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蒙童之三——名作

 羌戎 2015-05-13
蒙童之三——名作


化度寺碑

歐陽詢(557年——641年),唐潭州臨湘(今長沙)人,字信本,由隋入唐,曾為太子率更令,又以“歐陽率更”稱之。其聰敏勤學,博聞強記,涉獵經(jīng)史,八體兼妙,尤其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被世所重,《化度寺碑》為其書法成熟期代表作之一?!痘人卤啡Q《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唐李百藥撰,歐陽詢正書,貞觀五年(631)刻,原石久佚,翁方綱考為35行,行33字,上海圖書館藏唐刻拓本。趙孟頫、翁方綱等人對此碑都贊譽有加,認為是歐楷最善者,實則過之,與《九成宮醴泉銘》相比,此碑謹嚴有余舒展不足,但并不影響其獨特的美感特征,此碑用筆瘦勁剛猛,結(jié)體內(nèi)斂修長,其妙處在于嚴謹縝密,神氣深隱,具體方筆圓之妙,有超塵絕世之神韻,不失為習歐者經(jīng)典臨摹范本之一。


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碑》,貞觀六年(632)鐫立于陜西麟游九成宮,魏徵撰文,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醴泉之事。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寬0.87米,下寬0.93米, 全碑共24行,每行50字(一說49字),是歐陽詢晚年經(jīng)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該書作筆法剛勁婉潤,點畫精致準確,用筆方整緊湊;結(jié)字典雅大方,中宮收縮,外展逶迤,法式嚴謹,看似平正,實則險勁;字形采用長方形態(tài)勢,字距、行距較大,章法寬松清晰;整體觀來,莊重渾樸,法度森嚴,一點一劃都可為后世楷模,正所謂“行行眩目,字字驚心”是也。《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明趙涵稱此碑為正書第一;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碑能令王者屈膝,故后人習楷往往以此碑為臨習范本。


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596年——659年),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登善,祖籍河南陽翟,故又稱“褚河南”。遂良博涉文史,尤工楷隸,其書法“少則服膺虞監(jiān),長則祖述右軍”,楷書尤得媚趣,最足以代表褚氏楷書獨特成就的當推《雁塔圣教序》。《雁塔圣教序》共二石,永徽四年(653)立,正書,1463字,前石為序,太宗撰,后石為記,高宗撰,位于西安市慈恩寺大雁塔底層,分立塔門之東、西龕各一。《雁塔圣教序》通篇以中鋒行筆,橫豎較纖細勻稱,婉媚遒逸,波拂如鐵線;結(jié)構(gòu)方正開張,有形有勢,寓飛動于莊嚴之中,舒展生動,一派大唐氣象;字距寬,行距狹,相近于隸意的布白格式,饒有新意,增加了意韻和情感表達。褚書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本性風華而形勢虛淡,達到了書法藝術(shù)技而近乎道的至高境界,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shù)規(guī)范,褚氏“廣大教化主”之地位無人可憾。


大字陰符經(jīng)
 
《大字陰符經(jīng)》,楷書,墨跡本,傳褚遂良作,共96行,計461字。據(jù)考,此卷曾為五代后梁內(nèi)府所藏,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旋歸番禺葉恭綽,原作由其后人寄藏于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博物館中,1961年,刊行于中國臺灣,今所見之影印本多據(jù)此本翻印。《大字陰符經(jīng)》風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筆勢縱橫清晰,天趣自然,運筆牽絲暗連,速度極快,俯仰呼應,各有所據(jù),氣息盈滿,妙筆生花;結(jié)字方中見扁,多見橫勢,寬綽而見虛靈之氣,撇捺開張,線條對比強烈,欹正相生,寓拙于巧,變化多端,不落蹊徑;書家以不可羈勒之筆,使轉(zhuǎn)細微,擒縱自如,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隸之美。雖關(guān)于此帖作者的說法莫衷一是,但字體本身的獨特魅力,足以使習字者達到“專用為務,鉆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之境。


多寶塔碑
 
顏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瑯琊臨沂,曾任平原太守,人稱“顏平原”,因抗賊有功封魯郡開國公,故又稱“顏魯公”《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752)建,岑勛撰文,徐浩題額,史華刻字,34行,行66字,現(xiàn)藏西安碑林。《多寶塔碑》為顏真卿44歲時書,該碑用筆多用中鋒,起筆藏鋒為主,兼用露鋒,方圓并用,收筆用頓筆和回鋒的較多,強調(diào)護尾;撇畫較輕盈挺健,捺畫粗壯有力,有蠶頭燕尾” 之稱,給人以剛健的動感;尤其是捺腳較長,頓挫后踢出開衩,含蓄而又有峻利之感。結(jié)體寬博,布白勻整,字型稍方,端莊平穩(wěn),正氣飽滿,已初顯顏體成熟期的正面示人、雄渾豪邁的書風,已奠定了顏真卿書風的基本格調(diào),它是留傳下來的顏書中最早的楷書作品,是唐代尚法的代表碑刻之一,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


顏勤禮碑
 
《顏勤禮碑》立于大歷十四年(779),碑四面環(huán)刻,存書三面,現(xiàn)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初拓本。此碑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顏勤禮乃顏真卿曾祖父,顏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時已入古稀。此碑是顏真卿書法最為成熟時期的佳作之一,其用筆橫細豎粗,藏頭護尾,方圓并用,雄健有力;豎畫取相向之勢,捺畫粗壯且雁尾分叉,鉤如鳥嘴,點畫間氣勢連貫;其結(jié)構(gòu)具有端莊豁達、舒展開朗、動靜結(jié)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點;碑中的字,同樣的點畫有不同的變化,生動多姿、節(jié)奏感強,重法度、重規(guī)矩,具有大唐盛世之氣象。此碑完全脫去了初唐楷法的體態(tài),由于入土較早,殘剝損毀少,又未經(jīng)后人修刻剔剜,所以能比較準確地體現(xiàn)顏書寬綽厚重、挺拔堅韌的風神,歷來為學書者所寶。


玄秘塔碑
 
柳公權(quán)(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柳公權(quán)書法以正書著稱,與顏齊名,人稱顏柳。柳少師遍閱近代書法,吸取顏、歐之長,終成自家面首,以骨力勁健見長,當時民間就有“柳書一字值千金”的說法。《玄秘塔碑》為其楷書代表作之一,此碑立于唐會昌元年(841),共28行,行54字,現(xiàn)藏西安碑林?!缎厮窌w端正瘦長,筆力挺拔矯健,行間氣脈流貫,顧盼神飛,有以方取勢,引筋入骨之贊,明王世貞稱“玄秘塔銘,柳書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勁健,固自不乏,要之晉法亦大變耳”;此碑結(jié)字主要是內(nèi)斂外拓,這種結(jié)字易緊密挺勁,運筆健勁舒展,干凈利落四面周到,清王澍說此碑是“誠懸極矜練之作”,故歷來學楷之人,往往以此碑為入門典范。


 


神策軍碑
 
   《神策軍碑》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圣德碑》,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立于皇宮禁地,原石不存,大小不明,有北宋拓本傳世,為海內(nèi)孤本,現(xiàn)藏北京國家圖書館,崔鉉撰文,柳公權(quán)正書,后世奉為柳書代表作之一?!渡癫哕姳肥菫榉钪妓鶗?,故其不敢有半點懈怠,晚年之作無出其右者。柳公權(quán)從《玄秘塔碑》起,已基本泯去顏、歐風貌而注重己法,至《神策軍碑》已臻完美,此碑渾然一體的大家氣象,在中國書壇一千多年的時間里經(jīng)久不衰,給人一種勁美、清朗的感覺,飄然而具清儀風骨。故蘇軾云:“(其字)本出于顏,而能自出新意,字百金,非虛語也?!?/span>米芾也說:“公權(quán)如深山道士,修養(yǎng)已成,神清氣健,無一點塵俗?!绷暳咄谂R習《玄秘塔碑》一通后,而轉(zhuǎn)入對此碑的專研。


三門記
趙孟頫
1254年——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jīng)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書法上他兼善諸體,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度T記》全稱《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元牟巘撰文,大德七年(1303年)趙孟頫書并篆額,紙本,縱35.8厘米,橫283.8厘米,58行,行11字,額3行,現(xiàn)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度T記》在繼承傳統(tǒng)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外貌圓潤而筋骨內(nèi)涵,點畫華滋遒勁,結(jié)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nèi)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正如李日華所說:“文敏此碑,有泰和之朗而無其挑,有季海之重而無其鈍,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趙碑第一”,習趙者多從此碑入手。


妙嚴寺記
 
《妙嚴寺記》,又稱《湖州妙嚴寺記》,牟巘撰文,趙孟頫書并篆額,原件紙本橫卷,現(xiàn)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shù)館。此作未署書寫年月,但據(jù)趙氏所署職銜,可推測此卷當書于至大二年(1309年)七月以后至次年九月以前的這段時間。本帖字跡勻稱,筆勢圓勁流麗,結(jié)構(gòu)布局端莊秀美,為趙孟頫楷書之代表作。與《三門記》相比,此帖又吸收了柳公權(quán)的結(jié)體,明顯是變方闊而為修長。此時趙孟頫已至人書俱老之境,行筆謹嚴遒勁而不失流利,點畫顧盼,承接自然,已無先前之造作,結(jié)體上也是勻稱舒適,比例合度,風姿綽約,歷來論者都以此為趙書碑中翹楚。至此,“趙體”楷書已然成熟,中國四大楷書體系業(yè)已完備,趙體與歐、褚、顏、柳諸體一起成為后世習書者的不二法門,《妙嚴寺記》也以其特有的風格特征被世人所推崇。


蘭亭序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瑯琊人,居會稽山陰,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蘭亭序》,又名《臨河序》、《禊帖》等,王羲之撰并書。真跡早佚,有“蘭亭八柱”及多種石刻拓本傳世,帖共28行,324字,記述了王羲之與當朝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的景象,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酒帶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yōu)美,書法遒媚飄逸。隋唐以降,經(jīng)唐太宗推崇,被歷代書界奉為圭皋,王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也多得益于此。后世譽之者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等都是對其書法藝術(shù)的充分肯定,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歷代書家?guī)缀鯚o不臨習,現(xiàn)已似乎可為書法之代名詞。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草書,28.2cm,橫72.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23行,共234字,為顏真卿追祭從侄季明的草稿。因《祭侄文稿》的用途和行書體的形式特點,顏氏在點畫用筆中舍棄了對起筆、收筆和轉(zhuǎn)折、勾趯等處的刻意求工,只保留了沉實挺勁而渾厚的線質(zhì),篆籀之氣盡顯;結(jié)體變嚴謹端莊而為寬松多態(tài),開張自然;章法又隨勢產(chǎn)生緊松、疏密的變化,顯示出顏真卿高層次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意趣;用筆之間情如潮涌,不計工拙,一氣呵成,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渴澀生動;此外,草稿的涂改、添加之處更增添了率意之感。更真切的表達了他對兄侄為國家壯烈犧牲和顏氏家族的巢傾卵覆,忠義滿腔,悲憤異常,其英風烈氣,傾見于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間,習之者若能尋得其神,真可謂得顏書三昧。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寒食帖》是蘇軾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69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所書行草《黃州寒食二首》詩,墨跡素箋本,橫34.2cm,縱18.9cm,行書17行,共129字,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全帖字形欹正參錯,或大或??;結(jié)構(gòu)左右疏密相間,時緊時放;運筆渾厚中帶俏麗,圓轉(zhuǎn)中又見勁挺;布白時疏能走馬,時又密不通風,渾然天成,自然生動,形成強烈的節(jié)奏韻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動,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憤慨;有時仰天嘆息,有時不甘壓抑,是當時蘇軾感情的生動流露。全篇有雄肆毫放之風,清雅書巷之氣,情感發(fā)自丹田,氣勢貫于手筆,從中可看出蘇書深厚的功底,筆墨技巧昭昭在日,確實具有心手相忘,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的氣勢。


洛神賦
 
  《洛神賦》,大德四年(1300年),趙孟頫行書,紙本,縱29.2cm,橫193cm,現(xiàn)藏天津博物館,另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時趙氏四十七歲,行草書風格已至成熟,在線條輕重的處理上,他小心布置,大膽落筆,不落窠臼,出乎常人意料之外。行中兼楷的結(jié)體、點畫,深得二王遺意,點畫呼應顧盼,使轉(zhuǎn)輕靈,筆法精致,結(jié)體端嚴,體勢修長柔媚,瀟灑多姿。同時,又呈現(xiàn)自身的追求,比較豐腴的點畫,輕捷的連筆,飄逸中見內(nèi)斂的運鋒,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氣勢,都顯示出他博取眾長而自成一體的藝術(shù)特色。高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云:“趙魏公行草寫洛神賦,其法雖出入王氏父子間,然肆筆自得,則別有天趣,故其體勢逸發(fā),真如見矯若游龍之入于煙霧中也”,也不失為學習行書的經(jīng)典范本之一。
 
乙瑛碑
 
《乙瑛碑》全名《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東漢永興元年(153年)立,18行,滿行40字,無額。原存山東曲阜孔廟,現(xiàn)置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碑中記載魯相乙瑛奏請設置百石卒史的公牘和桓帝對乙瑛的贊辭?!兑溢肥菨h隸中有數(shù)的逸品,字勢開展,古樸渾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別是后半段,采取筆桿倒向左側(cè)的逆向行筆,使每一點畫入木三分,尤為高妙。分隸偶存》稱:(《乙瑛碑》)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碑文高古典雅,書法剛健有韻。盡管從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要求看,《乙瑛碑》這樣的作品顯得過于工整和拘謹,但初學者由此入手,對于掌握隸書的用筆技巧、結(jié)構(gòu)特征是比較合適和方便的,高啟說《乙瑛碑》是漢隸之最可師法者不失為至言。


禮器碑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東漢永壽二年(156)立,現(xiàn)存山東曲阜孔廟。碑身高150cm,寬73cm,四面環(huán)刻,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span>禮器碑》書法瘦勁寬綽,筆畫剛健,用筆力注筆端,如干將莫邪,鋒利無比;筆畫粗細構(gòu)成強烈的視覺對比,而又能瘦不露骨,不傷于靡弱,顯得很有力度;其結(jié)體寓欹側(cè)于平正中,含疏秀于嚴密內(nèi),歷來被奉為隸書極則,尤其是碑陽書法,更是精美絕倫。而碑側(cè)和碑陰,因為記載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錢數(shù),顯得要隨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經(jīng)意,但反而增添了一種變化之美。習《禮器碑》應著重體會其線條的質(zhì)感以及靈動的獨特風格。


史晨碑
 
《史晨碑》又名《史晨前后碑》,兩面刻,碑通高207.5cm,身高173.5cm85cm22.5cm,無碑額。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于東漢建寧二年(169)17行,行36字;后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于建寧元年(168)。14行,行35、36字不等?!妒烦勘方Y(jié)字工整精細,中斂而四面拓張,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筆致古樸,神韻超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書法的典型,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明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亦非后世可及”。清萬經(jīng)《分隸偶存》評云:“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韓勑》之右?!?/span>楊守敬《平碑記》云:“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曹全碑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立于東漢中平二年 (185)。碑高約170cm,寬約86cm,無額,石質(zhì)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shù)、字數(shù)均不等,明萬歷初年,該碑在陜西郃陽縣舊城出土。明末斷裂,通常所見多是斷裂拓本,現(xiàn)藏陜西碑林。《曹全》隸法,遒麗緊密,虛和雍雅,筆意飛動,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柔中帶剛,細筋入骨,漢隸代表作之一。歷來為書家所重,清萬經(jīng)評云: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孫承澤評其書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后輝映,漢石中至寶也”;朱履貞贊其:“蕭散自適,別具風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萬一。此蓋漢人真面目,壁坼、屋漏,盡在是矣”。由此可見,《曹全碑》是習隸者不可多得之范本。 






 
 按:教育部《中小學生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推薦臨摹范本十八通。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3年擬出版《十八套經(jīng)典碑帖放大掛圖》系列,此文為碑帖簡介部分的初稿,后經(jīng)刪改后用于此套書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