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門內(nèi)大街的故事(42) 新街口電影院 二、 1960年代的時候評出了中國22個電影大明星。有段時間新街口電影院一進門的休息廳里也高懸著22明星的照片。
那個時代是革命年代,所以明星的標準是不僅要漂亮,主要要有革命英雄形象,所以22明星中于藍、金迪都算不上美女。 但是愛美之心人人有之,革命年代也不例外。說到帥哥美女,就得說說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因為《野火春風斗古城》這個電影里,22明星中有兩位大帥哥大美女在這里相遇了,那就是帥哥王心剛和美女王曉棠。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在當時算得上金童玉女,可以比得上三浦友和與山口百惠,毛寧和楊玉瑩。只是在那個革命的時代,沒有這個說法。
可惜兩個人電影里即沒有一見鐘情以身相許,也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凄婉愛情故事,那時候的電影里更不允許第三者插足,他們只是普通的革命同事,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偶然地走到一起來了。
終于在電影演到最后的時候,帥哥美女的戀愛有了一點眉目。楊母被敵人抓起來,銀環(huán)以醫(yī)生的身份去探望獄中的楊母,在敵人的眼皮底下,楊母把一個象征婚姻的戒指給銀環(huán)戴在手上,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和這個善良美麗的姑娘喜結(jié)良緣,但是他們倆在電影演完后的故事里結(jié)婚了沒有呢,婚姻幸福美滿嗎,那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想象了。
22大明星中,謝芳比王曉棠在相貌上毫不遜色。但是謝芳比王曉棠年輕,從照片上看,謝芳更純樸天真一些,更像個大學生,沒有王曉棠那么妖艷和多情。
這22個明星是周總理提議搞出來的,但是據(jù)說評選的過程不夠民主。那個時代不興投票,也沒有網(wǎng)絡這樣的環(huán)境平臺供大家投票或發(fā)言,只是“文化部牽頭由電影廠提議”,文化部和電影廠都是機關或者企事業(yè)單位,怎么能提議呢,還是文化部里的某些人牽頭,電影廠里的某些人提議。而且不能文化部的所有人全牽頭,電影廠的所有人都提議,那意見可能不統(tǒng)一,就亂了。所以有沒有暗箱操作啊,是否照顧到各階層的意見啊,是不是公平合理啊,也沒人追究。特別是一些普通老百姓喜歡的演員,可能就沒被選上。 我們小時候胡同里的孩子們都喜歡的李向陽(郭振清),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郭振清就沒入選22明星。
李向陽這么受到追捧,是因為他是我們平民百姓的大英雄。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我覺得郭振清飾演的李向陽有一股“痞”氣,更像我們胡同里的江湖老大哥,所以讓人倍感親切。
電影《平原游擊隊》里有這樣一段精彩情節(jié)。李向陽帶著小郭和老侯進城,在飯館里與我們的聯(lián)絡員秘密接頭。偏偏這時進來了兩個不長眼睛的狗特務。如果把李向陽比做江湖大哥,這兩個特務就正好是胡同里的二賴子混混。
胡同混混進門后先抖威風,揪住看上去最好欺負的小郭,用我們胡同里的流行語言來形容,就是:“找碴”。 如果換成胡同語言,這段對話應該是這樣的: 特務:(一手揪住小郭,一手拿著香煙)孫子,你丫哪來的? 小郭:城西劉家村的…… 特務:城西的你丫跑這干嗎來了,拔份啊? 小郭:我吊孝。 特務:你給誰吊孝,找抽呢,是不是?
小郭還是孩子,沒見過大世面,有點慌張,說話也不利落了。 大哥在這種時候在一邊都不動聲色,胡同里叫“根本不拿眼夾他”。大哥這種世面見得多了,該吃飯吃飯,該喝茶喝茶,看你丫能狂到哪去。 等混混威風耍夠了,手下的人才會動手。 后來呢,果然,老侯就上去了:怎么著兩位,干嗎呀?(要說吊孝啊,您也許知道) 說著話盒子槍就頂上去了,二位特務迅速地舉手投降,老侯亮出身份:“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那邊兒坐著那位,就是李向陽大人。” 混混聽到李向陽的大名,那真是如雷貫耳啊,這也有一比,好象是大街上兩撥人碴架,那一撥就問了:“哥們兒,你們哪兒的?” 這一撥回答:“新街口小混蛋!怎么著,練練?” 那撥一聽,馬上就說:“不打了,您請吧?!?/span> 為什么吶?惹不起啊。 可問題是,這李向陽比小混蛋又厲害多了??粗让忌颇康模鋵崒儆凇耙忝?span lang="EN-US">7.0版”,殺壞人不償命的主兒,旁邊那位跑堂兒的聯(lián)絡員還添油加醋呢: “他們二位可是好人吶,你可不能殺他們!” 您聽聽,您說有這么夸人的么?不知道這位是勸架來了還是嚇唬人來了,起哄架秧子!
特務轉(zhuǎn)過頭忙不迭的打躬作揖:哎呀,李向陽大人,我們二位小弟有眼不識泰山,冒犯了大人,請您一定別跟我們一般見識哪。
李向陽:(眼睛并不看兩個混混,只是對著老侯)老侯,開導開導他們。 人家說完這句話,就坐一邊繼續(xù)喝茶去了。這才是瀟灑,要不然怎么當大哥呢。 (評論:一般教訓混混這種事兒,老大是不屑于親自干的,都是交給下邊的人。在江湖上站得住腳,靠的是也就是一名頭,那是早年打出來的。) 老侯:站好,站好站好!我給你們上堂政治課??! 在飯館里左一句右一句,老侯教訓開了兩個特務,最后老侯晃著盒子槍對特務說:你們還咋唬什么,還不改邪歸正! 兩個混混又忙不迭的隨聲附和:改邪歸正,改邪歸正。 老侯:滾吧。 特務:謝謝,謝謝!
兩個混混揀了條命,那還不趕緊的往外溜。 到門口又被李向陽上來攔?。喊?,見著松井,就說我李向陽在城里哪! 特務(慌張地):不敢,不敢! 李向陽(十分蠻橫地):就這么說! 特務(點頭哈腰地):是是! 抱頭鼠竄而去。
這一段叫人忍俊不住的對話十分精彩地展現(xiàn)了李向陽的“痞”氣,簡直就是西直門內(nèi)大街黑老大的一個光輝再現(xiàn)。 胡同里的孩子喜歡李向陽,正是因為他的這股“痞”氣。一點也不高大全,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更像我們胡同里出來的英雄。 郭振清把這種小男孩的痞子精神在那個時代,在那個嚴格的文化氛圍里演繹得恰到好處。所以我說李向陽是那個時代我們心中行俠仗義的佐羅、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而不是托塔李天王、捷爾任茨基,許云峰或者李玉和。
所以后來胡同里就流行開這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膾炙人口的童謠: 我是李向陽,專門不投降, 鬼子來抓我,我就爬城墻。 城墻有炸藥,我就鉆地道。 地道有張紙,我就拉泡屎。 鬼子來抓我,踩了一腳屎。 只有胡同大哥李向陽才能配得上這么頑皮瀟灑的兒歌。如果換成了南征北戰(zhàn)中的高營長或者英雄兒女中的王成,你這么說他就不合適。 比如王成的精神是人在陣地在,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如果成了鬼子往上沖,我就拉泡屎撒泡尿再撒丫子溜了走人,鬼子沖上來,踩了一腳屎管什么用呢?陣地也丟了! 就不貼切了。
|
|
來自: 老好人兒 > 《老北京胡同文化(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