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輩人給子孫后代遺留什么樣的“遺產”,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這是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后果也絕然不同。
給后代留什么遺產,是做長輩的遲早都要遇到的不可回避的問題。司馬光在《溫公家范》卷之二中專門論述了這個問題。
為子孫積攢物質遺產后患無窮
人到老年,想的最多的往往是子孫后代的事。司馬光說:“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鮮矣?!?/SPAN>
這是說,做祖父母的人,都想為子孫后代謀利益,為的是讓子孫后代生活得更幸福。然而,真的對子孫有益處的,卻是極少。
為什么這樣說呢?
司馬光說,做祖父母的盡一切努力為子孫積攢財產,“田疇連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麥盈困,金帛充篋笥。慊慊然求之,猶未足;施施然,自以為子子孫孫累世用之,莫能盡也?!?/SPAN>
這是說,給子孫積攢大批土地、房產、糧食、金銀財寶,總嫌不多,企圖使子孫后代總也吃不完、花不盡。然而,這些做祖父母的人,卻不知道“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家”,不去兢兢業(yè)業(yè)地治家教子。
結果會怎么樣呢?往往是幾十年辛辛苦苦、省吃儉用、好不容易積攢的財產,“而子孫于時歲之間,奢靡游蕩以散之”,時間不長就被子孫后代揮霍殆盡。
子孫后代不僅不念其祖父母之好,反而譏笑祖父母太迂腐,不知道自己享受。也有的子孫繼承了祖父母的大批財產,還不滿足,卻埋怨祖父母吝嗇,“無恩于我”,從而虐待祖父母。
有的在祖父母健在,尚得不到財產時,子孫就偷竊家中財產,以滿足私欲;不能偷竊的,就擅自去借債揮霍,等到祖父母死后得到財產再去償還債務。也有的為了早一點得到遺產,就怕祖父母長生不老。
更有甚者,迫不及待地要續(xù)承遺產,祖父母生病,不給治療;極個別的還有在藥埋了毒的,毒害祖父母致死?!八岳笫勒撸m足以長子孫之惡,而為身禍也”。
這是說,說象這樣只知為子孫后代積攢財產而不知教育子孫的祖父母,積攢的財產越多,就越助長了孫后代變壞,而且連自己也也深受其害。
多為子孫積攢物質遺產是愚蠢的
司馬光舉例說,有一位士大夫,其祖先是“國朝名臣”,“家甚富”。然而,這位士大夫卻恃別吝嗇,“斗升之粟,尺寸之帛,必身自出納,鎖而封之。”白天把鑰匙帶在身上,晚上則壓在枕頭下邊,鑰匙是從不撒手。后來,這位老人得了重病,不省人事,趁此機會,他的子孫把鑰匙偷了出來,“開藏室,發(fā)篋笥,取其財”。當老人蘇醒以后,心里首先惦記的是那保管家財?shù)蔫€匙,伸手一摸,鑰匙不見了,一急之下便死去了。
此時此刻,他的子孫們沒有一個人痛哭,卻是紛紛拼命爭搶家財,連沒有出嫁的姑娘也吵吵鬧鬧,“以爭嫁資”,鬧得鄉(xiāng)親鄰里無不恥笑。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蓋由子孫自幼及長,惟知有利,不知有義故也”。
司馬光說:“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余?!彼钦f,生活資料誰也不能沒有,但不要太過富裕。對子孫不加教育,“雖積金瞞堂”,也不會對子孫有什么好處。一心一意“多藏以遺子孫”,這是很愚蠢的。
古圣賢都是遺留給子孫什么樣的”遺產“
司馬光說,同上述的祖父母相反,從來的圣賢之人卻不是“遺子孫以利”,而是“昔者圣人遺子孫以德以禮,賢人遺子孫以廉以儉。”圣賢之人是留給子孫以德、禮、廉、儉等好的風尚、品德。
他說,當初,舜從平民百姓成為一國之帝王,“子孫保之,享國百世而不絕”,都是由于他留給子孫以傳統(tǒng)美德。周朝自文王至武王“能子孫承統(tǒng)八百余年”,一直興盛不衰,完全是由于歷代帝王都“積德累功”,“言豐德澤,明禮法,以遺后世”。
因此,司馬光主張為人祖者,應當遺子孫以“義”,而不要遺子孫以“利”。
司馬光在《溫公家范》中還介紹了許多賢明的為人祖者,以供后人效法。
春秋時期,楚國宰相孫叔敖臨死之前對兒子說:“國王要分封良田給我,我沒有收。我死后,國王還會分封給你良田,你也不要收?!睂O叔敖死后,國王果然要“以美地封其子”,其子遵父囑,婉言謝絕,歷來被傳為佳話。
漢朝皇太子的老師疏廣,年老退休回家,皇帝賜給他黃金20斤,太子又送給他五十斤?;丶液?,疏廣每天都擺宴席,宴請鄉(xiāng)親、鄰里、朋友、故舊,花去許多錢財。子孫希望能得到一些財產,就托一老人勸說疏廣給子孫留下一些,置些產業(yè)。疏廣說:“我不是不想著子孫。我是說,我家現(xiàn)有的田產,只要子孫能勤勞經營,就足滿足他們的衣食住行之需,能維持一般人家的生活水平。如果再給子孫多留遺產,使之不勞而獲,實際上是在教子孫們懶惰。常言說:‘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我死后,愿意給子孫留下美德,不愿留大批財產而助長他們的過錯?!笔鑿V很有遠見。
南唐時德勝軍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周本,從來都是“好施樂助”。有人勸他說:“你年事已高,應當多少留點遺產給子孫呀?!敝鼙菊f:“我穿著草鞋跟隨武王打天下,現(xiàn)位居將相,這是誰留給我的?”他是希望子孫學他的奮斗精神。
南唐時涿郡太守楊震,為政清廉,生活簡樸,教子有方,子孫生活也樸素,同老百姓一樣。朋友勸其為子孫置辦些產業(yè),楊震不肯。他說:“使后世子孫成為清白吏子孫,把清白家風留給子孫,這比什么遺產都豐厚!”見其解非常深刻。
宋仁宗年代的宰相張文節(jié),做宰相期間,生活樸素,“所居堂室,不蔽風雨,服用飲膳,與始為河陽書記(做小官)時無異?!庇械挠H戚對他說:“你身為一國之宰相,俸碌很多,可你卻如此儉樸。在外人看來,你這樣做并不是什么清儉之美德,而認為你是裝窮?!?/FONT>
張文節(jié)卻不以為然。他說:“我今日為宰相,不能說俸祿不多,也不是不夠享用。常言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的俸祿不可能永遠是這么多,一旦我不做宰相了,俸祿減少了,一家人已經習慣于豪華奢侈的生活,很難一下子適應較低下的生活,那時家人會在精神上經受更大的磨難?,F(xiàn)在我讓全家人過儉樸的生活,將來我過世以后,他們會生活得很好。”
人們都稱贊張文節(jié)深謀遠慮,有卓識遠見。
司馬光高度評價上述為人祖者說:“此皆以德業(yè)遺子孫者也”,值得后人效法。
司馬光親撰《訓儉示康》教子儉樸
司馬光不僅從道理上論述遺子孫以德、以義的重要意義,大力提倡這種美德;而且,也身先士卒,以儉樸的美德教導自己的子弟。他曾專門為其子司馬康撰寫了《訓儉示康》這一有名的家訓。在家訓中,他以司馬家族世以清白相承的家風、他自己儉樸的生活態(tài)度和古代圣人以儉為美的道德觀念教育兒子,希望兒子司馬康繼承發(fā)揚中華民族儉樸之美德。
他諄諄告誡司馬康“以儉立名,以侈自敗”的道理,而且要求司馬康將儉樸家風世代傳下去。他對其子說:“你不但自身應當儉樸,而且還應當教訓你的子孫,使他們繼承我家先輩儉樸的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