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南岳峰頂,有一座神奇的巖石叫“苦樂巖”,一座六角小亭叫“遇仙亭”,一座精致小橋叫“三清橋”,都記載著南岳的一位著名道士——陳興明修道成仙的傳奇故事。 自晉代泰始(265—274)到南朝的宋、齊、梁、陳,約三百年間,先后有九位高道到南岳修道歸真,人們稱他們?yōu)椤澳显谰畔伞?。他們的俗家姓名是:陳興明,施存、尹道全、徐靈期、陳慧度、張曇要、張如珍、王靈輿、鄧郁之。
![]()
南岳(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登游天柱峰 遇兩位神人而修道 陳興明,河南穎川(今許昌市)人。陳興明少年時代就棄家學道,歷游天下名山,尋訪仙真,于晉泰始兩年(226)到南岳,登游天柱峰。天柱峰是南岳五峰之—,峰高海拔1061米,全山花崗巖構成。那時的天柱峰,榛莽叢集,亂石堆疊,削壁懸?guī)r,非常險峻。詩人李白曾有“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之句, 可見五峰的險與高。陳興明勉力攀登,到了峰頂,忽然碰到兩位年輕人,約莫十八九歲,但目光如電,而又神態(tài)瀟灑,羽衣星冠,備極華麗。陳興明心想兩人大約不平常,于是向兩人頂禮問訊,兩人見興明態(tài)度虔敬,心頗高興,便教陳興明修煉道家“明鏡之道”,并諄諄告訴他修道的要領。 一、精誠專一 不能中途而廢 兩人說“不至勤久,何得擢形云天,飛沖霄漢?!毙逕挻说?,需要勤奮持久,方能成仙。如果不能靜下心持之以恒去探究道之真諦,就不能成功。 二、深明先苦后樂之道理 方能信心百倍堅持修煉 兩人告訴陳興明:苦有極,樂無窮。修煉此道,幽棲林谷,以禽獸為伴,與草木為侶,嚴寒烈日,饑渴難耐,與世隔絕,辭親舍愛……這些都是必經(jīng)之苦。但是經(jīng)歷了這些苦難以后,化身成仙,長壽百歲,坐生羽翼,變化無窮,懸壺濟世……這些都是得道之樂??嚯y是有極限的,而快樂是無窮無盡的,明白了這個道理方能堅定信念,信心百倍,持之以恒地修真求道。 先苦后樂 苦練十八載終成仙 陳興明聽了這番苦樂觀的道理,悟知:“大凡修道,必前苦后樂,方成大器?!币蚨鴦钚蕖懊麋R之道”。于是,幽棲林谷,與禽獸為伍。陳興明苦修明鏡之道達十八年,晉太康元年(280)三月一日逝世于元陽宮,據(jù)《總勝集》載,他逝世那天,“煙霞繞室,仙樂騰宮”“山下居人,競往觀之,惟有空室,至于雞犬,悉皆騰舉?!闭媸且蝗说玫?,雞犬升天。宋徽宗這位篤信道教的道君皇帝,于宋和元年(1118)追賜陳興明為“致虛守靜真人”。致虛守靜這兩點大概也正是所謂明鏡之道的要點吧。 如今的“遇仙亭”相傳是陳興明在此遇到兩位神人,聽其講道之處?!翱鄻穾r”相傳是陳興明深明先苦后樂之道理,在此虔誠修煉?!叭鍢颉毕鄠魇莾晌徽嫒藥ьI陳興明進入仙境之處。在歲月的沖蝕中,向每一位經(jīng)過此地的人們講述著這位高人的傳奇故事。 (文:遲玉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