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卷多情似故人讀書是千百年來文人們始終如一的話題。古人比今人有幸,他們觸目多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入耳亦為“伐木丁丁,鳥鳴嚶嚶”,更免去了許多燈紅酒綠與聲光電化的誘惑,捧讀的心境自然沖淡平和,盎然在胸。在與書籍耳鬢廝磨之際,他們對讀書一事往往也深有體悟,并形之筆墨,留下了諸多佳辭妙句,足供后人閑來玩味。 乾嘉年間的著名詩人張問陶曾言:“留得累人身外物,半肩行李半肩書?!睙o物一身輕的化境,怕也只是化外之人所能達到,作為一名讀書人,有些身外之物雖然累人,卻必須“留得”,其中行李是基本的生活資料,而書則不啻于精神的食糧。張問陶此語坦然得近乎可愛。然而,有的人累死累活留得半肩書卻束之高閣,當起了“藏書家”,并有“書非借不能讀”的怪論。清初詩人孫枝蔚對此另有高見。他在給兒子的家書中寫道:“初讀古書,切莫惜書;惜書之甚,必至高閣。便須動圈點為是,看壞一本,不妨更買一本。……譬如茶杯飯碗,明知是舊窯,當珍惜;然貧家止有此器,將忍渴忍饑作珍藏計乎?”“舊窯”的譬喻相當貼切,暗示貧苦人家藏書不能像富貴之家一樣只為裝飾門面,而應當以“讀”為主,切勿重“藏”。惜書固然是美德,若只惜而不讀,則與買櫝還珠人一樣不識好歹了。 讀書之道,一曰勤,二曰苦?!皶接新非跒閺?,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是古人對初學者的首要教誨,意在從小建立一種正確的讀書觀,避免因懶惰或浮躁而荒廢學業(yè)。韓愈《勸學解》有云:“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讀書何嘗不然!杜甫亦有詩曰:“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薄肚f子·天下》記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焙笕怂煲浴拔遘嚂薄ⅰ皩W富五車”等來形容讀書多、學問好。杜甫卻不然,他把“五車書”當作對讀書人起碼的要求,類似今天大學課堂的必讀書目,是“須讀”的,其目的正在于強調讀書的“勤”、“苦”二字。清人周榘更直言:“辛苦莫忘晨夜讀,買書錢是織麻錢?!弊x書再苦也應堅持晨讀夜誦,須知案上一摞摞的線裝書可是母親或妻子夙興夜寐地紡線織麻換錢買來的??!豈敢懶起倦睡,或拋書冶游? 當然,讀書亦當講究方法,否則,一味勤讀、苦讀也將難免“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笑話。清初進士鄭日奎為引導弟侄讀書,曾寫過一封家書專門講授讀書方法。他寫道:“為蠶養(yǎng)桑,非為桑也。以桑飯蠶,非為蠶也。逮蠶吐繭而絲成,不特無桑,蠶亦亡矣。取其精,棄其粗;取其神,去其形。所謂羅萬卷于胸中而不留一字者乎?!币孕Q、桑譬喻讀書方法,不僅神妙,而且形象,正所謂“棄粗取精”、“去形取神”,不必拘泥于文字是也。而明末進士陳士奇關于讀書的論述更為精警有味,他說:“讀書眼欲黠,如賈胡,到處輒止;心欲儉,如惜福人,飯間粒墜,必拾入口?!倍潭桃痪湓挷粌H形象地道出讀書應當心眼并用,而且更當精取和博收書中知識。 不僅如此,讀書還當融會貫通,就像陳師道一樣。黃庭堅對他的讀書方法贊不絕口,他這樣評價陳師道:“讀書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絡脈,有開有塞,而至于九川滌原,四海會同者也。”朱熹讀書法的融通也與水有關,其七絕《觀書有感》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x書而能讀出一片田園風光,的確清新可人、氣象不凡。池塘的清澈可鑒源于源頭活水,而人心的澄明洞然正源于書中的新知。書能成活水,而不淪為一潭死水,恰有賴于融會舊識、貫通新知,有疏、有導。 古人讀書尤其注重時、地、人的結合,什么時候讀什么書,什么地方讀什么書,與什么人又讀什么書,諸如此類,均有審慎的選擇,以期達到理想的讀書效果。張潮《幽夢影》中有一雋語曰:“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辈煌募竟?jié)閱讀不同的書籍,既能集中心力專攻一門之效,又能配合物候以調節(jié)心理,進入最佳的閱讀狀態(tài)。歐陽修有文記載:“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逼湮碾m在贊賞錢惟演嗜書篤學,但亦可作為古人慎選讀書地點的腳注。案前危坐當讀經史,一則為尊經史,二則為求“神專”也。臥讀小說則可視為床上消遣,困時正可拋書而眠,帶點“三更有夢書當枕”的愜意。廁上讀辭,為其精小不費時,又可隨閱隨“屬思”爾。讀書至此,妙哉妙哉!而在人與書的結合上,張潮又有妙言:“經傳宜獨坐讀;史鑒宜與友共讀?!苯泜鞫辔⒀源罅x,耗時耗神,自當獨坐精讀。而史鑒多在知古鑒今,與三兩好友共讀,正可互為切磋,相互啟發(fā)。 誠然,讀書亦有境界之分。張潮在《幽夢影》中曾作過論述:“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睆埑钡囊馑寂c“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一致的,即注重讀書與閱歷兩翼齊飛。而這更多來自于歲月的饋贈與磨礪,是一種屬于年齡段的深刻體驗,無法超越,卻能不致而至。至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類的功利性讀書,縱為白頭童生,亦是境界淺淺,自不必論。真正讀書成癖者,往往境界最上,并能達到愉悅的閱讀體驗。于謙《觀書》有句云:“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讀書如晤故人,不亦說乎!宋懋澄更絕,曾言:“吾妻經,妾史,奴婢,而客二氏者,二年矣,然侍我于枕席者文賦,外宅兒也?!辈还軙飼?,留點艷情的想象足讓讀書人心旌愉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