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概念而是體驗 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但是沒有多少人能把她抱進心窩窩里,體驗在活生生中。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打開電腦會看到無數(shù)的心靈雞湯,快樂名言。很多人都看上癮了。在壓力與枯燥的生活之中,這些美好的文字與文章成了生活的伴侶。然而只是過一下眼癮,過后照樣是壓力和枯燥。 知道幸福不等于幸福,理解幸福不等于幸福,天天念著想著幸福更不等于幸福。只要幸福的感覺不是由心而生的,幸福的滋味沒有進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和雞毛蒜皮之中,你實際是與幸福是隔離的。 幸福不是概念,而是一種體證。先賢王陽明為什么能在浩瀚深厚的中華文化里得到“心圣”的名分,在于他發(fā)現(xiàn)了良知。什么是良知呢?就是“知行合一”的修為。什么是“知行合一”的修為呢?用大白話來講就是融入血液里的、變成了個人素質(zhì)的修養(yǎng)。王陽明“心學(xué)”的要領(lǐng)在于:是專門為提升個人素質(zhì)修養(yǎng)服務(wù)的,只適用于個人;知行不分,知行這意義體現(xiàn)在修養(yǎng)的結(jié)果上面。良知,就是長進肌肉里、融入血液里的人品素養(yǎng)。就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幸?!倍?,在思想上懂得的幸福,天天在念想的幸福,都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是一種飄忽的概念或者說是念想,而知行合一的,或者說作為一種良知的幸福是什么呢?是健康、快樂與自由的內(nèi)在力量與體驗。 我們最需要的,不是在網(wǎng)絡(luò)的心靈雞湯里去隔河觀柳地想像幸福,在想像之中暫時忘卻壓力和煩惱,而是要把幸福融入血液里,成為一種良知,一種品質(zhì),讓壓力和煩惱進入不了身心。 王陽明心學(xué)要領(lǐng)的“致良知”,就是說我們要得到良知層級的幸福,或者說作為一種個人素質(zhì)的幸福品格,其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功夫”。什么是功夫?那就是修行!修行是怎么樣一回事呢?說的是這樣一個天理,即人心最干凈的時候,所有的道德倫理都在其中,所謂“萬物皆備于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我們凡人之所以不明事理,不是說沒有明了事理的能力,不是說沒有一個容納事理的心靈,而是因為貪欲、嗔怪、癡愚的污垢遮擋了心靈,或者說污染了心靈,使人們看不見事理。不明事理,煩惱叢生。因此所謂修行,包括中教的修行,就是要清除心靈的污垢。修行的內(nèi)容就是去除世俗的雜念,靜心,身心沉入心底,這是一種功夫,不經(jīng)試驗無有意志不下功夫是辦不到的,因為貪嗔癡的力量豐強大了,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xí)性的力量,會拉扯著人的身心,不得入靜,不得安寧。按王陽明心圣的說法,是人心進入虛靈明靜之時,一切事理自然明了,心靈的污垢會在這一過程中得以清洗。 當人真正沉下心來時,無有干擾,無有欲望,無有執(zhí)著的先在經(jīng)驗,此情此境中凡人習(xí)性中的貪嗔癡,會暴露出所有的丑陋,會被人從根本上拋棄。 我曾在“人人都可以成仙”中講,人要經(jīng)常回歸自己,回歸心靈,講的就是要修行,要回歸本我,要在本我的境地里,掃除心靈的污垢。而且只有回歸心靈,心靈的污垢才能被唾棄。 然而人都有惰性,很多表面的勤快是來自于對欲望的驅(qū)使,而非來自內(nèi)心的自覺。在金錢社會,物欲社會,人們被功名利祿牽著鼻子走,整天如熱鍋上的螞蟻忙得團團轉(zhuǎn)。整個活在欲望、壓力、浮躁之中。 他們的精神被物質(zhì)占盡了,沒有精力對思考人生最基本的道理;他們的思想被欲望占盡了,沒有智力去追索人生的究竟;他們的時間被浮躁占盡了,沒有空閑去享受真然的人生。他們的魂魄被貪欲占盡了,整個人生如行尸走肉,活在過眼煙云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物欲之中。 江湖是一個物欲的大雜燴,然而人生離不開物質(zhì)需求。然而在活在江湖中的人,為什么不能抽抽空偷偷閑,時時回歸一下內(nèi)心,回歸一下自己呢?一個整個人生都是活在自己之外的人,怎么能得到幸福呢。 修行,功夫,回歸,把握的是人生的根本航向。任何事業(yè),不過是衣食住行而已。人生旅途中,修行遠比事業(yè)重要,體驗遠比比較重要,自在遠比活在別人眼里重要。 把幸福停留在概念上的,隔離在生活的大門之外的,是拒絕修行,是心靈的懶惰,是逃避回歸。 回歸心靈,把幸福熬煮成良知,才會有健康、快樂、自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