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史上,顏真卿是繼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書法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人稱“顏體”。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有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開元間中進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 顏真卿作為集大成者,他熔鑄漢魏兩晉以來書法藝術的造型經驗,汲取了篆、隸、行、楷、草的字形構架、結體形式和用筆特點,自創(chuàng)“屋漏痕”用筆之法。對于藏鋒、中鋒運筆,他所開創(chuàng)的“蠶頭燕尾”筆法,點畫顯得更有力,被世人稱“顏筋”。在楷書造型上,顏真卿吸取篆隸特點,將篆隸與楷書融合,并令字若浮雕,具有立體感。這是不少書家的楷書不宜寫成大字,而顏派楷書寫成大字更妙的原因。 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顏真卿至許州(治所今河南許昌)見了李希烈,宣詔旨未畢,逆賊使諸將詬罵魯公,又令號為養(yǎng)子親兵千余人拔刃逼脅。然而顏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只得揮去眾人,將魯公扣作人質。李希烈使出種種手段威脅利誘,甚至在顏真卿的住處庭中掘下土坑,揚言要將他活埋,妄圖迫使他就范,為己所用。顏真卿堅貞不屈,嚴加斥責,他冷笑著對李希烈說:“何必費那么多麻煩,只要借給我一劍,你必睹快事!”李希烈遣人積薪于庭,說:“不能屈節(jié),當焚死!”顏真卿毫不畏懼,徑自起身蹈火,倒是李希烈手下的人,拉住了他。李希烈無奈,于貞元元年(785年)八月指使閹奴等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龍興寺中縊殺了顏真卿。終年77歲。 他的書跡作品,據說有138種。楷書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是極具個性的書體。行草書有《祭侄稿》、《爭座位帖》、《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他在平息安史之亂的戰(zhàn)役中,經歷了親人全家死難的痛苦,在極度悲慟中寫成的,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寫于乾元元年(758年)秋天,是顏真卿悼念從兄顏杲卿的第三個兒子顏季明所寫的一篇祭文。我們看到祭文的前半部分字跡較小,行款也相對整齊。從第八行開始,字跡變得粗壯起來,字行也開始傾斜了,并且有了大面積的涂改,書家的憤怒之情開始涌動。寫到第二十行“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時,前后左右多次改寫,書家仿佛沖進了情感的漩渦之中。至倒數第三行的“震悼心顏”已經達到了情感的高峰,字體已經由行書變?yōu)椴輹?,迅疾奔放,氣勢恢宏。尤其是祭文最后的“嗚呼哀哉,尚饗”,顏真卿的悲痛之情達到了極點。這件忘情而又傳情的藝術杰作,被元代書法家鮮于樞尊為“天下第二行書”,得到后世公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