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生在陜西的歷史事件(西周)下篇

周懿王十年(前926年)乙未
一月,眉敖朝覲,獻納貢物。己未,王命仲致歸(同隗姓)乖白貉裘,懿王追述了乖白先祖輔佐周文、武王的功績,嘉獎他應(yīng)順大命,輔助王室的行為,并祝乖國繁榮昌盛。乖白受王獎勵,感到無上榮光,將這一盛事銘記在鐘鼎上。
周懿王十二年(前924年)丁酉
益公奉王命,賜給師永洛水兩岸土地(指商洛地區(qū)),與師俗父土地毗鄰。
周懿王十三年(前923年)戊戌
六月,王命虢季子望管理王室內(nèi)務(wù),賜內(nèi)官服。其后,王提升望為大師之職。
翟人侵岐。
周懿王二十年(前916年)乙巳
正月,王命休為走馬,賜服車,隸屬益公。
周懿王二十一年(前915年)丙午
虢公率師北伐犬戎,敗逋。
是年前后,王委命呂服余接替?zhèn)渲?,統(tǒng)轄周六師,賜六師將服。命申承其祖大祝之職,管轄豐人兼九戲祝。
申侯嫁女于大駱。井叔作文且穆公大鐘,恒簋作于是時。
周懿王二十六年(前910年)辛亥
番(國在今湖北當(dāng)陽縣)菊生作媵壺,嫁長婦孟妃于周王室(后為夷王正妃番妃)【注:番生壺,人們通常認為是夷厲時器,不妥:1、從器形看,這種飾以云巖紋的壺,與孝王時器:幾父壺,弭叔壺完全相同,同三年A壺(夷世器)基本相似,可早到懿孝交際之時但不能晚于夷世。2、字體與夷世器銘如番生簋銘筆體迥然而異,而與懿王時字體相似。3、據(jù)番生簋銘載:夷王時,番菊生以異姓諸侯管轄周室公族卿事,大史僚,位在三公,如與周王室沒有姻親關(guān)系,按周制是決對不許可的。由此推知,番生女孟妃必為王妃。按孝王妃為王京(小臣傳卣)厲王妃為王和申姜,(噩侯作王A簋無論從器形文字看,應(yīng)為厲王早年器,王A當(dāng)為厲王原配,噩侯后來作亂,必與王A有關(guān))。宣王妃為齊姜(《列女傳》)。因此,番妃必為夷王妃,周中晚期器“王作番妃鬲”,“蘇公作王己女(妃)簋”之“番妃”也證明這一點。大約由于某種原因,懿王傳位給共王其弟孝王,孝王又傳位給懿王太子(即夷王),番生女嫁給懿王太子是懿王26年事,其后,孝王死,懿王太子登極,其女為王妃,番生才能以周王岳父身份躋于三公之位。只有這樣分析,番生壺與番生簋制作時代的差距才能得到正確解釋。4、懿王在位年數(shù),據(jù)史書所載為25年,與壺銘26年相近,夷王在位年數(shù)為16年,若將番生壺斷為夷世器則年代相差太遠。當(dāng)然,這也反過來證明懿王在位年數(shù)不會少于26年?!俊?br>
是年,懿王死,共王弟辟方立,史稱孝王。
周孝王元年(前909年)壬子
正月丁亥,孝王令內(nèi)史先正式冊封蔡為家宰,主司王室內(nèi)外事宜兼管百工。王命蔡出入聽懿王遺孀姜氏之命,效忠姜氏,用刑法嚴肅宮紀。
孝王命申侯伐西戎。
周孝王三年(前907年)甲寅
三月初,孝王居周師錄宮,命晨更繼白俗父(已死)師氏之職,管轄邑人、萑小臣、守宮、宮犬、奠(酒)人和膳夫等。
周孝王五年(前905年)丙辰
西戎獻馬與周。
周孝王七年(903年)戊午
厲王生。
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按指丹江)漢俱凍。
周孝王八年(前902年)己未
九月庚寅,孝王命史先冊命揚(即夷世器A匜銘中的白揚父)為司空,司田甸,司王居,司迎賓事,兼任司寇和司空主事,訊審刑獄。
周孝王十三年(前897年)甲子
九月戊寅,任命微為左史,賜服。微A作壺。A鐘亦當(dāng)作于是時前后。
是年前后,孝王命同仲主管西宮事宜,命虢季子即司王周宮人,封察(弭叔)為弭(今藍田境)伯家?guī)熓稀?br>
非子居犬丘(西犬丘,天水市西南90里),善養(yǎng)馬,孝王召使其主馬于千渭之間(鳳翔西),馬大蕃息,孝王封非子于秦(今甘肅清水縣境),為周附庸(大夫),復(fù)續(xù)贏氏族祀,號曰秦贏。
周孝王十五年(前895年)丙寅
孝王死,懿王太子燮立,史稱夷王。
周夷王元年(前894年)丁卯
三月,既生霸庚申,叔氏(即虢公惠叔,虢旅之父)在大廟,命逆為虢叔公室冢宰,攝管公室仆傭、臣妾、小子和室家。賜逆甲五、戈和彤綏。
四月,既生霸,王居下減(鳳翔境)宮,命師事備于大左,管轄豐、A(苑?),左右?guī)熓稀?br>
約是年五月既望甲子,王京(孝王妃)令師田父到成周舉行殷見諸侯大禮。
周夷王二年(前893年)戊辰
蜀人呂人來周貢獻瓊玉。
周夷王三年(前892年)己巳
夷王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戌,兵至俞泉(今山西雁門),獲馬千匹。
周夷王五年(前890年)辛未
夷王命師事追戎于齊,賜事五銅盔,飾五彩羽毛防面將軍盔和畫芮戈等。
夷王獵于桂林,得一犀牛。
周夷王七年(前888年)癸酉
衛(wèi)頃侯厚賄夷王,夷王封衛(wèi)為侯。
師A父管轄下的牧牛宮訟告師A父于方上宮,白揚父(見(揚簋銘))斷其誣告上司,背主不忠,判罰鞭笞一千,黥面,后因牧牛起誓忠于師A父,遂減刑,改判鞭笞五百,罰金三百。
師臾(即虢季子白)鐘作于是時。冬,雨雹大如礪石。
周夷王十一年(前884年)丁丑
秋,虢季子白率師搏伐嚴允于洛(北洛水)之陽,斬首五百,執(zhí)訊五十,凱旋而歸,獻俘于王。王嘉獎白,賜裘馬、弓矢和斧鉞。
周夷王十二年(前883年)戊寅
正月丁亥,虢季子白作盤,銘武功。
三月丁亥,夷王居A辰宮,賜吳大望睽里。夷王命膳夫彝通知望睽,望睽奉尊王命并厚賄彝,戡劃了賜給吳大的土地。吳大謝彝以玉璋、馬兩匹,謝睽玉璋、帛束,吳大作寶簋銘其事。
周夷王十六年(前879年)壬午
七月乙未,白大師賜伯克臣仆三十夫。九月庚寅,夷王賜伯克甸車、馬乘,令克渡涇東巡至于京師(山西絳縣北)①(《克壺》、《克鐘》伯克與膳夫克不是一人。伯克可能就是師事簋銘中的作冊尹克,《師克盨》銘中的師克,父名後仲後,為族名,成王時小臣單觶銘文是有後段,當(dāng)為伯克先祖。膳夫克祖叫師華父,又名A季,“A”通“邰”,姜姓國。)。
是年夷王死,太子胡(金文作獻)立,史稱厲王,
周厲王元年(前878年)癸未
正月,王居吳(虞)大廟,冊命師酋承其祖職主管邑人,虎臣。西門夷、泉夷、秦夷、京夷和A身夷。
六月,王駕幸成周,叔A父作盨。
厲王初年,嚴允勢張,廣伐京師(此京師在彬縣),武公率師出征,遣多友追擊。時戎攻掠荀地(旬邑縣),俘民人財物西歸。多友追至漆水(岐山北),與戎大戰(zhàn),斬首二百余,俘虜廿三人,繳獲戎車百乘,救出被俘的荀地百姓。再追于世(無考),及楊冢(無考),大獲全勝,斬首百余,燒焚戎車無數(shù),奪回被俘去的京師百姓。多友獻俘于武公,得到豐厚的獎賞。多友作鼎以銘武功和榮耀。
周厲王三年(前876年)乙酉
五月丁巳,厲王命共叔子史頌東巡,視察蘇(河南溫縣西)囟里百姓,蘇君行賄于史頌。甲戌,正式任命史頌官司成周,監(jiān)造新宮,儲備宮用御品,以備王東征。
十月,厲王東抵成周。南淮夷遷北掠芮國(華陰境),伐溟、昂、滲泉、敏陰,至洛水之陰(大荔縣北洛水南岸)。王令敔追殲,至于上洛(今商洛地區(qū))、析川(陜豫交界處,下流與丹江匯合),至于伊水班師。執(zhí)訊四十,俘四百。獻于榮白之所。十一月,獻俘于王。
周厲王四年(前875年)丙戌
王命虢仲征南淮夷,不克。虢仲盨作于是年。
是年前后,王命A為少輔。命師克同左右虎臣。命A(即師克鐘銘中的士A)為家司徒,掌成周八師。命南宮柳掌六師牧,司羲夷陽佃事。
周厲王十二年(前867年)甲午
厲王胡作簋。胡簋,方座,雙耳龍頭高聳,端莊威嚴,銘文流暢勁秀。
周厲王十三年(前866年)乙未
正月,王南征淮夷,噩侯(國在湖北北部,河南南陽一帶)馭方宴享厲王。不A簋,A生簋鄂侯馭方鼎記厲王南征事。
周厲王十七年(前862年)己亥
周厲王命師酋子詢主管邑人,先虎臣而后至庸屬:西門夷、秦夷、京夷、泉夷、華夷、由口夷和口夷,兼管成周走亞、戍秦人、降人和服夷。
周厲王十八年(前861年)庚子
十二月,厲王令尹氏友,史趁典給善夫克下列田地:野、井家匍田、唆(長武縣有唆山)田及其臣妾;康田、巨田、陴原(彬縣境)和寒山(千水旁)。并賜給井和送邑的人,景地井家奔走之徒等。
是年前后,噩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和東國,至于歷、內(nèi)。王命武公率西六師、殷八師討伐噩國,“勿遺老幼”。武公派大將禹率公戎車百乘輔佐武公攻入噩國境內(nèi)。燒殺搶掠,老幼無遺,遂捕獲叛首噩侯馭方。
經(jīng)過十幾年征戰(zhàn),南淮夷暫時平服下來。南方百濮酋長派使節(jié)來迎“偉大”的周王,東夷、南夷朝覲王者廿六國。厲王作寶鐘,銘記武功【注:《宗周鐘》,一名《胡鐘》。關(guān)于此鐘制作年代,郭沫若因銘文中有“邵王”一字,遂定為昭王時器;唐蘭則認為“邵”是形容詞,作器者自署名為“胡”,“胡”即厲王名。此是厲王自作之器。今從唐蘭之說?!俊?br>
周厲王二十一年(前858年)癸卯
秦嬴非子死。
周厲王二十二年、秦侯元年(前857年)甲辰
秦侯立。
周厲王二十三年、秦侯二年(前856年)乙巳
厲王令微纛攝司九陂。
厲王命膳夫克赴成周,整頓成周八師。
周厲王三十年、秦侯九年(前849年)壬子
厲王好利,信任榮夷公,專山澤之利。大夫芮良夫諫勸王說:“利為百物所生,天地所載。匹夫?qū)@徒凶霰I,五仿效盜行,則周室必衰”。厲王不聽,任榮夷公為卿事(即金文榮伯,任卿事后稱榮有司),諸侯離心。
厲王行暴虐,國人譏諷王政。召伯虎勸厲王說:“王命已使人民活不下去。”厲王大怒,任用衛(wèi)巫,使監(jiān)譏諷朝政的人,凡被告者均處以死刑。于是人人緘口,諸侯不朝。
周厲王三十一年、秦侯十年(前848年)癸丑
秦侯死。
周厲王三十二年、秦公伯元年(前847年)甲寅
秦公伯立。
攸衛(wèi)牧在鬲從田上放牧而不按約交租,鬲從訟告于厲王。厲王派虢叔旅審理此案。攸衛(wèi)牧承認錯誤并愿割讓田邑以謝罪。鬲從獲得攸邑,稱鬲攸從,作鼎以銘寵榮。
虢叔鐘作于是年。
周厲王三十四年、秦公伯三年(前845年)丙辰
秦公伯死。
厲王監(jiān)諷更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伯虎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為政之道,勸諫厲王,厲王不聽。
周厲王三十五年、秦仲元年(前844年)丁巳
秦仲立。
是年前后,矢王因需要在散地筑邑,作為交換條件,將矢國地井田和眉田的一部分劃給散國使用。矢王作盤銘記其事。
周厲王三十七年、秦仲三年(前842年)己未
厲王無道,戎翟寇邊,乃入犬丘(甘肅天水西南90里)殺大駱之族。王命伐戎,不克。
是年,天災(zāi)嚴重,顆粒不收,國人洶洶噪動,而當(dāng)政者沉于酒色,貪財好利,殘暴地剝削人民。于是邦(國)人,百工(包括貴族)和王宮宿衛(wèi)(師氏人)舉事反對厲王。厲王倉皇逃于彘(今山西霍縣),太子靜藏匿在召穆公(伯虎)家。國人又包圍了召公家,要殺死厲王的兒子。召公無奈,將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靜,交給國人殺死,從而保全了太子靜的性命,平息了國人的怨憤。
共和元年、秦仲四年(前841年)庚申
國人共推共伯和代行王政,周、召二公輔政①(關(guān)于“共和”行政歷來有三說:1、共伯和干王政(紀年);2、周召二相行政(周本紀);3、“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左傳》昭廿六年)。筆者認為,從金文材料分析,至少周召二人是參預(yù)了“共和”行政的。共同執(zhí)掌,稱“共和”。共和元年,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之開始。)。
共和二年、秦仲五年(前840年)辛酉
嚴允侵宗周西部邊境,召穆公率軍追至洛地。
共和五年、秦仲九年(前837年)甲子
太子靜外祖父申侯止公連年拖欠歲貢不納,靜母申姜派宮女質(zhì)問召化縱容之罪。召伯虎殷記其事。
共和十四年、秦仲十七年(前828年)癸酉
大旱。
厲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靜為宣王。
共伯和歸國。
周宣王元年、秦仲十八年(前827年)甲戌
宣王命周、召二公輔政。
官千即信。命師黨.繼承師和父之職。
吾王裹藻厲王“專利”暴政,命厲王歸臣孟約束畿內(nèi)諸侯,勿使暴虐縱獄,攔劫商道。沒有正式簽署的命令,不準亂傳訊人。若有抗命不遵者處以極刑。
周宣王四年、秦仲二十一年(前824年)丁丑
宣王封秦仲為大夫,令討西戎。是年,秦始有車、馬、禮、樂、侍御,國內(nèi)人為之高興。
周宣王五年、秦仲二十二年(前823年)戊寅
春,宣王伐嚴允,至于圖虐(彭衙,今白水縣境),尹吉甫隨宣王出征。
六月,嚴允大集焦獲(今淳化縣境),侵鎬、豐二京,復(fù)大掠涇陽(今涇陽縣),尹吉甫率師追擊嚴允,直至大原(此處應(yīng)指隴東高原)。
周宣王六年、秦仲二十三年(公元前822年)己卯
南淮夷侵伐江漢(丹江漢水漢域),召穆公率師御戎,追至南海(洞庭潮一帶)。其后,手率南仲、程伯休父御駕親征徐淮夷,在淮河岸上大勝徐方。徐方酋長朝覲歸降周室,宣王率師凱旋。四月,召穆化搬師歸都,告捷。王賜召公山川土田。
西戎殺秦仲,宣王乃召仲子莊公昆弟五人,助兵七干,便伐四戎,大獲全勝。宣王復(fù)授莊公以秦仲之族和大駱之族,使居大駱歸地西犬丘,為西垂大夫。
宣王二年大旱至是年止。這次大旱造成的饑謹致使“周余黎民,靡有子遺”。
周宣王七年、秦莊公元年(前821年)庚辰
秦莊公立。
是年,嚴允之患暫息。
周宣王九年、秦莊公三年(前819年)壬午
周宣王大會諸侯于東都。
周宣王十一年、秦莊公五年(前817年)甲申
共伯和死。
周宣王十二年、秦莊公六年(前816年)乙酉
宣王不籍千畝,虢文公諫阻,宣王不聽。
若國(嚴允之一部)定居上洛(今商縣境內(nèi))。
鬼方一部遷至商洛、藍田等地。
南宮乎作無射大和鐘。
周宣王二十二年、秦莊公十六年(前807年)甲午
宣王封弟友為鄭伯,居咸林(今華縣境內(nèi))。
周宣王二十八年、秦莊公二十二年(前800年)辛丑
宋政久,商之禮樂散亡。宋大夫正考父赴周,校正商朝名頌十二篇于周大師,歸以祀其先王。
周宣王三十一年、秦莊公二十五年(前797年)甲辰
秋,嚴允廣伐西隃(今山西雁門北),九月初吉戊申,王命召穆公(即白氏,見師虎簋銘),追戎于西,召穆公獲勝,獻擒俘于王所。
周宣王三十二年、秦莊公二十六年(前796年)乙巳
春,宣王伐魯,立孝公。
周宣王三十三年、秦莊公十二七年(前795年)丙午
宣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而歸。
周宣王三十四年、秦莊公二十八年(前794年)丁未
宣王征嚴允。
周宣王三十七年,秦莊公三十一年(前791年)庚戌
宣王令善夫山管轄競地“飲獻人”及“貯”。
周宣王三十八年、秦莊公三十二年(前790年)辛亥
宣王師伐條戎、奔戎,敗績而回。
周宣王三十九年、秦莊公三十三年(前789年)壬子
千畝之戰(zhàn),周宣王之師敗于姜氏之戎。造父六世孫公仲奄父救宣王于危難之中。
宣王既喪南國之師,清查戶口于太原。
周宣王四十年、秦莊公三十四年(前788年)癸丑
戎滅姜侯之邑。
周宣王四十一年、秦莊公三十五年(前787年)甲寅
周師大敗申戎。
周宣王四十三年、秦莊公三十六年(前785年)丙辰
宣王無辜殺大夫杜伯。杜伯子隰叔逃奔晉國。
杜伯鬲、盈、邢人妄鼎、獵鐘作于是年。
周宣王四十六年、秦莊公四十年(前782年)己未
宣王死,太子宮A立,史稱幽王。
周幽王元年、秦莊公四十一年(前781年)庚申
晉文侯仇殺殤叔自立。幽王無道,趙奄父之子叔帶脫離周室,投奔晉文侯,始建趙氏于晉國。
周幽王二年、秦莊公四十二年(前780年)辛酉
幽王伐有褒(今南鄭縣境),褒人獻女以贖罪。
王子多父(季文)與晉文侯同伐鄶,克之,初居鄭父之丘。
是年,涇、渭、洛等川皆震。岐山崩。
周幽王三年、秦莊公四十三年(前779年)壬戌
四月甲寅,幽王命柞主管五邑甸人。
幽王寵褒姒,褒姒與虢石父勾結(jié),誣陷申后,謀奪正宮之位。褒姒不好笑,幽王為其舉驪山烽火戲諸侯,褒姒乃大笑。其后,幽王以舉烽火取褒姒之笑而數(shù)騙諸侯,諸侯遂不至。
周幽王四年、秦莊公四十四年(前778年)癸亥
秦莊公死,太子襄公立。先是莊公有三子,長男世父。世父說:“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彼鞂⒈鴵羧?,讓其弟襄公為太子。
周幽王五年、秦襄公元年(前777年)甲子
秦襄嫁妹穆A給戎豐王。
周幽王六年、秦襄公二年(前776年)乙丑
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戰(zhàn)死。
戎圍犬丘,秦世父率兵出擊,為戎所虜。秦襄公徒都千邑(今隴縣西)。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食。
周幽王七年、秦襄公三年(前775年)丙寅
西戎歸還秦世父。
周幽王八年、秦襄公四年(前774年)丁卯
幽王命鄭伯友為司徒,受到周人擁護。
周幽王九年、秦襄公五年(前773年)戊辰
周王室內(nèi)亂:幽王廢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后,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奔西申(眉縣境),諸侯叛離王室。
鄭桓公知周將亡,聽從太史伯的勸告,面告幽王,遷部族財貨到鄶(河南新鄭)與東虢(河南滎陽)之間,鄶和東虢獻十邑。桓公東遷時,與商人為盟:“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A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庇谑巧藤Z亦隨鄭東遷。
周幽王十年、秦襄公六年(772年)己巳
春,幽王及諸侯盟于太室,戎狄叛變。
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前771年)庚午
申侯聯(lián)合繒、西戎和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求救,諸侯莫至。戎遂殺幽王,伯服于戲,(今臨潼縣東四十里戲水上)并殺鄭桓公,虜褒姒,盡取周賄而去。諸侯聞報,衛(wèi)武公、魯侯、許文公入關(guān)救周,立平王于西申,虢公翰立王子余,周二王并立。
秦襄公將兵救周,戰(zhàn)甚力,有功。平王避戎狄難,東徒洛邑,襄公以兵護送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以岐豐之地①(《史記·秦本紀》載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以岐以西之地”與同書所載平王至襄人所說的“戎無道,侵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的話互相矛盾。宋代,秦襄公冢破,得銅鼎狀方而四足,銘云:“城公遷洛,岐豐賜公,秦之幽宮,鼎藏于中”。證明平王親口所封為“岐豐之地”而非“岐以西之地”。(《襄公鼎》銘見《秦會要訂補·山陵》。)。秦于是始建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平王遷洛,襄公始列為諸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列為幽王十一年。
(責(zé)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