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法拉第

 jfsrvg 2015-05-09

法拉第(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國家、化學家。

1791922生于倫敦。父親是鐵匠,母親識字不多,法拉第從小生長在貧苦的家庭中,不可能受到較多的教育。9歲時,父親去世了。法拉第不得不去文具店當學徒。1805年到書店當圖書裝訂工,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到各類書籍。每當他接觸到有趣的書籍時就貪婪地讀起來,尤其是百科全書和有關電的書本,簡直使他著了迷。繁重的體力勞動,無知和貧窮,都沒有能阻擋法拉第向科學進軍。       

    有一次,法拉第去聽著名科學家戴維的講座,他認真地記筆記,并把它裝成精美的書冊。然后把這本筆記本和一封毛遂自薦的信于1812年圣誕節(jié)前夕,一起寄給戴維。在戴維的介紹下,法拉第終于進入皇家學院實驗室并當了他的助手。

    法拉第在實驗室工作半年后,隨戴維去歐洲旅行。對法拉第來說,這次旅行相當于上了“社會大學”,他結識了許多科學家,如蓋·呂薩克、安培等,還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大開眼界。法拉第回國后,發(fā)揮出驚人的才干,不斷取得成果。

    1821年他任皇家學院實驗室總監(jiān)。1824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825年接替戴維任實驗室主任。1846年法拉第榮獲倫福德獎章和皇家勛章。

    1831年法拉第發(fā)現電磁感應現象,這在物理學上起了重大的作用。1834年他研究電流通過溶液時產生的化學變化,提出了法拉第電解定律。

    法拉第不計較名譽地位,更不計較錢財。他拒絕了制造商的高價聘請,謝絕了大家提名他為皇家學會會長和維多利亞女皇準備授與他的爵位,終身在皇家學院實驗室工作,甘愿當個平民邁克爾·法拉。

    1867825法拉第與世長辭。

    二、科學成就

    1.在物理學方面

    法拉第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對電磁學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實驗研究,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總結出電磁感應定律;發(fā)明了電磁學史上第一臺電動機和發(fā)電機;發(fā)現了電解定律;提出電場、磁場第重要概念。他是十九世紀電磁域中最偉大的實驗家。他寫成的巨著《電學的實驗研究》,收集了3362個條目,詳細記述了他做過的實驗,總結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成果,是一部珍貴的科學文獻。

    (1)制作了歷史上第一臺電動機

    182193,法拉第重做了奧斯特的實驗,他用小針放在放在載流銅導線周圍的不同位置,發(fā)現小磁針有沿著環(huán)繞以導線為軸的圓周旋轉的傾向。根據這一現象,法拉第設計制作了一種“電磁旋轉器”,讓載有電流的導線在一個馬蹄形磁鐵的磁場中轉動,這就是科學史上最早的一臺電動機

    (2)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18月,法拉第用一個 英寸厚、外徑6英寸的軟鐵圓環(huán),繞有兩股約緣線圈AB,B的兩端用一條導線連成一個閉合回路,導線下面平行放置一根磁針。A和一組電池組、一個開關連接成另一個閉合回路。法拉第發(fā)現,在合上開關有電流通過線圈A的瞬間,磁針偏轉;斷開開關切斷電流的瞬間,磁針也偏轉。但是法拉第并不滿足,立即提出了兩個十分深刻的問題。第一,上述實驗中是否一定要用軟鐵磁環(huán),沒有行不行?第二,線圈A是否可以不要,改用磁棒代替?1017法拉第做了一個現在人們熟知的,他用一個接有電流計、線圈的閉合回路,把一根永久磁棒迅速插入線圈或迅速拔出,都可以發(fā)現電流計指針偏轉。法拉第在

1124,向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報告了他的重大發(fā)現,歸納出產生感應電流的五種情況:一、變化著的電流;二、變化著的磁;三、運動的穩(wěn)恒電流;四、運動的磁鐵;五、在磁場中運動的導線。法拉第在報告中,把他所觀察的現象正式定名叫“電磁感應”。

    (3)在實驗基礎上總結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1851年在《論磁力線》一書中正式提出電磁感應定律:“形成電流的力和所切割的磁力線根數成正比。”

    (4)制成第一臺圓盤發(fā)電機

    在發(fā)現電磁感應現象以后,法拉第設計了圓盤發(fā)電機實驗把一個銅盤放在一個大的馬蹄形磁鐵的兩極中間,銅盤的軸和邊緣各引出一根導線,同電流計相連,構成閉合回路。當銅盤旋轉的時候,電流計指示出回路中有電流產生。這就是發(fā)電機的雛形。

    (5)提出了電場和磁場的概念

    法拉第的又一個重要成果,是提出了場的概念和力線的圖象。他反對電、磁之間超距作用的說法,設想帶電體、磁體或電流周圍空間存在一種從電或磁激發(fā)出來的物質,它們無所不在,是一種以太那樣的連續(xù)介質,起到傳遞電力、磁力的媒介作用。他把這些物質稱做電場、磁場。法拉第還憑借著驚人的想象力,和流體力學中的流場類比,提出電場和磁場是由力的線和力的管子組成的,正是這些力線、力管,把不同的電荷、磁體或電流連接在一起。1852年,他用鐵粉顯示出磁棒周圍磁力線的形狀。

    (6)暗示了電磁波存在的可能性,并預言了光可能是一種電磁振動的傳播

    1832年,法拉第還用極深邃的物理洞察力對光和電的關系作出了研究。他給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寫了一封密封信,信上寫著:“現在應當收藏在皇家學會的檔案館里的一些新的觀點?!边@封信在檔案館里躺了一百多年,直到1938年才為后人重新發(fā)現,啟了封。法拉第在信中預言了磁感應和電感應的傳播,暗示了電磁波存在的可能性,還預言了光可能是一種電磁振動的傳播。他還發(fā)現了光的偏振面在磁場中旋轉的旋光效應。

    2.在化學方面的貢獻

    (1)法拉第發(fā)現了電解第一和第二定律,開創(chuàng)了電化學領域,并且引入了陽極、陰極、陰離子,陽離子等現在仍在普遍使用的術語。

    (2) 他研究了氯,發(fā)現兩種新的氯化碳,通過實驗研究了氣體擴散和幾種氣體的液化,還研究了合金鋼的性能,等等。

    三、趣聞軼事

    1.當年提攜恩情重,后來排擠反為仇。

    181212月的一天,英國青年化學家戴維爵士正在家里養(yǎng)病,一清早仆人把一大堆郵件整整齊齊放到沙發(fā)旁邊的茶幾上。戴維隨手取出一只最大的信封,拆開來一看,是一本厚厚的書,有368頁。硬封面上燙了金字:“戴維爵士講演錄”。奇怪,那個出版商連招呼都不打一聲,借了我的名字出書?再翻開內頁,原來這300多頁書竟是用漂亮的字體手工抄寫的,而且?guī)Ц搅瞬簧倬赖牟鍒D。這下戴維如附墜入五里霧中,莫名妙了。翻著,書中落下一張信箋,原來是封短信,大意是:“我是一個剛剛滿師的訂書學徒,很熱愛化學,有幸聽過您4次講演,整理了這本筆記,現送上。如能蒙您提攜,改變我目前的處境,將不勝感激云云。最后的簽名是邁克爾·法拉第(17911867),戴維將信看了兩遍,想自己也是苦出生,小時候挺淘氣,多虧了倫福德伯爵的提攜才有了今天,想到這里,不由動了惻隱之心,竟提起大鵝毛筆寫了一封回信:

    先生:

    承蒙寄來大作,讀后不勝愉快。它展示了你巨大的熱情,記憶力和專心致志的精神。最近我不得不離開倫敦,到一月底才能回來,到時我將在你方便的時候見您。我很樂意為你效勞,我希望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唷ご骶S

    在戴維的大力推薦下,18123月法拉第才告別了整整干了7年的訂書工生涯,到皇家學院上班,擔任了實驗室的助理工。

    1820年皇家學會的沃拉斯特會在了解了奧斯特的實驗后,他想:既然電與磁有聯系,電能讓磁動,磁為何不能讓電也動呢?他找過戴維,還設計了一個實驗,在大磁鐵旁放一根通電導線,看看它會不會轉動,可沒有成功。1821年當法拉第發(fā)現了載流導線繞磁體旋轉的論文后,卻傳來了一些流言蜚語,說法拉第剽竊別人的成果,而散布這種言論的正是戴維。法拉第陷入十分苦惱之中,但是法拉第不愿因此與恩師反目,再說這些年來他也逆來順受慣了。所以他在親自登門向沃拉斯特解釋之后,就悄然退出了電磁研究領域,而將注意力轉向化學。這種人際關系的內耗使科學事業(yè)蒙受了損失。當時法拉第已經在日記中寫下了“轉磁為電”幾個字。如果戴維此時能幫他一把的話,電磁感應現象也不會等到10年之后才被發(fā)現了。

    18233月法拉第液化氯氣成功了?;始覍W會的會員們十分贊賞法拉第的才華,有29人(其中有沃拉斯特)聯名報他當會員。戴維聽說此事大發(fā)雷霆,氣沖沖地要法拉第去劃掉自己的名字,還說服學會的教授們撤銷對泊拉第作為會員候選人的提名。

18241月在皇家學會就法拉第的會員資格進行無記名投標,其中有一張反對票,就是戴維投的。正是:當年提攜恩情重,今天排擠反為仇。戴維這個人的心態(tài)也夠復雜的。

    瓣第一生中一直對自己的恩師懷著敬重和感激之情,晚年,法拉第還經常指著墻上戴維的畫像顫抖地說:“這是一位偉大的人呀!”

    2.從無意中的覺察到偉大的發(fā)現

    在法拉第的思想中,確信物理學所涉及的自然界的各種力是互相緊密地聯系著的。他分析了電流的磁效應以后認為,既然電可以產生磁,反過來磁也應該能產生電。他在1822年的一篇日記中就寫了這樣的話:“把磁轉化成電?!狈ɡ诔@個目標,堅定不移地堅持實驗、研究近十年,經歷五次重大失敗,終于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18月,法拉第做了一個新裝置。他在直徑6英寸的鐵環(huán)的半邊,用銅絲繞成線圈,接上電流計;在鐵環(huán)的另一半也紅了一組線圈,接到由100個伏打電池連成的電池組上。合閘,法拉第覺得電流計的指針晃動了一下,他定神細看,指針仍指在零點,法拉第查看了桌上的儀器:

A段的線圈仍連著電池組,B段的線圈仍連著電流計?!叭绻羔樥娴膭舆^了,它應該不斷地來回擺動,或者偏向一邊啊!可現在指針為什么又指在零點不動呢?”法拉第想不出個所以然,只得手拆線了。這時電流計上的指針又動了。這一回他看清楚了。這次指針是向與剛才相反的方向偏轉,接著又回到了零點,法拉第反復地合上、拉開電閘,見到指針不住地來回擺動。為什么指針總是這樣來回擺動呢?法拉第百思不得其解。他給朋友查理·菲利浦斯的信中說:“我目前正忙于電磁研究,而且我想,我已經抓到了一點苗頭,但是一時還講不出什么道理??墒俏以谌σ愿爸?,最后從水里抓到的,可能不是一條魚,而是根稻草?!?/span>

    發(fā)現了由磁生電的現象之后,法拉第又經過二個月的奮戰(zhàn),他找到了一種更為簡單的辦法,用一根第形磁鐵和一個閉合線圈,也可以獲得這種大小、方向不斷變化的電流。

    法拉第就在不斷重復這個實驗的時候,領悟到磁并不能產生電,只有運動的磁才能生電啊!許多年來,那么多有才華的科學家孜孜不倦、苦心探索的問題,答案竟是如此簡單。他們之所以在電磁的大門外徘徊不前,原來是“靜電”和“靜磁”的框架束縛了他們的頭腦。這說怪也不怪,大凡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喜歡按習慣的方法和現有的思想體系來進行邏輯推理,這叫做思維定勢。到了這一步創(chuàng)造能力已被窒息,再要前進就困難了。這時需要有膽識過人的科學家,敢于打破常規(guī),另辟蹊徑,才能出奇制勝。法拉第的成功也正在于這一點,另外他的運氣也挺不錯,這也很重要,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3.“嬰兒”的誕生預示著電氣化時代的到來

    再說法拉第發(fā)現了“動磁生電”現象之后,很快總結它的規(guī)律。這一規(guī)律啟發(fā)了法拉第去研制一種發(fā)電機:使導體有規(guī)律地切割磁力線,從而產生一股持續(xù)的電流來。經過幾天的琢磨,1028法拉第在他的日記本上畫出了他構想的發(fā)電機草圖。

    一天法拉第在皇家學會表演他的發(fā)電機時,一位貴婦人冷冷地說:“這玩意兒有什么用呢?”法拉第機智地回答:“夫人,你不應當去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有什么出息,誰也不能預料嬰兒長大成人之后會怎么樣?”

    4.不愛金錢愛科學

    法拉第從小就善于思考,經常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有一天,他到一家訂戶送報,突然對花園的欄桿出了神,心想:如果我的頭伸進欄桿里,而身子還在欄桿外,那么我究竟應該算在欄桿的哪一邊呢?法拉第好提問題,以至別人這樣來形容他:他的頭“老是往前伸著,好象隨時準備向別人提問題似的?!?/span>

    法拉第在書店學徒時,他不但博覽群書,而且用它們作指導,在宿舍里做了許多實驗。他的工錢除了吃飯以外,幾乎全部花在買實驗用品上。后來法拉第聽了戴維的講演,更下定了“獻身于科學”的決心。據說法拉第為了進皇家學院室工作,戴維曾經同他進行過如下的談話,戴維一邊指著自己手上、臉上的傷疤,一邊對法拉第說:“牛頓說過:‘科學是個很厲害的女主人,對于為她獻身的人,只給予很少的報酬?!粌H吝嗇,有時候還很兇狠呢。你看,我為她效勞十幾年,她給我的就是這樣的獎賞。”法拉經堅定地說:“我不怕這個!”戴維又說:“這里工資很低,或許還不如你當訂書掙的錢多呢!”法拉第回答說:“錢多少我不在乎,只要有飯吃就行?!贝骶S追問一句:“你將來不會后悔吧?”法拉第頻頻點頭說:“我決不后悔!”就這樣,法拉第正式踏進了科學的殿堂。

    法拉第在科學的征途上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他始終如一地實踐了自己“獻身于科學”的諾言。由于法拉第在電學和化學研究上出了名,有一段時間,法院曾經聘請他做專家作證的工作。在不到一年時間里,法拉第獲得了五千鎊的報酬。這時候,一位朋友勸法拉第辭去皇家學會的研究工作,告訴他“如果繼續(xù)干下去,每年可以穩(wěn)賺二萬五千鎊”。當時皇家學會每年給法拉第的報酬只有五百鎊。愛科學不愛金錢的法拉第經過鄭重考慮,為了專心進行科學研究,毅然辭去了專家作證的工作。

    法拉第經常不分晝夜地在實驗室里工作,為了利用每一分鐘時間,凡是和實驗無關的事情,他盡量推辭、謝絕;他不去朋友家吃飯;不上劇院看戲。他不停地做實驗,記筆記。在他的實驗日記上,記滿了“沒有效果”、“沒有反應”、“不行”、“不成”等字樣。1855年出版的八卷《法拉第日記》就是他日夜辛勤工作的明證,他的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就是他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法拉第退休以后還念念不忘皇家學院實驗室,經常去那里掃地、擦桌子、整理儀器。

    法拉第不計較名譽地位,更不計較錢財,他拒絕了制造商的高薪聘請,謝絕了大家提名他為皇家學會會長和維多利亞女皇授與他的爵位,終身在皇家學院實驗室工作,甘原當個平民,1867825,他在倫敦去世,盡管法拉第一生中獲得各國贈給他的學位和頭銜多達94個,而遵照他的“一輩子當個平凡的邁克爾·法拉第”的意原,他的遺體被安葬在海洛特公墓,墓碑上只刻著三行字:邁克爾·法拉第,生于1791922,歿于

1867825。后人為了紀念法拉第,特意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電容的單位,簡稱“法”。

    5.坐在椅子上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法拉第在研究電感應和磁感應傳播時,一時還不能完整地表述出自己的新思想,感到數學基礎也不夠,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先寫了下來,信中說:

    我傾向于把磁力從磁極向上散布,比作受擾動的水面的振動,或者比作聲音現象中空氣的振動;也就是說,我傾向于認為,振動理論將適用于電和磁的現象,正像它適用聲音,同時又很可能適用于光那樣?!~·法拉第于皇家學院,1832312

    法拉第小心翼翼地將信封好,存放在皇家學院的保險箱里,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想法會有知音,并得到發(fā)展和證實。光陰荏苒,彈指整整23年過去了,還未見有人問津這個領域,此時法拉第已經垂垂老矣。想到自己的理論也許再要過一百年才能人發(fā)現,心里不覺有點凄然,他感嘆說道:“那個時候我也許是看不見嘍!”且說那天法拉第正在嘆息不已時,突然,放在桌上新到專業(yè)期刊上一篇醒目的標題跳入了他的眼簾:《論法拉第的力線》。法拉第一陣激動,他如饑似渴地將論文讀了一遍,真是一篇好文章啊!文章把法拉第充滿力線的比作一種流體場,又借助了流體力學的研究成果,推導出一組矢量微分方程。法拉第想自己從小失學,最缺的就是數學,現在突然降下了這么一位理解自己思想,又長于數學和幫手,真是高興得樂不可支?!肮?,我的理論后繼有人了!”法拉第感到無限的欣慰。

    幾年后,也就是1860年,70高齡的法拉第在自己的寓所里會見了比他年輕40歲的麥克斯韋,他高興地說:“當我知道你用數學來構造這一主題,起初我?guī)缀鯂槈牧?,我驚訝地看到,你處理得如此之好啊!”“先生能給我指出論文的缺點嗎?”麥克斯韋靦腆地說,“這是一篇出色的文章,”法拉第想了想說:“可是你不應當停留于用數學來解釋我的觀點,而應該突破它?!边@句話鼓勵了麥克斯韋不懈地努力,去攀登經典電磁理論的頂峰,他終于在1865年前建立起了完整的電磁場理論方程。

1867825幸運的法拉第在看到了自己的理論后繼有人,經典電磁學理論大廈完全竣工之后,坐在椅了上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吉爾伯特(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吉爾伯特是(15401603)是英國醫(yī)生、物理學家。

1540524誕生于英格蘭科爾切斯特的艾塞克斯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吉爾伯特于1558年考入劍橋圣約翰學院,1569年獲醫(yī)學博士學位。1575年前后在倫敦開業(yè)行醫(yī)。1581年進入皇家醫(yī)學院工作,歷任學院司庫、學院領導成員、院長。在英國,甚至在歐洲大陸,吉爾伯特是一個具有很大成就和聲譽的醫(yī)生。1601年應召進宮,任伊麗莎白女王的御醫(yī)。吉爾伯特起初研究過化學,后來花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進行了關于電和磁的實驗。吉爾伯特在倫敦的時候,一直住在圣彼得山上的皇家實驗室里,這兒也是科學家們集會的中心。       

吉爾伯特于16031210在英國倫敦去世,終年63歲。

二、科學成就

1、吉爾伯特在物理學中的貢獻是開創(chuàng)了電學和磁學的近代研究。1600年他發(fā)表了一部巨著《論磁》,系統(tǒng)地總結和闡述了他對磁的研究成果。使他在物理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位置。

2、吉爾伯特對電也作過詳細研究。他用琥珀、金剛石、藍寶石、硫磺、明礬等做樣品,作了一系列實驗,發(fā)現經過摩擦,它們都可以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他認識到這是一種物質普遍具有的現象,因此根據希臘文琥珀(ηλεκτορν)引入“電的”(electric)一詞,并且把琥珀這樣經過摩擦后能吸引輕小物體的物體稱做“帶電體”。吉爾伯特還發(fā)明了第一只驗電器。

3、吉爾伯特對近代物理學的重大貢獻還在于他提出了質量、力等新概念。在《論磁》中,吉爾伯特說,一個均勻磁石的磁力強度與其質量成正比,這大概是歷史上第一次獨立于重量而提到質量,通過“磁力”這一特殊的力,吉爾伯特揭示了自然界中某種普遍的相互作用。

吉爾伯特用粉筆把小磁針排列的方向畫成一條條線,畫出了許多子午圈,與地球上的經度線很相象。吉爾伯特畫的經線交匯于兩個相反的端點,稱為“磁極”。小磁針在兩極垂直地指向球面,在兩極中間則平行于球面,因此吉爾伯特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認為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磁體,磁石指向南北的原因是地球本身,而許多磁現象與這大磁石有關,這樣很易解釋為什么磁針指北。他還提出了一個普通的原理:每一個磁體的磁北極吸引每個別的磁體的磁南極,而排斥它們的相應的北極。為此,他給實驗用的大磁石取名為“小地球”。

他還以這個理論為基礎,研究地球引力與行星運動的原因。他提出:小地球的力向四面八方延伸,每當鐵或其他磁體在它影響所及的范圍內出現時,就受到吸引,而且越靠近磁體,吸引力越大,這實際上已接近“場”的概念了。

以上的實驗與結論都發(fā)表在他的著名的《論磁石》書中,這本書被譽為“充滿了有價值的事實與天才地論證了的實驗”,是第一部研究磁現象的科學著作。

吉爾伯特對磁現象的研究中,還發(fā)現了磁感應,他研究了使鐵和鋼磁化的各種方法,他利用地磁場使細鐵絲磁化。而且,他還發(fā)現了磁極不可分離的事實。

吉爾伯特對電現象也進行了比較仔細的研究。他從琥珀經摩擦后會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中受到啟發(fā),有意識地收集了許多物質,諸如金剛石、藍寶石、水品、硫磺、明礬、樹脂等,一一作摩擦實驗,他發(fā)現摩擦過后,它們都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能力,吉爾伯特把這種作用與磁作用加以區(qū)別,引入了一個詞“電的”——(Electric)作用。他通過實驗認識到電現象也是物質的一種普遍具備的現象,從而破除了人們對電的迷信。他把電與磁加以比較,發(fā)現它們有以下幾個截然不同的性質:

第一,自然界中只有磁體才具有磁性,它是磁體本身具有的一種性質,而電性是可以通過摩擦等手段來產生的。

第二,磁性有兩種:吸引和排斥;而電性僅僅有吸引作用(當時還不知電也有排斥作用)。磁石只對可磁化的物質才有力的作用,而帶電體可以吸引任何輕小物體。

第三,電吸引比磁吸引弱。

第四,磁體之間的作用不受中間的紙片、亞麻布等物體的影響,而帶電體之間的作用要受到中間這些紙片或布片的影響。當帶電體浸在水中時,電力的作用就消失,而磁體的磁力不會消失。

吉爾伯特根據上述理由相應地提出解釋電現象與磁性的理論,他認為磁性與重力一樣,是由某種發(fā)自物體本來就有的力,而帶電卻是由于摩擦而從兩個物體的擠壓中流出的東西。他認為帶電物質在摩擦的作用下向周圍釋放出一種類似大氣的介質,正是這種介質氣起傳遞電的作用,不過這種氣體極為稀薄,它的放出、轉移,人們并不能覺察到。

吉爾伯特還制作了第一個實驗用的驗電器,他用一根極細的金屬棒,中心固定在支座上,可以自由轉動,由于金屬細棒極輕,因此當摩擦后的帶電物體靠近它時,金屬棒會被吸引而轉向帶電體,由此可探測物體是否帶電。

吉爾伯特著重強調電與磁的本質上的不同,給整個后來的電磁學的歷史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人們都認為電與磁是相互無關的兩種現象,分別進行研究,直到法拉第和安培才找到了它們之間的本質聯系。今天,人們?yōu)榱思o念他,把它的名字

(吉伯)用作磁通勢的單位。

    (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安培(André Marie Ampè 17751836),法國物理學家,對數學和化學也有貢獻。

1775122生于里昂一個富商家庭。年少時就顯出數學才能。他的父親信奉JJ梭的教育思想,供給他大量圖書,令其走自學的道路,于是他博覽群書,吸取營養(yǎng);盧梭關于植物學的著作燃起了他對科學的熱情。1802年他在布爾讓-布雷斯中央學校任物理學和化學教授;1808年被任命為新建的大學聯合組織的總監(jiān)事,此后一直擔任此職;1814年被選為帝國學院數學部成員;1819年主持巴黎大學哲學講座;1824年擔任法蘭西學院實驗物理學教授。1836610在巡視法國各大學途經馬賽時逝世。終年61歲。

二、科學成就

1.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對電磁作用的研究。

①發(fā)現了安培定則 奧斯特發(fā)現電流磁效應的實驗,引起了安培注意,使他長期信奉庫侖關于電、磁沒有關系的信條受到極大震動,他全部精力集中研究,兩周后就提出了磁針轉動方向和電流方向的關系及從右手定則的報告,以后這個定則被命名為安培定則。

②發(fā)現電流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 接著他又提出了電流方向相同的兩條平行載流導線互相吸引,電流方向相反的兩條平行載流導線互相排斥。對兩個線圈之間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討論。

③發(fā)明了電流計 安培還發(fā)現,電流在線圈中流動的時候表現出來的磁性和磁鐵相似,創(chuàng)制出第一個螺線管,在這個基礎上發(fā)明了探測和量度電流的電流計。

④提出分子電流假說 根據磁是由運動的電荷產生的這一觀點來說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質的磁性。提出了著名的分子電流假說。安培認為構成磁體的分子內部存在一種環(huán)形電流——分子電流。由于分子電流的存在,每個磁分子成為小磁體,兩側相當于兩個磁極。通常情況下磁體分子的分子電流取向是雜亂無章的,它們產生的磁場互相抵消,對外不顯磁性。當外界磁場作用后,分子電流的取向大致相同,分子間相鄰的電流作用抵消,而表面部分未抵消,它們的效果顯示出宏觀磁性。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在當時物質結構的知識甚少的情況下無法證實,它帶有相當大的臆測成分;在今天已經了解到物質由分子組成,而分子由原子組面,原子中有繞核運動的電子,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有了實在的內容,已成為認識物質磁性的重要依據。

⑤總結了電流元之間的作用規(guī)律——安培定律 安培做了關于電流相互作用的四個精巧的實驗,并運用高度的數學技巧總結出電流元之間作用力的定律,描述兩電流元之間的相互作用同兩電流元的大小、間距以及相對取向之間的關系。后來人們把這定律稱為安培定律。安培第一個把研究動電的理論稱為“電動力學”,1827安培將他的電磁現象的研究綜合在《電動力學現象的數學理論》一書中。這是電磁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經典論著。為了紀念他在電磁學上的杰出貢獻,電流的單位“安培”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他在數學和化學方面也有不少貢獻。他曾研究過概率論和積分偏微方程;他幾乎與H戴維同時認識元素氯和碘,導出過阿伏伽德羅定律,論證過恒溫下體積和壓強之間的關系,還試圖尋找各種元素的分類和排列順序關系。

三、趣聞軼事

1.懷表變卵石 安培思考科學問題專心致志,據說有一次,安培正慢慢地向他任教的學校走去,邊走邊思索著一個電學問題。經過塞納河的時候,他隨手揀起一塊鵝卵石裝進口袋。過一會兒,又從口袋里掏出來扔到河里。到學校后,他走進教室,習慣地掏懷表看時間,拿出來的卻是一塊鵝卵石。原來,懷表已被扔進了塞納河。

2.馬車車廂做“黑板” 還有一次,安培在街上行走,走著走著,想出了一個電學問題的算式,正為沒有地方運算而發(fā)愁。突然,他見到面前有一塊“黑板”,就拿出隨身攜帶的粉筆,在上面運算起來。那“黑板”原來是一輛馬車的車廂背面。馬車走動了,他也跟著走,邊走邊寫;馬車越來越快,他就跑了起來,一心一意要完成他的推導,直到他實在追不上馬車了才停下腳步。安培這個失常的行動,使街上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3.“電學中的牛頓” 安培將他的研究綜合在《電動力學現象的數學理論》一書中,成為電磁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經典論著。麥克斯韋稱贊安培的工作是科學上最光輝的成就之一,還把安培譽為“電學中的牛頓”。 安培在他的一生中,只有很短的時期從事物理工作,可是他卻能以獨特的、透徹的分析,論述帶電導線的磁效應,因此我們稱他是電動力學的先創(chuàng)者,他是當之無愧的。

奧斯特(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奧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丹麥物理學家、化學家。

1777814生于丹麥的路克賓。1794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醫(yī)學和自然科學,1799年獲得博士學位。18011803年他旅游德國、法國等地,于1804年回國。1806年被聘為哥本哈根大學物理、化學教授,研究電流和聲等課題。1824儀成立丹麥自然科學促進會,1829年出任哥本哈根理工學院院長,直到185139在哥本哈根逝世。終年74歲。

二、科學成就

    11820年發(fā)現電流的磁效應

    自從庫侖提出電和磁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以來,很少有人再會去考慮它們之間的聯系。而安培和畢奧等物理學家認為電和磁不會有任何聯系??墒菉W斯特一直相信電、磁、光、熱等現象相互存在內在的聯系,尤其是富蘭克林曾經發(fā)現萊頓瓶放電能使鋼針磁化,更堅定了他的觀點。當時,有些人做過實驗,尋求電和磁的聯系,結果都失敗了。奧斯特分析這些實驗后認為:在電流方向上去找效應,看來是不可能的,那么磁效應的作用會不會是橫向的?       

    18204月,有一次晚上講座,奧斯特演示了電流磁效應的實驗。當伽伐尼電池與鉑絲相連時,靠近鉑絲的小磁針擺動了。這一不顯眼的現象沒有引起聽眾的注意,而奧斯特非常興奮,他接連三個月深入地研究,在

1820721,他宣布了實驗情況。        

    奧斯特將導線的一端和伽伐尼電池正極連接,導線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針的上方,當導線另一端連到負極時,磁針立即指向東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塊等非磁性物體插在導線和磁針之間,甚至把小磁針浸在盛水的銅盒子里,磁針照樣偏轉。

    奧斯特認為在通電導線的周圍,發(fā)生一種“電流沖擊”。這種沖擊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對非磁性物體是可以穿過的。磁性物質或磁性粒子受到這些沖擊時,阻礙它穿過,于是就被帶動,發(fā)生了偏轉。

    導線放在磁針的下面,小磁針就向相反方向偏轉;如果導線水平地沿東西方向放置,這時不論將導線放在磁針的上面還是下面,磁針始終保持靜止。

    他認為電流沖擊是沿著以導線為軸線的螺旋線方向傳播,螺紋方向與軸線保持垂直。這就是形象的橫向效應的描述。

    奧斯特對磁效應的解釋,雖然不完全正確,但并不影響這一實驗的重大意義,它證明了電和磁能相互轉化,這為電磁學的發(fā)展打下基礎。

    2.其它方面的成就

    奧斯特曾經對化學親合力等作了研究。1822年他精密地測定了水的壓縮系數值,論證了水的可壓縮性。1823年他還對溫差電作出了成功的研究。他對庫侖扭秤也作了一些重要的改進。

    奧斯特在1825年最早提煉出鋁,但純度不高,以致這項成就在冶金史上歸屬于德國化學家F.維勒(1827)。他最后一項研究是40年代末期對抗磁體的研究,試圖用反極性的反感應效應來解釋物質的抗磁性。同一時期M.法拉第在這方面的成就超過了奧斯特及其法國的同輩。法拉第證明不存在所謂的反磁極。并用磁導率和磁力線的概念統(tǒng)一解釋了磁性和抗磁性。不過,奧斯特研究抗磁體的方法仍具有很深的影響。

    3.出版了《奧斯特科學論文》集

他的重要論文在1920年整理出版,書名是《奧斯特科學論文》。

三、趣聞軼事

    1.磁針的跳動,使他激動得摔了一跤

    奧斯特受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一直堅信電和磁之間一定有某種關系,電一定可以轉化為磁。當務之急是怎樣找到實現這種轉化的條件。奧斯特仔細地審查了庫侖的論斷,發(fā)現庫侖研究的對象全是靜電和靜磁,確實不可能轉化。他猜測,非靜電、非靜磁可能是轉化的條件,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到電流和磁體有沒有相互作用的課題上去。他決心用實驗來進行探索。

    1819年上半年到1820年下半年,奧斯特一面擔任電、磁學講座的主講,一面繼續(xù)研究電、磁關系。18204月,在一次講演快結束的時候,奧斯特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又作了一次實驗。他把一條非常細的鉑導線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著的小磁針上方,接通電源的瞬間,發(fā)現磁針跳動了一下。這一跳,使有心的奧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動得在講臺上摔了一跤。但是因為偏轉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規(guī)則,這一跳并沒有引起聽眾注意。以后,奧斯特花了三個月,作了許多次實驗,發(fā)現磁針在電流周圍都會偏轉。在導線的上方和導線的下方,磁針偏轉方向相反。在導體和磁針之間放置非磁性物質,比如木頭、玻璃、水、松香等,不會影響磁針的偏轉。1820721,奧斯特寫成《論磁針的電流撞擊實驗》的論文,正式向學術界宣告發(fā)現了電流磁效應。

    2.設立奧斯特獎章

奧斯特的功績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為了紀念他,國際上從1934年起命名磁場強度的單位為奧斯特,簡稱“奧”。1937年美國物理教師協(xié)會還專門設立了奧斯特獎章,來獎勵教學有成績的優(yōu)秀物理教師。

(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玻爾,N(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  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1885107生于哥本哈根,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系,主修物理學。1907年以有關水的表面張力的論文獲得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的金質獎章,并先后于1909年和1911年分別以關于金屬電子論的論文獲得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隨后去英國學習,先在劍橋JJ.湯姆孫主持的卡文什實驗室,幾個月后轉赴曼徹斯特,參加了以E.盧瑟福為首的科學集體,從此和盧瑟福建立了長期的密切關系。

1913年玻爾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助教,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學物理學教授,1917年當選為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1920年創(chuàng)建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任所長。1922年玻爾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23年接受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375、6月間,玻爾曾經到過我國訪問和講學。1939年任丹麥皇家科學院院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丹麥被德國法西斯占領。1943年玻爾為躲避納粹的迫害,逃往瑞典。1944年玻爾在美國參加了和原子彈有關的理論研究。1947年丹麥政府為了表彰玻爾的功績,封他為“騎象勛爵”。1952年玻爾倡議建立歐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并且自任主席。1955年他參加創(chuàng)建北歐理論原子物理學研究所,擔任管委會主任。同年丹麥成立原子能委員會,玻爾被任命為主席。

二、科學成就

玻爾從1905年開始他的科學生涯,一生從事科學研究,整整達57年之久。他的研究工作開始于原子結構未知的年代,結束于原子科學已趨成熟,原子核物理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的時代。他對原子科學的貢獻使他無疑地成了20世紀上半葉與愛因斯坦并駕齊驅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1.原子結構理論

1913年發(fā)表的長篇論文《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中創(chuàng)立了原子結構理論,為20世紀原子物理學開劈了道路。

2.創(chuàng)建著名的“哥本哈根學派”

1921年,在玻爾的倡議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學研究所。玻爾領導這一研究所先后達40年之久。這一研究所培養(yǎng)了大量的杰出物理學家,在量子力學的興起時期曾經成為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躍的學術中心,而且至今仍有很高的國際地位。        3.創(chuàng)立互補原理        1928年玻爾首次提出了互補性觀點,試圖回答當時關于物理學研究和一些哲學問題。其基本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許多不同的側面,對于同一研究對象,一方面承認了它的一些側面就不得不放棄其另一些側面,在這種意義上它們是“互斥”的;另一方面,那些另一些側面卻又不可完全廢除的,因為在適當的條件下,人們還必須用到它們,在這種意義上說二者又是“互補”的。

按照玻爾的看法,追究既互斥又互補的兩個方面中哪一個更“根本”,是毫無意義的;人們只有而且必須把所有的方面連同有關的條件全都考慮在內,才能而且必能(或者說“就自是”)得到事物的完備描述。

玻爾認為他的互補原理是一條無限廣闊的哲學原理。在他看來,為了容納和排比“我們的經驗”,因果性概念已經不敷應用了,必須用互補性概念這一“更加寬廣的思維構架”來代替它。因此他說,互補性是因果性的“合理推廣”。尤其是在他的晚年,他用這種觀點論述了物理科學、生物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中的無數問題,對西方學術界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玻爾的互補哲學受到了許許多多有影響的學者們的擁護,但也受到另一些同樣有影響的學者們的反對。圍繞著這樣一些問題,爆發(fā)了歷史上很少有先例的學術大論戰(zhàn),這場論戰(zhàn)已經進行了好幾十年,至今并無最后的結論,而且看來離結束還很遙遠。

4.在原子核物理方面的成就

作為盧瑟福的學生,玻爾除了研究原子物理學和有關量子力學的哲學問題以外,對原子核問題也是一直很關心的。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他的研究所花在原子核物理學方面的力量更大了。他在30年代中期提出了核的液滴模型,認為核中的粒子有點像液滴中的分子,它們的能量服從某種統(tǒng)計分布規(guī)律,粒子在“表面”附近的運動導致“表面張力”的出現,如此等等。這種模型能夠解釋某些實驗事實,是歷史上第一種相對正確的核模型。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又于1936年提出了復合核的概念,認為低能中子在進入原子核內以后將和許多核子發(fā)生相互作用而使它們被激發(fā),結果就導致核的蛻變。這種頗為簡單的關于核反應機制的圖像至今也還有它的用處。

L.邁特納和OR施根據O.哈恩等人的實驗提出了重核裂變的想法時,爾等人立即理解了這種想法并對裂變過程進行了更詳細的研究,玻爾并且預言了由慢中子引起裂變的是鈾-235而不是鈾-238。他和JA惠勒于1939年在《物理評論》上發(fā)表的論文,被認為是這一期間核物理學方面的重要成就。眾所周知,這方面的研究導致了核能的大規(guī)模釋放

泊松(返回頂端)

Poisson S.-D,B.,1781.6.21~1840.4.25)是法國數學家,曾任過歐洲許多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在積分理論、微分方程、概率論、級數理論等方面都有過較大的貢獻。

    據說泊松在青年時代研究過一個有趣的數學游戲:

    某人有12品脫啤酒一瓶(品脫是英容量單位,1品脫=0.568),想從中倒出6品脫。但是他沒有6品脫的容器,只有一個8品脫的容器和一個5品脫的容器。怎樣的倒法才能使5品脫的容器中恰好裝好了6品脫啤酒?

不容易想到的是,對這個數學游戲的研究竟決定了泊松一生的道路。從此,他決心要當一位數學家。由于他的刻苦努力,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

富蘭克林(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社會活動家。

1706111誕生于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工人家庭。   

富蘭克林8歲上小學,聰明、好學,成績突出。因為家境貧困,10歲就退學,跟著父親學做肥皂和蠟燭。12歲的時候,到哥哥詹姆士的廠里當印刷工。在這期間,他博覽了許多有名的著作,不僅獲得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養(yǎng)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15歲已能寫得一手好文章。1723年離開波士頓,到費城一家印刷廠當工人。后來去英國學藝,回國后制造成北美第一臺銅版印刷機。1727年富蘭克林組織了青年自學團體“共讀社”,在這個基礎上,于1731年創(chuàng)辦了北美第一座圖書館。1743年富蘭克林在費城創(chuàng)建了美國第一個科學團體“北美增進有用知識哲學會”。1746年富蘭克林開始走上了研究電學的道路。1748年他出賣了他的印刷所,把全部時間致力于電的實驗。1753年富蘭克林發(fā)明了避雷針。同年,因為他在電學方面的出色成果,榮獲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授予的科普利金質獎章。1754年富蘭克林取得美國麻省坎布里奇大學(現在的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756年富蘭克林被選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會員。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富蘭克林積極參加反英斗爭,參與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69年當選為美利堅哲學會會長,一直連任到他去世之日。1772年他還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外國院士。17761785年出使法國,促成1778年法美同盟的締結。1787年被選為制憲會議代表,極力主張廢除農奴制度,為解放黑奴作出了很大貢獻。

1790417,富蘭克林病逝于費城。

二、科學成就

富蘭克林對物理學的貢獻主要在電學方面,是探索電學的先驅者之一。

1.說明各種電現象的理論,最早提出電荷守恒定律。

就在一個簡單的放電實驗中,富蘭克林取得了第一個重要發(fā)現。他讓A、B兩人分別站在木箱上,用萊頓瓶分別使他們帶上玻璃電和松香電,又讓A、B向站在地上的第三個人C放電,結果都有火花閃現。但是如果A、B帶電后先互相握手,再向C放電,結果都沒有火花閃現。富蘭克林由此發(fā)現玻璃電和松香電可以互相抵消,于是總結出電荷有兩類,他把玻璃電叫做正電,把松香電叫做負電,分別用“

+”、“-”符號來表示。并提出了電的單流體學說,他認為:每個物體都有一定量的電,電只有一種。摩擦不能創(chuàng)造出電,只是使電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它們的總電量不變。物體上帶過量電的稱為帶正電,不足的稱為帶負電。由于這些概念的引入,使電成為可以定量的物理量了。

2.揭開雷電現象的秘密,制作了避雷針

1749年到1751年間,富蘭克林仔細觀察和研究了雷、閃電和云的形成,提出了云中的閃電和摩擦所產生的電性質相同的推測。1752年他在費城進行了震動世界的電風箏實驗: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利用風箏將大氣電收集到萊頓瓶中,使其充電,由此證明了他所提出的“閃電和靜電的同一性”的設想。根據這一理論和他對尖端接地導體放電現象的發(fā)現,1750年提出了關于避雷針的建議。這一建議首先于1852年在法國馬利大學得到應用。避雷針的發(fā)明不僅可以防止閃電所招致的嚴重危害,同時也破除了迷信,揭示了自然力的真實性質。

3.在工藝制作等方面的成就

富蘭克林還發(fā)明了雙光眼鏡、賓夕法尼亞火爐(一種節(jié)約木材的爐子)電輪(電動機的雛型)等等。

高斯(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德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1777430日出生于德國倫瑞克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時家境貧苦,聰敏異常,受貴族資助才進入學校受教育。

17951798年在哥廷根大學學習,1799年獲得博士學位,1807年開始任哥廷根大學數學教授和天文臺臺長,1833年和物理學家韋伯共同建立地磁觀測臺,組織磁學學會以聯系全世界的地磁臺站網。1855223在哥廷根逝世,終年78歲。

二、科學成就

高斯長期從事于數學并將數學應用于物理、天文學和大地測得學等領域的研究,著述豐富,成就甚多。他一生中共發(fā)表323篇(種)著作,提出404項科學創(chuàng)見(發(fā)表178項),完成4項意義重大的發(fā)明:(日光)、回照器(1820)、光度計(1821)、電報(1832)和磁強計(1837)。在各領域的主要成就有:1.物理學和地磁學中,關于靜電學(如高斯定理)、溫差電和摩擦電的研究、利用絕對單位(長度、質量和時間)法則量度非力學量(如磁場強度)以及地磁場分布的理論研究(如把地面上任一點的磁勢進行球分析)。

2.利用幾何學知識研究光學系統(tǒng)近軸光線行為和成像,建立高斯光學。3.天文學和大地測量學中,如小行星軌道的計算,地球大小和形狀的理論研究等。4.結合實驗數據的測算,發(fā)展了概率統(tǒng)計理論和誤差理論,發(fā)明了最小二乘法,引入高斯誤差曲線。此外在純數學方面,他對數論、代數、幾何學的若干基本定理作出嚴格證明,如自然數為素數乘積定理、二項式定理、散度定理等。

赫茲(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赫茲,HR(Heinrich Rudolf Hertz  18571894)  德國物理學家。

1857222生于漢堡。父親為律師,后任參議員;家庭富有。赫茲在少年時期就表現出對實驗的興趣,12歲時便有了木工工具和工作臺,以后又有了車床,常常用以制作簡單的實驗儀器。1876年入德累斯頓工學院學習工程,由于對自然科學的愛好,轉入慕尼黑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第二年又轉入柏林大學,在Hvon姆霍茲指導下學習并進行研究工作。1880年他以純理論性工作的《旋轉導體電磁感應》論文獲得博士學位,成為姆霍茲的助手。1883年到基爾大學任教。18851889年任卡爾斯魯厄大學物理學教授,1886年開始進行使他聞名世界的關于電磁波的實驗工作。18891894年任波恩大學物理學教授接替R.克勞修斯的席位。189411因血中毒在波恩逝世,當時年僅36歲。為了紀念他發(fā)現電磁波的卓越貢獻,將頻率的單位命名為赫茲,現行國際單位制(SI)仍沿用。

二、科學成就

1.赫茲的主要貢獻是用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測出電磁波傳播的速度跟光速相同,還進一步觀察到電磁波具有聚焦、直進性、反射、折射和偏振等性質。

(1)赫茲證明電磁波存在的實驗

赫茲是姆霍茲的學生,在老師的影響和要求下,他深入研究了電磁理論。1879年,德國柏林科學院懸獎征解,向當時科學界征求對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進行實驗驗證,促使年輕的赫茲萌發(fā)了進行電磁波實驗的雄心壯志。

赫茲的實驗裝置一部分如。AA′是兩塊

40厘米見方的銅板,焊上直徑0.5厘米,長70厘米的銅棒,頭上各接一小銅球,相對放置,球中間留有空隙約0.75厘米。銅球表面仔細磨光,兩棒分別接到感應圈的兩端,當通電時,兩棒之間產生放電,形成振蕩。

再取2毫米粗的銅棒做成圓環(huán),半徑為

35厘米,如中的B。圓環(huán)的空隙f,寬度可用精密螺旋調節(jié),從零點幾毫米調到幾毫米。當放在適當位置時,f間隙會跟隨AA′產生火花放電,火花可長達67毫米。B環(huán)可圍繞平行于AA′面的法線mn旋轉,旋轉到不同位置,f放電的火花長度不一樣。當f處于aa′時,完全沒有火花;轉動些許角度,開始會產生火花;轉至bb′時,火花最大。

 (2)赫茲測出電磁波速度

赫茲最有說服力的實驗是直接測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他用的裝置如下:導體AA′(赫茲稱之為原導體)在感應圈的激勵下產生電磁波。AA′平面與地板垂直,在圖中赫茲標了一條基線rs,下面是距離標記從離AA′中心點

45厘米處計程。

實驗在一間15×14的大教室進行,在基線的

12內無任何家具。整個房間遮黑,以便觀察放電火花。次回路就是那個半徑為35厘米的圓環(huán)C或邊長60厘米的方形導線框B。

根據麥克斯韋理論,已經知道這個速度大概是每秒3萬公里,要直接測這樣的速度是十分困難的。赫茲想起了20年前他的老師昆特(Kundt)用駐波測聲速的方法,巧妙地設計了一個方案。

他在教室的墻壁上貼了一張4高,

2寬的鋅箔,并將鋅箔與墻上所有的煤氣管道、水管等聯接,使電磁波在墻壁遭遇反射。前進波和反射波疊加的結果就會組成駐波,。根據波動理論,駐波的節(jié)距等于半波長,測出節(jié)點的位置就可以知道波長。

赫茲沿基線rs移動探測線圈,果然在不同的位置上火花隙的長度不一樣。有的地方最強,這是波腹;有的地方最弱,甚至沒有火花,這是波節(jié)。

根據電容器的振蕩理論赫茲算得電磁振蕩的周期。從光速就是電磁波的速度的假設和測得的波長也可算出周期,兩者相差大約10%,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的速度就是光速。

 (3)觀察到電磁波有聚焦、直進、反射、折射和偏振現象

為了進一步考察電磁波的性質,赫茲又設計了一系列實驗,其中有聚焦、直進性、反射、折射和偏振。

他用2長的鋅板彎成拋物柱面形,,柱面的焦距大約為

12.5厘米。他把發(fā)射振子和接收振子分別安在兩塊柱面的焦線上,調整感應圈使發(fā)射振子產生電火花。當兩柱面正好面對時,接收振子也會發(fā)出火花;位置離開就不產生效果,由此證明電磁波和光波一樣也有聚焦和直進性的性質。

赫茲還1.5高重

500千克的大塊瀝青做成三棱鏡,讓電磁波通過,和光一樣電磁波也發(fā)生折射。他測得最小偏向角為22°,三棱鏡的頂角是30°,由此算出瀝青對電磁波的折射率是1.69。他還用“金屬柵”顯示了電磁波的偏振性。

18881213向柏林科學院作了題為《論電輻射》的報告,他以充分的實驗證據全面證實了電磁波和光波的同一性。他寫道:“我認為這些實驗有力地鏟除了對光、輻射熱和電磁波動之間的同一性的任何懷疑”。

2.發(fā)現電子與原子的碰撞規(guī)律赫茲科學研究中最出色的工作是他與弗蘭克合作的著名實驗,通過這一實驗證明了當原子受到電子的沖擊激發(fā)而發(fā)射譜線時,所需要的能量是分立的。這一先驅性的工作,給玻爾的原子量子化模型以決定性的支持。因這一重要發(fā)現,赫茲與弗蘭克共獲1925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卡文(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卡文(Henry Cavendish,17311810)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17311010生于法國尼斯。17421748年他在倫敦附近的???span>納學校讀書。
17491753年期間在劍橋彼得豪斯學院求學。在倫敦定居后,卡文許在他父親的實驗室中當助手,做了大量的電學、化學研究工作。他的實驗研究持續(xù)達50年之久。1760年卡文許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成員,1803年又被選為法國研究院的18名外籍會員之一。       

1810310,卡文許在倫敦逝世,終身未婚。

二、科學貢獻

卡文許的才能是多方面的。1784年左右他研究了空氣的組成,發(fā)現普通空氣中氮占五分之四氧占五分之一。他確定了水的成分,肯定了它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還發(fā)現了硝酸。

卡文許生前在物理學方面發(fā)表的論文為數極少,一直到麥克斯韋審閱整理并出版了他的手稿后,人們才知道他在電學方面作出了很多重要發(fā)現。他發(fā)現一對電荷間的作用力跟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這就是后來庫侖導出的庫侖定律內容的一部分;他提出每個帶電體的周圍有“電氣”,與電場理論很接近;卡文許演示了電容器的電容與插入平板中的物質有關;電勢的概念也是卡文迪許首先提出的,這對靜電理論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他還提出了導體上的電勢與通過電流成正比的關系。

卡文許在熱學理論、計溫學、氣象學、大地磁學等方面都有研究。1798年他完成最后的實驗時,已年近七十。在物理學上他最主要的成就是通過扭秤實驗驗證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確定了引力常數和地球平均密度。      

   推算地球密度:卡文許測量地球的密度是從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中的常數著手,再推算出地球密度。他的指導思想極其簡單,用兩個大鉛球使它們接近兩個小球。從懸掛小球的金屬絲的扭轉角度,測出這些球之間的相互引力。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可求出常數G。

根據卡文許的多次實驗,測算出的地球密度是5.48,誤差為14%左右。這與近代測得數值5.518很接近,被譽為第一個稱地球的人。他測得的引力常數G(6.754±0.041)×10-8達因·厘米2/2,這個值同現代值(6.6732±0.0031)×10-8達因·厘米2/2,相差無幾。

三、趣聞軼事

1.最富有的學者,最博學的富豪

據說卡文許很有素養(yǎng),但是沒有當時英國的那種紳士派頭。他不修邊幅,幾乎沒有一件衣服是不掉扣子的;他不好交際,不善言談,終生未婚,過著奇特的隱居生活??ㄎ?span>迪許為了搞科學研究,把客廳改作實驗室,在臥室的床邊放著許多觀察儀器,以便隨時觀察天象。他從祖上接受了大筆遺產,成為百萬富翁。不過他一點也不吝嗇。有一次,他的一個仆人因病生活發(fā)生困難,向他借錢,他毫不猶豫地開了一張一萬英鎊的支票,還問夠不夠用。卡文許酷愛圖書,他把自己收藏的大量圖書,分門別類地編上號,管理得井有序,無論是借閱,甚至是自己閱讀,也都毫無例外地履行登記手續(xù)。卡文許可算是一位活到老、干到老的學者,直到79歲高齡、逝世前夜還在做實驗??ㄎ?span>迪許一生獲得過不少外號,有“科學怪人”,“科學巨擘”,“最富有的學者,最博學的富豪”等。

2.視名利如天上的浮云

有一次卡文許出席宴會,一位奧地利來的科學家當面奉承卡文迪許幾句,他聽了起初大為忸怩,繼而手足無措,終于坐不住站了起來,沖出室外徑自坐上馬車回家了??ㄎ?span>迪許沉默寡言,對慕名來訪的客人常常一言不發(fā)陪坐在旁,腦中想著科學問題,使一些幫閑文人尷尬掃興。他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成果豐碩,但只發(fā)表兩篇并不重要的論文。

3.卡文許實驗室

人們?yōu)榧o念這位大科學家,特意為他樹立了紀念碑。劍橋大學還把卡文迪許工作過的實驗室命名為卡文許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曾經造就了不少有名望的物理學家。        

4.沉睡了一百年的手稿

1810年卡文許逝世后,他的侄子齊治把卡文許遺留下的20捆實驗筆記完好地放進了書櫥里,誰也沒有去動它。誰知手稿在書櫥里一放竟是70年,一進到了1871年,另一位電學大師麥克斯韋應聘擔任劍橋大學教授并負責籌建卡文迪許實驗室時,這些充滿了智慧和心血的筆記獲得了重返人間的機會。麥克斯韋仔細閱讀了前輩在100年前的手搞,不由大驚失色,連聲嘆服說:“卡文許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他幾乎預料到電學上的所有偉大事實。這些事實后來通過庫侖和法國哲學家的著作聞名于世。”此后麥克韋決定擱下自己的一些研究課題,哎心瀝血地整理這些手稿,使卡文許的光輝思想流傳了下來。真是一本名著,兩代風流。不啻是科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庫侖(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庫侖(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17361806)法國工程師、物理學家。

1736614生于法國昂古萊姆。他在美西也爾工程學校讀書。離開學校后,進入皇家軍事工程隊當工程師。他在西印狄茲工作了9年,因病而回到法國。        法國大革命時期,庫侖辭去一切職務,到布瓦致力于科學研究。法皇執(zhí)政統(tǒng)治時期,他回到巴黎,成為新建的研究院成員。      

1773年發(fā)表有關材料強度的論文,1777庫侖開始研究靜電和磁力問題。1779年他分析摩擦力,還提出有關潤滑劑的科學理論。他還設計出水下作業(yè)法,類似現代的沉箱。17851789年,庫侖用扭秤測量靜電力和磁力,導出有名的庫侖定律。       

1806823庫侖在巴黎逝世。    

二、科學成就

 1.在應用力學方面的成就。      

他在結構力學、梁的斷裂、磚石建筑、土力學、摩擦理論、扭力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他也是測量人在不同工作條件下做的功(人類工程學)的第一個嘗試者。他提出使各種物體經受應力和應變直到它們的折斷點,然后根據這些資料就能計算出物體上應力和應變的分布情況。這種方法沿用到現在,是結構工程的理論基礎。他還做了一系列摩擦的實驗,建立了庫侖摩擦定律:摩擦力和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正壓力成正比;并證明了摩擦因數和物體的材料有關。由于這些卓越成就,他被認為18世紀歐洲偉大工程師之一。

2.最主要的貢獻是建立著名的庫侖定律。

當時,法國科學院懸賞,征求改良航海指南針中的磁針問題。庫侖認為磁針支架在軸上,必然會帶來摩擦,要改良磁針的工作,必須從這一根本問題著手,他提出用細頭發(fā)絲或絲線懸掛磁針。他又發(fā)現線扭轉時的扭力和針轉過的角度成比例關系,從面可利用這種裝置算出靜電力或磁力的大小。這導致他發(fā)明扭秤。扭秤能以極高的精度測出非常小的力。

庫侖定律是庫侖通過扭秤實驗總結出來的,庫侖扭秤在細金屬絲的下端懸掛一根秤桿,它的一端有一個小球A,另一端有一平衡體P,在A旁放置一個同它一樣大小的固定小球B。為了研究帶電體間的作用力,先使AB都帶一定電荷,這時秤因A端受力而偏轉。扭轉懸絲上端的旋鈕,使小球A回到原來的位置,平衡時懸絲的扭力等于電力施在A上的力矩。如果懸絲的扭轉力矩同扭角間的關系已知,并測得秤桿的長度,就可以求出在此距離下AB之間的作用力。        實驗中,庫侖使兩小球均帶同種等量的電荷,互相排斥。他作了三次數據記錄:第一次,令兩小球相距36個刻度;第二次,令小球相距18個刻度;第三次,令小球相距8.5個刻度。大體上按縮短一半的比例來觀測。觀測結果為第一次扭絲轉36度;第二次扭絲轉144個刻度;第三次扭絲轉575.5度。庫侖分析出間距之比約為1:1/2:1/4,而轉角之比為1:4:16。最后一個數據有點出入,那是因為漏電的緣故。庫侖還作了一系列的實驗,最后總結出庫侖定律。庫侖扭秤實驗在電學發(fā)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們對電現象的研究從定性階段進入定量階段的轉折點。

拉普拉斯(返回頂端)

拉普拉斯(17491827),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力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是天體力學的主要奠基人,是天體演化學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是分析概率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應用數學的先軀。他發(fā)表的天文學、數學和物理學的論文有270多篇,專著合計有4006多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專著有《天體力學》、《宇宙體系論》和《概率分析理論》。1796年,他發(fā)表《宇宙體系論》。在該書附錄里,他獨立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學說;被后人稱之為“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學說。1799年出版了巨著《天體力學》的頭兩卷,主要論述行星運動、行星形狀和潮汐。1802年出版第三卷,論攝動理論。 l805年出版第四卷,論木星四顆衛(wèi)星的運動及三體問題的特殊解。1825年出版第五卷,補充前幾卷的內容。由于這部巨著的出版,拉普拉斯被譽為法國的牛頓。據說,當拿破侖看到這部書時,問拉普拉斯,為何在他的書中一句也不提上帝。拉普拉斯明確地回答:“陛下,我不需要那個假設”。

楞次(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楞次,Э.X(Эмилий Христианович Ленц18041865),俄國物理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

1804224(舊歷12日)生于多爾帕特(今愛沙尼亞的塔爾圖),1820年以優(yōu)異成績從中學畢業(yè)后進入多爾帕特大學。19歲時被推薦作為地球物理觀測員參加了俄國主辦的由OE.科采布率領的“普雷德普里阿蒂”號單帆船第二次全球性科學航行(18231865)18291830年去高加索考察并進行地磁觀測,精確測定里海海平面的變化和提取石油及天然氣樣品18361865年任圣彼得堡大學教授,其間還兼任海軍和師范等院校物理學教授。1865210(舊歷129)在意大利羅馬逝世。

二、科學成就

1.在電磁學方面的成就

  1833年發(fā)現感應電動勢阻止產生這一感應的磁鐵或線圈的運動,此結論于1834年發(fā)表,后稱為楞次定律。18421843年獨立于JP.焦耳并更為精確地建立了電流與其所生熱量的關系,后被稱為焦耳定律,或焦耳-楞次定律。他還研究并定量地比較了不同金屬線的電阻率,確定了電阻與溫度的關系;建立了電磁鐵吸引力與磁化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的定律。

1832年致力于電學量和磁學量的沖擊法測量的理論和應用研究。1844年導出包含電動勢和電阻的歸并聯電路中電流分布的定律,但1845年后,GR.基爾霍夫卻獲得了更有普遍意義的電路定律。在電化學方面,他確立了伽伐尼電池中電動勢的相加性,陰極和陽極上極化電動勢的相加定律,以及每一電極的極化電動勢和起始電極電勢的相加定律。

2.地球物理方面的貢獻

在地球物理方面,他積累了大量而可靠的觀測數據;在全球性科學航行中,他測量了深海的海水比重和溫度:發(fā)現并正確地解釋了大西洋和太平洋赤道南北的海水是含鹽量較高,且大西洋的比太平洋的高,而印度洋含鹽量低的現象,還注意到在一定緯度下,海洋表面的水溫高于水上面的空氣溫度;1845年在他倡導和協(xié)助下組織了俄國地理學會。

麥克斯韋(返回頂端)

一、生平簡介       

  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 18311879)英國物理學家,1831613生于英國愛丁堡的一個地主家庭,8歲時,母親去世,在父親的誘導下學習科學,16歲時進入愛丁堡大學,1850年轉入劍橋大學研習數學,185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該校三一學院數學系,并留校任職。1856年到阿伯丁的馬里沙耳學院任自然哲學教授。1860年到倫敦任皇家學院自然哲學及天文學教授。

1865年辭去教職還鄉(xiāng),專心治學和著述。1871年受聘為劍橋大學的實驗物理學教授,負責籌建該校的第一所物理學實驗室——卡文許實驗室,1874年建成后擔任主任。1879年第115日在劍橋逝世,終年只有49歲。

二、科學成就

  麥克斯韋自幼聰穎,15歲就發(fā)表過數學論文,一生從事過許多方面的物理學研究工作:

  1.麥克斯韋在物理學中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了統(tǒng)一的經典電磁場理論和光的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而這種理論預見后來得到了充分的實驗證實。

  1873年,麥克斯韋完成巨著《電磁學通論》,這是一部可以同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相媲美的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麥克斯韋在電磁學實驗方面也有重要貢獻。他建立了實驗驗證的嚴格理論,并重復卡文迪許的實驗,將實驗精度提高了3個數量級。他的驗證理論成為后世精確驗證靜電力平方反比定律的依據。此外他還發(fā)明了麥克斯韋電橋。

  3.麥克斯韋在分子動理論方面的功績也是不可磨滅的。他運用數學統(tǒng)計的方法導出了分子運動的麥克斯韋速度分布律。還研究過土星的光環(huán)和視覺理論,創(chuàng)立了定量色度學。。他負責建立起來的卡文許實驗室,在他和以后幾位主任的領導下,發(fā)展成為名聞世界的學術中心之一。

  在其短暫的生涯中,麥克斯韋邁出了物理學中從未有人走過的最重要的幾步,他的成就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可以和愛因斯坦相比擬,甚至難以想象,如果不是受到麥克斯韋工作的啟發(fā),愛因斯坦會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

  愛因斯坦在自傳中說:“在我求學的時代,最吸引人的題目就是麥克斯韋的理論”,“特殊的相對論起原于麥克斯韋的電磁場方程”。1931年,在紀念麥克斯韋誕生100周年時,愛因斯坦把麥克斯韋的電磁場貢獻評價為“自牛頓時代”以來物理學所經歷的最深刻最有成效的變化?!?/span>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