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的這個問題應該說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值得搞清楚。對于本科生來說,能否搞清自己成績所代表的的意義,對于未來的規(guī)劃和發(fā)展有極大的影響。而對于導師來說,也希望能招到滿意的學生。那么學習成績到底能體現什么呢? 當然,不可否認,為了出國或保研的需要,成績有功利的意義。但本文僅探討“成績”本身代表什么,而不探討“成績”會給你帶來什么好處。
首先,我們大致可以認為,對于高中生來說,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的相關性是非常大的。那么對于大學生來說,還是嗎?最早是我在北大數院的一位老師與其他人聊天時提到:科研能力與學習成績未必成正比。后來我到現在的工作單位,有兩位女領導(畢業(yè)于北大理科院系),她們都自稱在本科階段成績優(yōu)異,但并不覺得自己科研能力強,所以也就沒有從事研究工作。 那么從高中,到大學,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
從我自己的情況看,首先我的本科成績非常好,GPA 3.88(滿是4,當時的算法是>=90 4, 85~89 3.7 blabla)。我的專業(yè)課當中,只有兩門沒有上85,兩門在85到89之間。我有一門滿分,97~99的很多。 我的好成績?yōu)槭裁床荒苷f明我好的學術能力? 追溯到大一。首先進了大學我就發(fā)現數學和我高中想象的不一樣,什么閉區(qū)間套定理啊,不是很直觀嗎?居然還要證。應該說這與高中階段不當的數學學習方法有關。我高中時學數學喜歡幾何直觀,我當時認為數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事實上,幾何直觀只提供支持,論證必須公理化。對于一道幾何直觀一眼就看出答案的題目,其實必須再問一句:嚴謹嗎?最簡單的例子如連續(xù)函數的介值定理,假如依賴直觀根本不需要證。
或者說,大學數學這種什么都要證的想法是折磨了我一段時間,但不管怎么說我還是適應過來了。當時教數學分析的p老師考試只考作業(yè)原題,所以我做作業(yè)特別認真,不會的必須問清楚,考前重看作業(yè)不少于三遍。當然,這樣的積極效果是:重視基本功;消極效果是:考試不考的東西懶得去弄了。當然我也不能賴老師,畢竟那些真正癡迷于數學的肯定會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考試不考的東西。但對于我,一個從小被應試思想影響比較深的孩子,覺得考試不考的東西,就算了吧。 我數學分析三個學期,得了97,93,99,成績很高。今天我反思過去,應該說我三門課是學到東西了,但配不上這個分數。
這是分析方向。代數方向,我從一開始就暈了。覺得太抽象了。教代數的z老師應該說要求較嚴,我高代一只得了88分,被我姥爺批評了,所以高代二95,后來的抽象代數居然考了99分。但我知道自己是學的不好的。當時我就納悶學群,環(huán),域這些東西有啥用?偶爾能找到幾個在初等數學中的應用,但又覺得這是打蚊子用高射炮。有經驗的人說將來會有用的,我信了,就考了高分,但是后來也基本沒怎么用。
直到后來學了概率的有關課程,這時候我才發(fā)現有的東西有點意思,不再單純是為了分數而學的。至于說學的有多好,我自己是不敢吹的。比如說我最感興趣的,投入精力最大的,是測度論課程,得了95分。但是也被一些師弟指摘說我測度論學的并不好。
后來大四學拓撲。這門課前半部分點集拓撲,理解起來并不困難。后半部分代數拓撲,我就徹底傻了。應該說我之前學數學,即使學的不好,但大致還知道定理及其證明是在干什么。而這時候研究基本群,中間的證明過程我雖然能讀懂每一句,但完全無法連成一個整體,無法還原作者的整體思路。但即使這樣,我的拓撲課分數還是得了93分。
總結我的經驗,就是其實我水平沒那么高,但分數卻很高。原因比如說考試不太難啊,比如我能有的放矢的準備考試啊,比如我作業(yè)好歹認真做了即使不會也請教別人弄懂了啊。
再說幾句,據我的兩位女領導說,女生可能在考試方面更占優(yōu)勢。當然這話絕無性別歧視的意思。可能女生比較乖啊,不像男生那么貪玩啊,對待考試態(tài)度認真啊,對老師的命題心理揣測更準啊,blabla,但是說興趣,說探究的欲望,可能不那么強。其中一位領導所在系的該屆的學習第一名就是一位女生,她上大學之后大部分時間在打毛衣談戀愛,只在考試前準備考試然后秒掉所有同學。這肯定是天分異稟了。但她最后沒有留在學術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