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古銅器收藏一百問(18)

 文香閣 2015-03-25

                古銅器收藏一百問(18)

 

94元代銅鏡有何特點(diǎn),有哪些著名的鏡式?

答:元代銅鏡鑄造都較粗糙,許多銅鏡鑄出紀(jì)年銘文,而無花紋。

銅質(zhì):黃銅質(zhì)。

形制:鏡體較厚,直徑大;盛行六出菱花鏡、六出葵花鏡式,仍保持宋代六出菱花鏡、六出葵花鏡的形制特點(diǎn)。

紋飾:常見紋飾有雙魚紋、云龍、蕉葉飛鳥、纏枝牡丹、神仙人物、雙龍等,洛神、對弈圖等是新出現(xiàn)。浮雕風(fēng)格仍是宋代特點(diǎn)。許多銅鏡僅鑄出紀(jì)年銘文而無花紋。

銘文:元代銅鏡的銘文簡單,有紀(jì)年鏡、吉語鏡,但銘文很短。商標(biāo)銘記也少了,多為一行商標(biāo)紀(jì)年銘。有元代銅鏡的素寬緣上,鏨刻有“口驗(yàn)記記官(押)”字樣,這是官府驗(yàn)記字樣。

元代仿鏡特點(diǎn):主要仿漢式連紋弧鏡,唐代花草鏡、宋代人物故事鏡,銅質(zhì)仍為元代黃銅質(zhì),多見黑地子,鏡體較厚重,紐上平頂較大。鏡緣較寬。

95明清銅鏡有何特點(diǎn)?

答:在清代中后期,從外國輸入的鍍水銀玻璃鏡逐漸普及,銅鏡便不再是實(shí)用器而成為一種工藝品。仿古銅鏡的制作則有較大的增長。

銅質(zhì):明代銅鏡多為黃中閃白的黃銅質(zhì),清代鏡多為黃中閃黃的黃銅質(zhì)(含錫量約為5.1%,含鉛量約為8.57%,含鋅量為27%一23%)。

形制:明清銅鏡的數(shù)量多,多用銀錠紐,鏡體較厚,直徑也較大,明代銅鏡的器形多用宋代銅鏡的式樣。明清仿歷代古鏡,有宮廷仿和民間仿之別。明廷御用監(jiān)、清廷造辦處都是為了滿足宮廷服飾器用需要而設(shè)立的。宮廷仿制古銅是為了后宮使用、賞玩,并非是一種文化復(fù)制行為,以追求工藝精巧,紋飾華美為特色,作舊(黑地子)也很好;有的還配上硬木鏡盒或鏡架、鏡套,非常華貴。

民間仿歷代古鏡是出于商業(yè)目的,是制作假古董。所仿鏡式當(dāng)以歷代名鏡為主。仿戰(zhàn)國鏡有日光鏡、昭明鏡、規(guī)矩鏡、盤龍鏡、龍虎鏡、雙風(fēng)鏡、畫像鏡、蟠螭鏡;仿唐鏡有海獸葡萄鏡、花鳥鏡、十二辰鏡;仿宋金鏡有人物故事鏡、湖州鏡、雙魚鏡、銘文鏡。紋飾種類不算多,鏡緣直齊,棱角分明,也比宋元鏡厚;為多見銀錠紐,紐頂發(fā)平,平頂上有鑄銘;黑地于作舊,沒有黑漆古亮。

紋飾:以龍鳳、鹿、花草、人物,新出紋飾有八寶紋和雜寶紋。

銘文:明代銅鏡重銘文,有一類銘文悉如宋鏡,語銘則多見“金玉滿堂”、“鸞鳳呈祥”、“長命富貴”、“狀元及第”、“五子登科”等。有的則鑄于鏡紐上。商標(biāo)銘記最后一字常用“造”、“鑄造”、“記”、“置”、“辦”等。還有太監(jiān)銘等。

 

第九章  銅爐及現(xiàn)代銅器收藏

96銅爐有哪些品類,怎樣收藏銅爐?

答:銅爐是泛稱,從用途來說可分為熏爐、香爐、烘爐幾種。

熏爐雖然也要焚“香”,但卻是用于熏房間衣服的“香料”,并非是“信香”(即求神敬佛所用之香)和計時之用的香(古代專有用于計時的香),完全是一種實(shí)用品,有許多式樣,博山爐即其一。

香爐是用以插香和承接香灰的用器,既用于祭祀,也用于日常居室焚香熏屋子之用。

烘爐是取暖用具,是在火盆上加一個帶鏤空眼的爐蓋和一個活動提梁。爐盆中裝有爐灰,將燃燒的木炭置入,可以取暖。烘爐有大有小,小的烘手用,叫手爐;大的烘腳用,叫腳爐。銅烘爐流行于長江流域地區(qū),特別是手爐,有式樣清秀而做工極為精巧者,但終究為實(shí)用品,亦無奇形之怪器。

銅爐中的極品是宮廷御用的宣德爐,傳世品極少,價格昂貴,在國內(nèi)曾有過300萬元的拍賣紀(jì)錄。

銅爐的收藏,不要計較爐的大小,主要看式樣、做工。其實(shí),銅爐體積特大者不一定就好,用于廟宇神堂的大型銅爐,往往做工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銅爐,因是專供文人使用,用料也精,工藝也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極品。銅爐中有帶私家款的,大部分是官宦世家或富貴人家的文房用具或府內(nèi)祭器,也是專門鑄造的,一般都屬孤品,即使是后人喜歡其傳世品進(jìn)行復(fù)制,也不會批量生產(chǎn),所以形制好、銅質(zhì)精、皮色佳、款字優(yōu)的私款爐,往往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品位和收藏價值。

2003年11月26日北京中國嘉德王世襄、袁荃猷珍藏專場拍賣中有21個銅爐(其中15個是私款爐),拍出了一千多萬元的天價,其中一個拍出182.6萬元(包括傭金),可見高品位的私款爐,其文物、藝術(shù)、市場價值也相當(dāng)可觀。其中14個私款爐的款名是:“湛氏之爐”、“李曲江制”、“玉堂清玩”,“在公家藏”、“深柳書堂”、“莫臣氏”,“奕文氏”、“弟子劉起龍?jiān)臁?、“完初家藏”、“孟博氏道光丁未秋定府行恒堂造”、“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jiān)造”、“大清康熙年制燕臺施氏精造”、“大清順治辛且鄴中比丘超格度供佛”、“奕出流芳”。

97宣德爐為何會成為銅器收藏中的極品?

答: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由宮廷鑄造的一批香爐。雖然只是一種祭祀用品,但由于原料珍貴、設(shè)計精良、工藝精湛、傳世品不多而極為珍貴。宣德爐在國內(nèi)曾有過一百萬元的拍賣紀(jì)錄。宣德爐的珍貴性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原料珍貴,煉法特殊。鑄宣德爐所用銅料,是當(dāng)時暹羅國(今泰國)貢來的風(fēng)磨銅,在煉鑄時要根據(jù)香爐的色澤要求,分別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銀、水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精心提煉十二次(叫十二煉)。據(jù)說一般銅經(jīng)過四煉,銅質(zhì)就很好,而宣德爐要經(jīng)過六煉至十二煉,工藝精細(xì)。

二是宣德爐具有多樣化的造型和不同的色澤。宣德爐的器形有三類,一類是仿商周的鼎彝,第二類是仿宋代官、哥、汝、定等名窯瓷的器形,第三類是仿缸、罐、桶、甕等日用器皿。因而可知,宣德爐并不是一種爐式,而是指一批器形多樣的仿古香爐。

由于宣德爐是一種仿古銅器,所以要仿原器(包括青銅器,名窯瓷釉)的質(zhì)感和色澤。據(jù)載,宣德爐的色澤有黃色、紅黃色、粟殼色,鱔魚黃色、藏經(jīng)紙色、蟹殼色、棗紅色、豬肝色、桑葚色、甘蔗色、石榴皮色、茄皮紫色、珊瑚色、琥珀色、蠟茶色、海棠紅色、棠梨色、秋葵色、黑漆古色、仿古銅青綠色、石青斑色、石綠斑色、鎏金、赤金純裹、金帶圓、滲金、滲銀、泥金、泥銀、大金片、赤金霞片、水銀古色等。正因?yàn)橐勉~的合金仿制出這么多種色質(zhì),所以煉鑄時要根據(jù)所仿香爐的色澤要求,分別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銀、水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也由此可知宣德爐在做工和工藝上確有特殊之處。

宣德爐是御用監(jiān)制作的,器底下均有款識。據(jù)專家講,宣德爐共有7種字款:一字款,篆書“宣”字;二字款,楷或篆書“宣德’;三字款,橫列“宣德年”;四字款,“宣德年制”,又分扁方印款、圓印款、雙龍四字款、雙龍抱柱款等式;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八字款,“宣德五年吳邦佐造”;十六字款,“大明宣德五年監(jiān)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正方印款等。其中傳世較多的宣德爐是帶吳邦佐款。還有底鑄陽紋蟠螭、太極圖兩種圖形款的,亦是宣德年間制造。宣德爐一共制作了5000余件,以后就不再制作,主要用于宮廷壇寺廟宇陳設(shè)、宮內(nèi)文房書院陳設(shè),也有一部分賞賜皇親國戚和有功大臣。但傳世的宣德爐卻很少,據(jù)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4件。

在明代時宣德年間,宣德爐的名氣就很大。連當(dāng)年監(jiān)造宣德爐的工部官臣吳邦佐也進(jìn)行仿制,故私家爐中有帶吳邦佐私款的。以后仿制不斷,故宣德爐的仿制品極多。不要說一般人,大概連鑒定專家也未必見過真的宣德爐。所以談宣德爐的真?zhèn)舞b別,實(shí)乃無意義之舉。不過在了解宣德爐的有關(guān)背景材料之后,會對宣德爐的真?zhèn)舞b別有正確的認(rèn)識。

98熏爐博山爐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古代有燃香草熏染住室與衣物的習(xí)俗,熏爐就是為此俗而制作的。至漢代時,恰逢與西域貿(mào)易開通,輸入了國外名貴香料,更助長了香熏的流行。

博山爐,是漢代新創(chuàng)香熏的一種爐式,博山爐有許多種式樣,但無論何式,爐蓋都要制成山巒形,用以象征東海中的“仙山”,“仙山”上還鏤雕有人物、動物和云帶,使用時將香料放入爐中點(diǎn)燃,縷縷的輕煙會從山間鏤孔中冒出,煙霧鰾緲,香氣彌漫,大有仙境的意象。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jié)櫄庹粝?,以像海之四環(huán)?!焙芮宄f明了香熏雕成山形的原因。有的博山爐還采用鎏金或錯金銀裝飾,供宮廷和上層社會使用。{西京雜記》有“丁緩作九層博山香爐,鏤以奇禽怪獸。皆自然能動”記載。

1968年在河北滿城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銅博山爐,爐高26厘米,爐座為豆形,其上鑄有三條在海浪中騰歡的蛟龍,在龍頭托著爐蓋。爐蓋為山形,山勢峻峭,峰巒起伏,其上有神獸、虎豹、群猴嬉戲、獵人捕獸等生動活潑的雕刻。整爐采用錯金工藝裝飾,飛動流暢的錯金花紋猶如祥云布滿全器。

還有一種造型的博山爐,爐柄特別長,適合在宴會場所使用。1981年在陜西興平墓陵附近出土了一個竹節(jié)熏爐,是這類器形的代表之一。竹節(jié)熏爐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爐身的造型一如劉勝和竇綰墓所出的大體相同,只是柄身特別長,柄下面的座雕有兩條龍,蟠體仰頭張口,爐柄糸從龍口中向上伸延,柄做成五節(jié)的竹節(jié)狀。柄上端承托爐底,柄上端鑄有三條軀體昂首的長龍。龍頭的托頂著爐底。龍體鎏金,爪鎏銀,鱗甲靈動,體態(tài)矯健。全器多鎏金銀。還有銘文,知原是未央宮中的物品,后歸信陽家,是漢武帝給他姐姐信陽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wèi)星的賞賜。

如1972年在江蘇銅山西漢墓中出土的鎏金銅熏,造型很像“高足帶蓋豆”,蓋為透雕的虎形紋,柄足和底座上刻滿祥云紋,爐體與柄足間為三個鳥形支柱,也是西漢香熏中的珍品。

據(jù)《西京雜記》中有“長安巧手丁緩者……又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fēng),為機(jī)環(huán)轉(zhuǎn)運(yùn)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這種“臥褥香爐”雖未見出土實(shí)物。但類似的“香囊”在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以后歷代都有博山爐制作,形制多樣,質(zhì)地有銅制品、絞胎器甚至金銀。

99云南斑銅器及“烏銅走銀”器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斑銅是云南省特有的銅制品,因?yàn)檫@種銅制品的表面上帶有閃爍著離奇結(jié)晶的斑紋,故名。明代崇禎年間,斑銅工藝日趨成熟,成為全國馳名的銅制工藝品。清代昆明、東川一帶,斑銅作坊很多,產(chǎn)品除人物、鳥獸、花瓶、博古、文房用具外,還有專供朝廷使用的貢品。1915年,昆明“寶鴻號”王吉興制作的“九龍鼎”,器身上鏨刻有9條龍,器身為櫻桃色,有金黃、銀白交錯的斑紋。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太平洋巴拿馬博覽會上引起轟動,并以80兩黃金的價格售出。2世紀(jì)50年代前,昆明有不少斑銅作坊,關(guān)以“博古堂”寶善祥最有名。

斑銅分為“生斑”和“熟斑’兩種?!吧摺笔怯锰烊话咩~礦石熔化后,經(jīng)過手工鍛打成片狀銅材,再經(jīng)過燒斑、下料、組合成形、焊接、打磨而成。“生斑”制品薄而輕,表面上有工藝焊口,銅斑花紋形狀較小,多呈黃色。因天然斑銅礦石較為稀少,遂有人研制人造斑銅的工藝一一“熟斑”。在熔化的純銅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金屬,掌握火候,及時澆鑄成形,再經(jīng)過打磨、著色而成?!笆彀摺敝破份^為厚重,表面無焊口,銅斑花紋形狀較大,多呈紅色,以櫻桃花為最佳。

“烏銅走銀”是一種特殊的金屬工藝,相傳100多年前。云南石屏有一位銅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將一只金戒指掉在坩蝸中,用此銅鑄成器,漸顯烏黑色,故有“烏銅”之稱。工匠遂將金銀線鑲嵌在烏銅器上,經(jīng)處理后顯出黑白,黑黃分明的裝飾花紋,雅致細(xì)膩,風(fēng)格獨(dú)特?,F(xiàn)存于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的工藝畫是楊用賓老藝人用“烏銅走銀”技法制作的。

云南斑銅和烏銅走銀有各種仿古器、文房四寶、動物造型、佛像、餐具、工藝畫等。仿古銅器有孔雀瓶、鑲花膽瓶、玉蘭魚嘴瓶、烏銅走銀瓶、高足爐、佛手爐等。動物有鹿、馬、牛、大象、犀牛、孔雀等。此外,雕塑家袁曉岑設(shè)計的“駱駝”、“孔雀明王”,蔣鐵峰創(chuàng)作的“大犀?!?,張富創(chuàng)作的“孔雀瓶”,都是20世紀(jì)70~80年代的名作。

100“蒙鑲”銅器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蒙鑲”是蒙古族、藏族使用的銅器(也包括金銀器),器形主要是蒙古族日用器和宗教所用之物,造型敦厚,全器又鏨刻有吉祥圖案,并大量鑲嵌珊瑚珠、松石珠,帶有蒙古族、藏族的特色。清末,北京銅行大都集中于安定門外館及安定門內(nèi)雍和宮附近,崇文門外也有一些復(fù)制古銅器的作坊。當(dāng)時有厲榮、石富兄弟在京開辦榮增和銅佛鋪,專門承做蒙、藏宗教用品及生活用品,曾馳名蒙、藏地區(qū)。

榮增和金銀制品為京城第一,并且規(guī)模甚大,常用工人200多人,僅千佛(千佛是鑲于寺廟內(nèi)上千個小佛龕中的佛像)就做過多次。石富與九世班禪關(guān)系密切,曾為他做過一個精致的金火鍋。北京雍和宮內(nèi)有一件6米高鏨刻宗喀巴銅坐像,就是由永成、榮增和銅鋪于1926年制作的。

日用品如火鍋、蒙古刀、藏茶壺、銅壺、澆花壺、奔巴壺,佛前供品如各式蠟臺、銅壺、澆花壺、鑄銅像,蒙鑲瓶、爐、鎏金、銅鏨雕、捶金銅浮雕“伎樂菩薩”等。丈長的喇叭、千佛各式佛像。

佛前供品有藏海燈、奔巴壺、蓮花水盅、素銅水盅、嘎布拉、嘛呢轉(zhuǎn)等,造型裝飾都要遵循藏傳佛教儀軌,很有特色。

 

                古銅器收藏一百問(18)

 

94元代銅鏡有何特點(diǎn),有哪些著名的鏡式?

答:元代銅鏡鑄造都較粗糙,許多銅鏡鑄出紀(jì)年銘文,而無花紋。

銅質(zhì):黃銅質(zhì)。

形制:鏡體較厚,直徑大;盛行六出菱花鏡、六出葵花鏡式,仍保持宋代六出菱花鏡、六出葵花鏡的形制特點(diǎn)。

紋飾:常見紋飾有雙魚紋、云龍、蕉葉飛鳥、纏枝牡丹、神仙人物、雙龍等,洛神、對弈圖等是新出現(xiàn)。浮雕風(fēng)格仍是宋代特點(diǎn)。許多銅鏡僅鑄出紀(jì)年銘文而無花紋。

銘文:元代銅鏡的銘文簡單,有紀(jì)年鏡、吉語鏡,但銘文很短。商標(biāo)銘記也少了,多為一行商標(biāo)紀(jì)年銘。有元代銅鏡的素寬緣上,鏨刻有“口驗(yàn)記記官(押)”字樣,這是官府驗(yàn)記字樣。

元代仿鏡特點(diǎn):主要仿漢式連紋弧鏡,唐代花草鏡、宋代人物故事鏡,銅質(zhì)仍為元代黃銅質(zhì),多見黑地子,鏡體較厚重,紐上平頂較大。鏡緣較寬。

95明清銅鏡有何特點(diǎn)?

答:在清代中后期,從外國輸入的鍍水銀玻璃鏡逐漸普及,銅鏡便不再是實(shí)用器而成為一種工藝品。仿古銅鏡的制作則有較大的增長。

銅質(zhì):明代銅鏡多為黃中閃白的黃銅質(zhì),清代鏡多為黃中閃黃的黃銅質(zhì)(含錫量約為5.1%,含鉛量約為8.57%,含鋅量為27%一23%)。

形制:明清銅鏡的數(shù)量多,多用銀錠紐,鏡體較厚,直徑也較大,明代銅鏡的器形多用宋代銅鏡的式樣。明清仿歷代古鏡,有宮廷仿和民間仿之別。明廷御用監(jiān)、清廷造辦處都是為了滿足宮廷服飾器用需要而設(shè)立的。宮廷仿制古銅是為了后宮使用、賞玩,并非是一種文化復(fù)制行為,以追求工藝精巧,紋飾華美為特色,作舊(黑地子)也很好;有的還配上硬木鏡盒或鏡架、鏡套,非常華貴。

民間仿歷代古鏡是出于商業(yè)目的,是制作假古董。所仿鏡式當(dāng)以歷代名鏡為主。仿戰(zhàn)國鏡有日光鏡、昭明鏡、規(guī)矩鏡、盤龍鏡、龍虎鏡、雙風(fēng)鏡、畫像鏡、蟠螭鏡;仿唐鏡有海獸葡萄鏡、花鳥鏡、十二辰鏡;仿宋金鏡有人物故事鏡、湖州鏡、雙魚鏡、銘文鏡。紋飾種類不算多,鏡緣直齊,棱角分明,也比宋元鏡厚;為多見銀錠紐,紐頂發(fā)平,平頂上有鑄銘;黑地于作舊,沒有黑漆古亮。

紋飾:以龍鳳、鹿、花草、人物,新出紋飾有八寶紋和雜寶紋。

銘文:明代銅鏡重銘文,有一類銘文悉如宋鏡,語銘則多見“金玉滿堂”、“鸞鳳呈祥”、“長命富貴”、“狀元及第”、“五子登科”等。有的則鑄于鏡紐上。商標(biāo)銘記最后一字常用“造”、“鑄造”、“記”、“置”、“辦”等。還有太監(jiān)銘等。

 

第九章  銅爐及現(xiàn)代銅器收藏

96銅爐有哪些品類,怎樣收藏銅爐?

答:銅爐是泛稱,從用途來說可分為熏爐、香爐、烘爐幾種。

熏爐雖然也要焚“香”,但卻是用于熏房間衣服的“香料”,并非是“信香”(即求神敬佛所用之香)和計時之用的香(古代專有用于計時的香),完全是一種實(shí)用品,有許多式樣,博山爐即其一。

香爐是用以插香和承接香灰的用器,既用于祭祀,也用于日常居室焚香熏屋子之用。

烘爐是取暖用具,是在火盆上加一個帶鏤空眼的爐蓋和一個活動提梁。爐盆中裝有爐灰,將燃燒的木炭置入,可以取暖。烘爐有大有小,小的烘手用,叫手爐;大的烘腳用,叫腳爐。銅烘爐流行于長江流域地區(qū),特別是手爐,有式樣清秀而做工極為精巧者,但終究為實(shí)用品,亦無奇形之怪器。

銅爐中的極品是宮廷御用的宣德爐,傳世品極少,價格昂貴,在國內(nèi)曾有過300萬元的拍賣紀(jì)錄。

銅爐的收藏,不要計較爐的大小,主要看式樣、做工。其實(shí),銅爐體積特大者不一定就好,用于廟宇神堂的大型銅爐,往往做工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銅爐,因是專供文人使用,用料也精,工藝也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極品。銅爐中有帶私家款的,大部分是官宦世家或富貴人家的文房用具或府內(nèi)祭器,也是專門鑄造的,一般都屬孤品,即使是后人喜歡其傳世品進(jìn)行復(fù)制,也不會批量生產(chǎn),所以形制好、銅質(zhì)精、皮色佳、款字優(yōu)的私款爐,往往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品位和收藏價值。

2003年11月26日北京中國嘉德王世襄、袁荃猷珍藏專場拍賣中有21個銅爐(其中15個是私款爐),拍出了一千多萬元的天價,其中一個拍出182.6萬元(包括傭金),可見高品位的私款爐,其文物、藝術(shù)、市場價值也相當(dāng)可觀。其中14個私款爐的款名是:“湛氏之爐”、“李曲江制”、“玉堂清玩”,“在公家藏”、“深柳書堂”、“莫臣氏”,“奕文氏”、“弟子劉起龍?jiān)臁?、“完初家藏”、“孟博氏道光丁未秋定府行恒堂造”、“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jiān)造”、“大清康熙年制燕臺施氏精造”、“大清順治辛且鄴中比丘超格度供佛”、“奕出流芳”。

97宣德爐為何會成為銅器收藏中的極品?

答: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由宮廷鑄造的一批香爐。雖然只是一種祭祀用品,但由于原料珍貴、設(shè)計精良、工藝精湛、傳世品不多而極為珍貴。宣德爐在國內(nèi)曾有過一百萬元的拍賣紀(jì)錄。宣德爐的珍貴性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原料珍貴,煉法特殊。鑄宣德爐所用銅料,是當(dāng)時暹羅國(今泰國)貢來的風(fēng)磨銅,在煉鑄時要根據(jù)香爐的色澤要求,分別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銀、水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精心提煉十二次(叫十二煉)。據(jù)說一般銅經(jīng)過四煉,銅質(zhì)就很好,而宣德爐要經(jīng)過六煉至十二煉,工藝精細(xì)。

二是宣德爐具有多樣化的造型和不同的色澤。宣德爐的器形有三類,一類是仿商周的鼎彝,第二類是仿宋代官、哥、汝、定等名窯瓷的器形,第三類是仿缸、罐、桶、甕等日用器皿。因而可知,宣德爐并不是一種爐式,而是指一批器形多樣的仿古香爐。

由于宣德爐是一種仿古銅器,所以要仿原器(包括青銅器,名窯瓷釉)的質(zhì)感和色澤。據(jù)載,宣德爐的色澤有黃色、紅黃色、粟殼色,鱔魚黃色、藏經(jīng)紙色、蟹殼色、棗紅色、豬肝色、桑葚色、甘蔗色、石榴皮色、茄皮紫色、珊瑚色、琥珀色、蠟茶色、海棠紅色、棠梨色、秋葵色、黑漆古色、仿古銅青綠色、石青斑色、石綠斑色、鎏金、赤金純裹、金帶圓、滲金、滲銀、泥金、泥銀、大金片、赤金霞片、水銀古色等。正因?yàn)橐勉~的合金仿制出這么多種色質(zhì),所以煉鑄時要根據(jù)所仿香爐的色澤要求,分別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銀、水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也由此可知宣德爐在做工和工藝上確有特殊之處。

宣德爐是御用監(jiān)制作的,器底下均有款識。據(jù)專家講,宣德爐共有7種字款:一字款,篆書“宣”字;二字款,楷或篆書“宣德’;三字款,橫列“宣德年”;四字款,“宣德年制”,又分扁方印款、圓印款、雙龍四字款、雙龍抱柱款等式;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八字款,“宣德五年吳邦佐造”;十六字款,“大明宣德五年監(jiān)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正方印款等。其中傳世較多的宣德爐是帶吳邦佐款。還有底鑄陽紋蟠螭、太極圖兩種圖形款的,亦是宣德年間制造。宣德爐一共制作了5000余件,以后就不再制作,主要用于宮廷壇寺廟宇陳設(shè)、宮內(nèi)文房書院陳設(shè),也有一部分賞賜皇親國戚和有功大臣。但傳世的宣德爐卻很少,據(jù)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4件。

在明代時宣德年間,宣德爐的名氣就很大。連當(dāng)年監(jiān)造宣德爐的工部官臣吳邦佐也進(jìn)行仿制,故私家爐中有帶吳邦佐私款的。以后仿制不斷,故宣德爐的仿制品極多。不要說一般人,大概連鑒定專家也未必見過真的宣德爐。所以談宣德爐的真?zhèn)舞b別,實(shí)乃無意義之舉。不過在了解宣德爐的有關(guān)背景材料之后,會對宣德爐的真?zhèn)舞b別有正確的認(rèn)識。

98熏爐博山爐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古代有燃香草熏染住室與衣物的習(xí)俗,熏爐就是為此俗而制作的。至漢代時,恰逢與西域貿(mào)易開通,輸入了國外名貴香料,更助長了香熏的流行。

博山爐,是漢代新創(chuàng)香熏的一種爐式,博山爐有許多種式樣,但無論何式,爐蓋都要制成山巒形,用以象征東海中的“仙山”,“仙山”上還鏤雕有人物、動物和云帶,使用時將香料放入爐中點(diǎn)燃,縷縷的輕煙會從山間鏤孔中冒出,煙霧鰾緲,香氣彌漫,大有仙境的意象。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jié)櫄庹粝悖韵窈V沫h(huán)?!焙芮宄f明了香熏雕成山形的原因。有的博山爐還采用鎏金或錯金銀裝飾,供宮廷和上層社會使用。{西京雜記》有“丁緩作九層博山香爐,鏤以奇禽怪獸。皆自然能動”記載。

1968年在河北滿城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銅博山爐,爐高26厘米,爐座為豆形,其上鑄有三條在海浪中騰歡的蛟龍,在龍頭托著爐蓋。爐蓋為山形,山勢峻峭,峰巒起伏,其上有神獸、虎豹、群猴嬉戲、獵人捕獸等生動活潑的雕刻。整爐采用錯金工藝裝飾,飛動流暢的錯金花紋猶如祥云布滿全器。

還有一種造型的博山爐,爐柄特別長,適合在宴會場所使用。1981年在陜西興平墓陵附近出土了一個竹節(jié)熏爐,是這類器形的代表之一。竹節(jié)熏爐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爐身的造型一如劉勝和竇綰墓所出的大體相同,只是柄身特別長,柄下面的座雕有兩條龍,蟠體仰頭張口,爐柄糸從龍口中向上伸延,柄做成五節(jié)的竹節(jié)狀。柄上端承托爐底,柄上端鑄有三條軀體昂首的長龍。龍頭的托頂著爐底。龍體鎏金,爪鎏銀,鱗甲靈動,體態(tài)矯健。全器多鎏金銀。還有銘文,知原是未央宮中的物品,后歸信陽家,是漢武帝給他姐姐信陽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wèi)星的賞賜。

如1972年在江蘇銅山西漢墓中出土的鎏金銅熏,造型很像“高足帶蓋豆”,蓋為透雕的虎形紋,柄足和底座上刻滿祥云紋,爐體與柄足間為三個鳥形支柱,也是西漢香熏中的珍品。

據(jù)《西京雜記》中有“長安巧手丁緩者……又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fēng),為機(jī)環(huán)轉(zhuǎn)運(yùn)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這種“臥褥香爐”雖未見出土實(shí)物。但類似的“香囊”在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以后歷代都有博山爐制作,形制多樣,質(zhì)地有銅制品、絞胎器甚至金銀。

99云南斑銅器及“烏銅走銀”器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斑銅是云南省特有的銅制品,因?yàn)檫@種銅制品的表面上帶有閃爍著離奇結(jié)晶的斑紋,故名。明代崇禎年間,斑銅工藝日趨成熟,成為全國馳名的銅制工藝品。清代昆明、東川一帶,斑銅作坊很多,產(chǎn)品除人物、鳥獸、花瓶、博古、文房用具外,還有專供朝廷使用的貢品。1915年,昆明“寶鴻號”王吉興制作的“九龍鼎”,器身上鏨刻有9條龍,器身為櫻桃色,有金黃、銀白交錯的斑紋。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太平洋巴拿馬博覽會上引起轟動,并以80兩黃金的價格售出。2世紀(jì)50年代前,昆明有不少斑銅作坊,關(guān)以“博古堂”寶善祥最有名。

斑銅分為“生斑”和“熟斑’兩種?!吧摺笔怯锰烊话咩~礦石熔化后,經(jīng)過手工鍛打成片狀銅材,再經(jīng)過燒斑、下料、組合成形、焊接、打磨而成?!吧摺敝破繁《p,表面上有工藝焊口,銅斑花紋形狀較小,多呈黃色。因天然斑銅礦石較為稀少,遂有人研制人造斑銅的工藝一一“熟斑”。在熔化的純銅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金屬,掌握火候,及時澆鑄成形,再經(jīng)過打磨、著色而成。“熟斑”制品較為厚重,表面無焊口,銅斑花紋形狀較大,多呈紅色,以櫻桃花為最佳。

“烏銅走銀”是一種特殊的金屬工藝,相傳100多年前。云南石屏有一位銅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將一只金戒指掉在坩蝸中,用此銅鑄成器,漸顯烏黑色,故有“烏銅”之稱。工匠遂將金銀線鑲嵌在烏銅器上,經(jīng)處理后顯出黑白,黑黃分明的裝飾花紋,雅致細(xì)膩,風(fēng)格獨(dú)特?,F(xiàn)存于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的工藝畫是楊用賓老藝人用“烏銅走銀”技法制作的。

云南斑銅和烏銅走銀有各種仿古器、文房四寶、動物造型、佛像、餐具、工藝畫等。仿古銅器有孔雀瓶、鑲花膽瓶、玉蘭魚嘴瓶、烏銅走銀瓶、高足爐、佛手爐等。動物有鹿、馬、牛、大象、犀牛、孔雀等。此外,雕塑家袁曉岑設(shè)計的“駱駝”、“孔雀明王”,蔣鐵峰創(chuàng)作的“大犀?!?,張富創(chuàng)作的“孔雀瓶”,都是20世紀(jì)70~80年代的名作。

100“蒙鑲”銅器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蒙鑲”是蒙古族、藏族使用的銅器(也包括金銀器),器形主要是蒙古族日用器和宗教所用之物,造型敦厚,全器又鏨刻有吉祥圖案,并大量鑲嵌珊瑚珠、松石珠,帶有蒙古族、藏族的特色。清末,北京銅行大都集中于安定門外館及安定門內(nèi)雍和宮附近,崇文門外也有一些復(fù)制古銅器的作坊。當(dāng)時有厲榮、石富兄弟在京開辦榮增和銅佛鋪,專門承做蒙、藏宗教用品及生活用品,曾馳名蒙、藏地區(qū)。

榮增和金銀制品為京城第一,并且規(guī)模甚大,常用工人200多人,僅千佛(千佛是鑲于寺廟內(nèi)上千個小佛龕中的佛像)就做過多次。石富與九世班禪關(guān)系密切,曾為他做過一個精致的金火鍋。北京雍和宮內(nèi)有一件6米高鏨刻宗喀巴銅坐像,就是由永成、榮增和銅鋪于1926年制作的。

日用品如火鍋、蒙古刀、藏茶壺、銅壺、澆花壺、奔巴壺,佛前供品如各式蠟臺、銅壺、澆花壺、鑄銅像,蒙鑲瓶、爐、鎏金、銅鏨雕、捶金銅浮雕“伎樂菩薩”等。丈長的喇叭、千佛各式佛像。

佛前供品有藏海燈、奔巴壺、蓮花水盅、素銅水盅、嘎布拉、嘛呢轉(zhuǎn)等,造型裝飾都要遵循藏傳佛教儀軌,很有特色。

 

                古銅器收藏一百問(18)

 

94元代銅鏡有何特點(diǎn),有哪些著名的鏡式?

答:元代銅鏡鑄造都較粗糙,許多銅鏡鑄出紀(jì)年銘文,而無花紋。

銅質(zhì):黃銅質(zhì)。

形制:鏡體較厚,直徑大;盛行六出菱花鏡、六出葵花鏡式,仍保持宋代六出菱花鏡、六出葵花鏡的形制特點(diǎn)。

紋飾:常見紋飾有雙魚紋、云龍、蕉葉飛鳥、纏枝牡丹、神仙人物、雙龍等,洛神、對弈圖等是新出現(xiàn)。浮雕風(fēng)格仍是宋代特點(diǎn)。許多銅鏡僅鑄出紀(jì)年銘文而無花紋。

銘文:元代銅鏡的銘文簡單,有紀(jì)年鏡、吉語鏡,但銘文很短。商標(biāo)銘記也少了,多為一行商標(biāo)紀(jì)年銘。有元代銅鏡的素寬緣上,鏨刻有“口驗(yàn)記記官(押)”字樣,這是官府驗(yàn)記字樣。

元代仿鏡特點(diǎn):主要仿漢式連紋弧鏡,唐代花草鏡、宋代人物故事鏡,銅質(zhì)仍為元代黃銅質(zhì),多見黑地子,鏡體較厚重,紐上平頂較大。鏡緣較寬。

95明清銅鏡有何特點(diǎn)?

答:在清代中后期,從外國輸入的鍍水銀玻璃鏡逐漸普及,銅鏡便不再是實(shí)用器而成為一種工藝品。仿古銅鏡的制作則有較大的增長。

銅質(zhì):明代銅鏡多為黃中閃白的黃銅質(zhì),清代鏡多為黃中閃黃的黃銅質(zhì)(含錫量約為5.1%,含鉛量約為8.57%,含鋅量為27%一23%)。

形制:明清銅鏡的數(shù)量多,多用銀錠紐,鏡體較厚,直徑也較大,明代銅鏡的器形多用宋代銅鏡的式樣。明清仿歷代古鏡,有宮廷仿和民間仿之別。明廷御用監(jiān)、清廷造辦處都是為了滿足宮廷服飾器用需要而設(shè)立的。宮廷仿制古銅是為了后宮使用、賞玩,并非是一種文化復(fù)制行為,以追求工藝精巧,紋飾華美為特色,作舊(黑地子)也很好;有的還配上硬木鏡盒或鏡架、鏡套,非常華貴。

民間仿歷代古鏡是出于商業(yè)目的,是制作假古董。所仿鏡式當(dāng)以歷代名鏡為主。仿戰(zhàn)國鏡有日光鏡、昭明鏡、規(guī)矩鏡、盤龍鏡、龍虎鏡、雙風(fēng)鏡、畫像鏡、蟠螭鏡;仿唐鏡有海獸葡萄鏡、花鳥鏡、十二辰鏡;仿宋金鏡有人物故事鏡、湖州鏡、雙魚鏡、銘文鏡。紋飾種類不算多,鏡緣直齊,棱角分明,也比宋元鏡厚;為多見銀錠紐,紐頂發(fā)平,平頂上有鑄銘;黑地于作舊,沒有黑漆古亮。

紋飾:以龍鳳、鹿、花草、人物,新出紋飾有八寶紋和雜寶紋。

銘文:明代銅鏡重銘文,有一類銘文悉如宋鏡,語銘則多見“金玉滿堂”、“鸞鳳呈祥”、“長命富貴”、“狀元及第”、“五子登科”等。有的則鑄于鏡紐上。商標(biāo)銘記最后一字常用“造”、“鑄造”、“記”、“置”、“辦”等。還有太監(jiān)銘等。

 

第九章  銅爐及現(xiàn)代銅器收藏

96銅爐有哪些品類,怎樣收藏銅爐?

答:銅爐是泛稱,從用途來說可分為熏爐、香爐、烘爐幾種。

熏爐雖然也要焚“香”,但卻是用于熏房間衣服的“香料”,并非是“信香”(即求神敬佛所用之香)和計時之用的香(古代專有用于計時的香),完全是一種實(shí)用品,有許多式樣,博山爐即其一。

香爐是用以插香和承接香灰的用器,既用于祭祀,也用于日常居室焚香熏屋子之用。

烘爐是取暖用具,是在火盆上加一個帶鏤空眼的爐蓋和一個活動提梁。爐盆中裝有爐灰,將燃燒的木炭置入,可以取暖。烘爐有大有小,小的烘手用,叫手爐;大的烘腳用,叫腳爐。銅烘爐流行于長江流域地區(qū),特別是手爐,有式樣清秀而做工極為精巧者,但終究為實(shí)用品,亦無奇形之怪器。

銅爐中的極品是宮廷御用的宣德爐,傳世品極少,價格昂貴,在國內(nèi)曾有過300萬元的拍賣紀(jì)錄。

銅爐的收藏,不要計較爐的大小,主要看式樣、做工。其實(shí),銅爐體積特大者不一定就好,用于廟宇神堂的大型銅爐,往往做工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銅爐,因是專供文人使用,用料也精,工藝也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極品。銅爐中有帶私家款的,大部分是官宦世家或富貴人家的文房用具或府內(nèi)祭器,也是專門鑄造的,一般都屬孤品,即使是后人喜歡其傳世品進(jìn)行復(fù)制,也不會批量生產(chǎn),所以形制好、銅質(zhì)精、皮色佳、款字優(yōu)的私款爐,往往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品位和收藏價值。

2003年11月26日北京中國嘉德王世襄、袁荃猷珍藏專場拍賣中有21個銅爐(其中15個是私款爐),拍出了一千多萬元的天價,其中一個拍出182.6萬元(包括傭金),可見高品位的私款爐,其文物、藝術(shù)、市場價值也相當(dāng)可觀。其中14個私款爐的款名是:“湛氏之爐”、“李曲江制”、“玉堂清玩”,“在公家藏”、“深柳書堂”、“莫臣氏”,“奕文氏”、“弟子劉起龍?jiān)臁?、“完初家藏”、“孟博氏道光丁未秋定府行恒堂造”、“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jiān)造”、“大清康熙年制燕臺施氏精造”、“大清順治辛且鄴中比丘超格度供佛”、“奕出流芳”。

97宣德爐為何會成為銅器收藏中的極品?

答: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由宮廷鑄造的一批香爐。雖然只是一種祭祀用品,但由于原料珍貴、設(shè)計精良、工藝精湛、傳世品不多而極為珍貴。宣德爐在國內(nèi)曾有過一百萬元的拍賣紀(jì)錄。宣德爐的珍貴性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原料珍貴,煉法特殊。鑄宣德爐所用銅料,是當(dāng)時暹羅國(今泰國)貢來的風(fēng)磨銅,在煉鑄時要根據(jù)香爐的色澤要求,分別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銀、水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精心提煉十二次(叫十二煉)。據(jù)說一般銅經(jīng)過四煉,銅質(zhì)就很好,而宣德爐要經(jīng)過六煉至十二煉,工藝精細(xì)。

二是宣德爐具有多樣化的造型和不同的色澤。宣德爐的器形有三類,一類是仿商周的鼎彝,第二類是仿宋代官、哥、汝、定等名窯瓷的器形,第三類是仿缸、罐、桶、甕等日用器皿。因而可知,宣德爐并不是一種爐式,而是指一批器形多樣的仿古香爐。

由于宣德爐是一種仿古銅器,所以要仿原器(包括青銅器,名窯瓷釉)的質(zhì)感和色澤。據(jù)載,宣德爐的色澤有黃色、紅黃色、粟殼色,鱔魚黃色、藏經(jīng)紙色、蟹殼色、棗紅色、豬肝色、桑葚色、甘蔗色、石榴皮色、茄皮紫色、珊瑚色、琥珀色、蠟茶色、海棠紅色、棠梨色、秋葵色、黑漆古色、仿古銅青綠色、石青斑色、石綠斑色、鎏金、赤金純裹、金帶圓、滲金、滲銀、泥金、泥銀、大金片、赤金霞片、水銀古色等。正因?yàn)橐勉~的合金仿制出這么多種色質(zhì),所以煉鑄時要根據(jù)所仿香爐的色澤要求,分別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銀、水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也由此可知宣德爐在做工和工藝上確有特殊之處。

宣德爐是御用監(jiān)制作的,器底下均有款識。據(jù)專家講,宣德爐共有7種字款:一字款,篆書“宣”字;二字款,楷或篆書“宣德’;三字款,橫列“宣德年”;四字款,“宣德年制”,又分扁方印款、圓印款、雙龍四字款、雙龍抱柱款等式;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八字款,“宣德五年吳邦佐造”;十六字款,“大明宣德五年監(jiān)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正方印款等。其中傳世較多的宣德爐是帶吳邦佐款。還有底鑄陽紋蟠螭、太極圖兩種圖形款的,亦是宣德年間制造。宣德爐一共制作了5000余件,以后就不再制作,主要用于宮廷壇寺廟宇陳設(shè)、宮內(nèi)文房書院陳設(shè),也有一部分賞賜皇親國戚和有功大臣。但傳世的宣德爐卻很少,據(jù)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4件。

在明代時宣德年間,宣德爐的名氣就很大。連當(dāng)年監(jiān)造宣德爐的工部官臣吳邦佐也進(jìn)行仿制,故私家爐中有帶吳邦佐私款的。以后仿制不斷,故宣德爐的仿制品極多。不要說一般人,大概連鑒定專家也未必見過真的宣德爐。所以談宣德爐的真?zhèn)舞b別,實(shí)乃無意義之舉。不過在了解宣德爐的有關(guān)背景材料之后,會對宣德爐的真?zhèn)舞b別有正確的認(rèn)識。

98熏爐博山爐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古代有燃香草熏染住室與衣物的習(xí)俗,熏爐就是為此俗而制作的。至漢代時,恰逢與西域貿(mào)易開通,輸入了國外名貴香料,更助長了香熏的流行。

博山爐,是漢代新創(chuàng)香熏的一種爐式,博山爐有許多種式樣,但無論何式,爐蓋都要制成山巒形,用以象征東海中的“仙山”,“仙山”上還鏤雕有人物、動物和云帶,使用時將香料放入爐中點(diǎn)燃,縷縷的輕煙會從山間鏤孔中冒出,煙霧鰾緲,香氣彌漫,大有仙境的意象。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jié)櫄庹粝?,以像海之四環(huán)?!焙芮宄f明了香熏雕成山形的原因。有的博山爐還采用鎏金或錯金銀裝飾,供宮廷和上層社會使用。{西京雜記》有“丁緩作九層博山香爐,鏤以奇禽怪獸。皆自然能動”記載。

1968年在河北滿城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銅博山爐,爐高26厘米,爐座為豆形,其上鑄有三條在海浪中騰歡的蛟龍,在龍頭托著爐蓋。爐蓋為山形,山勢峻峭,峰巒起伏,其上有神獸、虎豹、群猴嬉戲、獵人捕獸等生動活潑的雕刻。整爐采用錯金工藝裝飾,飛動流暢的錯金花紋猶如祥云布滿全器。

還有一種造型的博山爐,爐柄特別長,適合在宴會場所使用。1981年在陜西興平墓陵附近出土了一個竹節(jié)熏爐,是這類器形的代表之一。竹節(jié)熏爐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爐身的造型一如劉勝和竇綰墓所出的大體相同,只是柄身特別長,柄下面的座雕有兩條龍,蟠體仰頭張口,爐柄糸從龍口中向上伸延,柄做成五節(jié)的竹節(jié)狀。柄上端承托爐底,柄上端鑄有三條軀體昂首的長龍。龍頭的托頂著爐底。龍體鎏金,爪鎏銀,鱗甲靈動,體態(tài)矯健。全器多鎏金銀。還有銘文,知原是未央宮中的物品,后歸信陽家,是漢武帝給他姐姐信陽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wèi)星的賞賜。

如1972年在江蘇銅山西漢墓中出土的鎏金銅熏,造型很像“高足帶蓋豆”,蓋為透雕的虎形紋,柄足和底座上刻滿祥云紋,爐體與柄足間為三個鳥形支柱,也是西漢香熏中的珍品。

據(jù)《西京雜記》中有“長安巧手丁緩者……又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fēng),為機(jī)環(huán)轉(zhuǎn)運(yùn)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這種“臥褥香爐”雖未見出土實(shí)物。但類似的“香囊”在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以后歷代都有博山爐制作,形制多樣,質(zhì)地有銅制品、絞胎器甚至金銀。

99云南斑銅器及“烏銅走銀”器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斑銅是云南省特有的銅制品,因?yàn)檫@種銅制品的表面上帶有閃爍著離奇結(jié)晶的斑紋,故名。明代崇禎年間,斑銅工藝日趨成熟,成為全國馳名的銅制工藝品。清代昆明、東川一帶,斑銅作坊很多,產(chǎn)品除人物、鳥獸、花瓶、博古、文房用具外,還有專供朝廷使用的貢品。1915年,昆明“寶鴻號”王吉興制作的“九龍鼎”,器身上鏨刻有9條龍,器身為櫻桃色,有金黃、銀白交錯的斑紋。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太平洋巴拿馬博覽會上引起轟動,并以80兩黃金的價格售出。2世紀(jì)50年代前,昆明有不少斑銅作坊,關(guān)以“博古堂”寶善祥最有名。

斑銅分為“生斑”和“熟斑’兩種。“生斑”是用天然斑銅礦石熔化后,經(jīng)過手工鍛打成片狀銅材,再經(jīng)過燒斑、下料、組合成形、焊接、打磨而成?!吧摺敝破繁《p,表面上有工藝焊口,銅斑花紋形狀較小,多呈黃色。因天然斑銅礦石較為稀少,遂有人研制人造斑銅的工藝一一“熟斑”。在熔化的純銅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金屬,掌握火候,及時澆鑄成形,再經(jīng)過打磨、著色而成?!笆彀摺敝破份^為厚重,表面無焊口,銅斑花紋形狀較大,多呈紅色,以櫻桃花為最佳。

“烏銅走銀”是一種特殊的金屬工藝,相傳100多年前。云南石屏有一位銅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將一只金戒指掉在坩蝸中,用此銅鑄成器,漸顯烏黑色,故有“烏銅”之稱。工匠遂將金銀線鑲嵌在烏銅器上,經(jīng)處理后顯出黑白,黑黃分明的裝飾花紋,雅致細(xì)膩,風(fēng)格獨(dú)特?,F(xiàn)存于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的工藝畫是楊用賓老藝人用“烏銅走銀”技法制作的。

云南斑銅和烏銅走銀有各種仿古器、文房四寶、動物造型、佛像、餐具、工藝畫等。仿古銅器有孔雀瓶、鑲花膽瓶、玉蘭魚嘴瓶、烏銅走銀瓶、高足爐、佛手爐等。動物有鹿、馬、牛、大象、犀牛、孔雀等。此外,雕塑家袁曉岑設(shè)計的“駱駝”、“孔雀明王”,蔣鐵峰創(chuàng)作的“大犀?!?,張富創(chuàng)作的“孔雀瓶”,都是20世紀(jì)70~80年代的名作。

100“蒙鑲”銅器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蒙鑲”是蒙古族、藏族使用的銅器(也包括金銀器),器形主要是蒙古族日用器和宗教所用之物,造型敦厚,全器又鏨刻有吉祥圖案,并大量鑲嵌珊瑚珠、松石珠,帶有蒙古族、藏族的特色。清末,北京銅行大都集中于安定門外館及安定門內(nèi)雍和宮附近,崇文門外也有一些復(fù)制古銅器的作坊。當(dāng)時有厲榮、石富兄弟在京開辦榮增和銅佛鋪,專門承做蒙、藏宗教用品及生活用品,曾馳名蒙、藏地區(qū)。

榮增和金銀制品為京城第一,并且規(guī)模甚大,常用工人200多人,僅千佛(千佛是鑲于寺廟內(nèi)上千個小佛龕中的佛像)就做過多次。石富與九世班禪關(guān)系密切,曾為他做過一個精致的金火鍋。北京雍和宮內(nèi)有一件6米高鏨刻宗喀巴銅坐像,就是由永成、榮增和銅鋪于1926年制作的。

日用品如火鍋、蒙古刀、藏茶壺、銅壺、澆花壺、奔巴壺,佛前供品如各式蠟臺、銅壺、澆花壺、鑄銅像,蒙鑲瓶、爐、鎏金、銅鏨雕、捶金銅浮雕“伎樂菩薩”等。丈長的喇叭、千佛各式佛像。

佛前供品有藏海燈、奔巴壺、蓮花水盅、素銅水盅、嘎布拉、嘛呢轉(zhuǎn)等,造型裝飾都要遵循藏傳佛教儀軌,很有特色。

 

                古銅器收藏一百問(18)

 

94元代銅鏡有何特點(diǎn),有哪些著名的鏡式?

答:元代銅鏡鑄造都較粗糙,許多銅鏡鑄出紀(jì)年銘文,而無花紋。

銅質(zhì):黃銅質(zhì)。

形制:鏡體較厚,直徑大;盛行六出菱花鏡、六出葵花鏡式,仍保持宋代六出菱花鏡、六出葵花鏡的形制特點(diǎn)。

紋飾:常見紋飾有雙魚紋、云龍、蕉葉飛鳥、纏枝牡丹、神仙人物、雙龍等,洛神、對弈圖等是新出現(xiàn)。浮雕風(fēng)格仍是宋代特點(diǎn)。許多銅鏡僅鑄出紀(jì)年銘文而無花紋。

銘文:元代銅鏡的銘文簡單,有紀(jì)年鏡、吉語鏡,但銘文很短。商標(biāo)銘記也少了,多為一行商標(biāo)紀(jì)年銘。有元代銅鏡的素寬緣上,鏨刻有“口驗(yàn)記記官(押)”字樣,這是官府驗(yàn)記字樣。

元代仿鏡特點(diǎn):主要仿漢式連紋弧鏡,唐代花草鏡、宋代人物故事鏡,銅質(zhì)仍為元代黃銅質(zhì),多見黑地子,鏡體較厚重,紐上平頂較大。鏡緣較寬。

95明清銅鏡有何特點(diǎn)?

答:在清代中后期,從外國輸入的鍍水銀玻璃鏡逐漸普及,銅鏡便不再是實(shí)用器而成為一種工藝品。仿古銅鏡的制作則有較大的增長。

銅質(zhì):明代銅鏡多為黃中閃白的黃銅質(zhì),清代鏡多為黃中閃黃的黃銅質(zhì)(含錫量約為5.1%,含鉛量約為8.57%,含鋅量為27%一23%)。

形制:明清銅鏡的數(shù)量多,多用銀錠紐,鏡體較厚,直徑也較大,明代銅鏡的器形多用宋代銅鏡的式樣。明清仿歷代古鏡,有宮廷仿和民間仿之別。明廷御用監(jiān)、清廷造辦處都是為了滿足宮廷服飾器用需要而設(shè)立的。宮廷仿制古銅是為了后宮使用、賞玩,并非是一種文化復(fù)制行為,以追求工藝精巧,紋飾華美為特色,作舊(黑地子)也很好;有的還配上硬木鏡盒或鏡架、鏡套,非常華貴。

民間仿歷代古鏡是出于商業(yè)目的,是制作假古董。所仿鏡式當(dāng)以歷代名鏡為主。仿戰(zhàn)國鏡有日光鏡、昭明鏡、規(guī)矩鏡、盤龍鏡、龍虎鏡、雙風(fēng)鏡、畫像鏡、蟠螭鏡;仿唐鏡有海獸葡萄鏡、花鳥鏡、十二辰鏡;仿宋金鏡有人物故事鏡、湖州鏡、雙魚鏡、銘文鏡。紋飾種類不算多,鏡緣直齊,棱角分明,也比宋元鏡厚;為多見銀錠紐,紐頂發(fā)平,平頂上有鑄銘;黑地于作舊,沒有黑漆古亮。

紋飾:以龍鳳、鹿、花草、人物,新出紋飾有八寶紋和雜寶紋。

銘文:明代銅鏡重銘文,有一類銘文悉如宋鏡,語銘則多見“金玉滿堂”、“鸞鳳呈祥”、“長命富貴”、“狀元及第”、“五子登科”等。有的則鑄于鏡紐上。商標(biāo)銘記最后一字常用“造”、“鑄造”、“記”、“置”、“辦”等。還有太監(jiān)銘等。

 

第九章  銅爐及現(xiàn)代銅器收藏

96銅爐有哪些品類,怎樣收藏銅爐?

答:銅爐是泛稱,從用途來說可分為熏爐、香爐、烘爐幾種。

熏爐雖然也要焚“香”,但卻是用于熏房間衣服的“香料”,并非是“信香”(即求神敬佛所用之香)和計時之用的香(古代專有用于計時的香),完全是一種實(shí)用品,有許多式樣,博山爐即其一。

香爐是用以插香和承接香灰的用器,既用于祭祀,也用于日常居室焚香熏屋子之用。

烘爐是取暖用具,是在火盆上加一個帶鏤空眼的爐蓋和一個活動提梁。爐盆中裝有爐灰,將燃燒的木炭置入,可以取暖。烘爐有大有小,小的烘手用,叫手爐;大的烘腳用,叫腳爐。銅烘爐流行于長江流域地區(qū),特別是手爐,有式樣清秀而做工極為精巧者,但終究為實(shí)用品,亦無奇形之怪器。

銅爐中的極品是宮廷御用的宣德爐,傳世品極少,價格昂貴,在國內(nèi)曾有過300萬元的拍賣紀(jì)錄。

銅爐的收藏,不要計較爐的大小,主要看式樣、做工。其實(shí),銅爐體積特大者不一定就好,用于廟宇神堂的大型銅爐,往往做工粗糙;但用于文房的銅爐,因是專供文人使用,用料也精,工藝也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極品。銅爐中有帶私家款的,大部分是官宦世家或富貴人家的文房用具或府內(nèi)祭器,也是專門鑄造的,一般都屬孤品,即使是后人喜歡其傳世品進(jìn)行復(fù)制,也不會批量生產(chǎn),所以形制好、銅質(zhì)精、皮色佳、款字優(yōu)的私款爐,往往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品位和收藏價值。

2003年11月26日北京中國嘉德王世襄、袁荃猷珍藏專場拍賣中有21個銅爐(其中15個是私款爐),拍出了一千多萬元的天價,其中一個拍出182.6萬元(包括傭金),可見高品位的私款爐,其文物、藝術(shù)、市場價值也相當(dāng)可觀。其中14個私款爐的款名是:“湛氏之爐”、“李曲江制”、“玉堂清玩”,“在公家藏”、“深柳書堂”、“莫臣氏”,“奕文氏”、“弟子劉起龍?jiān)臁?、“完初家藏”、“孟博氏道光丁未秋定府行恒堂造”、“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jiān)造”、“大清康熙年制燕臺施氏精造”、“大清順治辛且鄴中比丘超格度供佛”、“奕出流芳”。

97宣德爐為何會成為銅器收藏中的極品?

答: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由宮廷鑄造的一批香爐。雖然只是一種祭祀用品,但由于原料珍貴、設(shè)計精良、工藝精湛、傳世品不多而極為珍貴。宣德爐在國內(nèi)曾有過一百萬元的拍賣紀(jì)錄。宣德爐的珍貴性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原料珍貴,煉法特殊。鑄宣德爐所用銅料,是當(dāng)時暹羅國(今泰國)貢來的風(fēng)磨銅,在煉鑄時要根據(jù)香爐的色澤要求,分別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銀、水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精心提煉十二次(叫十二煉)。據(jù)說一般銅經(jīng)過四煉,銅質(zhì)就很好,而宣德爐要經(jīng)過六煉至十二煉,工藝精細(xì)。

二是宣德爐具有多樣化的造型和不同的色澤。宣德爐的器形有三類,一類是仿商周的鼎彝,第二類是仿宋代官、哥、汝、定等名窯瓷的器形,第三類是仿缸、罐、桶、甕等日用器皿。因而可知,宣德爐并不是一種爐式,而是指一批器形多樣的仿古香爐。

由于宣德爐是一種仿古銅器,所以要仿原器(包括青銅器,名窯瓷釉)的質(zhì)感和色澤。據(jù)載,宣德爐的色澤有黃色、紅黃色、粟殼色,鱔魚黃色、藏經(jīng)紙色、蟹殼色、棗紅色、豬肝色、桑葚色、甘蔗色、石榴皮色、茄皮紫色、珊瑚色、琥珀色、蠟茶色、海棠紅色、棠梨色、秋葵色、黑漆古色、仿古銅青綠色、石青斑色、石綠斑色、鎏金、赤金純裹、金帶圓、滲金、滲銀、泥金、泥銀、大金片、赤金霞片、水銀古色等。正因?yàn)橐勉~的合金仿制出這么多種色質(zhì),所以煉鑄時要根據(jù)所仿香爐的色澤要求,分別加入配比不同的金、銀、水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也由此可知宣德爐在做工和工藝上確有特殊之處。

宣德爐是御用監(jiān)制作的,器底下均有款識。據(jù)專家講,宣德爐共有7種字款:一字款,篆書“宣”字;二字款,楷或篆書“宣德’;三字款,橫列“宣德年”;四字款,“宣德年制”,又分扁方印款、圓印款、雙龍四字款、雙龍抱柱款等式;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八字款,“宣德五年吳邦佐造”;十六字款,“大明宣德五年監(jiān)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正方印款等。其中傳世較多的宣德爐是帶吳邦佐款。還有底鑄陽紋蟠螭、太極圖兩種圖形款的,亦是宣德年間制造。宣德爐一共制作了5000余件,以后就不再制作,主要用于宮廷壇寺廟宇陳設(shè)、宮內(nèi)文房書院陳設(shè),也有一部分賞賜皇親國戚和有功大臣。但傳世的宣德爐卻很少,據(jù)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4件。

在明代時宣德年間,宣德爐的名氣就很大。連當(dāng)年監(jiān)造宣德爐的工部官臣吳邦佐也進(jìn)行仿制,故私家爐中有帶吳邦佐私款的。以后仿制不斷,故宣德爐的仿制品極多。不要說一般人,大概連鑒定專家也未必見過真的宣德爐。所以談宣德爐的真?zhèn)舞b別,實(shí)乃無意義之舉。不過在了解宣德爐的有關(guān)背景材料之后,會對宣德爐的真?zhèn)舞b別有正確的認(rèn)識。

98熏爐博山爐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古代有燃香草熏染住室與衣物的習(xí)俗,熏爐就是為此俗而制作的。至漢代時,恰逢與西域貿(mào)易開通,輸入了國外名貴香料,更助長了香熏的流行。

博山爐,是漢代新創(chuàng)香熏的一種爐式,博山爐有許多種式樣,但無論何式,爐蓋都要制成山巒形,用以象征東海中的“仙山”,“仙山”上還鏤雕有人物、動物和云帶,使用時將香料放入爐中點(diǎn)燃,縷縷的輕煙會從山間鏤孔中冒出,煙霧鰾緲,香氣彌漫,大有仙境的意象。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jié)櫄庹粝悖韵窈V沫h(huán)?!焙芮宄f明了香熏雕成山形的原因。有的博山爐還采用鎏金或錯金銀裝飾,供宮廷和上層社會使用。{西京雜記》有“丁緩作九層博山香爐,鏤以奇禽怪獸。皆自然能動”記載。

1968年在河北滿城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銅博山爐,爐高26厘米,爐座為豆形,其上鑄有三條在海浪中騰歡的蛟龍,在龍頭托著爐蓋。爐蓋為山形,山勢峻峭,峰巒起伏,其上有神獸、虎豹、群猴嬉戲、獵人捕獸等生動活潑的雕刻。整爐采用錯金工藝裝飾,飛動流暢的錯金花紋猶如祥云布滿全器。

還有一種造型的博山爐,爐柄特別長,適合在宴會場所使用。1981年在陜西興平墓陵附近出土了一個竹節(jié)熏爐,是這類器形的代表之一。竹節(jié)熏爐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爐身的造型一如劉勝和竇綰墓所出的大體相同,只是柄身特別長,柄下面的座雕有兩條龍,蟠體仰頭張口,爐柄糸從龍口中向上伸延,柄做成五節(jié)的竹節(jié)狀。柄上端承托爐底,柄上端鑄有三條軀體昂首的長龍。龍頭的托頂著爐底。龍體鎏金,爪鎏銀,鱗甲靈動,體態(tài)矯健。全器多鎏金銀。還有銘文,知原是未央宮中的物品,后歸信陽家,是漢武帝給他姐姐信陽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wèi)星的賞賜。

如1972年在江蘇銅山西漢墓中出土的鎏金銅熏,造型很像“高足帶蓋豆”,蓋為透雕的虎形紋,柄足和底座上刻滿祥云紋,爐體與柄足間為三個鳥形支柱,也是西漢香熏中的珍品。

據(jù)《西京雜記》中有“長安巧手丁緩者……又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fēng),為機(jī)環(huán)轉(zhuǎn)運(yùn)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這種“臥褥香爐”雖未見出土實(shí)物。但類似的“香囊”在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以后歷代都有博山爐制作,形制多樣,質(zhì)地有銅制品、絞胎器甚至金銀。

99云南斑銅器及“烏銅走銀”器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斑銅是云南省特有的銅制品,因?yàn)檫@種銅制品的表面上帶有閃爍著離奇結(jié)晶的斑紋,故名。明代崇禎年間,斑銅工藝日趨成熟,成為全國馳名的銅制工藝品。清代昆明、東川一帶,斑銅作坊很多,產(chǎn)品除人物、鳥獸、花瓶、博古、文房用具外,還有專供朝廷使用的貢品。1915年,昆明“寶鴻號”王吉興制作的“九龍鼎”,器身上鏨刻有9條龍,器身為櫻桃色,有金黃、銀白交錯的斑紋。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太平洋巴拿馬博覽會上引起轟動,并以80兩黃金的價格售出。2世紀(jì)50年代前,昆明有不少斑銅作坊,關(guān)以“博古堂”寶善祥最有名。

斑銅分為“生斑”和“熟斑’兩種?!吧摺笔怯锰烊话咩~礦石熔化后,經(jīng)過手工鍛打成片狀銅材,再經(jīng)過燒斑、下料、組合成形、焊接、打磨而成?!吧摺敝破繁《p,表面上有工藝焊口,銅斑花紋形狀較小,多呈黃色。因天然斑銅礦石較為稀少,遂有人研制人造斑銅的工藝一一“熟斑”。在熔化的純銅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金屬,掌握火候,及時澆鑄成形,再經(jīng)過打磨、著色而成。“熟斑”制品較為厚重,表面無焊口,銅斑花紋形狀較大,多呈紅色,以櫻桃花為最佳。

“烏銅走銀”是一種特殊的金屬工藝,相傳100多年前。云南石屏有一位銅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將一只金戒指掉在坩蝸中,用此銅鑄成器,漸顯烏黑色,故有“烏銅”之稱。工匠遂將金銀線鑲嵌在烏銅器上,經(jīng)處理后顯出黑白,黑黃分明的裝飾花紋,雅致細(xì)膩,風(fēng)格獨(dú)特?,F(xiàn)存于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的工藝畫是楊用賓老藝人用“烏銅走銀”技法制作的。

云南斑銅和烏銅走銀有各種仿古器、文房四寶、動物造型、佛像、餐具、工藝畫等。仿古銅器有孔雀瓶、鑲花膽瓶、玉蘭魚嘴瓶、烏銅走銀瓶、高足爐、佛手爐等。動物有鹿、馬、牛、大象、犀牛、孔雀等。此外,雕塑家袁曉岑設(shè)計的“駱駝”、“孔雀明王”,蔣鐵峰創(chuàng)作的“大犀牛’,張富創(chuàng)作的“孔雀瓶”,都是20世紀(jì)70~80年代的名作。

100“蒙鑲”銅器有何藝術(shù)特色?

答:“蒙鑲”是蒙古族、藏族使用的銅器(也包括金銀器),器形主要是蒙古族日用器和宗教所用之物,造型敦厚,全器又鏨刻有吉祥圖案,并大量鑲嵌珊瑚珠、松石珠,帶有蒙古族、藏族的特色。清末,北京銅行大都集中于安定門外館及安定門內(nèi)雍和宮附近,崇文門外也有一些復(fù)制古銅器的作坊。當(dāng)時有厲榮、石富兄弟在京開辦榮增和銅佛鋪,專門承做蒙、藏宗教用品及生活用品,曾馳名蒙、藏地區(qū)。

榮增和金銀制品為京城第一,并且規(guī)模甚大,常用工人200多人,僅千佛(千佛是鑲于寺廟內(nèi)上千個小佛龕中的佛像)就做過多次。石富與九世班禪關(guān)系密切,曾為他做過一個精致的金火鍋。北京雍和宮內(nèi)有一件6米高鏨刻宗喀巴銅坐像,就是由永成、榮增和銅鋪于1926年制作的。

日用品如火鍋、蒙古刀、藏茶壺、銅壺、澆花壺、奔巴壺,佛前供品如各式蠟臺、銅壺、澆花壺、鑄銅像,蒙鑲瓶、爐、鎏金、銅鏨雕、捶金銅浮雕“伎樂菩薩”等。丈長的喇叭、千佛各式佛像。

佛前供品有藏海燈、奔巴壺、蓮花水盅、素銅水盅、嘎布拉、嘛呢轉(zhuǎn)等,造型裝飾都要遵循藏傳佛教儀軌,很有特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