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的價值(多肉植物的定義、概述、歷史與價值)
多肉植物 (Succulent Plants) 生長于 (1)沙漠干燥地區(qū); (2)高山頂部降雨少之區(qū)域; (3)風強干燥而土壤水分稀少之巖礫區(qū)域; (4)因凍結產生生理干燥之區(qū)域。 其葉、莖、根一部或全部柵狀與海綿組織膨大,能貯藏多量水分,即能忍耐干旱。 ![]() ![]() 依照17世紀英國植物學家之解釋「多肉植物,即是多水葉的植物」,換言之,多肉植物仍具有標準植物(Typical Mesophyte)之型態(tài),而僅為葉、莖或根的肉質化而已。大部分多肉植物為適應惡劣環(huán)境所需,具有夏眠或冬眠習性,包括木本和草本,多年生或1-2年生。(注:三年以上為多年生,永生則為長年生) 多肉植物在廣義方面,包含仙人掌(Cacti)在內。狹義方面則有區(qū)別,即仙人掌以外之多肉植物通稱多肉植物,約含50科,334屬,近萬種左右。 ![]() 近代研究多肉植物之風氣頗為盛行,成就卓著之學者,如;H. Jacobsen (Handbuch der Sukklenten Pflanzen),White 和Dyer及Sloane (The Succulent Euphorbiae),G. Scnwantes教授(番杏科多肉植物權威),H. Herrei 教授,及龍膽寺雄,松居謙次,橋本郁三等,均對多肉植物有獨特之研究與論述。 近年來多肉植物,新種不斷發(fā)現,數量劇增,為便于分類、栽培、育種、利用等方面之作為,已漸有將仙人掌和多肉植物各自獨立之趨勢,時下兩者在國外均有專門性著作。 ![]()
多肉植物的貯水組織特別發(fā)達,但它們的繁殖器官和各自科里的普通植物并無多大差別。根據不同肉質化部位,可將多肉植物區(qū)分成三種類型,即葉多肉植物、莖多肉(肉質莖、塊莖)植物、根多肉(塊根)植物。 多肉植物90%以上是多年生草本或木本植物,若栽培得當,其壽命都比較長。一二年生草本種類在植株枯萎之前,也會從株莖基部萌發(fā)新芽繁育后代,形成新的植株。它們的形態(tài)結構不同于普通的植物,生理特上具有多貯藏水分和減少水分蒸騰的功能,這是為了適應干旱的生長環(huán)境而形成的。某些種類生有葉片,但為了減少水分蒸發(fā),其葉片容易脫落,光合作用主要通過綠色莖來完成。塊莖狀的多肉植物,莖基隱藏在土壤中,可避免冷風的吹拂或烈日的曝曬。有些種類的表皮生有較厚的角質層或附生著蠟質或絨毛,具有減少水分散失的作用。大多數種類的氣孔數量遠比一般植物稀少,并且深藏在表皮的凹陷處,因角質層擴散的阻力較大,所以其體內水分散失相對的比其他植物少。多數種類體內的無色透明粘液或白色乳汁都含有一種多糖物質,能提高細胞液的濃度,加強耐干旱和抗逆性作用,并且,在植株一旦受傷時,有迅速結膜愈合傷口的功效。 ![]() 多肉植物種類奇多,有相當一部分種類的花朵色彩豐富,白、黃、橙、紅、紫,姹紫嫣紅。番杏科的大多數種類不但繁花似錦,花瓣也同樣具有熠熠生輝的金屬光澤,使明妍耀眼的花朵更加嫵媚動人,為多肉植物王國里最為嬌麗別致的一族?;ǖ哪臃甲税賾B(tài),有菊花形、蒲公英形、蝴蝶形、管形、鈴鐺形、海星形。許多種類只需栽培1~2年就可年年開花。不同種類開出的花朵大小懸殊,大戟科大戟屬的許多種類的花徑只有2~3毫米;大花犀角的花徑即可超過30厘米。某些種類的花期較晚,需經多年精心養(yǎng)護才能欣賞到花的姿容。有些種類開花的形式與眾不同,如龍舌蘭科龍舌蘭屬被稱為"世紀植物"的大型種,即使栽培幾十年也難得開一次花,一旦繁花競放,便景象壯觀而爛漫,高大的圓柱形花梗象大旗桿似的高達7~8米,頂尖上白色的鈴鐺形小花多達數百朵,置身其間,令人嘆為觀止,呈現出綠色生命的歲月更替、草木榮枯的自然規(guī)律。多肉植物的果實沒有像仙人掌類那樣結成肉質漿果,除葡萄科個別種類外,絕大多數的果實既沒有觀賞價值,又不能食用。
世界有關多肉植物最古之文獻,為英國王室植物園圖書館收藏之紀元前300-400年間,希臘博物學家梯歐夫拉蘇斯(Theophrastus)原著之英譯本「職務之探究」一書。該書曾對大戟科(Euphorbiaceae) 多肉植物有所描述,其英譯本原意如下:「基督羅西亞之木;一種帶刺植物,有葉及根,各枝均披銳次,枝葉折傷處流出大量乳液,此乳液與人類及其它動物之乳汁相似………」。 又約公元1000年前后,宋代范大成(號:石湖居士)所著「桂海草木志」書中,曾提及龍骨木之名,是為東方最早之文獻。 ![]() 此后十七世紀,英國劍橋大學植物學教授里查.布拿特里(Richard Benatley 1662-1742)于1716年完成巨著「多肉植物之歷史」五卷,始確立Succulent一詞,為Succulent (多肉植物)名稱之由來。理查德以后,復經過一系列之植物學家,研究發(fā)展而臻進步,如;G. Bentham (1880-1884),J.D.Hooker (1817-1911),C.E.Bsesey (1845-1915),H.Halliar (1868-1932),S.Endlicher(1805-1849),A.W.Eichler (1839-1889),A.Engler (1844-1930),A.B.Rendle(1885-1938),O.Tippo ,L.Benson ,H.M.Lawrence等,進而依花披(萼及瓣)和子房的關系位置,植物生態(tài)習性及花批的性質(無瓣、離瓣、合瓣)或依生態(tài)學、分布學、遺傳學、組織學、地理學、化石學等而詳予分類,始有今日之細密詳實分類法。 ![]() 在東方,對多肉植物之具體研究以日本較為進步。日本自1769年研究風氣已很盛行,如當時之學者中澤以正曾著「中山傳信錄物產考」一書,書中對大戟科多肉植物,繪圖介紹,并稱之為「霸王鞭草」。日本明治時代園藝家松澤進之助氏,將Succulent Plants 譯成漢文「多肉植物」,是為此名詞之來源。 我國自明代以后,對多肉植物研究較少,代華南一帶民間栽培多肉植物卻很普遍,其中產自云南之四馬路(景天科)及球蘭又稱英蘭(蘿摩科)等頗為有名。明朝李時珍撰「本草綱目」及高濂撰之「遵生八箋」(1591年),均對多肉植物有所涉及。 ![]()
多肉植物,不僅可供觀賞,在其它方面亦具多種用途,茲簡述如下: (一) 藥用: 百合科蘆薈屬(Aloe)中之蘆薈(Aloe arborescens Mill.)為世界各國藥局配方指定之藥材,主治便秘(瀉下劑)及胃腸病,自古即被民間廣為流傳采用,據經驗者言;蘆薈油對胃炎、胃潰瘍、腸炎、一般腹痛、齒痛、神經痛、結核炎、肋膜炎、燒傷、燙傷等等均具功效。其肉質厚葉割裂后流出透明液體,此液味奇苦,含有阿羅茵、生物堿(alkaloid)及活性葉綠素等物質,每日生食此葉1平方公分,有美容、防止便秘及脫臭等效果。蘆薈油亦能促進腐肉重生肉芽。 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其莖葉內含有一種膠黏性白色乳液,此乳液具刺激性,能促使皮膚充血,增強毛發(fā)根部活性,為古來制造生發(fā)劑常用之藥材。非洲產之矢毒麒麟(大戟科),其乳汁有強烈毒性,當地土族常將其涂于矢頭,以毒殺猛獸。 最近發(fā)現,百合科中Bowiea屬之野生多肉植物大蒼角殿(Bowiea volubilis Harv. et Hook. f. ) ,其球莖內含有一種特殊成分,對治療心臟病非常有效,目前已被南非政府(原產地)列管禁止輸出。 ![]() (二) 食用: 薯蕷科多肉植物之塊根貯藏多量淀粉,可蒸食和燒食,味甘香,為產地土族食用品之一,俗稱Mountaineer's bread。(山藥就這科的喲) 酢漿草科多肉植物,其根含糖份,可提煉砂糖。 蘿摩科Fockea 屬及Ceropegia 屬多肉植物之塊根和木棉科多肉植物之果實均可食用。且木棉科Adansonia 屬中之猢猴面樹(Adansonia digitata L.) ,根及斡內蘊藏多量水分,可供沙漠野獸咀嚼解渴之需,非常有名。 西番蓮科多肉植物之果實為制造清涼飲品之原料。 葡萄科Cissus 屬多肉植物之葡萄狀果實,可制蜜餞及果干,入口微微心辣,且有幫助消化作用。 番杏科Lithops屬多肉植物之球狀葉,能用于腌漬西洋泡菜(注:先用塩漬,再用糖、醋等腌漬之),或配合日本佐料三杯酢及西餐之色拉(Salad-涼拌雜菜)食用,別饒風味。 ![]() (三) 釀酒: 龍舌蘭科多肉植物,約2-3種大型者;例如大葉龍舌蘭(Agave salmiana Ott'o ,葉長約2公尺)極強刺龍舌蘭(Agave ferox C.Koch ,葉緣黑褐色銳刺)等,可用于釀造酒類。原產地墨西哥出品,聞名遐邇之蒸餾酒臺克拉威斯克(Teguila whisky )及濁酒類之蒲兒地酒等,均用龍舌蘭科多肉植物釀造而成。 ![]() (四) 纖維: 墨西哥產之龍舌蘭類多肉植物,薩喳龍舌蘭(Agave sisalana Perr.)等,葉含豐富纖維,加工后可制成衣料、布匹、麻袋、繩索及其它麻之代用品,為中南美重要輸出之一,極富經濟價值。目前世界各地溫熱帶地區(qū),幾均在栽植。本省中南部種植面積不斷增加,遠景頗為樂觀。 (五) 建材: 木本多肉植物,包含甚多科屬,常高達10公尺左右,生長迅速,其樹斡可利用為簡單建筑材料,家具材料及燃料等多種用途。 ![]() (六) 綠籬: 大戟科大戟屬(Euphorbia)之柱形類多肉植物及龍樹科Alluaudia屬、Didierea屬之灌木多肉植物,均披強刺,種于家宅周圍做綠籬用,兼具美觀與安全雙重效果,頗為理想。多肉植物除上述用途上,諸如行道樹、切花、切葉等等亦可適用。 (七) 觀賞: 各種多肉植物,均具有高度觀賞價值。在高雄近年來有一進口商[盧義修]先生,提供場地 (現在場地固定于田中玉米美食餐廳) 由南部愛好者發(fā)起第一次多肉植物花展,備受歡迎,參觀者贊不絕口,并譽之曰「奇花異草」,爭相問詢于服務人員,有關栽培方法、產地科屬、生態(tài)習性、何處購買等等問題,興趣至為濃厚。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