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巨流河》中的好老師 朱光潛先生

 漢青的馬甲 2015-03-23

齊邦媛女士的《巨流河》,是近年來一本讀書圈內(nèi)交相傳頌的好書。除了出色的文筆與敘事,“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的家國情懷,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滄??嚯y,書中對富有特色的民國教育的特別關注,讓讀者留意抗戰(zhàn)時期將齊邦媛塑造成了“這一個”的教育背景也是本書的一個亮點。真正注重人文熏陶、培育健全人格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是民國教育突出的特點,也是齊邦媛們一代即使在非常年代仍然成為有用之才的時代地氣。而一個時代的整體人文教育生態(tài),端賴一位位民眾尋常所說的好老師來踐行、來培育。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就是那個時代的好老師的突出代表,讓齊邦媛念懷終生。

說朱光潛先生是位好老師,首先在于他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并努力幫助、促成學生的改變。1943年,齊邦媛考上武漢大學哲學系。放榜后不久,第三志愿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來信說,南開看她的英語分數(shù)高,歡迎前往。但她當時執(zhí)意“追求真理,思考人生”,決心攻讀哲學系。大一學期末,齊邦媛的英語統(tǒng)考全校第一。第二天她突然接到教務處一份毛筆寫的通知,讓她去見教務長朱光潛。朱先生當時已經(jīng)名滿天下,齊邦媛不明白為什么會召見她這個普通學生。見面后,朱先生問她為什么不轉(zhuǎn)外文系。齊說自己不是沒考上,而是第一志愿是哲學系,沒有填武大的外文系,父母則希望自己上中文系。朱先生又問她為什么要讀哲學系、已經(jīng)念了哪些哲學書。聽齊回答完,最后他對齊說:“現(xiàn)在武大搬遷到這么僻遠的地方,老師很難請來,哲學系有一些課都開不出來。我已經(jīng)由國文老師處看到你的作文,你太多愁善感,似乎沒有鉆研哲學的慧根;中文系的課你可以旁聽,也可以一生自修。但是外文系的課程必須有老師帶領,加上好的英文基礎才可以認路入門。暑假回去你可以多想想再決定。你如果轉(zhuǎn)入外文系,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有問題可以隨時問我?!笔罴倮锝?jīng)過仔細考慮,齊邦媛轉(zhuǎn)入了外文系。事實也證明了朱光潛的眼光。此后,齊邦媛在臺灣的外國文學教育與翻譯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我們經(jīng)常從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何兆武的《上學記》等民國接受大學教育的一輩學者的回憶錄中,見出民國一代學生隨興趣轉(zhuǎn)學之容易。那個年代教育制度之彈性、人性化、自由色彩固然是一回事,但在好的教育制度下讓學生真正受益,還需要有人文教育理念的教育家來落實。仿佛需要雕琢成型的璞玉,年輕學子畢竟仍有其盲目與懵懂之處,需要朱光潛先生這樣善于因材施教的老師來慧眼發(fā)現(xiàn)、負責任地指點。

課堂是師生最重要的交集,老師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上課。在武大外文系,朱光潛教二年級的英詩課,這成了齊邦媛們開學最企盼的事情。朱先生上課,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講究循序漸進。他從英國詩人帕爾格雷夫主編《英詩金庫》(The Golden Treasury)中選取詩歌作材料,但并不按固有的編年順序講授,而是按自己的理解來調(diào)整。第一個學期,他教提高文學品位的詩,“教我們什么是好詩”,如華茲華斯的《露西組詩》;第二學期,則教知性特色明顯的詩歌,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談短暫與永恒的意義。兩個階段循序漸進,讓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知識修養(yǎng)、心智進展逐步提升。對某一詩人,朱先生也注重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其不同風格的復雜性。當時的齊邦媛正與已經(jīng)參加空軍的青年張大飛熱戀,無時不惦念戰(zhàn)亂中戀人的安危。她剖析自己青春苦悶心情的最高共鳴,是雪萊《哀歌》首句“O World !O Life ! O Time!(啊,世界!啊,人生!啊,光陰!)”。朱先生說這不算太好的詩,但有雪萊本色。對于熟悉的《西風頌》名句“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朱先生則說,自有白話文學以來,這已經(jīng)引用到了令人厭倦的浮泛地步。而實際上,雪萊的頌歌所要歌頌的是一種狂野的精神,是青春生命的靈感、摧枯拉朽的震懾力量。全詩七十行必須一氣讀完,“天象的四季循環(huán),人心內(nèi)在的悸動,節(jié)節(jié)相扣才見浪漫詩思的宏偉感人力量”。齊邦媛回憶,平時朱先生講課表情嚴肅,很少用手勢,但講到《西風頌》,他用手大力地揮拂、橫掃,“口中念著詩句,教我們用the minds eye想象西風怒吼的意象。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看到了西方詩中的意象,一生受用不盡”。 戰(zhàn)事失利,重慶有可能失守的消息傳來,學生惶恐不安,而朱先生上課時對艱難處境表面上一字不提,卻在講解濟慈的《夜鶯頌》時間接地表現(xiàn)出時局影響下的文學理解。他說,世人讀過雪萊的《云雀之歌》再讀《夜鶯頌》,可以看到浪漫時期的兩種面貌。Romanticism不是簡單的“浪漫”。濟慈歷經(jīng)包括父母、弟弟病逝等困境,嘗試以在藝術(shù)中尋求逃離人生之苦?!霸跍厝嶂孤犚国L之歌,如飲鴆毒而沉迷,如嘗美酒而陶醉,然而夜鶯必不知道人間疾苦:‘Here ,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這里,我們對坐悲嘆的世界)。詩人坐在花果樹叢,‘在黯黑的濃郁芳香中傾聽,在夜鶯傾瀉心靈歡欣的歌聲中,迎向富足的死亡,化為草泥?!钡鹊烬R邦媛歷經(jīng)人世變遷,看到“人生萬萬千千的不同”,她深悟到人生所有“不同”,都可由《云雀之歌》的歡愉、《夜鶯頌》的沉郁找到起點。命運、性格、才華,“人生現(xiàn)實亦環(huán)環(huán)相扣,雪萊那不羈的靈魂,一面高飛一面歌唱,似星光銀亮與明月的萬頃光華,像甘霖,像流螢,像春日急雨灑上大地,而我們在人間,總是瞻前顧后,在真心地笑時也隱含著某種痛苦。”

詩教首在背誦。像傳統(tǒng)私塾一樣,朱光潛先生要求學生將要學的英詩全都背誦。英詩班上不到二十人,背書無人能逃。但每首詩由生變熟,加上老師幾句指引,齊邦媛由衷地說,“確能得其真意”。她一直記得19452月極冷的早上,同學從宿舍出來,足履西南大地的薄冰,手捧手抄英詩課本,邊背誦邊去上課的情景。在西南三江匯流之地,她背誦濟慈《無情的妖女》中的“在幽暗里,死亡勇士的癟嘴大張著,預告著災禍;我一覺醒來,看見自己躺在這冰冷的山坡”。竟因它的陰森感覺而匆匆跑回宿舍。既長又難且迷人的《圣亞格尼節(jié)的前夕》,詩句伴隨著她青春迸發(fā)的詩思,“與那樣的季節(jié)那樣的天地融合成一種永遠不能淡然處置的人生情懷”。

在講授英詩時,朱光潛先生講究會通中西,善于以中國詩詞中的意境作比較參照。這種比較,當然以他中西貫通的修養(yǎng)作為前提。眾所周知,朱先生是位大翻譯家,但與亦步亦趨地拘泥于“信”的直譯不同,他在翻譯時追求用另一國語文和原著“那情感思想融成一個新的作品”(《談翻譯》)。比如,他曾以中文格律詩的體式翻譯上面提到的華茲華斯的《露西組詩》之一:“幽人在空谷,結(jié)居傍明泉。知音世所稀,孤芳誰見憐?貞靜如幽蘭,傍石隱苔蘚。皎潔若晨星,孑然耀中天。存在為世知,歿不為世惜?幽明已殊途,予懷獨戚戚?!边@種感覺,可以看出他浸淫其中而又化之的功力。在英詩課上,有一天教到華茲華斯《瑪格麗特的悲苦》,寫一婦人的獨子外出謀生,七年無音訊,她每夜隔著沼澤呼喚兒子:“where art thou,my beloved son(你在哪兒,我親愛的兒子)”,逢人便問有無人遇見自己的兒子。朱先生讀到“Thefowls of heaven have wing...Chain tie us down by land and sea(天上的鳥兒有翅膀……鏈緊我們的是大地和海洋)”時,他告訴學生,這與中國古詩“風云有鳥路,江漢限無梁”之句相似。這時他語帶哽咽,稍微停頓又繼續(xù)念下去。念到最后兩行“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n,They pity me,and not my grief(若有人為我嘆息,他們憐憫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他取下眼鏡,突然合上書,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滿室愕然,卻無人開口說話。齊邦媛感嘆說:“也許,在那樣一個艱困的時代,坦率表現(xiàn)感情是一件奢侈的事,對于仍然崇拜偶像的大學二年級學生來說,這是一件難于評論的意外,甚至是感到榮幸的事,能看到文學名師至情的眼淚?!弊罡呔辰绲淖x書,當然是以自家生活作底色,將人生憂患與書本知識相聯(lián)系,才不至于讀死書、死讀書,成為“兩腳書櫥”。亂世之中,顛沛流離的個人經(jīng)歷和山河淪陷的國家命運,相互激蕩,往往給流亡中而又弦歌不輟的師生帶來一份“萬方多難此登臨”的滄桑感。而這身邊鮮活之人世,又與紙上沉默之歌行,互為感應,學生們自然體會深入,遠非純粹從書本到書本者可以相比。也正因為如此,朱先生的課堂,讓齊邦媛們真正有氣象莊嚴之感。她描寫說,朱先生上課一進來,“這一間石砌的配殿小室即不再是一間教室,而是我和藍天之間的一座密室。無漆的木桌椅之外,只有一塊小黑板,四壁空蕩到了莊嚴的境界,像一些現(xiàn)代或后現(xiàn)代的studio。心靈回蕩,似有樂音從四壁匯流而出,隨著朱老師略帶安徽腔的英國英文,引我們進入神奇世界。也許是我想象力初啟的雙耳,帶著雙眼望向窗外浮云的幻象,自此我終生愛戀英文詩的聲韻,像山巒起伏或海浪潮涌的綿延不息。英文詩和中國詩詞,于我都是一種感情的烏托邦,即使是最絕望的詩也似有一股強韌的生命力。這也是一種緣分,曾在生命某個飄浮的年月,聽到一些聲音,看到它的意象,把心拴系其上,自此之后終生不能拔除?!?/span>

倡導“人生的藝術(shù)化”的理念,將人生當做藝術(shù)品,讓人生充滿情趣,是朱光潛先生美學思想的核心。早在1930年代,他留學英國立意構(gòu)思寫作《文藝心理學》時,就追求將美學從哲學中分離,丟開一切哲學成見,而把文藝的創(chuàng)造和欣賞當作心理的事實來研究。在《悲劇心理學》中,他批判哲學美學“在抽象的形式中處理審美經(jīng)驗,把它從生活的整體聯(lián)系中割裂出來,并通過最嚴格的邏輯分析把它歸并為最簡單的要素。問題在于把審美經(jīng)驗這樣簡化之后,就幾乎不可能把它再放進生活的聯(lián)系中去”。在生活中尋找審美,是朱先生一生思考的方向。這種理念,無疑也貫注到他的教育生活當中。1940715他曾在武漢大學進行關于美感教育的演講,他說,人類知、意、情三種心理活動,事關真、善、美三種不同的價值,“人能動情感,就愛美,就歡喜創(chuàng)造藝術(shù),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齊邦媛讀到大三時,朱光潛邀請學生們?nèi)ゼ抑泻炔?。深秋時節(jié),朱先生的小院子地上積著厚厚的落葉,走上去颯颯地響。有一位男同學拿起門旁小屋內(nèi)一把掃帚說要幫老師掃枯葉。朱先生立刻阻止說:“我等了好久才存了這么多層落葉,晚上在書房看書,可以聽到雨落下來,風卷起的聲音。這個記憶,比讀許多秋天境界的詩更為生動、深刻。”這一年,齊邦媛正在讀雪萊,印象深刻的她后來一生都把那一院子落葉和雪萊的《西風頌》中的意象聯(lián)想在一起。尤其是父親去世之后,想起濟慈的《秋頌》,深感歲月凋零之悲中有美,感念他們對自己生命品位的啟發(fā)。說到《秋頌》,齊邦媛有著一種別樣的偏愛,樂于與人分享讀后感:“它是溫暖、認命、成熟完美的詩篇。麥子收割后的田壟,呈現(xiàn)季節(jié)的自然悸動,傻蜜蜂在夏末遲凋的花間,以為夏日永無止境,而蟋蟀低唱,燕子繞空飛鳴,秋已深了——達到了完成之境?!?/span>

毫無疑問,宛如舊時月色,溫馨永恒,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已經(jīng)成了齊邦媛記憶中一道抹不去的人文風景了。說到底,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個人情懷;而每一個個體都不是人性的殘缺廢品,當然就會組合、交匯成令我們欽慕、留戀的時代底色、人文生態(tài)。只是,世易時移,在今天外表光鮮、配置豪奢的大學校園,日益為課題、論文、職稱等奔走銹蝕的老師們,還有沒有人會性情率真地告訴學生們,自己“等了好久才存了這么多層落葉”?還會不會、敢不敢、能不能在學生面前由衷地流淚——悲苦而又歡愉、幸福?

朱先生這種融會言行感染的人格教育,上接孔夫子“從游”的教育精神,下啟國難時期一代學子之純潔心性,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文教育。今天的學術(shù)界經(jīng)常追問民國教育之謎,不明白為什么那個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仍然有大師成群結(jié)隊地出現(xiàn)。說到底,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個人情懷;而每一個個體都不是人性的殘缺廢品,當然就會組合、交匯成令我們欽慕、留戀的時代底色、人文生態(tài)。


齊邦媛(1924年2月19日-),生于遼寧省鐵嶺縣,外省籍臺灣作者、中國文學學者,專長為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齊邦媛被部分學者譽為臺灣文學之母。中興大學、臺灣大學榮譽博士。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臺灣作家齊邦媛著《巨流河》一書。 本書嘔心瀝血四年完成,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璣的筆力,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獻給──所有為國家獻身的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