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求助】柱砼為C60,梁板砼為C30,如何施工? 答:1、 一般必須加鋼板網,距柱邊300—500,45度斜設。通常固定上工人操作都不太好。方案寫細點涉及收措施費。 2、不同標號砼澆筑注意兩點 首先,梁柱節(jié)點區(qū)必須保證是高標號,所以退出柱邊300—500,通常節(jié)點區(qū)砼由塔吊配合澆筑;至于一般必須設鋼板網是因為梁高700左右,節(jié)點區(qū)鋼筋密集,澆筑時一定要用振動棒,設了鋼板網砼也會流淌相當距離。 其次,梁柱間盡量不留施工縫。一旦監(jiān)理照章辦事,出現施工縫時你就知道什么是焦頭爛額。
二、【求助】基礎分布鋼筋? 答:如果是指中間的搭接:就是35D,(分布鋼筋也一樣),要不你焊接得了(我們一般都是焊接)。 如果樓主問的是指基礎十字交叉或丁字交叉的時候這種情況,則: 基礎分布鋼筋不需要搭接。 具體的情況的確應該由設計院確定,四川有一本專門的圖集(川03G601《砌體結構基礎》四川省建筑設計院),對這個情況有詳細的說明,我想你們那里也應該有相應的圖集吧。
三 、【求助】混凝土道路施工有什么么特別注意的地方嗎? 答:(1)注意路面交叉處主副路的位置和標高。 (2)一般在交叉處要設置脹縫及傳力桿。 (3)總之,熟讀圖紙,按照圖紙做就沒問題。
四、【求助】請教,做一個工程的技術員要看那些參考書? 答:還不清楚你說的技術方向的崗位是指哪些崗位。如果是項目技術負責人,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就要相當的全面:施工、質量、安全,如果在私人老板這里干,技術負責人還要懂預算。 我建議你先從技術員做起最好是跟個師傅做施工員。因為施工員面對全局碰到的事情較多,有利于鍛煉和提高。當然還要加強理論學習,一些必要的專業(yè)書還是要看的,學校的教材就不用看的太多了?!督ㄖ┕な謨浴罚ǖ谒陌妫╇m然比較全面,但是內容相對較深。其實并不適合剛畢業(yè)參加工作的人看。先看一些崗位性較強的書如《施工員必讀》《預算員必讀》之類的書。
五、【求助】鋼結構求知
鋼構土建基礎中間有挖孔,甲方提供H型鋼。H型鋼柱底板下有一小H型鋼插入基礎孔內,底座開了兩小孔灌無收縮灌漿料。 1、H型鋼焊接拼接有無特別要求, 2、現是要土建將基礎找平再安裝鋼構,還是鋼構裝好后再進行土建基礎的二次灌漿。 答:個人認為:H型鋼的焊接就是執(zhí)行一般的焊接標準,沒有什么特殊標準;至于與基礎的連接,有先預埋和后預埋兩種方式,但如果可能的話,建議采用先預埋的方式,而先預埋是應該有預埋鐵件的,H型鋼必須和預埋鐵件連接才有用,你所說的方法看不出有沒有預埋鐵件,所以不敢妄加評論。 我的拙見,不知還有沒有幫助:這種焊接的焊縫應該為一級焊縫,也就是要有經驗的焊工(有證的焊工)來操作,并且在焊后要探傷。應該安裝完成后再二次灌漿質量比較有保證。
六、【討論】麻煩外墻裂縫的產成原因
我做得一個工地是個三層廠房,單層高度為七米,外墻采用復坦漆面層,所以是直接做在外墻砂漿找平層上面得。做外墻砂漿找平層得時候,按設計規(guī)范滿掛了鋼絲網,而且在攪拌砂漿得時候按比例加入了類似杜拉纖維得東西,這種纖維得抗裂效果比杜拉纖維還要好一些。但是在做完找平層,由專業(yè)外墻公司施工時,墻面好多地方產生裂縫,好多是在柱墻交接處,成橫向和斜向。在外墻公司得要求下,我們都是打掉有裂縫得地方,重新抹灰。再做外墻面,但是在外墻做完后兩個多月得現在,外墻面又產生了裂縫,我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希望大家都來分析分析 答: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1.混凝土柱和添充墻的收縮不一致,產生的裂紋。 2.抹灰砂漿配合比不符合要求,一般是砂漿標號過大產生的裂紋。 3.抹灰施工不按施工工藝標準執(zhí)行產生的裂紋,例如,一次抹灰過厚等原因。 4.水泥砂漿抹灰施工以后,沒有按照工藝要求進行養(yǎng)護致使失水過快產生的裂紋。 以上原因都可以造成外墻抹灰產生裂紋,至于你們的工程要根據施工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判斷,才能確定是什么原因導致的裂紋的產生。
七、【求助】關與綁梁上箍筋的時候為什么箍筋的接頭位置是在上面的?是不是和抗拉 抗壓有關? 答:一般來說,箍筋開口位置是在受壓區(qū),也就是說,如果是懸挑梁,開口就沖下了。
八、【求助】施工現場用水量的計算依據! 答:唉,我現在得時間比較緊,我就直接找個標書里面得計算過程給你參考一下嘛,只要是做技術標書得,這個東東都是要有得 1)施工臨時用水計算 本工程現場用水分為施工用水、施工機械用水、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三部分。 施工用水量q1:以高峰期為最大日施工用水量,計算公式為: q1=K1∑Q1N1K2/8×3600 式中:K1未預計的施工用水系數,取1.15 K2用水不均衡系數,取1.5 Q1以砂漿攪拌機8小時內的生產量(每臺以30m3計)、瓦工班8小時內的砌筑量(每班以20m3磚砌體計)、混凝土養(yǎng)護8小時內用水(自然養(yǎng)護, 以100m3計)。 N1每立方米砂漿攪拌耗水量取400L/m3計,每立方米磚砌體耗水量以 100L/m3計,每立方米混凝土養(yǎng)護耗水量以200 L/m3計。 q1=1.15×(5×30×400+4×20×100+100×200)×1.5/8×3600=5.27L/S 施工機械用水量計算:q2 =K1Q2∑N2K3/8×3600 式中:K1未預計的施工用水系數,取1.15 K3施工機械用水不均衡系數,取2.0 Q2以一臺對焊機每天工作8小時計,一個木工房一個臺班計,一臺鍋爐每天工作八小時計。 N2每臺對焊機耗水量300L/臺.h,每個木工房耗水量20L/臺班,每臺鍋爐耗水量1050L/t.h。 q2=1.15×(300×8+20×1+1050×8)×1.5/8×3600 =0.65L 生活用水q3:現場高峰人數以1500人計算,每人每天用水20L計算: q3=Q3N3K4/8×3600 =1500×20×1.5/8×3600=1.54L/S 消防用水量q4:根據規(guī)定,現場面積在25公頃以內者同時發(fā)生火警2次,消防用水定額按10-15L/S考慮。根據現場總占地面積,q4按10L/S考慮。 現場總用水量:根據規(guī)定,當q1+q2+ q3〈q4時,采用q4的原則,現場總用水 量為:q= q4=10L/S 供水管徑,按下面公式計算: d=√4q/πV×1000=√4×10/3.14×2.0×1000=0.079m 計算結果,現場供水管徑需不小于80mm方可滿足現場施工需要。
九、【求助】砼如何澆注?
我現在施工抗震加固,設計很水,二層原有現澆梁板因荷載加大,需要加固,設計圖要求在梁底澆注120厚砼穿6根25的鋼筋,梁側面澆注60厚砼,并有兩根腰筋,原有板還不能拆除,砼標號C30,怎樣施工才能保證質量。我頭都大了。 答1:這種情況,你只有澆筑細石混凝土了。建議你最好用碎石,最大粒徑不能超過10。還要加強振搗,注意不要出現蜂窩麻面?;炷恋乃涠纫m當加大,最好摻加減水劑,這樣既可以保證混凝土必要的塌落度,又可以保證水灰比要求。免得降低混凝土的標號。 答2:不是他設計的水,是你沒有這方面的施工概念罷了。不知道原來梁截面是多少?建議你用5-20mm的礫石和高效減水劑來配制大流動性的細石混凝土,盡量砂率高些。礫石的流動性好。在原來的樓板(原來梁的兩側)鑿洞用來澆鑄混凝土,間距為600mm-800mm。洞口的大小為梁側面澆注的厚度。你可以建議設計院把梁側面澆注60厚改為100厚,這樣便于施工。用30mm的小震搗棒來震搗。 我做過些這類的加固。
十、【求助】早上九點澆注的混凝土路面臨近終凝前泛起了白霜,請教各位是怎么回事,上面比較清晰的是凝結不久的,白色比較多的是凝結時間比較長一點的.都是今天早上九點以后澆注的混凝土.換了水泥,懷疑是水泥含堿比較多,具體白色是什么物質? 答:眾所周知,混凝土中的主要成份是硅酸鈣(弱酸強堿性鹽),遇水后發(fā)生水化反應,形成游離鈣、硅酸和氫氧根?;炷恋氖杷啥嗫捉Y構決定了混凝土有一定的含水率。當混凝土中的水足夠多時,在毛細壓作用下,水可以沿毛細孔上升達10cm左右,此時,混凝土中的鹽份被水帶出淤積于混凝土表面,同時混凝土中的氫氧化鈣、鈉、鉀等物質也會以水為載體溶出。到達混凝土表面后,隨著水份蒸發(fā),這些物質殘留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白色粉末狀晶體,或者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在混凝土表面結晶形成白色硬塊?;炷练簤A就是這樣形成的。 混凝土泛堿,有兩個副作用: 1、混凝土中鈣離子的流失伴隨著氫氧根的流失,造成混凝土堿性降低,當混凝土PH值低于12 的時候,混凝土中的鋼筋開始銹蝕;PH值越低,混凝土中鋼筋銹蝕速度越快; 2、此處發(fā)生泛堿,那么很明顯,說明此處已經開始滲漏。 混凝土泛堿的治理: 用干刷子用力刷除; 用水和刷子清洗; 用高壓水槍或者輕微噴沙后再次用水清洗; 對于不溶于水的泛堿物質,可以用稀釋后的弱酸清洗,例如: 5%~10%的鹽酸溶液;10%的磷酸溶液;5%的磷酸和醋酸混合溶液;使用酸溶液進行清洗的時候一定注意避免破壞整面墻壁的外觀,因為酸對混凝土有一定的腐蝕作用。 為防止泛堿現象再次發(fā)生,在將泛堿部位清洗干凈后,應該在外墻使用潮氣屏障,如密封劑、涂料、滲透性差的防水涂料等;在內墻使用防水汽同時具有單項可呼吸性的涂料。
十一、【求助】竣工驗收怎么做? 答:(一)工程竣工驗收條件審核內容 1、完成工程設計和合同約定的各項內容。 2、施工單位在工程完成工后,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和設計文件及合同要求,對工程質量進行了檢查確認。 3、有完整的技術檔案和施工管理資料。 4、有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的進場試驗報
以上微信內容轉自:新疆工程造價管理總站
《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的使用方法!》
↓↓↓↓↓↓這里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