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喜歡 禽言詩一般認為是北宋梅堯臣所首創(chuàng)。他寫的《四禽言》分別模仿杜鵑、提壺、婆餅焦、竹雞四種鳥的叫聲,化入作者所要敘述的事和所要抒發(fā)的情。
一、梅堯臣《四禽言》
這首借杜鵑“不如歸去”的叫聲寄托歸思。
這首借提壺鳥的叫聲勸酒祝壽。
這首則通過婆餅焦的鳴叫述說一個傳說故事。
第四首通過竹雞“泥滑滑”的叫聲描述雨中行路的艱難。 這些詩中既有鳥語,又有人言,人言鳥語渾然而成一體,詩句明白流暢,樸實無華,而意境卻幽遠、深邃。這四首詩中以《婆餅焦》一首最為生動、婉曲。這大約是因為婆餅焦的叫聲異常婉轉(zhuǎn),富于變化,使人聽起來不禁浮想聯(lián)翩。 梅堯臣是北宋的一位重要詩人。他的禽言詩,同他的其他詩作一樣,風格力求平淡,這對于糾正晚唐五代以來詩壇上的靡麗之習,無疑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僅就他的禽言詩而論,尚缺少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內(nèi)容。同梅堯臣相比,蘇、陸的禽言詩內(nèi)容更充實,生活氣息更濃厚,有些詩比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二、蘇軾【五禽言(并敘)】 梅圣俞嘗作《四禽言》。余謫黃州,寓居定惠院,繞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葦。春夏之交,鳴鳥百族,土人多以其聲之似者名之,遂用圣俞體作《五禽言》。
東坡先生在詩中自注云:“土人謂布谷為‘脫卻破褲’?!笨磥?,這四個形聲字,倒也說明一千年前的布谷鳥,其鳴聲,直到今天也沒什么變化。所謂“土人”,自然是地道的農(nóng)民了,由于繳不上租,而被杖責才留下的瘢痕,連破褲也不好意思脫下來,用“脫卻破褲”命名布谷,可謂繪聲繪色。那結(jié)尾一句“水中照見催租瘢?!奔扔姓{(diào)侃,更多辛酸,可以想像在苛政重壓下的農(nóng)村狀態(tài)。 詩人寫的是布谷鳥,想到的卻是農(nóng)民的疾苦,詩人的心和大多數(shù)人聯(lián)系在一起。
由此可見鄂東在宋代養(yǎng)蠶繅絲已相當發(fā)達。
三、黃庭堅 戲和答禽語①
【作者】 字魯立, 號山谷道人, 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進士,任葉縣尉。熙寧初,教授北京國子監(jiān),知太和縣。元祐初,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紹圣二年(1095),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兆诹?,復謫宜州,卒于貶所。所著《山谷內(nèi)集》一十卷、《外集》十七卷、《別集》二卷,有任淵等注本,今存。 【注釋】 ①禽語:指布谷鳥的叫聲。它的叫聲聽上去也像“脫卻布褲”這句話。 ②雨一犁:可以浸透一犁頭那么深的土地的雨量。 ③餉:給飯吃。 ④自四時:自能明辨四季。 ⑤這兩句是說布谷鳥叫人著新替舊,自然也不壞,可哪里知道去年由于租稅太重,農(nóng)民原來就沒有褲穿。 【品評】 我國先民很早就注意到某些鳥的叫聲聽上去像是漢語中某個詞或短語這一 現(xiàn)象,如《山海經(jīng)》中就多次提到“有鳥焉,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之類的 話。到了唐代,就有人借與鳥叫類似的辭意加以發(fā)揮,構成詩篇,即所謂禽語 詩。在宋代,這種詩更為流行。這體現(xiàn)了詩人們向往大自然,希望與之融為一 體,即宋儒所謂“物吾與也”的心態(tài)。它最初也許是一種游戲文字,但嚴酷的 現(xiàn)實生活卻使許多作者的禽語詩變得成了諷諭詩。如布谷與脫卻布褲本是一鳥,如稱前名,則為勸農(nóng),如稱后名,則為憫農(nóng)。心隨境轉(zhuǎn),詩人措辭也就各自不 同了。 這篇詩雖以《戲和答禽語》即開玩笑地與鳥兒唱和為題,但基本上仍然是 一篇禽言詩。作者抓住農(nóng)民聽到布谷鳥催他們脫卻布褲時的感受。代他們宜泄 了在沉重剝削之下的苦痛。詩的頭兩句給人以氣候不壞、生活平安的印象,下 面卻忽然出人意外地轉(zhuǎn)出完全相反的情景來。黃詩用意深曲,耐人尋味處,往往如此。蘇軾《五禽言》之一云:“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溪邊布谷兒,勸我脫破褲。不辭脫褲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庇靡馔S,而略直致。 四、陸游 《禽聲》
《禽言》
《禽言》 陸游
禽言 陸游
禽言 陸游
五、二禽言戲贈難弟 (宋)趙孟堅
六、四禽言 元 梁棟
詩人用擬人手法在詩寫了四種鳥,描繪了南宋初年中原戰(zhàn)亂殘破和人民痛苦生活的情景。 請大家看看,詩中寫了那幾種鳥? 鷓鴣 提壺鳥 杜鵑 布谷鳥 七、五禽言 元 楊維楨
八、題畫 徐文長
在他那里,杜鵑可以叫出兩種聲音,簡直是會外語——“行不得也哥哥”歷來是對鷓鴣的模擬。 九、禽言(和姚俊卿孝廉韻)(六首)
十、禽言·不如歸去 戴昺
這首“禽言詩”是由杜鵑的鳴聲雙關見意。杜鵑的鳴聲有些象“不如歸去”,一般用來表現(xiàn)思歸或催人歸去的情意。 戴昺的這首詩寫在外的旅人聽見杜鵑啼鳴,萌動歸意,擬杜鵑的聲口勸旅人早歸。詩中說在外與家鄉(xiāng)遠隔千山萬水,今年又辜負了家園中的花,那么明年能否可以一定回去呢?還是早點回去吧,如今江湖之上風波迭起,是非叢生,何不早回家去安靜的賞花度日。杜鵑聲聲,情意綿綿,頗能打動游子之心。 十一、周 西 (1621-1688),字方人,號勁草。明末柴橋人。少好讀書,明亡,遂棄舉子業(yè),以教書養(yǎng)母。精于經(jīng),對《易》、《書》、《詩》、《禮》、《春秋》皆著圖解。對《史記》、《漢書》皆有論說。著有《勁草亭全集》、《防秋譜》等。清康熙時,邑令王元士、郝良桐俱委纂輯志乘,書成,拒署名(該書脫稿后,不及付梓已佚)。晚年居鄞縣城中。邑志與《浙江人物簡志》均有傳。 禽 言①
注①禽言:以鳥代人言。 ②鄧林:傳說中為夸父之杖所化。 ③夸父:神話人物??涓缸啡眨曙孅S河、渭水不足,欲北飲大澤,未至渴死于道。 十二、三禽言 明 江天多 第三首《鳩》
通首依聲寓意,醒人耳目。 十三、五禽言詩 明 張瑄
“喚起”亦鳥鳴聲,但不詳何鳥。此詩以“喚起”起興,勸人莫貪睡,要早起問安于父母,也算別致。 十四、三禽言 明代 邱濬
(缺一首) 十五、五禽言 清代 黃遵憲 其二
這詩以“姑惡”鳥的叫聲喻慈禧。慈禧本是光緒的姑媽,如今成了令人憎恨的“姑惡”。詩中指斥載漪、榮祿這幫后黨“小姑”專搞造謠中傷,太監(jiān)又“獰奴點婢”來助虐。光緒無子,筑巢未成,慈禧急忙另立皇位繼承人。 十六、禽言詩《稀煮粥》 清代景東詩人戴家政
十七、禽言六章 清 林則徐 在福州民間廣為抄傳.其中《禁煙》一首云:
十八、《山房隨筆》四《禽言》 其一
此作可悲,讀者尚不堪,況遭其時乎? 十九、三禽言 成多祿 其一
真真切切,凄凄慘慘,動人肺腑,催人淚下的畫圖,表達了對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二十、雜言古風·思歸樂 南宋 周紫芝
此為“禽言詩”(原題)五首之一。杜鵑(杜宇)所唱的“不如歸去”為人所熟知,本詩就是抒發(fā)歸去樂究竟何如的。 首聯(lián)以陰沉的山地氣氛起興,聽著酸楚的杜鵑歌聲,客人更加沉默寡歡。次聯(lián)寫出他的心境,原來想歸去,卻怕那明火強梁。第三聯(lián)客人自問自答:城池都被搶光了,何樂之有?末聯(lián)反而是客人勸杜鵑:還是在山里飛開飛去吧!看那里有多美呀! 二十一、就寫作禽言詩的數(shù)量來說,元代的桂()算是最多的。 他的《八禽言》中的《婆餅焦》一首,比起梅堯臣的來,想象力更為豐富,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這首詩借用婆餅焦的叫聲,巧妙地構思情節(jié),寄托了詩人對封建社會受壓迫婦女的同情。 二十二、禽言二首 今人黃良棟先生
這是借“提葫蘆”、“布谷”兩種禽言而寫成的兩首詩,詩中抒發(fā)了對現(xiàn)實的觀察與感慨,可謂入木三分,別具一格。(摘自《動物表演史》) 0 喜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