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 瘡 臁瘡是發(fā)生于小腿下1/3脛骨兩旁部位的肌膚慢性潰瘍。文獻有“褲邊瘡”、“裙邊 瘡”之稱。又因患病后常纏綿難愈,愈后仍遺留靜脈曲張和色素沉著,每因外傷而復發(fā), 故名“老爛腳”。 本病多發(fā)生于長期站立,負重行走,伴有下肢筋脈橫解(靜脈曲張)的患者。患病 后,局部膚色烏黑、潰瘍凹陷,邊若缸口,膿水淋漓,久不愈合。若遷延時日,治療不 當,偶可發(fā)生癌變。 關于本病的病因、治療、預后,歷代文獻均有記載.如《瘍醫(yī)大全》指出本病皆由 腎臟虛寒、風邪毒氣外攻而成,由于瘡生臁骨,肉少皮薄,故難以愈合?!夺t(yī)宗金鑒.外 科心法要訣》將臁瘡分成內、外廉,指出外廉易治內廉難愈,法宜搜風除濕熱,外貼三 香夾紙餞治療。 (病因病機工 由于素體筋脈軟弱,復因長期站立,負重行走,勞累耗傷氣血,中氣下陷,絡脈瘀 滯,影響局部氣血運行,以致瘀血稽留于絡脈中,肌膚失養(yǎng);加之腿部皮膚易受外傷破 損,蟲咬濕瘡等染毒而誘發(fā)。 西醫(yī)學認為,本病主要由于原發(fā)靜脈曲張或繼發(fā)靜脈曲張,淺靜脈破壞,深靜脈功 能不全,足部皮膚營養(yǎng)障礙及郁積性皮炎,繼發(fā)外傷感染而成潰瘍。 [辨病] 1 臨床表現(xiàn) 1.1 發(fā)病部位 潰瘍好發(fā)于小腿下1/3處,踝骨上方內外側,以內側多發(fā)??梢砸?BR>側肢體;也可雙側發(fā)病。 1。2 潰瘍皮損形態(tài) 潰瘍大小不一,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楚,基底凹陷,肉 芽淡紅或胬肉凸出,膿水清稀。潰瘍周圍大片皮膚烏黑,色素沉著或伴有濕瘡,腫脹流滋。 1.3 臨床分期 l。3。1 初期 小腿踝關節(jié)上方皮膚紅熱漫腫,癢痛交加,繼則潰破,滋水淋漓,漸 成潰瘍。潰瘍大小不一,可迅速擴大,亦可邊緣增厚而局限,肉芽淡紅,水腫,上覆穢 腐,膿水臭穢,伴有脹痛。 1。3.2 后期 潰瘍日久不愈,瘡口深陷,邊緣高起若缸口,潰面灰暗或灰黃,滋流 污綠色分泌物帶有腐臭味。瘡口周圍皮色灰黑無光澤,或僵硬或伴濕瘡浸淫。經年不愈 或反復發(fā)作. 1。4 并發(fā)癥 常伴有下肢腫脹,朝輕暮重,或小腿青筋暴露。臁瘡潰爛嚴重可損傷 絡脈致流血不止,或外肉脫盡,脛骨外露以致并發(fā)骨疽。少數(shù)臁瘡,多年不愈或治療不 當,瘡口呈菜花樣凹凸不平,肉芽灰暗,臭穢不堪而成巖證。 2 診斷要點 2.1 發(fā)病部位在小腿下1/3處,內臁多于外臁。 2。2 局部初起常先癢后痛,色紅,糜爛,迅速轉為潰瘍,潰瘍大小不等,呈灰白或 暗紅色,表面附有黃色腐苔,膿水稀穢惡臭。病久潰瘍邊緣變厚高起,周邊皮色黯黑,漫 腫或伴有濕瘡,難以收口,易反復發(fā)作。 2.3 多見于下肢伴有青筋暴露(靜脈曲張)患者。 3 鑒別診斷 3.1 小腿放射性潰瘍 有明顯的接觸放射線史,病變局限于放射部位,常由多個小 潰瘍融合成片。周圍皮膚亦有色素沉著,或夾雜有小白點。損傷的皮膚或肌肉明顯僵硬, 感覺減弱。 3。2 小腿結核性潰瘍 有肺結核或身體其他部位結核病史,皮損初為紅褐色丘疹或 結節(jié),中央壞死,潰瘍較深,呈潛行性,邊緣呈鋸齒狀,周圍色紫。病程較長者,可見 新舊重疊的疤痕?;虬橛邢?、低熱、盜汗、咳嗽等癥狀。 [辨證] . 1 濕熱下注證 瘡面色暗,或上附腐苔,膿水浸淫,穢臭難聞,四周漫腫灼熱。伴 有濕瘡,痛癢時作,甚者伴有惡寒發(fā)熱,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 2 脾虛濕聚證 病程日久,瘡面色暗,黃水浸淫,患肢浮腫,朝輕暮重,面色萎黃, 納呆,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無力. 3 氣虛血瘓證 潰爛經年,腐肉已脫,潰瘍邊厚色白,瘡面肉色蒼白,四周皮膚烏 黑,板滯木硬。舌質淡紫,苔薄白潤,脈細澀。 [治療] 1 內治法 1.1 辨證論治 1.1.1 濕熱下注證 治宜清熱利濕,和營消腫。方用三妙丸合萆蘚滲濕湯加減。 1.1.2 脾虛濕聚證 治宜健脾化濕,利水消腫。方用參苓白術散合五苓散加減。 1.1。3 氣虛血瘀證 治宜補中益氣,養(yǎng)血和營。方用桂枝加當歸湯加黃芪. 1。2 成藥、驗方 初期用三妙丸4.5g,工日2次?;蚯褰馄?,每次5片,每日2次。 后期可用補中益氣丸4。5g,工曰2次,或地龍片,每次5片,每日2次;附桂八味丸4.5g, 每日2次. 2 外治法 2.1 初期 2.1.1 濕敷 初期局部紅腫熱痛,創(chuàng)面分泌物多者,可用雙黃連或黃柏溶液濕敷, 每日1一2次。 2。1.2 外敷藥膏 一般用刺激性小的黃連素膏;周圍合并濕瘡者,可用氧化鋅油或 青黛麻油調敷;潰破后腐肉未脫者,用九一丹摻后加上述油膏敷貼,瘡面基底堅硬,肉 芽不鮮,被以膿腐穢凝者,用Jk--丹加蓋金黃膏,以祛除表面壞死組織,軟化基底不健 康的肉芽組織為度。 2.2 后期 腐肉已脫,肉芽漸生,滲出漿液性粘液者,用生肌膏外敷以祛腐生肌。 若潰瘍縮小變淺,可用珍珠末外摻加蓋生肌膏促其生肌收口。 潰瘍經久不愈,可用蛋黃油外敷以改善局部營養(yǎng)。 2。3 潰瘍周圍合并濕瘡,腫癢交加者,用消炎止痛洗劑(苦參、地榆、大黃、大飛 揚、地膚子、蛇床子、荊芥、枯礬、甘草),以祛風止癢,收濕消腫. 3 輔助療法 3.1 溫灸療法 用艾葉放在姜片或蒜片上,置潰瘍面上用線香點燃,或用艾條點燃 移近瘡面至自覺溫熱為度。每日1次,溫通瘡面局部經絡,促使陰消陽回。 3.2 綁縛療法 臁瘡多伴有下肢靜脈曲張或深靜脈功能不全,宜配合綁縛療法,可 用彈力繃帶綁縛整個小腿或戴彈力護腿、穿彈力襪?;蛴媚z布剪成寬為2cm左右,長為 小腿周徑一圈半的膠布若干條,先用新潔爾滅清潔患部,后將膠布條包扎在小腿,自潰 瘍面上2cm處開始,第二條膠布寬度的一半貼在第一條膠布上,另一半貼在瘡面上,如 疊瓦狀把瘡面封住,直到超過瘡面下緣2cm為止.分泌物少者,可每周更換1次,如分 泌物多則3—4日更換1次. 3。3 穴位注射療法 選用維生素B1或維生素B12 2ml,分足三里、承山穴位注射,隔 天1次,2周為工療程。 4手術治療 4.1 縫合止血法 臁瘡合并血管損傷出血不止者,行縫合結扎術。 、 4。2 伴嚴重大隱靜脈曲張或深靜脈辦膜功能不全影響潰瘍愈合者,可選用大隱靜脈 高位結扎、剝脫術或靜脈辦膜成型術。 4.3 潰瘍經久不愈者,可考慮皮辦轉移植皮術。 [預防與護理] 1 患肢掣動、抬高,有利于改善局部血運,促進潰瘍愈合。 2 進食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改善營養(yǎng)狀況。 3 換藥不宜過勤,不用刺激性大的藥物外敷瘡面。 4 潰瘍愈合后,亦應盡量避免過度負重、經久站立和遠途跋涉,常戴彈力護腿或彈 力襪,避免外傷,引起復發(fā)。 (古籍選粹) 《外科正宗。臁瘡論第七十四》 臁瘡者,風熱濕毒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別,內外之 殊。新者,只用三香膏、乳香法紙貼之自愈;稍久紫黑者,以解毒紫金膏搽扎漸可。又 年久頑臁,皮肉烏黑下陷,臭穢不堪者,用蜈蚣餞法,去風毒、化瘀腐,方可得愈。外 臁多服四生丸,內臁多服腎氣丸。 《瘡瘍經驗全書.里外臁瘡》 里外臁瘡,三里之旁,陰交之側生之者,因腎經寒氣 攻于下焦,內因風邪之所攻,外有冷氣之所搏,或因撞傷所致。生此漸然潰爛,膿水不 干,蓋因濕熱風毒相搏而致然也. 《瘍醫(yī)大全.臁瘡門>> 周文采曰:夫臁瘡者,皆由腎臟虛寒,風邪毒氣外攻三里之 旁,灌于陰交之側,風熱邪氣流注,兩腳生瘡,腫爛疼痛,臭穢,步履艱難,此瘡生于 臁骨為重,以其骨上肉少皮薄,故難得愈也. 《醫(yī)宗說約。卷六.臁瘡》 臁瘡,紅者多熱,腫者多濕,癢者多風,痛者多實,早 寬而暮腫者,屬氣虛下陷。 《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卷七十一.臁瘡》 臁瘡當分內外廉,外廉易治內難痊, 外屬三陽濕熱結,內屬三陰虛熱纏,法宜搜風除濕熱,外貼三香夾紙餞。 [現(xiàn)代研究] 1 辨證論治 韋永興將臁瘡分為脈絡濕熱,脈絡濕瘀和脾虛濕阻三型,分別用萆蘚 滲濕湯、桃紅四物湯合三妙散、參苓白術散加減。外敷拔毒生肌膏(豬板油、白蠟、輕 粉、鉛粉、硼砂),每天換藥工一2次。治療78例,痊愈62例,好轉16例。 陳蕾等將臁瘡55例辨證分為兩型。寒凝型,用當歸、黃芪、丹參、制附子、肉桂、 赤芍、茯苓、白術、路路通、土茯苓、防風、炙甘草;虛損型,用黃芪、白術、陳皮、升 麻、黨參、當歸、桂枝、路路通、土茯苓、制附子、丹參。1劑兩煎,分早晚2次內服。 潰瘍周圍施以溫和灸,每日2次,每次30分鐘.治愈47例,無效8例。 陸惠銘強調“脈為血府,以氣為本”,用藥應氣血兼顧,因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氣行則血行、氣阻則血瘀。或行氣以消瘀,或調氣以和瘀,或補氣以生血。具體為消、通、 和三法。消即消其瘀滯之濕濁;通即通其經脈之阻塞;和即調和氣血,恢復運行之常度. 大體上臁瘡初起宜消和通,后期以和為治。常用方為四物湯加丹參、川芎、牛膝、水蛭、 雞內金、香附、陳皮。 2 專方治療 孫興龍等用臁瘡飲(黃芪;人參、當歸、白術、茯苓、赤白芍、桃仁、 紅花、牛膝、柴胡、連翹、蒲公英、銀花、地龍、全蝎、皂刺、白芷、甘草,水煎內服; 用芝麻油,爐甘石按3比1比例配制成膏外敷。治療臁瘡27例,總有效率96.1%。 3 中藥外治 張雪珍用朱砂膏(爐甘石、朱砂、冰片、鉛粉、麻油調膏)外敷治療 臁瘡50例,治愈39例,好轉9例,無效2例。 王永泉等根據(jù)“腐去肌生”理論,經篩選制成化腐生肌膏。治療50例經久不愈潰瘍, 治愈率90%?;「嘤苫幖t粉、雄黃,活血藥血竭、兒茶,生肌收口藥石膏、東 丹等以凡士林或蛋黃油為基質配成軟膏外敷。指出“化腐”是瘡口愈合的先決條件;“活 血”是生肌的物質基礎;“生肌收口”是愈合的結局.外敷藥膏后分泌物增多是由于壞死 (失活)組織的流化和腐脫,預示瘡口供血改善,肉芽生肌吐糜,為瘡口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 從而加速愈合。 . 4 西藥外治 紀輝通過實驗研究,認為維生素B,。油有較強的解痙生肌、促進肉芽生 長和上皮再生或修復、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某些桿菌生長作用,因此采用慶大霉素鹽 水紗布(O。9%鹽水500ml,內加慶大霉素12萬單位)直接敷在創(chuàng)面上,在濕紗布上再添 已滅菌的復方B、。油,治療慢性潰瘍93例,其中下肢潰瘍工3例,加速了創(chuàng)面愈合速度. 5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金海光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小腿慢性潰瘍750例,外敷藥 膏(黃柏、黃連、黃芩、虎杖、乳香、沒藥、象皮、爐甘石)每天1次,合并靜脈曲張 用彈力繃帶纏扎。內服補血、益氣、健脾、補腎中藥,合并感染時適當選用抗生素。治 愈688例,占91.7%(其中1月治愈占44.9%,2月治愈占19%,3月治愈占8。6%), 好轉4l例占5。6%,無效21例占2。8%。 錢小強以祛腐生肌膏藥和生肌玉紅膏等藥,配合郵票式植皮或網狀皮片植皮,治療 臁瘡38例,治愈30例,好轉6例,無效2例. 于益鵬對22例小腿慢性潰瘍先行清創(chuàng)后用新潔爾滅濕敷30分鐘,繼用抗生素紗布 濕敷3天,后用濕潤燒傷膏外敷,取得滿意療效。 段忠世等外用白糖甲硝唑治療臁瘡工7例。方法是洗凈瘡面后用白砂糖填平創(chuàng)面,厚 約1—1.5mm,覆蓋0.5%甲硝唑濕紗布2—3層包扎固定,每天換藥1—2次.治療2個 月,有效率100%,治愈率88.2%。 6 手術治療 郭文榮等指出臁瘡大多伴有大隱靜脈曲張、淺靜脈破壞、深靜脈不健 全,用游離皮辦治療,皮辦靜脈易瘀血,血栓形成致皮辦壞死。介紹一種以小腿雙筋膜 皮辦治療,皮辦具有雙重血供,除了有小腿內后及外后側上方順流的皮動脈供血,還有 腓腸肌穿支供應皮辦血循環(huán),手術方法簡單,損傷輕,成功率高,抗感染力強。治療8例, 全部成功。 7 實驗研究 王民憲等用松節(jié)油0.5ml注射到大白鼠皮下制成動物潰瘍模型,同 時分西組分別敷以祛腐生肌1一4號,兩組均以制成模型后的第11天和14天分別向腹腔 注射H—TdR.2小時后處死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祛腐生肌膏創(chuàng)面壞死組織已脫盡,肉 芽大量增生,而凡士林紗條組仍有壞死組織,肉芽增生慢,表明祛腐生肌藥對動物潰瘍 有較強的祛腐生肌作用。 魏振東等用松節(jié)油1—5號及生肌玉紅膏或生肌膏、生肌象皮膏,對照組用凡士林紗 布,12天、15天和20天后3次自潰瘍中央取材送檢,觀察到局部經化腐生肌散等藥物 治療的實驗性皮膚潰瘍其創(chuàng)面較潔凈,毛細血管豐富,血管較粗大,而炎性水腫的程度 輕微,對照組較差.證明化腐生肌膏等藥能為潰瘍的修復和愈合提供良好的營養(yǎng)條件和 生長環(huán)境。 (述評} 臁瘡是發(fā)生于小腿下1/3,內外踝的慢性潰瘍。由于瘡生臁骨,皮薄肉少,難以痊愈。 且多由于小腿青筋暴露(靜脈曲張),局部血流回流受阻,營養(yǎng)障礙而致病,故病程長纏 綿難愈,容易復發(fā)。中醫(yī)辨證早期多屬血瘀濕熱,后期以氣虛脾濕為主。治療宜中西醫(yī) 結合,內外治并舉.內治法早期以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為法,常用方劑為三妙散、萆蘚 滲濕湯加減,后期以補中益氣,健脾利濕為法,方用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加減。本 病重在外治。外治法內容相當豐富,有中醫(yī)藥、西藥、中西藥結合、手術等方法,其中 中藥祛腐生肌法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和特色,有關這方面.臨床報道較多,而且逐步由臨床實 踐向實驗研究發(fā)展,有關祛腐生肌的機理逐步闡明。但部分藥物組方復雜,藥味太多,且 有一些含低濃度汞化合物和鉛類成分,長期應用對人體有一定損害,如何通過中醫(yī)臨床 科研設計,嚴格篩選有效藥物,以便推廣應用,仍是今后值得研究的課題。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傳統(tǒng)中醫(yī)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