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1:古代智者解析河洛圖時形成了“三易之法”即圖像正位法、連山法、歸藏法
《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別皆六十有四” 《周易》:即《易經》。它承載了過多的歷史使命和任務,雖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國學(內含儒道兩家思想)重要經典之一,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相傳系周人所作,乃周易之根本,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相傳為孔子看《經》之后有感而撰,但非周人所做,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但一般認為它是戰(zhàn)國或秦漢時期的儒家作品,也并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
《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周易一書,并非僅僅為占卜之書,乃是借占卜寫修身。每個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處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業(yè)亦必荒廢。周易與其說占卜人事,不如說是記錄人體內的各種病癥。易經的存在,是互補了黃帝內經人體經絡病癥。人體經絡運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災厄。
易:改變;經:書籍?!?/span>易經》是一本揭示變化的書。由太極圖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構成其主要內容。
1、伏羲依照“河圖”之啟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經》典籍的核心內容,《易經》之五大規(guī)律也出自于“河圖”之啟示。
2、《易經》以宇宙間萬事萬物為觀察和研究的對象,用“陰”和“陽”兩個基本要素,描述了一個陰陽變化的系統?!?/span>無極生有極,有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兩儀生四象(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3、以《易經》規(guī)律為源頭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在用而未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國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對立統一、陰陽互根、陽逆陰順、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等規(guī)律,和這些規(guī)律數千年沉淀和積累形成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等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諧意識。(以上內容摘自百度詞條) 邏輯圖中只有周易八卦法被世代傳承下來,而展示認識結構的連山法、論述結構的歸藏法已經失傳了。 應該看到,失傳的連山法、歸藏法均屬于理性層次的邏輯方法。連山法的實質是按照認識結構進行分類、正位。這種方法在區(qū)分名稱屬性時得到了應用,即古代智者將名稱分為“私名——類名——達名”,這樣一來,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得漢語的分類方法——山形結構法得以保留和傳承下來。 歸藏法是動態(tài)論述的圓圈結構。這種歸藏法同樣被老子大道傳承下來,其中15章論述河圖10的結構,就是歸藏法的典型實例。直觀形式的邏輯圖為:
由此看來,人們只要從認識結構、邏輯結構的角度解析河圖,就能夠準確把握連山法、歸藏法的真實形態(tài)。 從理性思辨環(huán)節(jié)具有的完整形態(tài)的邏輯圖型到能夠在實踐環(huán)節(jié)具體應用的三易之法,構成了中國古代早期智慧演變的一個鮮明特征。從邏輯模型到邏輯方法的形態(tài)變化,恰恰體現出人類智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邏輯結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