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障所知障同時斷 煩惱和煩惱的習氣、煩惱和煩惱的本體不是兩回事。因為若說所知就是外境、外境跟我執(zhí)著的五蘊、色身沒多大關系,只要把有境的那一部分(凡是外境,你確定它有)稱為本體的話,就首先確定它是實有了。所以很多宗派就說,所知障是事物本體的那一面,煩惱障指的是我們對它執(zhí)著的那一面。月稱論師認為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他確立了另一種說法,因為他認為沒有本體:本體本來就沒有、都是大家構想出來的,即使是構想的了,它還是沒有。所以,所謂的煩惱障就是確定指煩惱和執(zhí)著;所知障指什么呢?所知障沒有本體,所知障就是你執(zhí)著煩惱障前世帶來的那些習氣,以前歷代推演出來的這些習氣、壞習慣。而且在這里,月稱論師把斷煩惱障和斷所知障當成了同時做的一件事情,斷煩惱障和所知障是同時進行的,對照前面的表,他指的是這兩種狀況。這個斷障礙的方法是大家要了解的,不然中觀這個派別的優(yōu)越之處我們就一點點都不知道了。從初地到八地煩惱障和所知障是共同來斷的,從八地到成佛只斷所知障。那么初地到八地間共同斷有什么好處呢?修行時間長短的差別。如果是共同來斷,所謂的成佛,我們一生就能辦這件事,我們看劃不劃來?但如果是分開來斷,先從初地修行到八地,到了八地再來開始斷所知障、斷對外境的執(zhí)著,那就是先證了阿羅漢果、進入涅槃,涅槃里面受到佛的呵斥最終才能出來,出來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逐漸分證菩薩和佛的果位,這產生了成就的漫長時間差。 大乘佛法的優(yōu)越性在哪里?它的優(yōu)越無非就是成佛能快一點,能有捷徑可走。而捷徑不能走到原因是什么?就是把煩惱障和所知障分開,把煩惱和煩惱的習氣分開,先斷煩惱再斷后面的習氣。所以牛奶從瓶子里倒出來的譬喻是極其重要的一個譬喻,如果先只能夠倒牛奶出來、后面再開始去清理那個味,也就是說先把煩惱倒出來了、習氣留到后面去解決,這樣三大阿僧祇劫還不一定夠,因為太漫長了,把握不了——一個對外境無知的修行人,外境的事物都是把握不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