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相同]宋太祖趙匡胤,于960年定年號為“建隆”,963年改年號為“乾德”。他發(fā)現(xiàn)后宮繳自蜀國的銅鏡上,有“乾德”的年號,十分奇怪。問宰相是怎么回事?宰相皆不能答。獨翰林學士竇儀答稱前蜀王衍,曾稱年號為“乾德”(919—924)。太祖嘆道:“宰相須用讀書人!”但據(jù)《石林燕語》,指出“乾德”為王衍年號的不是義而是盧多遜?!吧希ㄋ翁妫┏醺脑隆?,因方此號從古未有。韓王(趙普)從旁稱贊。盧(多遜)曰:”此偽蜀時號也‘。帝大驚,遽令檢史視之,信然。遂怒,以筆抹韓王面曰:“汝爭(怎)得如他!’韓王經(jīng)宿不敢洗面。明日奏對,帝方命滌去?!彼吻履觊g未鑄錢幣,傳世之“乾德元寶”,系五代前蜀所鑄。 明熹宗朱由校,于1621年改年號為“天啟”。司鑰庫太監(jiān)忽于所貯古代中發(fā)現(xiàn)“天啟通寶,即獻皇上。熹宗很奇怪,問左右大臣;何以古錢中會有”天啟“年號?大臣都回答不出。有慣于拍馬的馬上說:這是天賜之瑞!其實,古錢中的”天啟通寶“系元末徐壽輝所鑄,有小平、折二、折三標識三種。 傳世的“唐國通寶”錢,有篆書大、小錢,楷書大、小錢及隸書背有一星錢,共五種。不鑄于唐朝,而系南唐元宗李景所鑄。 唐貞觀年間未曾鑄錢。傳世的“貞觀通寶”據(jù)說是日本所鑄。日本的貞觀元年相當我國唐宣宗大中13年(859)。也有人說貞觀當十錢出于青浦佛塔中。五代十國時,吳越、楚、閩等國皆沿用唐代年號鑄錢。葉德輝《古泉雜詠》稱,“貞觀通寶”文字與“和同開室”開異,當是日本錢。 “天慶元寶”是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所鑄,西夏桓宗純佑也鑄有“天慶元寶”。遼天慶為公元1111—1120年,西夏天慶為公元1194—1205年。但西夏的“天慶元寶”。反而傳世甚稀。 [年號不便鑄錢]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元年(454)鑄“孝建”錢,為錢文載年號之始。后廢帝劉子業(yè)景和元年,鑄“景和”錢。以后,到唐朝始載年號:“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五代十國也載年號:“天德通寶”、“光天通寶”、“乾德元寶”……。 于是,錢文形成一種格式,即年號加“元寶”、“通寶”或“重寶”。但有些年號,本身有“寶”字。如作“×寶通寶”或“寶×元寶”,則有重文。為了避免重文,不得不避開年號,另擬錢文。如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年間(968—975)所鑄錢不作“開寶元寶”,而作“宋通元寶”。宋仁宗趙禎寶元年間所鑄錢不作“寶元元寶”,而作“皇宋通寶”。南宋理宗趙昀寶慶年間(1225—1227)所鑄錢不作“寶慶元寶”,而作“大宋元寶”;又在寶右年間(1253—1258)所鑄錢不作“寶右元寶”,而作“皇宋元寶”。 南宋寧宗趙擴慶元年間(1195—1200)所鑄錢沒有另擬錢文,只是不稱“慶元元寶”而作“慶元通寶”。 [難認難辯的錢]古代的布幣,重在銅質(zhì)和重量,故文字十分簡略,有的只是符號標志,日久更為難認。清乾隆朝《欽定錢錄》開卷第一品,定為“貨幣之始”的伏羲幣,其實只是一枚春秋戰(zhàn)國的普通布幣。纂修諸官,把此幣正面的“”認為“帝昊”,反面的“水”認為“羲”字,合而為“太昊”。實屬牽強附會,貽人笑柄。刀幣背部彎折成一鈍角的所謂“磬折刀”,正面都有一個象畫著眼睛的字,歷代錢譜多釋為“莒”字。近代袁寒云獨釋為“召”字。張中可認為此種刀由很少在山東出土,而我出土于直(河北)、熱(內(nèi)蒙),稀之古代地域,當以“召”字合乎情理。 王莽所鑄錢幣中,除“十布”外,還有一種布幣,右作“大黃”二字,左作“布人”二字。古代錢譜釋為“大黃布刀”。還解釋為:“莽自信言黃虞之后。大黃,莽之自稱也。”后張端木、丁傳等釋為“大布黃(衡)千”。但王莽錢中其他“千”字之一橫頗長頗明顯,何以此品省去長橫?且讀法作“右左右左”,至為罕見。讀作“大布黃千”,似仍難令人信服。 唐初鑄“開元通寶”,或讀作“開通元寶”。 “通行泉貨”,或讀作“通行貨泉”。 “太清豐樂”,前人讀“天清豐樂”。后人辨“天”字下不應有二點,應釋“太”?!疤濉蹦晏柗捕姡呵皼鰪?zhí)戾a、南朝梁武帝。 “咸通玄寶”,洪遵認為唐咸通年間所鑄后認為應旋讀,是“咸玄通寶”。 現(xiàn)在收藏古錢的人,手頭都有一種“寬永通寶”,而且都知道是日本錢。但在清朝乾隆年間,竟是滿朝文武不知“寬永通寶”的來歷,只知此錢流行于沿海地區(qū),疑系沿海有人私鑄。即下圣旨命江、浙、閩諸省督撫“窮治開爐造賣之人”。各省立即明令各縣查辦。在江蘇某縣幕僚汪輝祖,知道這是日本錢,并指出朱彝尊文集內(nèi)載《吾妻鏡》一書,有寬永3年序,徐葆光《中山(琉球)傳信錄》中載:中山市皆用“寬永通寶”。兩江總督尹繼善對汪輝祖大為贊賞,認為:“宰相須用讀書人,作官作幕尤不能不用讀書人?!奔磁c江蘇巡撫莊有恭聯(lián)奏:此錢乃東洋倭人所鑄,由商船帶回,漏入中土。復奉旨嚴禁商船攜帶倭錢,零星散布者官為收買。 [男錢、女錢]唐段成式《戲高侍御七首》有句:“詐嫌嚼見磨衣鈍,駐帶男錢壓低?!笔裁唇小澳绣X”?洪遵《泉志》厭勝品有“男錢”,正面篆為“布泉”二字,說明:“舊譜曰徑寸,重四銖,懸針書,文曰‘布泉’。世人謂之‘男錢’,方佩之則生男也。敦素曰:徑寸一分,形制精巧,字體與‘貨泉’略同,疑王莽時鑄。后周也有‘布泉’,字皆玉筋(篆書名),與此相并,殊不侔(不同)也?!比~德輝稱“布泉”有二品,一孔緣作雙線,一面文穿孔四出。 既然唐時已有“男錢”之錢,則絕百指后周所鑄者?!掇o源》稱唐前“布泉”為南朝梁武帝時民間私鑄豐貨錢。其說根據(jù)《通典》、《文獻通考》。所謂“豐貨”錢,系十六國時后趙石勒所鑄。后人稱“富錢”,謂得此錢能致富??梢姟柏S貨錢”也是厭勝錢的一種?!柏S貨”與“富”,在字義上有關聯(lián):“布泉”與“男”,又有什么關聯(lián)呢? 不僅有“男錢”,還有“女錢”?!端鍟J池浿尽吩疲骸埃海┪涞勰髓T錢,肉好周郭,文曰‘五銖’,重如其文。而又別鑄,除其肉郭,謂之‘女錢’。二品并行。”梁武帝蕭衍鑄有兩種“五銖”錢,一種方圓兩周都有廓,一種圓周無廓。時人稱后一種為“女錢”。何以稱“女錢”?蔡云耕解釋為“物之弱小者可稱為女,而壯者即可稱為男?!彼母鶕?jù)是《毛詩》“女?!钡淖⑹铻椤叭崛酢敝?。城垣上的“女墻”指卑小的墻。 但是,當時并未稱方圓有廓的“五銖”為“男錢”。何況“男錢”的作用是“婦女佩之則生男”??梢姟澳绣X”和“女錢”的稱呼是在不同構思下分別出現(xiàn)的。 我想稱“布泉”為“男錢”的原因,應是生殖器崇拜的遺風。試看“布泉”二字篆文有7筆下垂,令人想起男童生殖器。這種遺風,有似“摸秋”。舊俗認為,婦女秋日暗至男中摘瓜而歸,甚至摸大門的模釘,則會生男。 [僭偽錢]古史講正統(tǒng)。在一國或一個大區(qū)域內(nèi),只許有一個王。群雄角逐,“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王鑄的錢是“正品錢”,“寇”鑄的錢便叫“僭偽錢”。物以稀為貴,“僭偽錢”時短量少,反為后世所珍。 唐“安史之亂”,史思明銷毀洛陽銅佛,鑄“得壹元寶”?!暗靡肌辈⒎恰百詡巍钡哪晏枺赡苁歉鶕?jù)《老子》:“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而命名。其黨認為“得壹”非久長之兆,乃改鑄“順天元寶”。這兩種錢的文字模仿“開元通寶”、“元”字也左挑。宋沈括《夢溪筆談》:“熙寧中,嘗發(fā)地得錢三十余千文,皆‘順天’、‘得壹’。當時在庭(諸大臣)皆疑古玩‘得壹’年號,莫知何代物?!鼻廖鯇幉?00多年,況《唐書。食貨志》有明確記載,在朝大臣已搞不清“得壹元寶”,實屬好笑。清戴熙《古泉叢話》云:“順天易得,得一難求”。有人以三萬錢換1枚“得壹元寶”。但后世出土,此錢反較咸豐時多。 宋劉豫有“阜昌元寶”及重寶、通寶三種。每種又分篆楷2式。六品很難集齊。近代張可中以70金(錢元)得楷書通寶1枚、40金得篆書元寶1枚。趙汝珍《古玩指南》提到,“阜昌通寶”每枚值銀洋100元。 元徐壽輝有“天啟通寶”、“無定通寶”、“治平圣寶”。天定尚易得,天啟則被藏錢家視為“吉光片羽”。 元韓林兒有“龍鳳通寶”。分小平、折二、折三標識三種。 元陳友諒有“大義通寶”,分大、小兩種。 元張士誠有“天佑通寶”。背面有篆文一、二、三、四、五記值。張可中以34金得一、三、五三種。 明李自成有“永昌通寶”。分大、小兩種。 明張獻忠有“大順通寶”。1976年成都南郊出土“大順通寶”25公斤。部分錢幣背面分鑄“戶”、“工”二字。 清吳三桂有“利用通寶”、“昭武通寶”,耿精忠有“裕民通寶”。 清太平天國有“太平天國”等錢。 40年代,蘇州發(fā)現(xiàn)“棟臣通寶”,搞不清是什么年號。吳玉章《從甲午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一文,提到清末余棟臣的川南領導農(nóng)民起義達九年之久,勢力達到數(shù)十縣。遂定此錢為余棟臣所鑄。 有一種“漢興”錢,文作小篆。顧恒定為漢初所鑄,洪遵也仍其說?!稓J定錢錄》序言指出:“東晉成帝咸和十三年,蜀李壽改國號曰漢,改元漢興。則應為李壽鑄無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