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下垂妙方 1補中益氣加枳實方 【來源】印會河《中醫(yī)內(nèi)科新論》 【歌訣】補中益氣枳實方,黃芪黨參柴胡麻, 白術(shù)陳皮生甘草,生姜大棗與當歸。 【組成】黃芪15克,黨參12克,白術(shù)12克,陳皮9克,升麻9克,柴胡9克,甘草6克,當歸15克,枳實30克,生姜9克,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升降脾胃。 【方解】方用補中益氣湯補脾升陽;加枳實以下氣寬膨消痞。據(jù)現(xiàn)代科學(xué)報告,枳實有收縮平滑肌的作用,故本方不但對胃下垂有治療效果,而且能收縮子宮平滑肌,治子宮脫垂亦有效。 【主治】胃體下垂,癥見納少腹脹、喛氣脘悶、時有胃痛、食后臍部或臍下脹滿、轉(zhuǎn)側(cè)時脅腹有水流聲、形體瘦弱、大便時干、脈細苔少。 【加減】病人體虛,加麝角霜15克,紫河車15克;胃酸多,加煅瓦楞子30克(先煎)。 【附記】印氏云:本方經(jīng)多年使用,現(xiàn)已作為本人“抓主癥”的方劑,經(jīng)常用于臨床,凡遇有胃下垂病人,率先用此,一般連服50劑,可基本獲愈。治驗甚多,療效滿意。
2加味補中益氣湯 【來源】張夢儂《臨癥會要》 【歌訣】加味補中益氣湯,參芪術(shù)苓當歸襄, 柴夏木麻陳砂草,姜棗另服補胃散。 【組成】炙黃芪15克,當歸10克,炙黨參15克,焦白術(shù)15克,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廣木香10克,升麻10克,炙甘草10克,西砂仁10克,陳皮10克,白茯苓15克,鮮生姜3片,大棗5枚。 補胃散:鮮豬肚1個,洗凈,正面朝外。白術(shù)250克,用水浸透。 【用法】水煎服(濃汁)。每日1劑,分3次服,如無不良反應(yīng),可連服數(shù)十劑,以愈為度。 同時配服補胃散:將白術(shù)入豬肚內(nèi),兩端用索線扎緊,放入大瓦罐內(nèi),加水令滿(罐內(nèi)須用洗凈碎瓦片墊在底上,以免豬肚粘在罐底上)。置火上,煮一日,將豬肚內(nèi)白術(shù)取出曬干、焙枯、研成極細末(豬肚可切細膾食)。每次服3克,日服3次,空腹時用米湯送下,開水亦可。服完之后,可繼續(xù)按法配制,以5劑為1療程。輕癥一療程可愈,重癥可連用3個療程。 【功效】補中益氣,除濕化飲,養(yǎng)胃健脾。 【方解】本病由脾胃陽弱失運,氣血俱虛,胃中積液潴留過多所致。本方由補中益氣湯加法半夏、廣木香、西砂仁、白茯苓而成。方用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補氣利濕,健脾益胃;配以木香、砂仁、陳皮、半夏和胃醒脾,理氣化痰;再加黃芪、當歸氣血雙補;柴胡、升麻外提下陷之陽;生姜、大棗以和營衛(wèi)。合而用之,可溫中陽、健脾胃、逐痰濕、消積液以治其本。 補胃散:豬肚能補中益氣,消積聚癥瘕,乃血肉有情之物,用以補人之胃;白術(shù)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燥濕則能除痰濕積液,補脾則能進飲食,和中則能止嘔安胃,重用、獨用則藥力大而效速,同豬胃為散,其效更著。 【主治】胃下垂,癥見空腹時常覺胃脘壓重,食后更覺脹悶膨滿,喛氣惡心,甚則嘔吐,平時神倦體乏、頭昏眩暈、失夢、多夢、便秘、氣短、脈弱,在勞動時,腹內(nèi)有如抽掣牽引作痛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