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本文您認同或者吐槽,都請加入歷史講壇QQ群,這里您可以跟我們暢所欲言: 在QQ群添加,搜索:366875110 竹書紀年的內(nèi)容有與《史記》記載不同處,如“(殷)祖乙勝即位﹐是為中宗”,與《史記·殷本紀》等以中宗為太戊不同,但與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稱謂卻完全相合,可見竹書紀年的史料價值甚高。 《竹書紀年》凡十三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按年編次。周平王東遷后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后用魏國紀年,至“今王”二十年為止。 《竹書紀年》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魏國史官所記之史書,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jīng)秦火的編年通史。它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皆在古代經(jīng)史之上。此書開篇是以君主紀年為綱目,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 五帝紀 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頗為特異,與傳統(tǒng)的正史記載不同。五帝紀,關于舜的記載,就跟史記等正史所載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為不同。引述如下: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于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夏紀 夏紀所載,與《史記》只是記載“太康失國”不同,還記錄了羿的事情。讓羿代太康,成為夏王朝統(tǒng)治者的這些舊事得以重見天日。當然,孰是孰非,那就見仁見智了。 殷紀 殷紀則顛覆了《史記》記載的歷史第一位賢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稱王,結(jié)果被太甲潛逃回來殺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壓,這似乎更符合歷史的真相。但是由于現(xiàn)代對不同地區(qū)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譯,發(fā)現(xiàn)整個商代伊尹都是師權的象征,地位尊崇,并且有伊尹放逐與迎回太甲的記載,并且整個商代伊尹的后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與權力,因此這部分存疑。當然,究竟如何,還要加以考究。 周紀 周紀最與《史記》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記載。按照史記等正史所載,共和行政就是周厲王被國人趕走之后,周公、召公二相共同執(zhí)政。而周紀則說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國的伯,名和者,攝行君位。這似乎更合乎“共和行政”的說法。 另外,還有完整的穆天子史事,以及記載了周幽王死后,兩王并立的史事。 晉紀 周平王東遷之后,竹書紀年以晉國紀年,而作晉紀。晉紀記載了晉文侯殺周攜王的舊事,詳細記錄了曲沃代翼的過程。研究晉國歷史,《竹書紀年·晉紀》是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魏紀 魏紀自惠成王起,稱“梁惠成王”,這與其他典籍記載的魏國又稱梁國相符,有利于讀古書,如《孟子》時,弄清楚究竟怎么又有個梁惠王之類的疑問。更好地保存了歷史的原貌,對于研究魏國歷史更為便利。 補充一點:《竹書紀年》出土的故事 西晉初年,河南省汲縣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叫不準(音讀“否標”)的盜墓賊,偷偷地掘開一座古墓。墓穴被打開后,由于墓中漆黑,不便尋找隨葬品,他滿地一劃拉,摸得一把竹片。點著竹片用來照取寶物,并沒像他所期待地那樣發(fā)現(xiàn)金銀財寶,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成片成捆的竹片,不準大失所望,因為對他來說這些東西毫無用處。他在失望之余,非常不甘心,于是,將竹片翻個底朝天,把一些值錢的物品拿了,隨手將竹片扔了。 村民們看到被打開的古墓和散落的竹片,便告知官府。來了幾個官員,看到竹片大小一樣,上面有字,字跡整齊,數(shù)量巨大。于是把竹片拾掇到一起,裝了幾車運走。誰知這幾車竹片,揭開了中國歷史上驚世駭俗、驚天動地一件大事。這就是《汲冢書》《竹書紀年》。 這批竹簡由汲縣運到京師洛陽,晉武帝命中書監(jiān)荀勗、中書令和嶠負責整理。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書寫(或作漆書,亦即墨書),每簡40字。對竹簡文字當時說法不同,一說為“小篆”,一說為“科斗文字”,一說為“古文”,應是一種較為規(guī)范的戰(zhàn)國文字。整理工作首先是排比竹簡的次第,其次是用當時的文字寫出釋文,最后是撰著提要。通過對竹簡的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原來盜墓賊挖開的墓是戰(zhàn)國時代魏王冢,帶字的竹片竟是前所未知的典籍,因它是汲郡人不準在盜墓冢時發(fā)現(xiàn),故這批竹簡被稱為汲冢書?!吨駮o年》是《汲冢書》中價值最大的史料。 西晉一流的學者們整理了汲冢書,其中居然就發(fā)現(xiàn)了魏國的史書,這部再現(xiàn)于世的珍貴史書被稱為《竹書紀年》。起名《竹書紀年》當然也有它自己的道理。原來古時無紙,著書立說,破竹刮平為簡。字寫在竹簡上。多簡編為一書,所以叫竹書。紀年是將史事按年編次,成為史書一種體裁。此所謂“竹書紀年”就是表明它是一部史書。 關注歷史講壇微信,請搜索:lishijiangtan |
|
來自: 昵稱22551567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