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最初只在民間流傳,南宋時獲官方重視,歷經(jīng)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宋理宗在卷首親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準確地闡述了《感應篇》的勸善思想。此后,影響廣泛,并流傳至今。道經(jīng)稱:《感應篇》是太上道祖金口宣說,道祖大慈大悲,為勸誡世人斷惡從善,開示天道好生之理,而啟迪世人敬畏之心。道祖以“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說教化人們從善。以下我就《感應篇》的勸善思想與大家一起交流。
“太上”是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指示我們不可以疏忽天道,要認真的去體會天道,也就是天理,順乎人心,而去奉行的意思,所以叫太上。而什么是感應呢?感,就是感動,應就是報應。人以善惡感動,天必有福禍報應,這里的感應就是指善惡報應。由天、地、神、鬼、根據(jù)世間人們的所作所為給于相應的獎懲。我們經(jīng)??吹缴钪杏械娜艘簧桨玻械娜藚s災難重重,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應驗了《感應篇》開篇的十六字“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意思是說,任何人的一生禍與福是不會無緣無故找上門的,都是由人自己找來的,就如同影子是緊跟著你自己的身體而來一樣的,禍福是隨著你的善惡而來,身子歪斜就如同惡,其影子也必然是斜的,身正就好比是善的,其影子也必然是端正的,俗話說的好“身正不怕影子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例子太多了,我就講一個最近看到的一則報道:在大地震時,一個村里的人都往山上的一座破廟里去躲避,其中有一對父子突然想起山腳下有個老人,家里人都外出打工了,于是他們連夜下山,把這個老人轉(zhuǎn)移到臨近的另外一個山頭上,第二天,天亮了,這對父子一看,驚呆了,對面山頭的破廟不見了,昨夜山體滑坡,廟里的人都被埋在泥石流里了,這對父子因為要轉(zhuǎn)移這個老人,在大難來時,逃過一劫,他們的愛心,救了別人也同時拯救了自己,這是前年汶川大地震中,一個真實的實例,講到這里,不知大家都有什么感想?當時,我看到這篇報道,我的心震撼了,使我更加堅定了“善人自有善報”這個信念。
《感應篇》接著指出人要長生多福,必須積德行善,。并列舉了26條善行和170條惡行作為揚善避惡的標準,最后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一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作結。俗語說的好“舉頭三尺有神明”,了解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才懂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道承負”的深義。種善因一定得善果,種惡因必定免不了惡報。常言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這也是講感應的道理。
講到這里,我想起最近親眼看到的一個事情,在杭州西湖邊上的岳王廟里,一個學生指著秦檜等鐵鑄人像,問他的老師,“為什么這幾個人反剪雙手,面對墓碑而跪者呢?”老師答“因為他們是壞人,殺害了我國的民族英雄”。眾所周知,惡人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飛,岳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道“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幾年后,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老百姓就建了岳飛廟,為了懲罰壞人也為了警示世人,百姓特地把秦檜等四個壞人,讓他們永久的跪在岳飛前面,墓闕上有這樣一對楹聯(lián):“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青山因為埋了忠臣的尸骨而感到榮幸,而白鐵卻無辜的,被用來鑄造大奸臣,楹聯(lián)寫的多生動,連白鐵都有人性,知道了羞愧之心。據(jù)說到過岳王廟的人,都會用繩索鞭打秦檜像,岳飛死后,長時間沒有人敢說自己姓秦,我想,從那時到以后,也沒有人會起秦檜這個名字,真可謂是遺臭萬年了。真應驗了一句名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感應篇》還教化我們“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意思就是,天地之間有專門負責記錄人們過失的神靈,依照人所犯過失的輕重,以剝奪他們的享壽的時間,算減便會貧窮虛耗,經(jīng)常碰上憂患,別人都厭惡他們,刑罰災禍老跟隨著他。吉祥卻避開他,惡星臨頭,降下災難。壽算被剝奪完了死亡便到來。而所說的奪算,就是一算是三日,就是說若犯過失奪一算,便是減少三天壽命。比算大一級的,還有紀,一紀合三百日。大錯奪紀,一紀減少三百天壽命。既然人的一言一行乃至于一個念頭,都有神明監(jiān)督。那么,決沒有一種欺騙天地神明的辦法,作惡也許能騙人,卻決不能騙神。所以《感應篇》號召我們,應該做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善功”。
《感應篇》主要以因果報應的說教宣傳倫理道德、勸人從善去惡,其中所提倡的忠,孝,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等思想,都是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組成部分,對現(xiàn)代人們的精神生活與道德建設,對社會的倫理建設與和諧穩(wěn)定等諸方面有著積極地作用。所以,在當今建設和諧社會、和諧宮觀之時,《太上感應篇》的宣傳與提倡,可以更加深入人心。我們衷心希望各位有道之士、修道之人、善良的大德,感太上法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