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夏季熱妙方 1清暑益氣湯 【來源】清·王孟英《溫?zé)峤?jīng)緯》 【歌訣】清暑益氣西洋參,翠衣石斛麥冬臣, 荷梗竹葉連知母,甘草粳米善養(yǎng)陰。 【組成】西洋參5克,石斛15克,麥冬9克,黃連3克,竹葉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暑益氣,養(yǎng)陰生津。 【方解】本方治證乃暑熱耗傷氣津所致。方中西洋參益氣生津,養(yǎng)陰清熱,合西瓜翠衣清熱解暑,共為君藥;荷梗助西瓜翠衣以清熱解暑,石斛、麥冬助西洋參以養(yǎng)陰清熱,共為臣藥;黃連、知母、竹葉清熱除煩,為佐藥;甘草、粳米益氣養(yǎng)胃為使藥。諸藥合用,具有清暑益氣,養(yǎng)陰生津之效,使暑熱得清,氣津漸復(fù),諸癥自除。暑傷元?dú)庵幪撟C,用之最為恰當(dāng)。 【主治】暑傷氣陰,癥見身熱汗多、心煩口渴、小便短赤、體倦少氣、脈虛數(shù)者??捎糜谛夯虺扇讼募緹?、肺炎、暑季感冒、暑病等病癥。 【加減】如見暑熱偏重者,加石膏,以增強(qiáng)清暑之功;暑熱較輕者,去黃連;氣虛甚者,重用西洋參;津傷顯著者,加五味子、玄參、生地。 【附記】本方因有滋膩養(yǎng)陰之品,故暑熱挾濕者不宜使用。 《醫(yī)方新解》云:“加大原方劑量,廣泛用于四季溫?zé)岵?,凡屬氣陰兩傷,余熱未盡,療效尚佳”。而西洋參價(jià)昂,一般可用太子參30克代之。
2清絡(luò)飲 【來源】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歌訣】清絡(luò)飲用荷葉邊,竹絲銀扁翠衣添, 鮮用辛涼輕清劑,暑傷肺絡(luò)用之煎。 【組成】鮮荷葉邊、鮮銀花、絲瓜皮、西瓜翠衣、鮮竹葉心各6克,鮮扁豆花1枚(或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解暑清肺。 【方解】本方常用治暑傷肺經(jīng)氣分之輕證。暑之傷氣耗津者,治應(yīng)寒涼清熱,以清解其邪。但本方證邪淺病輕,只須辛涼輕清,以免重藥過劑。方中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生津利尿,有滌暑解渴之效,為君藥;鮮扁豆花解暑化濕,鮮銀花辛涼清暑,共為臣藥;絲瓜絡(luò)清肺絡(luò),解暑熱,鮮荷葉升清陽,散暑濕,竹葉清心利水,令暑濕從下而泄,共為佐使藥。合而用之,共奏解暑清肺之功。 【主治】暑熱傷肺之輕證,或暑溫病經(jīng)發(fā)汗后,余邪未清。癥見身熱口渴、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者??捎糜谙募緹?,小兒暑風(fēng)、暑溫、小兒支氣管炎、肺炎、乙腦等病癥。 【加減】如見口渴較甚,加天花粉、鮮蘆根,養(yǎng)陰生津;小便黃赤,加六一散清暑利濕。
3清暑飲 【來源】鄒繼棠《遼寧中醫(yī)雜志》(7)1985年 【歌訣】清暑飲中用青蒿,西瓜翠衣鮮荷葉, 再加一味滑石粉,夏季熱病收效佳。 【組成】青蒿、鮮荷葉、鮮西瓜翠衣、滑石各10~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代茶飲。 【功效】清熱解暑,和脾祛濕。 【方解】嬰幼兒臟腑嬌嫩,形氣薄弱,衛(wèi)外功能低下,無力適應(yīng)外界暑熱高溫環(huán)境,故暑熱之邪乘虛侵入而致病。方中青蒿氣味芳香,具有升發(fā)舒脾,輕透解肌之功,雖苦寒而不胃氣,實(shí)為治暑要藥;滑石味甘氣寒,清暑泄熱,通竅利便,上可達(dá)毛竅,開腠理,散發(fā)肌表之暑熱,下可利尿竅,滲利內(nèi)蘊(yùn)之暑溫,使三焦暢通,脾胃中和,津液得調(diào),誠屬治暑之佳品;鮮荷葉善于升發(fā)脾胃之氣而解暑祛濕,鮮西瓜翠衣,功似“白虎”清暑潤燥,止渴生津。綜觀全方,清暑熱而不礙脾胃生發(fā)之氣,利暑濕而不傷肺胃陰津,共奏清熱解暑,和脾祛濕之功。 【主治】夏季熱。 【加減】若肺胃氣陰兩傷者,加沙參麥冬湯;脾胃挾濕者,加白術(shù)散。 【附記】筆者應(yīng)用,常依本方加葛根6~9克,糯稻根須15~30克。驗(yàn)之臨床,療效尤著。又洪竹書醫(yī)師用一味鮮鴨跖草汁200毫升為1日量,加白糖適量攪均勻,頻服,即可使熱退病愈。可謂簡便廉驗(yàn),得心應(yīng)手。一般2次即愈。
4藿樸夏苓湯 【來源】清·《醫(yī)原》 【歌訣】藿樸夏苓湯杏仁,豬苓苡仁白蔻仁, 再加澤瀉淡豆豉,芳香化濁滲濕靈。 【組成】藿香9克,厚樸3克,姜半夏45克,赤茯苓9克,杏仁9克,生苡仁12克,白蔻仁(后下)18克,豬苓45克,淡豆豉9克,澤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 【功效】芳香化濁,行氣滲濕。 【方解】方用藿香、厚樸、半夏、白蔻仁化濕行氣,合以茯苓、苡仁、豬苓、澤瀉健脾利水。諸藥合用,共奏芳香化濁,行氣滲濕之功。 【主治】濕溫初起、身熱不渴、胸悶口膩、肢體倦怠、舌苔白滑、脈濡滑者??捎糜谛菏罴景l(fā)熱、暑濕夾滯發(fā)熱、胃腸炎、腸傷寒、腎盂腎炎等病癥。 【加減】若見表證明顯、惡寒發(fā)熱,加蒼術(shù)、白芷;兼有身痛,加羌活、防風(fēng);兼有暑邪,加佩蘭葉。 【附記】如濕溫初起,熱重于濕,癥見舌苔黃膩,應(yīng)予慎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