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李申:“太史公遭李陵之禍”述評(一)

 無情360 2015-05-03

太史公遭李陵之禍”述評

李陵抗旨

李廣利其人

陵志與帝心

李陵初戰(zhàn)建功

艱難的征途

李陵之?dāng)?/span>

李陵敗后

司馬遷之對

司馬遷之罪

司馬遷之心

十一 司馬遷被刑

十二 班固論“太史公遭李陵之禍”

十三為陵游說”簡評

十四 評司馬遷的受刑

十五 武帝之悔

十六 陵家被滅

十七 公孫敖其人

十八 武帝的疑信

十九 李陵之降

二十 國士之風(fēng)

二一 買方市場之下的士人

二二 李陵降后

二三 匈奴與漢

二四 司馬遷之怨

“太史公遭李陵之禍”述評

李申

太史公司馬遷因一部《史記》,千古留芳。然而對于他被處宮刑一案,卻從古至今,令不少人遺憾。遺憾他不該為李陵說話,因為李陵是個背叛祖國的叛徒,至少是個變節(jié)分子。在古代,因為王允說《史記》是“謗書”,以忠孝為本的文士,也就少有人翻檢此案。宋代以后,特別在近代,中國人對于變節(jié)者的痛恨,其程度是日漸加深,也就更少有人翻檢此案。于是,“太史公遭李陵之禍”一事,不僅少人同情,簡直成了司馬遷千古難白的污點和恥辱。而李陵,則成為歷史上少見的叛變投降分子的代表人物。人們一面詠嘆飛將軍李廣,一面為李氏有李陵這樣的不肖子孫感嘆。

一個偶然的機(jī)會,使我涉足于李陵、司馬遷一案。所見所得,頗覺此事之蹊蹺,非如常人所想。十余年間,縈心繞肺,難以釋懷。近日略有余暇,愿將所見所得,貢獻(xiàn)于世,并求正于高明。

司馬遷自稱他的所遭,是“李陵之禍”,所以此案須從李陵說起。而李陵是李廣之孫,李陵之禍,又牽涉著李氏三代與漢朝廷,特別是武帝、衛(wèi)青、霍去病這些蓋世英雄的糾葛,本文也就不得不提及他們,而本文的篇幅也就無法不長了。

李陵抗旨

李陵,字少卿,“少為侍中建章監(jiān)。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武帝以為有廣之風(fēng),使將八百騎,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不見虜,還。拜為騎都尉,將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保ā稘h書·李廣傳》,以下簡稱《李廣傳》)

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出酒泉,到天山出擊匈奴右賢王,并在未央宮武臺殿召見李陵,讓李陵為李廣利押運糧草、輜重,作后勤部長。李陵沒有聽命,而是“叩頭自請”(同上),君臣之間發(fā)生了如下對話:

(陵)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當(dāng)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向貳師軍。

上曰:將惡相屬邪?吾發(fā)軍多,毋騎與女!

陵對:無所事騎,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

上壯而許之,因詔強(qiáng)弩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李廣傳》)

那么,李陵為什么“惡相屬”于李廣利?是李陵傲慢不馴,還是另有原因?要明白此事,只有來認(rèn)識李廣利其人。

李廣利其人

李廣利是李夫人的哥哥,也就是漢武帝的大舅哥。

夫人之前,武帝先是有個王夫人,美貌異常。王夫人死后,武帝十分傷悼,以為再也找不到如此美貌的夫人。誰知又來了李夫人,其容貌之美,更勝于王。而且李夫人不僅美貌,還給武帝生了個兒子。武帝的喜悅可想而知,而夫妻間的恩愛,自然也蜜甜乳融,難以盡述。然而不幸李夫人早死,武帝的傷悼也就過于往常,他親自做了一首詩,哀悼李夫人,那詞真是纏綿悱惻,令人心痛。但武帝仍然心有缺憾。為了報答李夫人的溫情,武帝不僅給精通音律的李夫人之兄李延年封為協(xié)律都尉,而且時刻想著如何安排李夫人的另一哥哥李廣利。

當(dāng)時,聽說西域大宛國有好馬,武帝遂派使者攜帶千金及一匹金馬去大宛國都貳師城換馬。但大宛國不僅不給馬,還殺了漢朝使者。武帝大怒。曾經(jīng)出使過大宛的姚定漢說,大宛兵不經(jīng)打,三千人就可以破敵。不久以前,浞野侯趙破奴曾以七百騎兵攻破了樓蘭,武帝對姚定漢的判斷也就深信不疑。同時,武帝也想到了如何安排李廣利。

依照一般情況,往往是誰建議,誰施行。既然你姚定漢說三千人可破大宛,那么,我給你六千人,你去給我破好了。然而,武帝沒有讓姚去,而是派了李廣利。

李廣利是什么人呢?《漢書·佞幸傳》載:“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本褪钦f,這是一個音樂世家,李廣利,也當(dāng)是“故倡”之一,即一個樂手。一個樂手,怎么可以做將軍呢?

漢家朝廷依照據(jù)說是劉邦定下的制度,無功者不侯。所以武帝不好平空給李廣利一個侯爵。在這里,武帝倒是比較遵守制度。他希望李廣利能馬到成功,通過戰(zhàn)功獲得一個侯印,也算是他對得起自己那位過世的小夫人了。武帝也知道李廣利不會打仗,為了保險,武帝“發(fā)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數(shù)萬人以往”(《漢書·李廣利傳》),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到大宛國奪取良馬。

三千人就可以辦成的事,現(xiàn)在用了數(shù)萬,又加上六千騎兵,可說應(yīng)該是易如反掌。然而,李廣利可能是個不壞的音樂家,但作為將軍,可就太無能了。他連貳師城都沒有走到,“引而還。往來二歲,至敦煌,士不過十一二?!保ā独顝V利傳》)還謊報說是糧食不夠,人員不足。漢朝有制度,像這樣損兵折將十之八九,一點戰(zhàn)功也沒有,是要殺頭的。然而武帝僅僅把他們擋在玉門關(guān)外了事:“天子聞之,大怒。使使遮玉門關(guān):軍有敢入,斬。”(《李廣利傳》)

就在這年夏天,浞野侯趙破奴二萬人馬全軍覆沒于匈奴。朝臣們認(rèn)為匈奴才是主要敵人,建議武帝專心對付匈奴。然而武帝不聽勸告,一心要讓李廣利立功封侯,并實行了全國總動員:

赦囚徒捍寇盜,發(fā)惡少年及邊騎,歲余而出敦煌六萬人,負(fù)私從者不與。牛十萬,馬三萬匹,驢、橐駝以萬數(shù),齎糧、兵弩甚設(shè)。天下騷動,轉(zhuǎn)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宛城中無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遺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發(fā)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wèi)酒泉。而發(fā)天下七科適,及載糒給貳師,轉(zhuǎn)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而拜習(xí)馬者二人為執(zhí)、驅(qū)馬校尉,備破宛擇取其善馬云。(《李廣利傳》)

這真是用磐石壓累卵,大宛國再不破,可就沒有天理了。這次大宛國是破了,馬也取回來了:

漢軍取其善馬數(shù)十匹,中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同上)

如果加上自己原有的三萬匹馬,那就是三萬三千余匹。然而,回來了多少呢?

軍還,入玉門者萬余人,馬千余匹。(同上)

而那五萬士兵,還有不知數(shù)的“負(fù)私從者”;自己的二萬九千余匹馬,十萬頭牛,上萬匹的驢和駱駝,都到哪里去了呢?這還不說從大宛又得到的良馬數(shù)十匹,中馬以下三千余匹?!独顝V利傳》載:

非乏食,戰(zhàn)死不甚多。而將吏貪,不愛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眾。

人損失了八九成,牲畜損失了幾乎97%。而損失的原因,并不是戰(zhàn)事艱苦,而是將吏們的貪殘,對下級和士兵的虐待!然而“天子為萬里而伐,不錄其過”(同上)。不僅不錄其過,而且還大行封賞:封李廣利為海西侯,食邑八千戶。其他將士,封侯者一人,“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保ㄍ希┟總€士兵也賞四萬錢。

到這里,我們?nèi)滩蛔∠氚堰@次封賞和漢初的開國元勛們做一下對比。當(dāng)年劉邦封賞,幾位著名的功臣封侯情況是:曹參,萬六百戶;陳平,五千戶;張良,萬戶;蕭何,八千戶;周勃,八千一百戶;樊噲,五千戶。李廣利何德何能,就因為弄回幾匹馬,而且損失超過所得數(shù)十倍,竟然和蕭丞相相同,比陳平、樊噲都高,封八千戶!當(dāng)然,武帝時生產(chǎn)發(fā)展了,戶數(shù)多了,然而此時封侯的也多啊。武帝的私心,于此可見一斑。

就在這一次,武帝派李陵去迎接李廣利:

數(shù)年,漢遣貳師將軍伐大宛,使陵將五校兵隨后。行至塞,會貳師還。上賜陵書,陵留吏士,與輕騎五百出敦煌,至鹽水,迎貳師還。(《李廣傳》)

在迎貳師的過程中,李陵也對李廣利的為人為將,有了了解。他如何肯為這樣的人作后勤!

陵志與帝心

然而,不為李廣利作后勤,就要自己率領(lǐng)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王庭所在。兩三年前,曾“脫手?jǐn)氐眯翘m”的浞野侯趙破奴,率二萬人深入匈奴腹地,被匈奴八萬人包圍,全軍覆沒,趙也做了俘虜。以五千步兵深入,無疑于羊入虎口。這就是說,李陵寧死也不愿在李廣利帳下受辱。

然而事情的困難還不止此。李陵不愿為李廣利打接應(yīng),路博德也不愿為李陵打接應(yīng)。

路博德是老將,曾為伏波將軍、邳離侯,和趙破奴一起,是票騎霍去病的兩員大將。因為觸犯法律,降為都尉。票騎與李氏又結(jié)怨頗深,路在其中作用如何沒有記載,但他不愿為李陵打接應(yīng)卻出自內(nèi)心。不服從命令總要有個理由,于是路上書說,現(xiàn)在正是秋季,匈奴馬壯,不如等來年春天,和李陵共同出擊。

報告上去,武帝非常不快。但他不認(rèn)為是路博德使奸,卻以為是李陵中道反悔,唆使路上書。于是武帝對路博德謊說,我本來是要給李陵人馬的,但他說要以少擊眾?,F(xiàn)在正好西河一帶有匈奴兵馬,你就到那里去吧。同時命令李陵,九月出發(fā),深入匈奴人聚居地之一的東?;剑缓笱劁芬昂畹男熊娐肪€,到受降城休整。命令之后又加上一句:“所與博德言者云何?具以書對?!保ā独顝V傳》)李陵本來就沒有要求來春出擊,現(xiàn)在又遭到如此責(zé)問,于是就帶著他的五千步兵,在匈奴人壯馬肥的秋季,向匈奴腹地出發(fā)了。

李陵不愿為李廣利做后勤,武帝指責(zé)說是“將惡相屬”。路博德上書,武帝想到的卻是李陵耍奸。武帝為什么對李陵如此的不信任?

五千步兵,在匈奴人壯馬肥的季節(jié),要深入匈奴腹地。而皇帝又是如此的猜忌,并且撤掉了接應(yīng)。這一仗的結(jié)果如何,可說是出發(fā)之前就決定了。

使人沒有料到的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陵竟然建立了軍事史上罕見的奇功。

李陵初戰(zhàn)建功

李陵從居延出發(fā),三十天后,到?;皆鸂I,派部下陳步樂帶著出征路線圖回來向武帝報告。陳步樂匯報了李陵如何得人心,士氣如何高昂,武帝非常高興,封陳步樂為郎官。

匈奴發(fā)現(xiàn)李陵之后,先是用三萬騎兵包圍了李陵:

陵至?;?,與單于相直,騎可三萬圍陵軍。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李廣傳》)

數(shù)量上,一比六;裝備上,步兵對騎兵;態(tài)勢上,是在匈奴腹地。匈奴是內(nèi)線作戰(zhàn),就像是關(guān)起門來打狗。這樣的戰(zhàn)斗,不知有那位軍事家敢說這五千步兵能夠取勝。但是李陵勝了:

陵引士出營外為陣,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碧斠姖h軍少,直前就營。陵博戰(zhàn)攻之,千弩俱發(fā),應(yīng)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shù)千人。

匈奴敗了。單于大驚,于是調(diào)集所有能夠調(diào)動的力量,共有八萬騎兵,包圍了李陵。

也就在數(shù)年前,匈奴包圍漢代名將趙破奴二萬人的,也是八萬人,那次使趙全軍覆沒,趙也被俘。這次又會如何呢?

艱難的征途

面對八萬騎兵,也就是面對16倍于己的敵人,李陵且戰(zhàn)且走。幾天以后,到了一個山谷中。由于連日作戰(zhàn),不少戰(zhàn)士受了箭傷。李陵命令,挨了三箭的坐車,挨兩箭的跟車走,挨一箭的繼續(xù)作戰(zhàn)。漸漸地,李陵發(fā)現(xiàn)士氣有些不振。他想,肯定是有人帶了女人。經(jīng)檢查,果然。當(dāng)時所謂的“關(guān)東群盜”被鎮(zhèn)壓之后,群盜自然被殺,他們的妻女則被發(fā)配邊疆,與這些屯邊的士兵為妻。這次出征,不少士兵都帶著他們的妻子?!傲晁训?,皆劍斬之?!保ā独顝V傳》)在今天,特別是在那些人道主義、人權(quán)主義和女權(quán)主義者看來,這確乎太殘忍了。然而在那樣的條件下,這大約是拯救這支軍隊免于覆沒的必要措施。

李陵的措施取得了立竿見影之效:“明日復(fù)戰(zhàn),斬首三千余級?!保ā独顝V傳》)如果要尋找這些戰(zhàn)果的原因,那么,那些婦女們的生命,無疑是一種特殊的貢獻(xiàn)。

又過了數(shù)日,到了一片沼澤地。匈奴人從上風(fēng)縱火,李陵也縱火自救。到了一座山下,單于在山上,派自己的兒子親自率兵攻擊李陵?!傲贶姴蕉窐淠鹃g,復(fù)殺數(shù)千人?!辈⑶矣帧鞍l(fā)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李廣傳》)

如果把兩次的“數(shù)千人”都以三千計,加上一次明確說的三千余,則數(shù)天之中,這五千步兵在面對16倍于己的騎兵的情況下,共消滅了匈奴一萬騎兵!這就是司馬遷后來在《報任安書》中所說的“所殺過當(dāng)”,即殺敵的數(shù)量超過了自己戰(zhàn)士數(shù)目一倍。而自己還保存著,還在戰(zhàn)斗。

單于頂不住了,說,這是漢朝的精兵,我們打不下他們,他們卻引著我們向漢朝邊境走,是不是在什么地方埋有伏兵?但是匈奴的酋長們說,單于親自率領(lǐng)數(shù)萬人打幾千人不能取勝,以后如何指揮別人,也使?jié)h朝更加輕視我們。我們一定努力戰(zhàn)斗,再走四五十里,到了平地,如果還不能取勝,我們就撤兵。

在這種情況下,李陵的處境就更加困難了?!笆菚r陵軍益急。匈奴騎多,戰(zhàn)一日數(shù)十合,復(fù)殺傷虜二千余人?!边@時,匈奴決定撤兵了。

就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軍中出了叛徒:“會陵軍候管敢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以上均見《李廣傳》)校尉是李陵的副將韓延年。這個管敢,因為個人的私怨,在關(guān)鍵的時刻不僅投降了匈奴,而且供出了漢軍的實情。管敢告訴匈奴人說,無人為李陵打接應(yīng),只要多用箭射擊,一定能消滅李陵。

漢朝君臣不和,叛徒又供出了實情,于是李陵失敗了。

李陵之?dāng)?/span>

在叛徒管敢的指引下,匈奴發(fā)起了對李陵的總攻。而李陵的困難也到了極點:

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士尚三千余人。

也就是說,李陵所帶的五千步兵,在八萬騎兵的包圍之下,邊打邊撤,轉(zhuǎn)戰(zhàn)數(shù)千里,相斗十余日,每天不可能做飯,晚上就在野地露營,戰(zhàn)士們饑寒交迫,在消滅敵人至少一萬二千余名之后,自己還有三千余人,就是說,損失才一千余人。用現(xiàn)在經(jīng)濟(jì)學(xué)上的投入、產(chǎn)出比計算,即投入為一,產(chǎn)出為六至十。也就是說,我方犧牲一名,換來了敵方六名到十名。雙方在古今中外以少勝多的戰(zhàn)史上,不知還有幾起可以與此比美。而且,他們的武器也全部損壞了:

(棄車以后),徒斬車輻而持之,軍吏持尺刀,抵山入狹谷。單于遮其后,乘隅下壘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一路上,都是敵人在山上,而陵軍在山下。因為陵軍是步兵,根本無法和敵人比速度,搶地形。而誰都知道,所謂“居高臨下,勢如破竹”。這就給本來已經(jīng)極度艱難的陵軍又增加了一層艱難。事情到了最后關(guān)頭,這些疲憊不堪又赤手空拳的士兵,已經(jīng)沒有了作戰(zhàn)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李陵決定一人去找單于拼命:

昏后,陵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毋隨我,丈夫一取單于耳!”良久,陵還,大息曰:“兵敗,死矣。”

這最后的努力也失敗了。李陵和部下有如下對話,并且做了如下準(zhǔn)備:

軍吏或曰: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后亡還,天子客遇之,況于將軍乎!

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

于是盡斬旌旗,及珍寶埋地中。陵嘆曰:復(fù)得數(shù)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fù)戰(zhàn),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令軍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虜鄣者相待。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

武器打壞了,鼓也擊破了。古今中外,有幾支軍隊曾經(jīng)戰(zhàn)斗到如此慘烈的程度!

在突圍的過程中,李陵做了俘虜:

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余人。虜騎數(shù)千追之,韓延年戰(zhàn)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余人。(以上引文均見《李廣傳》)

李陵失敗的地方,離漢朝邊境很近:“陵敗處去塞百余里,邊塞以聞”。這時候,假如有一支漢兵出現(xiàn),匈奴就會如驚弓之鳥,叛徒管敢的話就會破滅,李陵就能獲救,漢朝就可以又添一輝煌戰(zhàn)績,增一員古今罕匹的良將。然而武帝要的是李陵戰(zhàn)死:“帝欲陵死戰(zhàn)”,所以不發(fā)救兵!

不論后人如何評價這場戰(zhàn)事,唐朝的詩人還是腸迴心傷、滿腔哀怨地為李陵的五千人歌唱: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李陵敗后

在李陵和匈奴艱苦戰(zhàn)斗的時候,他的戰(zhàn)績引來了滿朝文武的贊嘆:“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司馬遷《報任安書》),慶賀漢朝有如此良將。然而李陵戰(zhàn)敗的消息傳來,“群臣皆罪陵”(《李廣傳》)。

剛才還是眾口一詞地稱贊,現(xiàn)在又全都改成了指責(zé)。怎么辦呢?表彰是不行了,可是如果降罪,又降什么罪呢?要知道,剛才還被稱贊為英雄呢。而且,李陵確實消滅了遠(yuǎn)遠(yuǎn)超過自己戰(zhàn)士數(shù)量的敵人。

作為一代英主明君,漢武帝此時還沒有亂了方寸,他要首先弄清情況。到前方調(diào)查是不可能的,李陵已經(jīng)戰(zhàn)敗。于是,他找來了相面術(shù)士:

上欲陵死戰(zhàn),召陵母及婦,使相者視之,無死喪色。(《李廣傳》)

李陵遠(yuǎn)在數(shù)千里外苦戰(zhàn),在家的老母少婦又怎能知曉李陵的消息,如何能有死喪色!然而,當(dāng)時的人們,包括武帝,卻相信相面,相信什么親人之間,一氣相通,彼此的情況,都會相互感應(yīng)。假如李陵戰(zhàn)死,他母親和妻子的臉上就會表現(xiàn)出死喪之色。這就是相面術(shù)的所謂根據(jù)。

對于武帝來說,他關(guān)心的不是李陵的勝敗,因為情況非常明顯,或者說,李陵出兵之前武帝就知道了,李陵必敗無疑。武帝所關(guān)心的,是李陵的死活。依武帝的設(shè)想,是李陵在鏖戰(zhàn)之后死去,無論是被匈奴人殺死,還是他自殺,都可以。那樣,武帝的面子就能保全,李陵也會做一個英雄,不僅會繼續(xù)得到稱贊;說不了,還會有許多旌表的行為!誰想到,經(jīng)過相面,陵母、陵妻臉上竟“無死喪色”?!盁o死喪色”,就是說,李陵還沒死!沒死,這就違背了武帝的意志,已經(jīng)引起了武帝的不滿。沒死,而且也沒有回來,那么,肯定是做了匈奴人的俘虜。武帝的不滿在增長。不久,李陵被俘的消息傳來,于是,“上怒甚”(《李廣傳》),并且由此引出了司馬遷。

司馬遷之對

武帝畢竟是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明君。他對李陵的態(tài)度,主要是起于私心。然而,他又是一國之君。從君主的立場來說,他又何嘗不想有一良將替他守衛(wèi)四方。在個人私心和國家公義的矛盾之中,一面使他對李陵未按自己安排去死表現(xiàn)出極端的憤怒,一面又對“皆罪陵”的意見不能放心。他知道,這眾口一詞的意見不過是因為他發(fā)了怒,因而難能是正確的。他希望有人能夠講句實話,給自己找一個臺階,尋一種說法,排解一點心中的憂悶,使自己多少得到一些安慰。不過,“皆罪陵”的群臣們不能滿足這種需要,他們講不出實話,也提供不了什么說法。在這種情況下,他找到了司馬遷:

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李廣傳》)。

太史令,職六百石。雖然司馬遷說自己“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yōu)畜之,流俗之所輕”(《報任安書》),不免有哀怨牢騷在內(nèi)。然而外國有人說他是個部長,也實在是不甚了情。舉一例足以說明。依《漢書·百官公卿表》,則大縣縣令職奉千石,小縣縣令職六百石。司馬遷的級別,一個小縣令而已。更重要的是,這個官職,“不治民”(《太史公自序》),也沒有言責(zé),即沒有進(jìn)言的權(quán)力。進(jìn)言者是大夫,“大夫掌論議”(《漢書·百官公卿表》)。高于大夫的公卿之類,自然也可論議。但太史令不行,他沒有說話的資格。武帝要這沒有說話資格的人說話,真是漢家朝廷空無人了。

然而此事對于司馬遷來說,卻是一個盡忠報主的良機(jī),于是,“遷盛言”,即慷慨陳詞了:

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fēng)。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糵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jǐn)?shù)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zhuǎn)斗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天下。彼之不死,宜于得當(dāng)以報漢也。(《李廣傳》)

司馬遷這一番話,可說是字字金玉,句句良言。孝悌忠信,是儒教最基本的道德原則。依儒家學(xué)說,一個在家孝悌的人,在外也一定是忠臣。司馬遷從李陵平素的為人,判斷他的所謂投降,不過是要學(xué)浞野侯趙破奴,在尋找立功報漢的時機(jī)。再說,李陵在兵力如此懸殊、處境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殺敵過當(dāng),使匈奴喪膽,直到赤手空拳和敵人搏斗。即使李陵真的投降,單憑這樣的戰(zhàn)績,也足以報答漢朝,而武帝也盡可以得到安慰了。

假如沒有其他因素,司馬遷這番話,的確應(yīng)該使武帝寬慰。然而誰都沒有料到的是,武帝從中聽到的不是司馬遷對自己的忠誠,卻是司馬遷對自己的誹謗!而司馬遷,不僅沒有能夠?qū)捨课涞?,反而惹得武帝更加憤怒,而自己也因此蒙受了千古不白之冤?/span>

司馬遷之罪

一些歷史學(xué)家認(rèn)為,李陵既已變節(jié)投敵,司馬遷又要為李陵辯護(hù),所以司馬遷的被刑,即或不說他罪有應(yīng)得,至少也是咎由自取。依據(jù)此說,則司馬遷犯的是“為變節(jié)分子辯護(hù)罪”。然而,當(dāng)時給司馬遷定的卻不是這樣的罪?!独顝V傳》載:

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為陵游說,下遷腐刑。

司馬遷自己是這樣敘述的:

明主不深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報任安書》)

沮,毀壞。此處就是詆毀。誣,誣蔑,也是詆毀。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說,就是誹謗罪。為什么司馬遷說了那樣一番話就是誹謗貳師呢?因為這次李廣利又損兵折將了:

其明年,漢使貳師將軍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得首虜萬余級而還。匈奴大圍貳師,幾不得脫,漢兵物故什六七。(《漢書·匈奴傳》)

這里說的“明年”,就是天漢二年。“出酒泉”,就是要李陵給他作后勤的這一次。李陵沒有給他作后勤,他損兵折將了?!皩⑷f騎”,消滅了人家一萬,自己損失二萬。而李陵“將步兵五千人”,“所殺傷萬余人”(《漢書·匈奴傳》)。這是一個事實。如果將二者加以對比,則孰優(yōu)孰劣也就一目了然??墒撬抉R遷提到李陵的功勞,只是要寬慰武帝:國家有如此良將,豈非皇上的光榮!他哪里想到要去做這種對比!又為何要去存心“沮貳師”、誣皇上呢?然而李陵這次兵敗,起因就是與貳師的關(guān)系。李陵不愿為貳師作后勤,就是瞧不上貳師。戰(zhàn)役的結(jié)果,也證明了李陵的瞧不上是正確的:貳師將軍李廣利確實是無能之輩。司馬遷是未必要作這種對比,但提起李陵的功勞,武帝就不可能不作這種對比。對比的結(jié)果自然是,貳師無能,武帝用人不當(dāng)。影射貳師無能就是“沮”,影射武帝用人不當(dāng)就是“誣”。而且武帝對于李廣利,還不僅是一般的用人不當(dāng),而是明知其無能還要重用,甚至不惜用數(shù)以千萬計的戰(zhàn)士的生命和鮮血去讓李廣利換一個侯爵。而武帝之所以如此不惜血本,歸根到底不過是為了報答李夫人的那段兒女私情。司馬遷只知為皇上分憂,求事理公正,哪里想到他的話戳到了武帝心中那最隱秘的私心和痛處。

對于司馬遷來說,他又不能不如此說。武帝要他應(yīng)對,就是要他說出應(yīng)該如何看待李陵的兵敗和被俘。而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不能不從考察李陵的為人來推測他不死的原因,也不能不對李陵所從事的整個戰(zhàn)役做出總的評價。而無論是李陵的為人還是這場戰(zhàn)事,司馬遷的評價都是正確的。而且司馬遷也不是完全沒有分寸,比如他始終沒敢說李陵的失敗是由于“救兵不至”。然而在武帝看來,您司馬遷贊揚李陵,贊揚陵軍如何英勇,最后竟然失敗了。這分明就是認(rèn)為錯在皇帝不發(fā)救兵。因此,就是“誣上”。

這樣的罪名能否成立,尚在其次。重要的是,當(dāng)時給司馬遷定的罪名是“沮貳師”,“誣上”?!盀榱暧握f”,不過是沮、誣的手段。并且,司馬遷的那番話,也不是因為皇帝要處置李陵,他冒死進(jìn)諫,為李陵辯護(hù)。而是因為皇上召對,他在眾口一詞怪罪李陵的情況下,發(fā)表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就是在討論如何看待李陵被俘未死這個問題上的發(fā)言。既然讓大家發(fā)言,那就可能各種意見都有?;噬夏梢圆徊杉{,但卻應(yīng)該實行言者無罪。倘不如此,以后還有誰敢講話,誰愿講話!

然而司馬遷獲罪了,而且獲的是重罪:腐刑。如果說屈原的忠而獲咎值得同情,那么,司馬遷以直言、忠言獲罪,就只能引起我們的義憤和痛心!如果不如此看待,卻歸咎于司馬遷,認(rèn)為他不該替李陵說話,甚至進(jìn)一步認(rèn)為他罪有應(yīng)得,咎由自取,那就是是非不分,黑白不辨了,就是認(rèn)可那些“皆罪陵”的群臣是正確的,認(rèn)可不講實話,只求“全軀保妻子”是正確的了!

司馬遷之心

司馬遷與武帝的關(guān)系,是歷代史學(xué)家的熱門話題。武帝給司馬遷定的是“誹謗”罪,東漢王允就說《史記》是“謗書”,即司馬遷寫《史記》是由于怨恨武帝,借修史泄憤。近現(xiàn)代也有一些人根據(jù)《史記》中的一些記載,去證明司馬遷諷刺漢家,諷刺武帝。依據(jù)這樣的描述,則司馬遷就是一個將個人私怨摻進(jìn)歷史著述的小肚雞腸的學(xué)者,而《史記》也就是摻雜著私怨私憤的著作。

這些說法,不僅關(guān)系著對司馬遷個人品質(zhì)的認(rèn)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史記》的“實錄”性質(zhì)。因此,我們還不得不就這個問題說上幾句。

司馬遷《報任安書》道,他與李陵“俱居門下”,然而“素非相善”。他們“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歡”。他之所以認(rèn)為李陵之降不是變節(jié),是因為他對李陵平素的觀察。而他之所以要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只是想為武帝分憂:

后數(shù)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悽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span>

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旨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

忠于君主,是臣子的本份,也是為人稱頌的美德。司馬遷是漢朝的臣子,也把為君主分憂看作自己的義務(wù)和責(zé)任。所以當(dāng)他看到武帝為李陵事寢食不安時,“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乃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懷欲陳之”,也是忠臣的事君之道。而從他所陳之詞的條理和深度,也可見他對此事的意見確實是反復(fù)思忖的結(jié)果。他的目的,乃是為武帝寬心,并且駁斥那些趁機(jī)報復(fù)的人們。這樣的忠誠,也是他平素的畜積所致:

仆少負(fù)不羈之才,長無鄉(xiāng)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wèi)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yè),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wù)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報任安書》)

在古代社會,無論是才能如何高,功勞如何大,都要把職位的獲得看作是皇上的恩賜。別人如此,司馬遷也是如此。他把自己“得奉薄技”看作是皇上的恩惠,所以日夜想著如何盡職盡責(zé),以報答皇上。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司馬遷對一個將要被處死刑的朋友所說的肺腹之言,同樣也找不到司馬遷要“沮貳師”、“為李陵游說”的動機(jī)。更找不到他要“誣上”的動機(jī)。也就是說,司馬遷對待漢家天子,是忠誠的。雖然直到他寫《報任安書》,甚至直到臨終,他對自己遭李陵之禍都耿耿于懷,并且堅持著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也是直到最后,仍然是漢家的忠臣。他只是傷悼自己的不幸,痛心主上的不明,卻沒有改變他對皇上的忠誠。在這個問題上,他的思想和情感,都大體與屈原相同,卻沒有像屈原那樣悲憤自殺,因為他還有自己的事要做。他要把自己要寫的書寫完。

古代史官的職責(zé),就是實錄應(yīng)該記載的大事,而無論當(dāng)事人對這樣記載是否滿意。因此,評價一部史書的優(yōu)劣,主要是看它記載是否屬實,并且該記的是否遺漏,不該記的是否蛇足。和后代的史書相比較,《史記》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做得最好的。

對于《史記》所載的史實,人們往往根據(jù)自己當(dāng)時的理解,把自認(rèn)為是不利于漢家的言論說成是司馬遷有意諷刺,這不過是漢代王允“謗書”論的翻版。這種說法,不論是為了抬高還是為了貶低司馬遷,其對司馬遷的誣罔,則是一樣的。

如果不是懷有偏見,那么就應(yīng)該承認(rèn),司馬遷的為人,和他的為文一樣,都同樣的偉大。

然而,司馬遷受刑了。

十一 司馬遷被刑

按照漢家的規(guī)矩,即使死刑,也可以用錢贖罪?;蛘哂腥酥v情,也可以得到寬恕。然而,司馬遷一條也不具備。他不僅無錢,也無一人肯為他講話,包括他的那些朋友,雖然他曾經(jīng)替一個平素未嘗交杯酒之歡的李陵慷慨陳詞:

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報任安書》)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只能挺著身子任人宰割。

司馬遷受刑之后的心情,稍微關(guān)心一點歷史的人幾乎都知道。有人評價司馬遷的《史記》是“無韻之離騷”。所指為何,不得詳知。然而,就其《報任安書》看,司馬遷的憂憤和哀怨至少是和《離騷》一樣的深厚,一樣地震撼心弦。

李陵被俘了,司馬遷受了刑。漢家朝廷上自然是“皆罪陵”的意見獲得了勝利。這些意見的持有者,至少有相當(dāng)一部分是司馬遷指責(zé)的“全軀保妻子之臣”。而司馬遷的惡運也未必與他“打擊面太寬”無關(guān)。因為他的話雖然惹得武帝大怒,但罪名畢竟是“下于理”之后,經(jīng)過審訊確定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