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寶座塔位于北京海淀區(qū)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的長河北岸。因其形式是在一個高臺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稱五塔寺塔。 真覺寺塔內部用磚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塔的下部是一層略呈長方形 的須彌座式的石臺基,臺基外周刻有梵文和佛像、法器等紋飾,臺基上面是金剛寶座的座身,座身分為五層,每層均有挑出的石制短檐,檐頭刻出筒瓦、勾頭、滴水及椽子,短檐之下周匝全是佛龕,每龕內雕坐佛一尊,佛龕之間用雕有花瓶紋飾的石柱相隔,柱頭并雕出斗拱以承托短檐。寶座的南北兩面正中各開券門一座,通入塔室。拱門券面上刻有金翅鳥、獅、象、孔雀、飛羊等圖飾。南面券門之上嵌有“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銘刻的石匾額。南面券門入塔室。中心有一方形塔柱,柱四面各有佛龕一座,龕內原有佛像已不存。在過室的東西兩側,各有石階梯44級,盤旋而上,通向寶座頂上的罩亭內。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構,亭之南北也各開一座券門,通向寶座頂部的臺面,臺面四周都有石護欄圍繞。
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小塔為方形,中間一塔較高,有檐十三層,頂部是銅制的覆缽式塔形的剎,傳說印度高僧帶來的五尊金佛就藏在這座塔中。四隅的小塔較中央的稍低,檐十一層,塔剎為石制。五座小塔的雕刻也 集中在塔檐下的須彌座和第一層塔身上,紋飾同寶座。唯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一雙,表示佛足跡遍天下。 金剛寶座塔在造型上屬于印度形式,但在結構上(如寶座上的短檐、斗拱和寶座頂上的琉璃罩亭等),明顯地表現(xiàn)了中國建筑特有的傳統(tǒng)風格,成為中國建筑和外來文化互相結合的創(chuàng)造性杰作。為中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乾隆為母祝七十壽興建的宏大寺院,卻早瓦解。據(jù)說南北向中軸線上曾依次排列著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金剛寶座、毗盧殿、后大殿,東西分別列鐘豉樓、廊廡配殿等大小二百余間房屋,主要建筑屋頂全部換上黃色琉璃瓦,千名喇嘛誦經(jīng),紅影碧樹,金頂閃耀,場面真是壯觀。 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獻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后者便是金剛寶座的規(guī)式,而前者據(jù)說藏于五塔中的大塔內,寶座和五塔刻有無數(shù)精美的形象,令人難忘。
部分質料來源(網(wǎng)絡) 編輯:云龍游客
師友多指正。(云龍游客)
打開文章后點擊 右上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