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兩肋插刀》“為朋友兩肋插刀”,其來歷是秦叔寶為救朋友,染面涂須去登州冒充響馬,路過兩肋莊時,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兒,猶豫片刻,一條路去汝南莊,一條路去登州,一條路回家門,最終還是為朋友,視死如歸去了登州,兩肋莊岔道體現(xiàn)出秦瓊的深重義氣就被人們傳為“兩肋岔道,義氣千秋”。 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叔寶為朋友兩肋莊走岔道”這句話傳來傳去就變成了“秦叔寶為朋友兩肋插刀”了。 典故《敬德不諂》 吏部尚書唐儉和李世民下棋,爭論起來,李世民大怒,把唐儉發(fā)配到了潭州。余怒未息,對尉遲恭說:“唐儉輕視我,我想要殺他。你來為我做證明,有厲害的話冒犯了我?!蔽具t恭答應了。第二天上朝,尉遲恭磕頭說:“臣實在沒有聽說。”多次問,確定不改變。李世民憤怒,把玉梃砸碎在地上,拂袖而去。很久后舉行宴會,允許三品以上官員都來赴宴,李世民說:“敬德的好處有三個:唐儉免于枉死,朕有對過失發(fā)怒的美譽,唐儉有重新生存的幸運,敬德有忠直的榮譽,這就是三個好處?!辟p賜了敬德一千匹綢緞,群臣都高呼萬歲。 鐵匠借錢 隋朝末年,有個書生在太原居住。家里很窮苦,只好教書養(yǎng)家糊口。他家離官府倉庫很近,有一次,他鉆了進去,那庫內有幾萬貫錢。他忍不住就拿些錢。這時出來一個戴金甲的人手里拿著槍對他說:“你要錢,可以到尉遲公那里要個公帖,這是尉遲恭的錢。”于是書生就到處訪求尉遲恭,可一直也沒有找到。有一天到了打鐵的鋪子里,聽說有個打鐵的尉遲恭,正在赤著上身蓬著頭發(fā)打鐵。書生等到他休息了,就上前拜見。尉遲就問他:“為什么這樣?”書生說:“我家很貧困,您又很富貴,想要五百貫錢,不知能不能給?”尉遲很生氣說:“我是個打鐵的,怎么能富貴?你是在侮辱我吧!”書生說:“如果你能可憐我,只要給我寫個字條就可以,以后你就會知道怎么回事了。”尉遲沒辦法,只好讓書生自己寫字條。字條上寫:“今付某某五百貫錢?!庇謱懮显氯諘r間,在最后署上尉遲的名。書生得到字條拜謝后拿著走了。尉遲和他的徒弟拍著手大笑,認為這書生太荒謬了。書生得到字條后回到庫里,又見到金甲人,把字條呈給他,金甲人看后笑著說:“對”。讓書生把字條系在房梁上邊,讓書生拿錢,只限五百貫。后來敬德輔佐明主,立下特大的功勞,當他解甲歸田時,李世民恩賜給他錢,另加一庫財物還未啟封。于是就得到了那一庫錢,等開庫看錢,對帳查點,發(fā)現(xiàn)少了五百貫。正要處罰守庫人,忽然發(fā)現(xiàn)在房梁上的字條,敬德一看,原來是打鐵時寫的字條。他一連幾天驚嘆不已,派人暗暗尋找書生,找到后,書生把所見到的事都告訴了敬德,敬德又重重賞了他,又把庫中的財物分給了以前的朋友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