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shù)谝粋€大規(guī)模免費開放在線課程(MOOC)招收了十多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時,技術如何徹底改變高等教育的討論就不絕于耳了。幾年后,MOOCs已經不完全取代了昂貴的大學本科學歷,但edX的CEO Anant Agarwal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MOOCs實驗,給了教育工作者洞察學生如何學習的重要視角和觀點。 在他的TED演講中,Agarwal介紹了:MOOCs是如何激發(fā)大學的,以及高中教師如何嘗試布置視頻課程作業(yè),這樣上課時間可以用來提問和完成動手任務。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都在線上討論問題,最終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MOOCs或許可能不會像預測的那樣顛覆大學系統(tǒng),但它們已經做得很好了,Agarwal說:它將迫使疏于改變的惰性機構,重新思考他們的做法。截止2015年5月25日13:35,本演講訪問量是818672次,如下是他TED演講全文: 我想重新定義教育。去年,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4字單詞。以M開頭的縮寫詞MOOC:大規(guī)模免費在線課程。許多機構,陸續(xù)免費提供這些課程給全世界數(shù)以百萬計的學生。任何能夠連接入互聯(lián)網(wǎng)的人,如果想要學習這些課程,都可以訪問這些名校名課,并在課程結束時獲得專業(yè)證書。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會將話題集中在MOOCs的另一面。我們將討論:我們在學什么,以及大范圍開發(fā)卻小面積應用的技術,創(chuàng)造了一種混合的教育模式,將真正地重新確立和重新定義教室里的教學和學習。 現(xiàn)在,我們的教室需要改變。這是一間教室,其所屬的教育機構有3個字母組成,即美國東北部的麻省理工學院(MIT)。這張圖是五六十年前的一間教室,而這張則是目前使用的教室,有什么變化嗎?僅僅是座位有了顏色。在過去的500年內,教育模式根本未曾改變過。教育領域,最近的一個大革新是印刷機和教科書。生活中一切其他的事物都在改變,從醫(yī)療業(yè)到運輸業(yè),一切都有變化,但是教育領域仍保持原樣。 在是否有機會接受教育上,這也是切實問題。你現(xiàn)在看到的這張圖片,不是什么搖滾音樂會,臺中間的那個人不是麥當娜。這是位于尼日利亞的奧巴費米亞沃洛沃大學的一間教室?,F(xiàn)在,我們都聽說過遠程教育,但是坐在后面的學生,距離這位講師這么遠,我認為他們才是在接受真正意義上的“遠程”教育?,F(xiàn)在,我真的相信:我們可以轉變教育模式,無論是質量、規(guī)模還是教育權利,通過技術手段來轉變。比如,edX網(wǎng)站上,通過在線技術,我們正試著改變教育。鑒于這500年來,教育已經僵化,我們已不能對它進行再造和微觀管理。事實上,我們需要徹底地重新定義教育。就像是從坐牛車到坐飛機的轉變,甚至基礎設施都要改變,一切都要改變。我們需要從板書教育,轉變成在線練習、在線視頻。我們要使用互動型虛擬實驗室和游戲化模式。我們應當完全在線評分、在線與同伴互動和在線討論。真的,一切都要改變。 所以在edX網(wǎng)站和一些其他的組織,通過MOOCs,我們將這些技術應用于教育,真正增加人們受教育的機會。大家應聽說過這個事例,當時我們推出了第一批課程,麻省理工學院的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大約一年半以前,來自162個國家的155000名學生注冊了該課程。即使現(xiàn)在155000也是個大數(shù)字。這個數(shù)字大于麻省理工學院自150年前建校以來的校友總數(shù)。7200名學生通過了這個課程,而且該課程很難。7200也是個大數(shù)字。如果我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每年兩個學期,要教40年,才能教到這么多學生。 現(xiàn)在,這些大數(shù)字都只是該故事的一小部分而已了。所以今天,我想討論一個不同方面,MOOCs的另一面,以一個不同的視角。我們討論的是:我們大規(guī)模拓展和學習的知識,只有一小部分應用到教室里來,就可以創(chuàng)建學習的混合模式。 但在談之前,我先講一個故事。我女兒滿13歲時,步入少年時期,她不再講英語,而是開始說種新語言,我稱之為少年語言。它是一種數(shù)字化的語言。它有兩種聲音:咕噥聲和沉默。 “親愛的,過來吃飯?!?/p> “嗯” “你聽見我說的話了嗎” 沉默 “能聽見我說話嗎?” “嗯” 因此,我們在溝通方面確實有問題。我們根本不是在溝通,直到有一天我才有此頓悟。我發(fā)短信給她。我得到一個即時的回應。我說,不,那肯定是偶然。你知道,她得想想,因為她的一些朋友在叫她。所以我再次給她發(fā)短信。再一次回應。我說,這太棒了。于是,從那時起,我們的生活已經改變了。我發(fā)短信。她回應。這種模式一直都非常好。 我們的千禧一代,成長方式有所不同?,F(xiàn)在,我老了,這一點與我年輕的外表并不相稱。但我不是千禧一代。我們的孩子真的不一樣了。千禧一代完全適應在線技術。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辉诮淌依锸褂眠@種技術呢?不要再反對,讓我們接受它。事實上,我有兩個肥胖的拇指,編輯短信并不容易。但我敢說,在進化過程中,我們的孩子和他們的子孫將發(fā)育成很小、甚至極小的拇指,以便更好地編輯信息,這種進化將改變諸如此類的麻煩東西。但如果我們使用在線技術,接受千禧一代天生的優(yōu)勢,真正去創(chuàng)建這些在線技術并將其融入孩子們的生活,會怎樣呢?這是我們能做到的。與其把孩子送進教室,讓他們早上8點趕到教室,我以前就討厭早上8點鐘上課,所以我們?yōu)槭裁匆獜娖群⒆舆@樣做呢?倒不如,讓他們觀看視頻,在舒適的宿舍、臥室、餐廳、浴室等任何使他們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場所做互動性練習。然后他們再來到教室,在人與人之間做一些真實互動。他們可以相互討論,可以一起解決問題,可以與教授合作,并且有教授解答他們的問題。事實上,當我們第一次將課程傳到edX上,讓整個世界都能學到電路與電子技術這門課時,并不知道會發(fā)生這樣的事。蒙古國桑特高中的2名高中教師,已經翻轉了他們的課堂,他們使用我們的視頻課程、交互式練習,這所高中的學生是15歲的學生,會在自己的家里做這些,然后進入教室課堂,彼此進行交流,做一些物理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這些做法是通過他們寫的博客,我們碰巧發(fā)現(xiàn)了這個博客。 我們也在做其他試驗。我們做了一個試驗性的混合實驗課程,與加利福尼亞州的圣何塞州立大學合作的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你將多次聽到這門課。實驗中,老師將翻轉課堂、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相混合,結果令人很吃驚。到目前為止,這些結果還不夠充分,還得等我們對此進行更長時間的試驗,但早期的結果已經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一個學期接一個學期,在過去幾年里,這門難學的課,每學期約有40%-41%的不及格率。去年年底的這種混合教學,將不及格率降到9%,這種結果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好了。 在我們深入探討之前,我想花些時間討論一些核心觀念。是什么樣的核心想法,使這一切如此奏效呢? 觀點1.主動學習這個觀點,不是說讓學生走進課堂、聽講座,而是用課程來代替。這類課程包括連續(xù)分節(jié)的教學視頻和互動練習。學生可能看一段5或7分鐘的視頻,并按視頻內容做互動練習。我們可以將這看作是終極的蘇格拉底式教育,通過提問來教學,這是一種學習方式,叫做主動學習。早期文獻顯示,這種學習方法在1972年經由Craik和Lockhart推行而興起,他們提出并發(fā)現(xiàn):學習和持久記憶與大腦加工知識過程的深度大有關系。當學生與這些學習素材深度連接互動時,學生會學得更好。 觀點2.自定步調學習我一旦進入教室聽課,如果你像我一樣,五分鐘內就會跟不上教授。我不太聰明,會焦急地記筆記,然后余下的時間就跟不上了。相反,在線教學技術不是很好嗎?我們?yōu)閷W生提供視頻和互動式參與,他們可以按暫停按鈕,可以回放教授的課程。甚至,他們可以讓教授們消音。這種自定步調的學習形式,非常有助于學習。 觀點3.即時反饋有了即時反饋,計算機可以為練習評分。不然你要怎么教15萬學生?您的計算機會對所有練習打分。我們都曾提交過作業(yè),你的成績會在2周后反饋回來,那時你已經忘了作業(yè)內容。有這樣的即時反饋,學生可以試著填上答案。如果做錯了,他們可以獲得即時反饋。他們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這個過程更加吸引人。他們得到的即時反饋,就是你看到的這個小小的綠色對號標記,它成了edX上令人癡迷的符號。學習者告訴我們他們晚上上床睡覺都做著綠色對號的夢。事實上,有一名學習者去年年初就學習了那門電路課程,同年年底他又修了一門伯克利大學的軟件課程,這位學習者在討論板上寫到,當他剛剛開始學那門課時,對綠色對號標記的想法是:“天啊,我是那么的想念你”。你最后一次見到學生對家庭作業(yè)發(fā)表如此評論是什么時候?我的同事Ed Bertschinger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的主任,他曾對即時反饋有這樣的說法:即時反饋,使教學活動即時體現(xiàn)出學習成果。 觀點4.游戲化模式這是一個偉大的理念。所有學習者都能很好的利用互動式教學視頻。我們可以將這些游戲化的技術應用到學習中,我們可以建立在線實驗室。你如何教會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你如何教學生學習設計? 我們可以通過在線實驗室來實現(xiàn),使用計算機建立這些在線實驗室。就像這個小小的視頻所顯示的一樣,您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像他們用樂高游戲進行設計一樣。在這兒,學習者像玩樂高一樣輕松,正在構建一個電路,而且可以由計算機來打分。 觀點5.同伴學習我們使用論壇討論,還有類似臉書(Facebook)互動,不是為了消遣,而是真正有助于學生學習。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當我們要為那155,000名學生上線電路課程時,我連著三個晚上沒睡覺盯著課程上線。我告訴我的助教們,人數(shù)會上漲,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監(jiān)測論壇、回答問題。他們解答了100名學生提出的問題。面對15萬學生要怎么辦呢?一天晚上我坐在那,凌晨兩點鐘,我思考一個巴基斯坦學生提出的問題,他問了一個問題,我說好吧,就去鍵入一個答案吧。我開始鍵入答案,還沒寫完,一名埃及學生就彈出了一個答案,不完全正確,所以我就完善了一下,我還沒有改完,又有一個來自美國的學生突然彈出了一個不同的答案,然后我坐回去,被吸引住了。砰、砰、砰、砰,學生之間相互討論交流,直到那天凌晨四點。那晚我完全入迷了,他們漸漸頓悟,到早上4點鐘,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了正確答案。我能做的就是去贊美一下“答得好”,這太讓人興奮了,學生之間彼此學習,這告訴我們他們是因教而學的。 這一切不是只存在于未來。今天也同樣在發(fā)生。我們將這些混合學習模式試驗應用到世界各地的一些大學和高中。從中國的清華大學到蒙古的蒙古國立大學,再到加州的伯克利大學,遍布整個世界。這種類型的技術、這種混合教學模式可以真正幫助改革教育領域,也能解決MOOCs商業(yè)方面的實際問題。我們還可以將這些MOOC課程授權給其他大學,其中蘊藏著MOOCs的收益模式,那些授權使用的大學的任課教授,可以使用這些在線課程,就像新一代的教科書。他們可以想用多少就用多少,這就是老師武器庫中的一個工具。 最后,我想要大家與我一起想象一下。希望我們能夠真正重新定義教育。我們將會從物理空間的講堂轉移到數(shù)字化空間。我們將從紙質書本轉移到平板電腦,就像印度40美金的Aakash平板電腦或20美金的樹莓派電腦。我們將從磚泥構筑的學校建筑轉移到數(shù)字化空間。 但是我想,終有一天,我們仍然需要大學保留教室和課堂。否則,我們要怎樣告訴我們的子孫,你們的爺爺奶奶當初就坐在那個房間里,一排一排整整齊齊的,就像田里的玉米桿,然后在后排看著教授講授知識,你根本沒有后退鍵可以按。。。。。。 來源:http://ww2./mindshift/2014/10/30/what-moocs-are-teaching-universities-about-active-learning/ 作者:Anant Agarwa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