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梁·陶弘景《養(yǎng)性延命錄》 我在老家碰到一個患者,是朋友的父親,患糖尿病快十年了,不知道聽哪個“老中醫(yī)”的建議,說是糖尿病就服用六味地黃丸,結(jié)果吃了一年多,臉色越來越晦暗,小便越來越頻,渾身氣力不足,疲勞感特別嚴重。 他來找我看病的時候,那面色,我一看就知道長期睡眠不好。我斷然說:“趕緊把六味地黃丸停了!” “那不是補腎的藥嗎?”“腎虛很多種,這種藥不適合您!您自己吃了 這么長時間感覺腎氣足了么?”“……”他沉默了。“以后再也別瞎吃藥了!”“嗯!”他不住地點頭。我給他把脈,看舌,又問問一些癥狀,開了桂 附地黃丸加上補充腎陽的中藥服用,配合“仙人揉腹”功法鍛煉,半年之后再見他,臉色有光了,疲勞感減輕了,精力充沛了,尿糖有所下降,對我的醫(yī)術(shù)贊不絕口。 我說:“我這點東西在古人那里根本算不上什么,只不過規(guī)規(guī)矩矩地看病,就能達到這個效果,現(xiàn)在很多中醫(yī)師看病不遵循中醫(yī)的理論,治不好病也不反思,而且用西醫(yī)的思路指導中醫(yī)用藥,最終結(jié)果就是南轅北轍,治不好病,使患者覺得中藥療效差,敗壞了中醫(yī)的名聲!” 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藥品市場上,流行一種補腎的藥,就是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的兒科名醫(yī)錢乙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當時創(chuàng)制之初,是用來治療小兒五遲、五軟這種發(fā)育不良的表現(xiàn),包括立遲、行遲、語遲、發(fā)遲、齒遲,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 小兒的“五遲、五軟”這種發(fā)育不良的表現(xiàn),用中醫(yī)來說就是腎氣不足的表現(xiàn)。所以說用六味地黃丸來給小孩補腎,因為小孩不識男女之事,沒有損傷過腎精,所以說,他的腎陽是充沛的。補腎的話只需要滋補腎陰就可以了,這是很多古代醫(yī)家所達成的一種共識。 這個補腎的方子流傳到明代之后,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醫(yī)家薛己,他非常善于補腎,他把腎分為腎陽和腎陰,補腎陰就用六味地黃丸,補腎陽用八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就是用來滋補腎陰的。 我在臨床上,就遇到很多這樣的患者,他們不分自己的體質(zhì),也不管自己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就一味地吃六味地黃丸,這能不吃出問題嗎? 那可能有人要問了,我怎么知道自己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呢?我給大家說一下這兩種腎虛的特征,大家可以自我檢測一下: 腎陰虛的典型癥狀是潮熱、盜汗、手心和腳心煩熱、口燥咽干,此外還有遺精、早泄等。 腎陽虛的典型癥狀是腰膝酸軟、不耐疲勞、經(jīng)常覺得乏力、四肢發(fā)涼、喜熱怕冷等。有些腎陽不足的人,也可能會出現(xiàn)勃起功能障礙、早泄、遺精等性功能問題。 現(xiàn) 在臨床上的實際情況是,很多腎虛的亞健康人士往往腎陰虛和腎陽虛混雜在一起,有的時候還間雜一些濕氣、寒氣、虛火、中寒。比如有的人腰酸腿軟,稍微走路就 腿沉,平時怕冷,手腳冰涼,可是一到溫度高的屋子里面手心腳心還容易出汗,牙齦還經(jīng)常滲血,嘴里面干燥沒有津液,口臭,記憶力差,早泄遺精,性功能障礙, 吃飯不香,吃點涼東西就拉肚子,脾氣還急躁,眼睛平時紅紅的,干澀疼痛,頸椎難受,后背發(fā)硬,等等。 這都是我平時臨床最常碰到的情況,說他陰虛吧,他怕冷;說他陽虛吧,他手心出汗;陰陽俱虛吧,稍微一吃點補藥就上火;虛不受補,還兼有脾胃虛寒,肝氣不足,碰到這種情況就應(yīng)該臨證組方了,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加減用藥,而不是單純地用六味地黃丸或者八味地黃丸了。所以說,補藥,尤其是補腎藥不能隨便亂吃,吃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身體癥狀。
|
|
來自: 任萬勝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