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依依訴離情——淺談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之“柳”
楊柳依依訴離情
——淺談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之“柳”
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大量的常用意象。所謂意象,不是指單獨的一個客觀形象,而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形象,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diào)的東西,是我國傳統(tǒng)的詩學(xué)范疇之一。它透過對一個特定物象的描寫,賦予該物象以更深層更豐富的蘊含。柳、月、花、蟬等等,都是常見的意象。
意象的出現(xiàn),滿足了詩人表達情感的需求?!把哉鲗崉t寡余味也,情直致則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這意思就是說如果把一種情感或者事物很客觀很寫實地表達出來,會讓人覺得很枯燥,不能引起人的豐富聯(lián)想,也不能充分傳達出厚實內(nèi)涵。而意象則能夠以“象”征“意”,“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善用意象表達情感,也是中國古典詩詞在情感表達上明顯區(qū)別于同期西方文學(xué)的一個特征。二十世紀初,西方著名詩人、意象派代表人物龐德通過閱讀和翻譯中國古典詩歌,發(fā)現(xiàn)“中國詩人從不直接談出他的看法,而是通過意象表現(xiàn)一切”,說明意象的確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當(dāng)然,這與我們民族整體上的情感表達習(xí)慣有關(guān)。歐美人感情表達多直接奔放,而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表達感情則多傾向于含蓄委婉。用意象抒情,正是美麗的委婉。
值得我們淺談的意象很多,本次我們簡單談?wù)劇傲边@個意象。
想到柳,大家很容易想到“楊柳依依”這個詞,這是柳的自然特性:柔媚、飄逸、惹人愛憐,往往會在人的心中激起一層溫柔的情愫。正是柳的這些自然屬性,在詩人的情感世界里引起了淺淺漣漪,于是柳就漸漸成了一種滿含情感的意象。除了柳的那些自然屬性,“柳”還與“留”諧音。于是,柳這一意象在詩詞中,首當(dāng)其沖成為了人們離別時常用的意象,代表著離別的不舍和依依。
中國古典詩詞中,最早出現(xiàn)柳這個意象的詩是《詩經(jīng)·小雅·采薇》?!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意思就是說:當(dāng)初我們出征時,離別家人,街頭的楊柳飄拂依依,似乎舍不得我們走;如今我們征戰(zhàn)歸來,迎接我們的卻是雨雪漫天紛飛,一片清冷。
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的習(xí)俗大概形成于漢代。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
隋代也有一首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明確在詩中表達了柳與離別的情感相連。
不過,折柳相贈的習(xí)俗盛行始于唐朝。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dāng)時人們離別長安到全國各地去時的必經(jīng)之地之一,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于是這里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地方。唐代李白在其《憶秦娥》一詞中所寫的“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正是灞陵折柳相送、人們相互告別的勝景?!板睒蛘哿币渤闪艘粋€重要的送別典故。
唐代羅隱的《柳》也是借助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边@里的柳絲,似乎知道離人的心理,自己的柳絮還在四處飛揚,柳條卻不管不問,而是條條柳絲要多情去把離人牽絆,似乎一再挽留行人,希望離別前的溫存再長久一些,再長久一些。
有唐一代,折柳相贈表達離別情意的詩非常多。戴叔倫的《堤上柳》寫道:“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笔┘缥岬摹墩蹢盍穼懙溃骸皞娐放詶盍海恢卣郾M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碑?dāng)然,也有不折柳而離別的,如雍裕之的《江邊柳》別出新意:“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迸魅斯珱]有折柳贈別,而是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這不折斷的柳比折柳更加纏綿百倍。
在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柳也同樣扮演著離別情意的感情載體?!拔汲浅隂徘鄩m,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彪m無折柳,但當(dāng)“柳色新”這三字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也很容易想到也許這又是一首離別詩吧。果然,緊接著,詩人就告訴我們了,是有人要西出陽關(guān)了。
在宋代詩詞中,柳這一意象也依然扮演著離情別意的載體。宋代著名詞人周邦彥在其《蘭陵王·柳陰直》中寫道:“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yīng)折柔條過千尺?!?其中,“長亭路,年去歲來,應(yīng)折柔條過千尺?!遍L亭本是離別常見場所,而長亭路邊的柳條,在頻繁的離別場面中,一年歲月過去,那被折斷相贈的柳枝如若加起來,應(yīng)該也有千尺以上了吧!
吳文英《唐多令》詞寫道:“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系得行舟,卻又系不得離人。其《風(fēng)入松》詞寫道:“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宋代詩人范成大《橫塘》一詩歌中寫道:“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依然,柳扮演著離別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折柳相贈,以柳寓離情,這一習(xí)慣也一直延續(xù)到后世。金代劉迎《烏夜啼》詞寫道:“離恨遠縈楊柳,夢魂長繞梨花”。別后“行行重行行”,早已遠離送別地點,而詞人的離恨卻仍然縈繞著送別時與心上人一樣脈脈多情的楊柳,楊柳的魅力不難想見。明代袁宏道《道旁柳》寫道:“一株大道傍,閱盡行人淚”。這里,柳又儼然是一幕幕別離傷心情景的見證人了。
在古人看來,“折柳相贈”,是向?qū)Ψ奖磉_離情別意的最為含蓄、也最為生動的方式。于是,柳也就成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見證離別的重要意象。
當(dāng)然,作為一個意象,柳也并非全都是代表這離情別意,比如宋代曾鞏的《詠柳》中寫的柳就是一個小人得志的意象?!皝y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倍都t樓夢》中薛寶釵的柳絮詞《臨江仙》中的柳則是一個懂得借機趁勢的形象?!叭f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br>
但綜觀中國古典詩詞,柳這一意象最為常見的寓意仍然是見證離情別意。千古詩詞中,楊柳依依訴情意,訴不盡的是那婉轉(zhuǎn)纏綿的離情別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