往往是有所顧忌。這個例子,只不過是狄仁杰眾多勸諫當中的一個,但是很能說明問題。狄仁杰勸諫,往往將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于腦后,他不是勸止武則天,殺害契丹降將李楷固嗎,說:“茍利國家,豈為身謀”。狄仁杰很會拿捏事情的度,勸諫武則天不要觸動武則天的底線。什么是武則天的底線呢?比方說武則天的私生活,就找不到狄仁杰從私生活方面勸諫的事例,她明白,勸諫武則天私生活除了讓武則天不高興之外,沒有作用。到了武則天晚年,二張已經(jīng)干預朝政了,狄仁杰就對二張有所預備了。 【對于個人來說,狄仁杰雖然有很多優(yōu)點,但也不可避免的有缺點,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對狄仁杰又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武則天是如何對待狄仁杰的呢,也可以分兩個方面: 一方面:武則天善待狄仁杰。武則天稱呼狄仁杰從來不稱呼其名,而是稱呼“國老”,狄仁杰是宰相,按照當時規(guī)定,宰相每天要在政事堂輪流值班,這叫“宿直”,狄仁杰年齡很大了,武則天特別下令,狄仁杰免除“宿直”的任務。有時候文武百官陪同武則天出外巡游,到了行宮,所以人都住集體宿舍,唯獨狄仁杰住單間。臣子見皇上要下拜,每見狄仁杰下拜武則天都要阻攔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即便兩個人意見相左,武則天也時刻注意給狄仁杰留面子。 還有一次,狄仁杰陪同武則天出游,騎著馬,唐代沒有八大大轎,只有像藍輿,肩輿,步輦這些類似轎子的東西,而且官員不論文武都要騎馬。這次出行出現(xiàn)一點意外,遇到一場大風,狄仁杰的帽子都吹歪了,馬受驚了,開始狂奔,狄仁杰坐在上面無法控制,形式岌岌可危。武則天立即命令太子李顯,追上去,把狄仁杰救了。武則天為什么不讓別人去救,而是讓太子去救呢?太子是狄仁杰一手扶持起來的,讓太子拯救狄仁杰,這是為了拉近君臣關系,同時也可以顯示武則天對狄仁杰的優(yōu)待。 二方面:武則天對狄仁杰的匡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狄仁杰也不是沒有缺點,武則天還要幫助他一下,匡正自己的得失,你老勸諫我,我也要勸勸你。比方說,她專門協(xié)調(diào)過狄仁杰與婁師德之間的關系,婁師德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一位重要大臣,鄭州人,曾經(jīng)以文官的身份鎮(zhèn)守邊疆,而且很有功績,唐高宗也很器重他,此人的性格很有意思,非常寬厚,脾氣非常好?!洞筇菩抡Z》評價:“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而樸忠沉厚?!薄冻皟L載》評價:“外愚而內(nèi)敏,表晦而里明?!?。 《太平廣記》記載了婁師德的兩個故事,可以看出他是怎么樣的性格。 有一次,婁師德和李昭德的兩個人一塊去上朝,李昭德火爆脾氣,走起路來也是風風火火的很急,婁師德脾氣朝好,脾氣朝慢,胖,李昭德老等他,最后實在不耐煩了,一指婁師德的鼻子:“可耐殺人田舍漢”你這個急死人的老農(nóng)民。婁師德一點也不生氣說:“師德不是田舍漢,更阿誰是?!保瑠鋷煹略缒攴胚^牛,所以有這樣一段話。 還有一次,婁師德的弟弟,要出任代州刺史,臨行前,婁師德問弟弟,我現(xiàn)在身為宰相,你又要出任刺史,咱們兄弟倆可以說是樹大招風,你將怎樣做來保全咱們的性命呢?弟弟說:“自今后,雖有人唾某面上,某亦不敢言,但拭之而 已,以此自勉,庶不為兄憂?!眾鋷煹抡f:“此適為我憂也。夫人唾汝者,發(fā)怒也。汝今拭之,是惡其唾。惡而拭,是逆人怒也。唾不拭,將自干,何如?”這就是成語“唾面自干”。 婁師德就是這樣一個超好脾氣,婁師德曾經(jīng)用密奏的方式,保舉狄仁杰擔任宰相,而狄仁杰對此事并不知情,狄仁杰當了宰相以后,看不慣婁師德,屢次排擠婁師德,而婁師德竟然不為所動,只有武則天心里明白,她想點撥點撥狄仁杰,就把狄仁杰叫來,問狄仁杰:“婁師德賢乎?”,狄仁杰說:“為將謹守,賢則臣不知。”,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乎?”,狄仁杰說我和他是同事,從來沒見他發(fā)現(xiàn)過人才,武則天一笑說,你當宰相就是婁師德的推薦,由此可見婁師德還是有發(fā)現(xiàn)人才的本領的,然后向狄仁杰出示婁師德當年的奏章,狄仁杰看完之后,大為感嘆,非常羞愧。 下來狄仁杰說:“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容,莫窺其際也?!眾鋷煹碌滦懈呱?,我為他所包容,看不到他的邊際。這就是武則天糾正狄仁杰過失的一個故事,所以說雙方是非常緊密的君臣關系,也可以說他們是亦敵亦友,很奇特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有利于國家社稷的,不過兩個人的合作,不是全無縫隙,狄仁杰的好幾項舉措,都沒有得到武則天的首肯,而這些舉措,這些建議,反應狄仁杰在某些方面的弱點,就是他對國防事務不夠熟悉,狄仁杰的長處在于發(fā)現(xiàn)和使用人才,而且狄仁杰發(fā)現(xiàn)和使用人才,包含著他的深意在里面,而這個用意,也決定武則天和大周朝未來的命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次再講。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