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壁村又稱張壁古堡,距介休市城區(qū)約10公里,背靠綿山,面對綠野,0.1平方公里的面積,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見的袖珍小城。方寸小城規(guī)劃高超,魚型巷、龍型港、孔雀琉璃,處處可見;古堡暗道、宮殿廟宇一應(yīng)俱全;軍事宗教、民俗歷史多種文化融為一體。2005年,張壁村無可爭議地成為華北地區(qū)唯一一個入選“中國十大魅力名鎮(zhèn)”的古村;同年又因其古村形態(tài)、風貌格局、廟宇建筑、居民院落保存完好而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稱號。 張壁村南北各有城門一座,北門以青磚砌成,筑有甕城一座,南門用紅砂石砌墻,城門上建有門樓。村子的南面、東面、東北面修有厚厚的夯土城墻,西面是懸崖峭壁,以險代防,沒有建城墻,整個村子依山而造,順塬勢而建,大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 走進張壁村,就像翻開一本厚厚的史書,沒有人能說得清它的歷史,道得明它的來歷。有關(guān)建村的最早文字來源于一塊墓志。1995年發(fā)現(xiàn)的古墓墓志表明,公元1164年,這地方已經(jīng)叫張壁村了。 小小的張壁古堡,兼容并蓄了諸多文明,形成了“小村落,大文化”的鮮明特色。地面上錯落有致地修建著五大神廟建筑群,分別為“關(guān)帝廟”,道教“真武殿”、“二郎廟”、佛教“空王佛行宮”和“興隆寺”,并有“地藏王菩薩殿”,“呂祖閣”等遺址,宗教及其它古建筑密度之高,極為罕見,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到此都連聲驚呼“文物豐富,國之瑰寶”。 最著名的明代空王佛行宮,建造在北門丁字門頂上,坐北朝南,大殿三間,殿內(nèi)塑主像為空王佛,山墻繪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在空王佛行宮的前廊下有兩尊罕見的琉璃碑,通體琉璃燒造,孔雀藍底,黑字書寫,為張壁村獨有,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東側(cè)的琉璃碑記述了空王佛修煉成佛的艱苦歷程,西側(cè)的琉璃碑記載空王佛行宮修建的經(jīng)過。 可罕廟的高臺是全村的制高點,站在可汗廟的高處,整個村莊的全貌盡收眼底。臺上立燈桿一座,白晝懸彩旗,夜晚掛紅燈,以作傳遞情報之用,歷來有“張壁點燈,介休看明”之說。 張壁“地上明堡,地下暗道”,是中國唯一具有軍事、民用雙重用途的城堡遺址。時光流轉(zhuǎn),白云千載,如今,依然寧靜的是它的院落,明清時的建筑,門庭深進、格局分明、工藝講究,具有晉商宅院的鮮明特色,古舊卻整齊里隱約透著的是它昔年的繁華,堡墻、街巷、院落、民居星羅棋布地散在深巷中,構(gòu)成了一幅生動的民俗畫卷,平添了多少沉思與遐想。(據(jù)山西旅游數(shù)碼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