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大一女學生,在學校的一次義務獻血之后,被查出大三陽,這意外被查出的“乙肝病毒”,給她帶來了災難。在同學們知道她有“大三陽”后,就視其如瘟疫,唯恐避之不及,學校為此安排其單獨居住。2015年4月10日,她在學校單間宿舍燒炭自殺,結(jié)束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是學校強行安排這名女生住單間,還是這名女生自己要求住單間,雙方各執(zhí)一詞,而其實,單間不是這一事件的關鍵,冷漠與恐慌才是問題所在。
住單間,現(xiàn)在被一些網(wǎng)友認為是對這名女生的歧視,甚至“隔離”。從道理上講,學校不得安排乙肝病毒攜帶者住單間,在我國社會的現(xiàn)實語境中,把乙肝病毒攜帶者安排進單間,就傳遞出歧視意味,也制造恐慌。但這名女生的情況卻有所不同,她是乙肝病毒攜帶者的事實,不是在入學體檢中發(fā)現(xiàn)的,而是在自愿獻血體檢中,而且她也把這一體檢結(jié)果告訴了同宿舍同學。由于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缺乏正確認知,不僅她,還有她的同學都很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住單間,就成為繼續(xù)寄宿求學的現(xiàn)實選擇。
一名學生住一個單間,這在高校中是比普通同學更好的住宿條件,對于乙肝病毒攜帶者來說,在周圍同學都知道其的體檢結(jié)果,并對其有所排斥的情況下,住單間,某種程度說,是一個無奈的選擇,既不影響其他同學,自己的學習也不受影響。雖然從醫(yī)學角度說,乙肝病毒攜帶者并不具有傳染性,不影響正常學習與生活,但要消除同在一起住宿同學的擔憂,最好的方式是互相理解。有輿論說學校應堅持支持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權(quán)利,對排斥的同學給予批評,但這種做法恐怕在短時間難以取得好的效果。
把住單間認為是歧視,這與學生本人的認識以及學校忽視對其的心理救助有關。這名同學自己也缺乏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正確認識,體檢的結(jié)果給其很大的打擊,讓其感到自卑,前途迷茫,而住進單間之后,她并沒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正視這種處理,是平衡學業(yè)和同學關系的現(xiàn)實選擇— 假如她堅持和其他同學一起住,其他同學有權(quán)選擇不和她一起住,這更可能把關系搞僵。
輿論不必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她原來同宿舍的同學,涉嫌對其歧視,缺乏醫(yī)學常識,人性總有弱點,恐慌不可能一夜間消除。同學的問題,來自于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不理解,以及受頑固的社會觀念影響,這需要長期的教育和引導,在學生觀念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學校的作為就很重要。具體有二,一是學校是否在安排單間之后,對這名女生進行心理輔導,從媒體報道的信息看,學校是希望這名女生休學的—休學是最為簡單的操作方式,這也暴露出學校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固有認識,因而在給其安排單間后,并沒有進一步關注她的心理問題。事實上,學校已經(jīng)意識到,單間的安排,對于這名學生來說,不是給其一個自在的環(huán)境,而是感覺被拋棄,所以要求學生家長寫下所謂承諾“由此引發(fā)的精神問題”由學生自己負責,這種承諾是無效的,學校必須盡到疏導學生心理的責任,不能把學生安排在單間后就萬事大吉,要給學生分析這樣安排的初衷,告訴她基本的醫(yī)學常識,鼓勵她積極面對。
二是學校作為教育機構(gòu),有教育所有學生消除歧視的教育使命。毋庸置疑,對于乙肝病毒攜帶者,我國社會還存在較為嚴重的求學與就業(yè)歧視。2010年,我國衛(wèi)生部發(fā)文要求取消入學體檢中的乙肝檢查項目,規(guī)定不得把攜帶乙肝病毒作為入學和就業(yè)的限制條件,隨著政策的執(zhí)行,乙肝歧視情況有所好轉(zhuǎn),但歧視的意識還根深蒂固。高校有必要加大對反歧視的教育,通過課堂教學、公益講座、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對乙肝病毒攜帶者有正確認識,同時,鼓勵學生組建公益社團,去關心有需要的同學。像對于這名女生,學校完全可以借此深入開展對乙肝病毒的科學常識普及,同時,可以采取比較隱蔽的方式,在班級和年級女生中,招募志愿者,和這名女生同住,以此關心這名女生,同時給所有學生教育,消除乙肝病毒恐慌和歧視。
簡單地說消除乙肝歧視十分容易,在現(xiàn)實中卻任重道遠。高校在關注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同時,還得考慮其他學生的心理反應。保護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權(quán)利,當前最根本的措施是保護隱私,如果隱私暴露,則需要學校從關心乙肝病毒攜帶者和教育其他同學雙管齊下,以愛心化解冷漠,達成理解,消除歧視。(作者系教育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